硬盘的接口及尺寸介绍
解码机械硬盘各类接口和性能说明

解码机械硬盘各类接口和性能说明机械硬盘是计算机中最常见的存储设备之一,它以其高容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成为了许多用户的首选。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机械硬盘的各种接口和性能参数往往让人眼花缭乱。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机械硬盘的各类接口和性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机械硬盘。
一、接口介绍不同的机械硬盘采用不同的接口标准,常见的有SATA、SAS、SCSI等。
这些接口标准在连接方式、传输速率和连接端口上存在差异,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它们的特点对于选购适合自己的机械硬盘至关重要。
1.SATA接口SATA接口是目前最常见的机械硬盘接口标准。
它采用串行传输方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
SATA接口分为SATA2.0和SATA3.0两种版本,它们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分别为300MB/s和600MB/s。
使用SATA 接口的硬盘通常适用于大多数个人电脑及家庭用户。
2.SAS接口SAS接口是一种高性能的硬盘接口标准,通常用于高容量、高速度的服务器和企业级存储系统。
SAS接口采用串行传输方式,传输速率较高,可达到12Gb/s。
SAS接口的硬盘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合需要高性能存储的专业用户或企业用户。
3.SCSI接口SCSI接口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的服务器和工作站。
它是一种并行传输方式的接口标准,已逐渐被SAS接口所取代。
SCSI接口的传输速率较低,但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适合一些特殊需求的用户。
二、性能参数解析除了接口标准外,机械硬盘的性能参数也是选购时需要注意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能参数及其说明:1.容量机械硬盘的容量是指硬盘能够存储的数据量大小,单位为GB或TB。
选择合适的容量需要根据个人或业务需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个人用户而言,500GB到2TB的硬盘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需求。
而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和数据中心来说,则需要更高容量的硬盘。
2.缓存硬盘的缓存是一种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高速缓存,可以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
硬盘类型及接口

服务器硬盘按照接口分类可分为以下几种1 SAS 该盘分为两种协议,即SAS1.0及SAS 2.0接口,SAS1.0接口传输带宽为3.0GB/s转速有7.2kr 10kr 15kr。
该盘现已被SAS2.0接口盘取代,该盘尺寸有2.5寸及3.5寸两种。
SAS2.0接口传输带宽为6.0GB/s转速有10kr 15kr,常见容量为74.6G 146G 300G 600G 900G。
常见转速:15000转/分2 SCSi传统服务器老传输接口,转速为10kr 15kr。
但是由于受到线缆及其阵列卡和传输协议的限制,该盘片有固定的插法,例如要顺着末端接口开始插第一块硬盘,没有插硬盘的地方要插硬盘终结器等。
该盘现已经完全停止发售。
该盘只有3.5寸版。
常见转速:10000转/分3 NL SAS 该盘片专业翻译为近线SAS,由于SAS盘价格高昂,容量大小有限,LSI等厂家就采用通过二类最高级别检测的SATA盘片进行改装,采用SAS的传输协议,SATA的盘体SAS的传输协议,形成市场上一种高容量低价格的硬盘。
市场上现在单盘最大容量为3TB。
容量分为2.5寸及3.5寸两种4 FDE/SDE 该盘体前者为IBM研发的SAS硬件加密硬盘,该盘体性能等同于SAS硬盘,但是由于本身有硬件加密系统,可以保证涉密单位数据不外泄,该盘主要用于高端2.5寸存储及2.5寸硬盘接口的机器上。
SED盘雷同,厂家不一样。
5 SSD 该盘为固态硬盘,与个人PC不同的是该盘采用一类固态硬盘检测系统检测出场,并采用SAS2.0协议进行传输,该盘的性能也将近是个人零售SSD硬盘的数倍以上。
服务器业内主要供货的产品均在300G单盘一下。
6 FC硬盘 FC硬盘主要用于以光纤为主要传输协议的外部SAN上,由于盘体双通道,又是FC传输,传输带宽为2G 4G 8G三种传输速度快,在SAN 上边,FC磁盘数量越是多IOPS(同写同读并发连接数)越是高。
7 SATA硬盘:用SATA接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是以后PC机的主流发展方向,因为其有较强的纠错能力,错误一经发现能自动纠正,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固态硬盘接口相关知识详解

