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怎样反思

浅谈历史教学怎样反思
浅谈历史教学怎样反思

浅谈历史教学怎样反思

蒋碧勇

(公安县车胤中学,湖北荆州434300)

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研究性学习”是促进教学从“灌输”转型为“对话”的一种教学创新,这种对话式教育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同样具有方法论意义。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一公式简明地回答了这一个问题,我想就此与大家交流,以期抛砖引玉,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第一,基于真实性情境。我们研究的问题必须是教育中的真问题,必须是一个“互通的问题”——“研究者个人意愿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互通,研究者

个人生命过程与社会发展过程之间的互通”[1]

前不久,我在本校高一年级上了一节公开课“戊戌变法”,内容是“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我认为:公开课不仅要求展示教育理念,更要教师在真实的情境里用行动诠释,反对上课任务化,开课形式化,课中不讲话,课后讲假话。通过公开课,共同经过一种合作、探究、对话(师生、生生、师生、人本)的专业体验,即使完不成教学任务(一节课),也可为评课提供一种“案例”,供以后不断地完善。另外,不断开展对话,激励学生反思,而不是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课前我首先统计了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并提供相关材料印发出来。结果发现这些问题很有价值,如,维新派与洋务派怎么不联合起来变法?光绪帝为什么不是维新派?慈禧太后到底对维新变法是一个什么态度?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而中国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谭嗣同的死值吗?等等,确实需要我们反思。

1.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反思。关于这一节内容,人教版教材没有“维新派行动退步论”,并强调了“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

试”。

2.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我注意到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时,顽固派攻击他们是“保中国不保大清”,这句话既从另一个角度点明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华民族初步觉醒,也说明了形成中的近代中国观与专制王朝观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余英时先生在《

二十一世纪》发表文章“戊戌政变今读”就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和王朝利益之间的冲突”。

3.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比较抽象,学生反映不容易理解,因此,我根据材料原创了一道材料分析题,其立意要求学生“同情性理解”张之洞和李鸿章等洋务派既资助又反对维新派的行为并认识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意义(该题属于课后探究,经调查学生反映较好)。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到光绪廿三年(1897)二月廿一出版的《时务报》第21册的读者,展卷伊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麦孟华与梁启超的两篇文章:麦孟华的文章放言“中国宜尊君权抑民权”,竟与《时务报》前此刊出的声音“民权”之益的调子,好似正异其趣;另一篇则是梁启超介绍从美国的“墨尔斯根省之大学”毕业,“以发念救众生疾苦因缘故,于是专门医学”,并且“唯以中国之积弱,引为深耻”的江西九江女子康爱德之事迹的文章。两文一出,都引发了《时务报》读者无限的联想。如高凤谦就不认为麦孟华的文章是唱反调之作,在他看来,“中国之患,在于事权无属,故百事废弛。非伸民权,即君权亦无所寄”,而要提倡“民权”,在“论议措辞”方面,便“不可过激”……另一位读者是一代奇士刘鹗,引发他的注意力的则是梁启超生花妙笔下的“江西康女士”,

[关键词]历史教学,反思,教材[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1-0035-04

【收稿日期】2007-12-16

历史教学HistoryTeaching总第542期SumNo.542

2008年第1期No.1,2008

让他不禁“为之神往”……于是乃即托罗振玉函告汪康年及梁启超请他们“为作冰上人”,想要和她结为连理。

材料二:以《时务报》而开始扬名天下的总主笔梁启超,亦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例如他的《知耻学会叙》一文,就让《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湖广总督张之洞深觉这是一篇让“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的文章,要湖南巡抚陈宝箴等采取动作,“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因此,即便《时务报》得承受来自政治现实权力这样或那样的压逼,它更从官府以外的社会获取成长和发展的物质动力。举例而言,《时务报》自是会得到封疆大吏的热心捐助,如李鸿章一次捐助报馆洋二百元,道员朱采阅报后“附助报馆经费百元”,等等;它的捐助名单更可以开出一长串。

材料三:阅读《时务报》,既让改革变法的呼声得以在士人群体里扩散,它提供的各种诉求维新改革的讯息与行动,亦令阅读读者屡起呼应。比如,张之洞倡言组成“戒缠足会”以“救二万万之妇女”之外,“何不更举戒烟会,以救一万万之男子”的主张见诸报端……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2]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你怎样理解作为“在追求变法维新的旗帜下共同开办的报刊"的《时务报》为什么会刊登麦孟华的文章以及梁启超介绍的女子传记?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中的张之洞和李鸿章看似矛盾所为(既资助又反对)怎样评价?

