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硬盘接口介绍
sata使用的通道类型。

sata使用的通道类型。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一种计算机总线接口标准,用于连接存储设备(如硬盘驱动器和光驱)。
它是一种串行接口,通过电缆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主板上的控制器。
SATA接口有不同的通道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优势。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SATA通道类型。
1. SATA 3.0通道:也称为SATA III或SATA 6Gb/s,是目前最常见和最广泛使用的SATA通道类型。
它提供了6Gb/s的数据传输速率,比之前的SATA通道类型更快。
SATA 3.0通道适合连接高速硬盘驱动器和固态硬盘(SSD),可以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高的性能。
2. SATA 2.0通道:也称为SATA II或SATA 3Gb/s,是SATA3.0通道的前身。
它提供了3Gb/s的数据传输速率,适合连接普通硬盘驱动器和光驱。
尽管SATA 2.0通道的速度比SATA 3.0通道慢,但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仍然足够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3. SATA 1.0通道:也称为SATA I或SATA 1.5Gb/s,是最早的SATA通道类型。
它提供了1.5Gb/s的数据传输速率,适合连接较旧的硬盘驱动器和光驱。
尽管SATA 1.0通道的速度较慢,但对于一些低要求的应用来说仍然足够。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SATA通道类型,还有一些其他的变种和扩展类型。
例如,eSATA(external SATA)是一种用于外部设备的SATA接口,它通过电缆将数据传输到外部硬盘驱动器或其他外部设备。
mSATA是一种用于连接固态硬盘的小型SATA接口,它通常用于笔记本电脑或超薄型设备。
每种SATA通道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适用场景。
在选择SATA接口时,需要根据具体需求来确定使用哪种通道类型。
如果需要较高的传输速度和性能,可以选择SATA 3.0通道;如果只是一般的数据存储需求,SATA 2.0或SATA 1.0通道就可以满足要求。
解码机械硬盘各类接口和性能说明

解码机械硬盘各类接口和性能说明机械硬盘是计算机中最常见的存储设备之一,它以其高容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成为了许多用户的首选。
然而,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机械硬盘的各种接口和性能参数往往让人眼花缭乱。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机械硬盘的各类接口和性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机械硬盘。
一、接口介绍不同的机械硬盘采用不同的接口标准,常见的有SATA、SAS、SCSI等。
这些接口标准在连接方式、传输速率和连接端口上存在差异,对于消费者而言,了解它们的特点对于选购适合自己的机械硬盘至关重要。
1.SATA接口SATA接口是目前最常见的机械硬盘接口标准。
它采用串行传输方式,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传输速率。
SATA接口分为SATA2.0和SATA3.0两种版本,它们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分别为300MB/s和600MB/s。
使用SATA 接口的硬盘通常适用于大多数个人电脑及家庭用户。
2.SAS接口SAS接口是一种高性能的硬盘接口标准,通常用于高容量、高速度的服务器和企业级存储系统。
SAS接口采用串行传输方式,传输速率较高,可达到12Gb/s。
SAS接口的硬盘通常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合需要高性能存储的专业用户或企业用户。
3.SCSI接口SCSI接口被广泛应用于早期的服务器和工作站。
它是一种并行传输方式的接口标准,已逐渐被SAS接口所取代。
SCSI接口的传输速率较低,但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适合一些特殊需求的用户。
二、性能参数解析除了接口标准外,机械硬盘的性能参数也是选购时需要注意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性能参数及其说明:1.容量机械硬盘的容量是指硬盘能够存储的数据量大小,单位为GB或TB。
选择合适的容量需要根据个人或业务需求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个人用户而言,500GB到2TB的硬盘已经能够满足大多数需求。