固态硬盘接口相关知识详解现在用户组装电脑肯定会首选固态硬盘,后期如果嫌容量小就再补HDD就行了,然而固态硬盘各种各样的接口,让用户摸不着头脑,所以选购固态硬盘必须先了解固态硬盘接口相关知识。
SATA3接口固态硬盘SATA3.0 当前最常用的固态硬盘接口,通常机械硬盘和固态硬盘都使用这种接口,比起SATA2.0 速度有显著提升,由于HDD读写速度发展缓慢实际使用情况下差别并不多,然而安装固态硬盘时接口的速度差距就明显了,SATA2.0 峰值300MB/S 而SATA3.0 峰值达到600m/s 。
mSATA接口固态硬盘mSATA 是由SATA协会开发的 mini-SATA 接口控制器规范,新的控制器可以让 SATA技术整合在小尺寸的设备上,同时 mSATA 将提供跟SATA接口一样的速度和可靠度,广泛运用于笔记本电脑。
mSATA 就是迷你版本 SATA接口,虽然模样与 mini PCI-E 一样,但 mSATA 骨子里依然是 SATA 速度也还是 6Gbps,但和 PCI-E 互不兼容所以已经没什么前途了。
PCI-E接口固态硬盘PCIe 插槽大家肯定都不会陌生,由于工作原理的优势 PCI-E 最大速度达到 32Gbps 能够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潜力。
采用 PCIe 接口的固态硬盘性能虽强,但其售价极为高昂一般只有企业级或者旗舰级产品才会使用该接口。
M.2接口固态硬盘目前最火的接口当属M.2接口固态硬盘,2016 年开始推出的主板基本都标配M.2接口,M.2接口最初叫NGFF接口,尺寸极为小巧三种常见规格为2242,2260、2280 前边是宽度、后边是长度(例如2242 宽度22mm 长度 42mm)。
M.2接口也细分为两种Socket2 和Socket3 ,Socket 2 支持SATA、PCI-E x2 接口, Socket 3 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支持 PCI-E x4理论速度高达32Gb/s ,简单来说M.2 SATA 速度500m/s 左右,M.2 PCI-E 则可以达到 1000m/s 。
硬盘接口分类以及详细介绍及比较

硬盘接口分类以及详细介绍及比较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
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接口分类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光纤通道和SAS五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SATA是种新生的硬盘接口类型,还正处于市场普及阶段,在家用市场中有着广泛的前景。
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IDEIDE接口硬盘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
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IDE硬盘的传输模式有以下三种: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riect Memory Access)模式,Ultra DMA(简称UDMA)模式。
固态硬盘接口大观:哪个是你的菜?

固态硬盘接口大观:哪个是你的菜?2014-01-14 11:51:20 作者:上方文Q编辑:上方文Q几乎任何电子产品都有越来越小的趋势,这就涉及到外形和尺寸(Form Factor)的变化,硬盘同样如此。
最早进入计算机的时候,硬盘使用的碟片足有8英寸,后来到桌面PC上缩小到5英寸,然后就是今天通用的3.5寸,笔记本上则是2.5寸,这几年还出现了1.8寸。
但是和机械硬盘基本只是缩小尺寸不同,固态硬盘的造型变化就多了去了,各种形态层出不穷。
2.8寸、1.8寸也是固态硬盘的基本标准,也是最常见的,接口都是SATA,不过受制于SATA 6Gbps的带宽限制,已经基本没有提升性能的空间了。
PCI-E是个好东西,通用性好,扩展性佳。
在企业级固态硬盘上,PCI-E接口早已是标配,现在正在逐渐向消费级桌面挺进,SandForce SF3700新主控将SATA、PCI-E整合在一起更是打开了方便之门。
针对不同场合,新接口也在不断诞生。
JEDEC就定义了一种Half Slim MO-297,基于SATA,但专门针对工业级领域,整体长宽尺寸仅有54×39毫米,也就是说:接口是标准的,但更小巧。
MO-300 50.8×29.85毫米也是JEDEC标准,使用的接口是mini-SATA,简称mSATA。
它的物理外观和mini PCI-E完全一样,但内部信号不同,因此互不兼容。
除了标准尺寸,厂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长度,因此mSATA固态硬盘经常会长短不一。
2012年,Intel等提出了更小的NGFF(下一代接口),最终命名为M.2,并已经流行开来。
它定义了多种尺寸规格,接口同时支持SATA、PCI-E。
苹果总是特立独行,固态硬盘上也是如此,这几年无论MacBook Pro、MacBook Air还是Mac Pro一直都用自己独有的接口规格。
看上去和M.2很像,但针脚部分、定义都是不一样的。
2012年及之前走的是SA TA,现在已经完全转向PCI-E。
笔记本硬盘接口有哪些