而对于一些大型企业和数据中心来说,则需要更高容量的硬盘。
2.缓存硬盘的缓存是一种用于临时存储数据的高速缓存,可以提高数据的读写速度。
硬盘技术标准

硬盘技术标准硬盘是计算机系统中重要的存储设备,用于存储和读取数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硬盘的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演进。
本文将介绍硬盘的接口标准、容量标准、速度标准、稳定性标准、节能环保标准、安全性标准以及售后服务标准。
1.接口标准硬盘的接口标准主要有SATA、SCSI等。
SATA(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是一种串行通信协议,它取代了传统的IDE接口,成为主流的硬盘接口。
SATA 接口具有传输速度快、功耗低、线缆长度短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计算机系统。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接口是一种并行通信协议,它最初是为小型计算机系统设计的。
SCSI接口具有传输速度快、可靠性高、支持多设备等特点,但成本较高,主要用于服务器和高性能工作站等高端设备。
2.容量标准硬盘的容量单位有GB(吉字节)、TB(太字节)等。
目前主流的硬盘容量范围从几GB到数TB不等。
硬盘容量的提高不仅意味着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也意味着可以对更大的文件进行操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速度标准硬盘的读写速度单位有MB/s(兆字节/秒)、GB/s(吉字节/秒)等。
硬盘的读写速度是影响计算机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主流的硬盘读写速度已经可以达到数百MB/s,甚至超过1GB/s。
对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或进行高性能计算的用户来说,选择高速硬盘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
4.稳定性标准硬盘的稳定性包括使用寿命、故障率、可靠性等方面。
稳定性是衡量硬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主流硬盘品牌在稳定性方面都经过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测试,可以保证长时间稳定运行。
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包括硬盘的制造工艺、材料质量、散热设计等。
为了提高稳定性,硬盘制造商会采用各种技术和设计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例如,采用高精度的制造工艺可以提高硬盘的精度和稳定性;采用优质的材料可以增强硬盘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采用优秀的散热设计可以降低硬盘的温度和故障率。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

常用硬盘接口IDE、SATA、mSATA、M.2SATA、M.2PCIENVMe讲解一、机械盘接口及SATA总线通道1、 IDE接口(ATA同IDE)一般的计算机,很老的硬盘接口都是IDE,现在市场已经不使用此接口,IDE出现的比较早。
以前,很多硬盘都是IDE接口的;而现在,市场上几乎没有IDE接口的硬盘了。
优点:该接口的硬盘价格低廉、兼容性强、性价比高。
缺点:数据传输速度慢、线缆长度过短、连接设备少、不支持热插拔、接口速度的可升级性差。
SATA总线通道:SATA是Serial ATA的缩写,即串行ATA。
它是一种电脑总线,主要功能是用作主板和大量存储设备(如硬盘及光盘驱动器)之间的数据传输之用。
SATA已经完全取代旧式PATA(Parallel ATA或旧称IDE)接口的旧式硬盘,因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得名。
S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ec,这比目前最快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已经发布的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ec,最终Serial ATA 3.0将实现600MB/sec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 3.0最大的改进之处,就是将总线最大传输带宽提升到6Gbps。
实际传输速度大约600MB/S(理论为6Gbps/8=768MB/S)2、SATA接口Serial ATA-串行ATA技术,速度更快,SATA不依赖系统总线的带宽,而是内置时钟频率,支持热插拔。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机械硬盘接口几乎都是SATA。
虽然SATA具备了热插拔的规范,但连接缆线多是设计给内接式硬盘使用,最大插拔次数仅约200次,超过此插拔数目,缆线接头便会劣化,甚至有可能造成硬盘的损坏。
硬盘中的常见接口类型及特点介绍

硬盘中的常见接口类型及特点介绍一套完整的PC需要很多个部件组成,如果在某次灾难中你只能保留一个部件,大家会选择留下哪个部分?这时候不管你的CPU多么高级,显卡多么有信仰,正常的人类应该都会选择留下硬盘吧,因为硬盘里不仅住着很多美日欧漂亮姐姐,最关键的是里面保存了你的使用记录,说的文艺点就是只有硬盘才能留住你的记忆,人要是没了记忆,跟咸鱼有什么区别(活鱼还有7秒的记忆)。
作为PC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杯具的是硬盘还往往是最拖累系统的一部分,特别是在纯机械硬盘平台上。
整套平台性能要想极大地提升,硬盘速度就不得不革命。
时至今日,HDD 硬盘依然是很多实体店装机的首选,但更快速的SSD已经是用过都说好,它好你也好。
在这场革命中,为了实现更快的速度,硬盘的接口也在不断进化,今天的超能课堂我们就来谈谈硬盘的主流接口都有哪些。
不同规格的硬盘上会使用不一样的接口大家都能说出不少,不过小编还是自己先曝答案吧——如上图所示,视硬盘大小不同,硬盘接口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能见到的至少有SATA、mSATA、M.2、SATA Express、PCI-E 及U.2等,其实这些还只是一部分,因为我们没提到的还有很多,比如BGA封装的,针对外置设备的eSATA接口,企业级市场用的SAS 3.0接口,习惯独来独往的苹果甚至还定制了很多自家专属的硬盘接口。
考虑到它们跟日常使用的关系不大或者你知道了也没个卵用(因为是专属的),所以我们重点介绍的是普通人见得着的接口,如下图所示:硬盘常见接口及特色上述表格中一共列举了SATA 6Gbps、mSATA、SATA Express(以下简称为SATA E)、M.2、U.2及PCI-E接口,实际上每个接口下面通常还会有很多子类型,比如SATA硬盘还有1.8寸规格的,mSATA还有mSATA mini,PCI-E插槽除了常见的HHHL半高半长之外,还有全高全长、全高半长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就选择最典型的吧。
硬盘接口类型与发展趋势

硬盘接口类型与发展趋势硬盘接口是将硬盘与计算机主板或者其他设备相连接的接口标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硬盘接口类型也在不断更新升级,以满足不同需求的数据传输速度和存储容量。
本文将介绍当前常见的硬盘接口类型,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PATA(并行ATA)PATA是最早期的硬盘接口类型,也被称为IDE(集成设备电子)接口。
PATA接口采用并行传输方式,数据传输速度相对较慢,最高速率为133MB/s。
随着技术的进步,PATA接口逐渐被后续更为先进的接口所取代。
二、SATA(串行ATA)SATA接口是当前主流的硬盘接口类型,相比于PATA接口,SATA接口采用串行传输方式,以提高传输速度和数据吞吐量。
SATA 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600MB/s以上,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更稳定的数据传输。
SATA接口还具有热插拔功能,方便硬盘的安装和更换。
三、SAS(串行SCSI)SAS接口是一种专业级的硬盘接口类型,适用于服务器和大型存储系统。
SAS接口结合了SATA和SCSI技术的优点,具有高速传输、高可靠性、热插拔等特点。
SAS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12Gb/s,适合处理大规模数据和高性能要求的应用场景。
四、NVMe(非易失性内存快速存储)NVMe接口是近年来新兴的硬盘接口类型,主要用于固态硬盘(SSD)。
相比于传统的硬盘接口类型,NVMe接口采用了全新的设计理念和通信协议,能够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高速读写能力。
NVMe接口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达到32Gb/s以上,是目前最快的硬盘接口类型。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数据处理和存储需求的不断增长,硬盘接口类型将不断进化和改进。
以下是未来硬盘接口发展的一些趋势:1.更高的传输速度:随着技术的进步,硬盘接口的传输速度将不断提升。
未来可能出现更快的接口标准,以满足大规模数据处理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
2.更大的存储容量:随着数据量的不断增加,硬盘接口将逐渐支持更大容量的存储设备。
未来可能出现更高容量的硬盘接口标准,满足用户对存储空间的需求。
常见硬盘接口及协议

常见硬盘接口及协议嘿,朋友!你有没有想过,电脑里的硬盘就像一个超级大仓库,用来存放我们所有的数据,从重要的工作文件到那些珍藏的照片和视频。
而硬盘接口和协议呢,就像是这个大仓库的大门和运输规则,决定了数据怎么进出这个仓库。
今天呀,我就来给你好好唠唠常见的硬盘接口及协议。
咱们先来说说SATA接口吧。