笔记本硬盘接口有哪些 ?分别是什么 ?笔记本的硬盘有两种,一种ATA的接口,俗称IDE硬盘,另外一种是现在比较常用的SATA 接口,串口硬盘,但是几年前的机器也不好判断是是那种硬盘,使用识别软件识别一下就知道了。
下面的是软件的截图(软件不仅仅能提供硬盘的控制,还能快速检测硬盘的健康状态):SATA接口:ATA接口:尺寸:笔记本电脑所使用的硬盘一般是2.5英寸,而台式机为3.5英寸,笔记本电脑硬盘是笔记本电脑中为数不多的通用部件之一,基本上所有笔记本电脑硬盘都是可以通用的。
厚度:但是笔记本电脑硬盘有个台式机硬盘没有的参数,就是厚度,标准的笔记本电脑硬盘有9.5,12.5,17.5mm三种厚度。
9.5mm的硬盘是为超轻超薄机型设计的,12.5mm的硬盘主要用于厚度较大光软互换和全内置机型,至于17.5mm的硬盘是以前单碟容量较小时的产物,现在已经基本没有机型采用了。
转数:笔记本电脑硬盘现在最快的是5400转2M Cache,支持DMA100(主流型号只有4200转512K Cache,支持DMA66),但其速度和现在台式机最慢的5400转512K Cache硬盘比较起来也相差甚远,由于笔记本电脑硬盘采用的是2.5英寸盘片,即使转速相同时,外圈的线速度也无法和3.5英寸盘片的台式机硬盘相比,笔记本电脑硬盘现在已经是笔记本电脑性能提高最大的瓶颈。
接口类型:笔记本电脑硬盘一般采用3种形式和主板相连:用硬盘针脚直接和主板上的插座连接,用特殊的硬盘线和主板相连,或者采用转接口和主板上的插座连接。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效果都是一样的,只是取决于厂家的设计。
容量及采用技术:由于应用程序越来越庞大,硬盘容量也有愈来愈高的趋势,对于笔记本电脑的硬盘来说,不但要求其容量大,还要求其体积小。
为解决这个矛盾,笔记本电脑的硬盘普遍采用了磁阻磁头(MR)技术或扩展磁阻磁头(MRX)技术,MR磁头以极高的密度记录数据,从而增加了磁盘容量、提高数据吞吐率,同时还能减少磁头数目和磁盘空间,提高磁盘的可靠性和抗干扰、震动性能。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一、机械盘接口及SATA总线通道1、 IDE接口(ATA同IDE)一般的计算机,很老的硬盘接口都是IDE,现在市场已经不使用此接口,IDE出现的比较早。
以前,很多硬盘都是IDE接口的;而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IDE接口的硬盘了。
优点:该接口的硬盘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
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线缆长度过短、连接设备少、不支持热插拔、接口速度的可升级性差。
SATA总线通道: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
它是一种电脑总线,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储设备(如硬盘及光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之用。
SATA已经完全取代旧式PATA(Parallel ATA或旧称IDE)接口的旧式硬盘,因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
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已经发布的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ec,最终Serial ATA 3.0将实现600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 3.0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将总线最大传输带宽提升到6Gbps。
实际传输速度大约600MB/S(理论为6Gbps/8=768MB/S)2、SATA接口Serial ATA-串行ATA技术,速度更快,SATA不依赖系统总线的带宽,而是内置时钟频率,支持热插拔。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机械硬盘接口几乎都是SATA。
虽然SATA具备了热插拔的规范,但连接缆线多是设计给内接式硬盘使用,最大插拔次数仅约200次,超过此插拔数目,缆线接头便会劣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硬盘的损坏。
(6条消息)SSD硬盘的接口区别详解图解SATA、mSATA、PCI