SATA就像是一条宽敞又稳定的高速公路,大多数家用电脑的硬盘都在用它。
我有个朋友,他对电脑不太懂,有一次他问我:“为啥我的新硬盘装上去速度没我想象的快呢?”我就告诉他,得先看看是不是SATA接口的问题。
SATA有不同的版本,像SATA 3.0,它的传输速度那可是相当快,理论上每秒能传输6Gbps的数据呢!这就好比一辆超级跑车在高速公路上飞驰,能快速地把数据从硬盘这个仓库运到电脑的其他部件。
而且SATA接口的硬盘价格比较亲民,就像平价的日用品,大多数人都能轻松拥有。
再来说说NVMe协议下的M.2接口吧。
这可就像是高铁一样,速度超级快!我有个电脑发烧友小伙伴,一提起M.2接口的硬盘就兴奋得不行。
他说:“哇塞,用了M.2接口的硬盘,开机速度就像火箭发射一样,软件打开也瞬间完成,简直爽翻了!”NVMe协议就像是专门为M.2接口定制的超高效运输规则。
M.2接口的硬盘体积小,像个小巧玲珑的精灵,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它直接走PCle通道,不用像SATA那样还要弯弯绕绕,就像给数据开了个直达专列。
它的传输速度那可是以GB/s为单位的,和SATA相比,就像是飞机和汽车的速度差距。
还有IDE接口呢,这可是硬盘接口里的老前辈了。
现在虽然用得少了,但在以前那可是独领风骚啊。
我记得我刚开始接触电脑的时候,那些老电脑很多都是IDE接口的硬盘。
IDE接口就像是一条古老的石板路,虽然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那么宽敞和快速,但在当时也承载着数据传输的重任。
它的数据传输速度在现在看来就有点慢啦,就像一个慢悠悠的牛车,和SATA、M.2这些比起来,确实有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硬盘篇-固态硬盘有哪些接口,简介

硬盘篇-固态硬盘有哪些接口固态硬盘的接口类型很多,目前市面上包括SATA 3.0、M.2(NGFF)、Type-C、mSATA、PCI-E、SATA 2.0、USB 3.0、SAS 和PATA 等多种,但最常用的还是SATA3.0、M.2(NGFF)、mSATA 和PCI-E 4 种。
◎ SATA 3.0 接口:SATA 是硬盘接口的标准规范,SATA 3.0 和前面介绍的硬盘接口完全一样,这种接口的最大优势就是非常成熟,能够发挥出主流固态硬盘的最大性能。
◎ mSATA 接口:该接口是SATA 协会开发的新的Mini SATA 接口控制器的产品规范。
新的控制器可以让SATA 技术整合在小尺寸的装置上,mSATA 也提供了和SATA 接口标准一样的速度和可靠性。
该接口主要是用在注重小型化的笔记本电脑上面,比如商务本、超极本等,在一些MATX 板型的主板上也有该接口的插槽。
图所示为安装在笔记本电脑主板上的mSATA 接口的固态硬盘。
◎ M.2 接口:M.2 接口的原名是NGFF 接口,设计目的是用来取代mSATA 接口。
不管是从非常小巧的规格尺寸上讲,还是从传输性能上讲,这种接口要比MSATA 接口好很多。
M.2 接口能够同时支持PCI-E 通道以及SATA,让固态硬盘的性能潜力大幅提升。
另外,该M.2 接口固态硬盘还支持NVMe 标准,通过新的NVMe 标准接入的固态硬盘,在性能提升方面非常明显,如图所示。
◎ PCI-E 接口:这种接口对应主板上面的PCI-E 插槽,与显卡的PCI-E 接口完全相同。
PCI-E 接口的固态硬盘最开始主要是在企业级市场使用,因为它需要不同主控,所以,在性能提升的基础上,成本也高了不少。
在目前的市场上,PCI-E 接口的固态硬盘通常定位都是企业或高端用户,如图所示。
◎基于NVMe 标准的PCI-E 接口: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非易失性存储器标准)标准是面向PCI-E 接口的固态硬盘,使用原生PCI-E 通道与CPU 直连可以免去SATA 与SAS 接口的外置控制器(PCH)与CPU 通信所带来的延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硬盘接口笔记本电脑硬盘的IDE接口硬盘接口是硬盘与主机系统间的连接部件,作用是在硬盘缓存和主机内存之间传输数据。
不同的硬盘接口决定着硬盘与计算机之间的连接速度,在整个系统中,硬盘接口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程序运行快慢和系统性能好坏。
分类概述从整体的角度上,硬盘接口分为IDE、SATA、SCSI和光纤通道四种,IDE接口硬盘多用于家用产品中,也部分应用于服务器,SCSI接口的硬盘则主要应用于服务器市场,而光纤通道只在高端服务器上,价格昂贵。
SATA 主要应用于家用市场,有SATA、SATAΙΙ、SATAΙΙΙ,是现在的主流。
在IDE和SCSI的大类别下,又可以分出多种具体的接口类型,又各自拥有不同的技术规范,具备不同的传输速度,比如ATA100和SATA;Ultra160 SCSI 和Ultra320 SCSI都代表着一种具体的硬盘接口,各自的速度差异也较大。
硬盘接口分类IDE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常见的2.5英寸IDE硬盘接口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