(6条消息)SSD硬盘的接口区别详解图解SATA、mSATA、PCI转扫盲:SATA、mSATA 、PCIe和M.2——SSD硬盘的接口2019年03月02日 20:47:06 nedwons 阅读数 11035更多个人分类:非技术SATAT通道:硬盘——内存——CPUPCIE通道:硬盘——CPU一、硬盘传输标准协议AHCI和NVMEAHCI(serial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 高级串行ATA 功能接口标准NVME标准相比AHCI有许多优点:1. 低延迟。
面向PCIe SSD产品的NVMe标准能有效降低控制器和软件接口部分的延迟,最主要是能让SSD走PCI-E通道直连CPU,有效降低了数据延迟,其次,NVMe精简了调用方式,AHCI每条命令则需要读取4次寄存器,一共会消耗8000次CPU循环,从而造成2.5μs的延迟,而NVMe执行命令时则不需要读取寄存器。
2. 新的协议还能大大提高SSD的IOPS(每秒读写次数)性能,理论上,IOPS=队列深度/ IO延迟,所以增加队列深度,就可以有效提升SSD的IOPS。
传统的ACHI标准下队列深度最多能达到32,但是在NVMe标准下,这一数值可以达到64000,是以前的2000倍。
3. 此外NVMe还加入了自动功耗状态切换、动态能耗管理、免驱等功能,驱动适应性广,低功耗。
二、 PCIE SATAPCIE有四种接口尺寸:X1/X4/X8/X16,版本有1.0/2.0/3.0我们通过用胶带覆盖显卡PCI-E接口金手指的方法来屏蔽,由于PCI-E每个通道彼此互相独立,并且支持通道数量向下兼容(如果x16设备插在x1槽上,则自动降为x1)。
三、 SSD有四种接口SATA/PCIE/mSATA/M.2SATA接口:SATA数据接口(7针)电源接口(15针)定义详解(原文参考https:///u013000139/article/details/50371568) SATA是Serial 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亦称串行ATA,是由Intel、IBM、Dell、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碟的介面:大致上可以分為ATA、SATA、SCSI以及SAS這些介面
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即我們常說的IDE介面硬碟
使用傳統的40-pin排線連接主機板與硬碟,介面最大傳輸速度為133MB/s。
因傳輸速度受限以及排線較佔空間,不利散熱,現在已逐漸被SATA取代。
SATA (serial ATA),不同於ATA使用並聯傳輸,SATA是使用串聯傳輸,因此也能避免高速平行傳輸造成的電子干擾。
其它特點還有較遠的傳輸距離、更低的耗電量以及更低的CPU使用量。
SATA的介面傳輸速度為150MB/s,SATA2更高達300MB/s。
另為SATA的傳輸線比ATA的排線細得多,因此也有利於機箱內的空氣流通。
SCSI (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SCSI硬碟的轉速快,可達15000rpm,且傳輸資料時佔用較少的CPU資源,因此單價也比ATA及SATA硬碟來得貴。
SCSI硬碟多為工作站級的電腦以及伺服器所使用。
SAS (Serial Attached SCSI),是新一代的SCSI技術,和SATA一樣都是使用串聯傳輸,最高速度可達3GB/s。
尺寸上,可分為5.25吋、3.5吋、2.5吋及1.8吋
5.25吋硬碟是使用在早期的個人電腦上,目前已經沒有廠商在生產了。
(現在要找個5.25吋良品硬碟,應該比發現新油田還難吧!)
3.5吋硬碟,目前桌機使用的硬碟尺寸就是3.5吋的
2.5吋硬碟,多數的筆記型電腦就是使用2.5吋的
1.8吋硬碟,少數機型的筆電是使用1.8吋的,例如IBM的X40,因為較少機型在使用此規格,價格也比
2.5吋硬碟貴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