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代表着硬盘的一种类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SCSISCSI的英文全称为“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SCSI接口是同IDE(ATA)完全不同的接口,IDE接口是普通PC的标准接口,而SCSI 并不是专门为硬盘设计的接口,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小型机上的高速数据传输技术。
SCSI接口具有应用范围广、多任务、带宽大、CPU占用率低,以及热插拔等优点,但较高的价格使得它很难如IDE硬盘般普及,因此SCSI 硬盘主要应用于中、高端服务器和高档工作站中。
光纤通道光纤通道的英文拼写是Fibre Channel,和SCIS接口一样光纤通道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但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
光纤通道硬盘是为提高多硬盘存储系统的速度和灵活性才开发的,它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多硬盘系统的通信速度。
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
光纤通道是为在像服务器这样的多硬盘系统环境而设计,能满足高端工作站、服务器、海量存储子网络、外设间通过集线器、交换机和点对点连接进行双向、串行数据通讯等系统对高数据传输率的要求。
SATA使用SATA(Serial ATA)口的硬盘又叫串口硬盘,SATA硬盘接口是未来PC机硬盘的趋势。
2001年,由Intel、APT、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 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 1.0规范,2002年,虽然串行ATA的相关设备还未正式上市,但Serial ATA委员会已抢先确立了Serial ATA 2.0规范。
Serial ATA采用串行连接方式,串行ATA总线使用嵌入式时钟信号,具备了更强的纠错能力,与以往相比其最大的区别在于能对传输指令(不仅仅是数据)进行检查,如果发现错误会自动矫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串行接口还具有结构简单、支持热插拔的优点。
串口硬盘是一种完全不同于并行ATA的新型硬盘接口类型,由于采用串行方式传输数据而知名。
相对于并行ATA来说,就具有非常多的优势。
首先,Serial ATA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数据,一次只会传送1位数据。
这样能减少SATA接口的针脚数目,使连接电缆数目变少,效率也会更高。
实际上,Serial ATA 仅用四支针脚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分别用于连接电缆、连接地线、发送数据和接收数据,同时这样的架构还能降低系统能耗和减小系统复杂性。
其次,Serial ATA的起点更高、发展潜力更大,Serial ATA 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这比目前最新的并行ATA(即ATA/133)所能达到133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还高,而在Serial ATA 2.0的数据传输率将达到300MB/s,最终SATA将实现600MB/s的最高数据传输率。
SATAII接口SATA II是在SAT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征是外部传输率从SATA的1.5Gbps(150MB/sec)进一步提高到了3Gbps(300MB/sec),此外还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原生命令队列)、端口多路器(PortMultiplier)、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等一系列的技术特征。
单纯的外部传输率达到3Gbps并不是真正的SATA II。
SATA II的关键技术就是3Gbps的外部传输率和NCQ技术。
NCQ技术可以对硬盘的指令执行顺序进行优化,避免像传统硬盘那样机械地按照接收指令的先后顺序移动磁头读写硬盘的不同位置,与此相反,它会在接收命令后对其进行排序,排序后的磁头将以高效率的顺序进行寻址,从而避免磁头反复移动带来的损耗,延长硬盘寿命。
另外并非所有的SATA硬盘都可以使用NCQ技术,除了硬盘本身要支持NCQ之外,也要求主板芯片组的SATA 控制器支持NCQ。
此外,NCQ技术不支持FAT文件系统,只支持NTFS文件系统。
由于SATA设备市场比较混乱,不少SATA设备提供商在市场宣传中滥用“SATA II”的现象愈演愈烈,例如某些号称“SATA II”的硬盘却仅支持3Gbps而不支持NCQ,而某些只具有1.5Gbps的硬盘却又支持NCQ,所以,由希捷(Seagate)所主导的SATA-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ATA国际组织,原SATA工作组)又宣布了SATA 2.5规范,收录了原先SATA II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从3Gbps和NCQ到交错启动(Staggered Spin-up)、热插拔(Hot Plug)、端口多路器(Port Multiplier)以及比较新的eSATA(External SATA,外置式SATA接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采用较早的仅支持1.5Gbps的南桥芯片(例如VIA VT8237和NVIDIA nForce2 MCP-R/MCP-Gb)的主板在使用SATA II硬盘时,可能会出现找不到硬盘或蓝屏的情况。
不过大部分硬盘厂商都在硬盘上设置了一个速度选择跳线,以便强制选择1.5Gbps或3Gbps的工作模式(少数硬盘厂商则是通过相应的工具软件来设置),只要把硬盘强制设置为1.5Gbps,SATA II硬盘照样可以在老主板上正常使用。
SATA硬盘在设置RAID模式时,一般都需要安装主板芯片组厂商所提供的驱动,但也有少数较老的SATA RAID控制器在打了最新补丁的某些版本的Windows XP系统里不需要加载驱动就可以组建RAID。
发展历程概述今日谈随着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主板和硬盘都开始支持SATA(串行ATA),SATA接口逐渐有取代传统的PATA(并行ATA)的趋势。
主板上的硬盘接口设计那么SATA和PATA在传输模式上有何区别,SATA相对PATA又有何优势呢?这就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话题。
何谓并行ATAATA其实是IDE设备的接口标准,大部分硬盘、光驱、软驱等等都使用的是ATA接口。
譬如现在绝大部分的朋友用的都是并行ATA接口的硬盘,应该对它80针排线的接口是再熟悉不过了吧?平常我们说到硬盘接口,就不得不提到什么Ultra-ATA/100、Ultra-ATA/133,这表示什么呢?这告诉我们该硬盘接口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00MB/s和133MB/s,且硬盘是以并行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所以我们也把这类硬盘称为并行ATA。
何谓串行ATA串行ATA全称是Serial ATA,它是一种新的接口标准。
与并行ATA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它的传输方式。
它和并行传输不同,它只有两对数据线,采用点对点传输,以比并行传输更高的速度将数据分组传输。
现在的串行ATA接口传输速率为150MB/s,而且这个值将会迅速增长。
串行ATA和并行ATA传输的区别举个比较夸张的例子,A、B两支队伍在比赛搬运包裹,A代表并行ATA,B代表串行ATA。
比赛开始,A派出了40个人用人力搬运包裹,而B只派出去了一辆货车来搬运。
在一个来回里他们搬运的包裹数量都相同,大家可以很清楚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用货车搬运的B队先把包裹运完,因为货车的速度比人步行的速度快得多多了。
同样,串行传输比并行传输的速率高就类似这个道理。
回到现实中来,现在的并行ATA接口使用的是16位的双向总线,在1个数据传输周期内可以传输4个字节的数据;而串行ATA使用的8位总线,每个时钟周期能传送1个字节。
这两种传输方式除了在每个时钟周期内传输速度不一样之外,在传输的模式上也有根本的区别,串行ATA数据是一个接着一个数据包进行传输,而并行ATA则是一次同时传送数个数据包,虽然表面上一个周期内并行ATA 传送的数据更多,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串行ATA的时钟频率要比并行的时钟频率高很多,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进行数据传输的周期数目更多,所以串行ATA的传输率高于并行ATA的传输率,并且未来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为什么要采用串行ATA接口?这个回答很简单,当然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数据传输率。
随着当前设备需求的数据传输率越来越高,接口的工作频率也越来越高,并行ATA接口逐渐暴露出一些设计上的“硬伤”,其中最致命的就是并行线路的信号干扰。
由于传统并行ATA采用并行的总线传输数据,必须要求各个线路上数据同步,如果数据不能同步,就会出现反复读取数据,导致性能的下降,甚至导致读取数据不稳定。
而采用排线设计的数据线,正是数据读取无法更快的“罪魁祸首”。
由于并排的高速信号在传输时,会在每条电缆的周围产生微弱的电磁场,进而影响到其它数据线中的数据传递,还会因为线缆的长度和电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总线频率的提升,磁场的强度也越来越大,信号干扰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从理论上说串行传输的工作频率可以无限提高,串行ATA就是通过提高工作频率来提升接口传输速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