(3)联系材料三,综合上述材料,从《时务报》和它的读者中,你怎样认识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扩大《时务报》的读者群,增强《时务报》的影响力,更广泛地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以救亡图存。

(2)张之洞和李鸿章作为原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形势的发展,他们救亡图存意识日浓,因此,他们对《时务报》取支持态度;但同时他们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维护清朝统治,一旦《时务报》的文章突破他们可以容忍的底线,他们就禁止《时务报》的传播。

(3)维新变法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同时更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从女子康爱德漂洋读书,专攻医学,到女子放足、男子戒烟等事例中,维新派以及开明地主对封建思想文化,甚至封建习俗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4.最后本组教师通过听课和研讨,认为教师创新自己的课堂必须开发课程资源,实实在在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找准切入点,激发学生兴趣,实现师生双方可持续发展。该课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并特别重视情感和价值观教育,如对教材中的材料“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的解读,对谭嗣同的死值不值的讨论,用教学实践说明三维目标是统一的。但我认为该课暴露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引导还比较急,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讨论还不够充分。

基于真实性情境,我认为还要与当代形势结合起来研究教学,例如当我们复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时,应结合十七大报告中的新亮点进行学习,如直接推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表明我们党旗帜鲜明并充满自信,该报告对“改革开放”做出了新的高度评价,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报告,单章闸述“民生问题”,显示出我们党对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第二,设计开放性问题。教师确立先进的课程观和正确的历史观很重要。例如,在如何设计鸦片战争问题上,如果我们过多地从道德原则出发,就容易使学生置于“二元对立的语境”,从而遮蔽鸦片战争的性质。“在中西传统长期并存的悖论实际下,这样的感情性拉锯当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中国近现代最基础的‘国情’之一就是西化和本土化的长期并存以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脱离实际,面对历史实际,我们更需要探讨的是两者的并存和互动。最为关键的是首先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语境’,从两者共存的现实出发寻找出路”[3]。

再如,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我对教材这种“反设事实”说明原因颇有看法,试问洋务派有可能变革封建制度吗?最近中国社会科学近代史研究所编写的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对“洋务运动”就避免了简单化处理,该书指出:

洋务运动由少数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多的旧式官僚和绅商发起,领导和实施,并未成为真正的国策,未能成为上下一致的全国性运动;在实际

举措中也是单纯而有限地引进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和设备,在传统的封建社会结构中开办新式企业,且吏治腐败,效率低下。因此,洋务运动是一种局部的,初步的和畸形的早期现代化运动,其求富举措尚有可嘉,其自强之道实属可训;其失败结局令人可悲。

关于对洋务运动的反思,我原创了下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8年和1902年,张之洞相继设立了汉口商务局以及商会公所,“既可兴商务,亦可以勉工艺”。他不仅为湖北制麻局、大冶水泥厂等请免税厘,而且批准宋炜臣创办的汉口燮昌火柴厂享有十年专利。

材料二:甲午战争后,张之洞与刘坤一联合会奏《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了讲求商务工政、造铁路、制枪炮、开学堂等一揽子自强计划,认为“此数事乃中国安身立命之端,万难缓图,若待筹有巨款始议施行,则必致一切废沮自误而后已”……他(张之洞)说:“借款之举,路权第一,利息次之。”而且,他坚持只借外债而不准掺入洋股的原则。

材料三:鉴于创办近代采矿业需要大量资金,而且技术要求很高,“其利甚薄而其事甚难”,若采用土法开采则效益不佳,加之经费难等,遂使张之洞萌生了“与西人合本开采”的办矿思想。1906年,张之洞在《札洋务局颁发拟订矿务章程》中明确规定,只有遵从中国法律与矿务章程的外商才有资格参与采矿。

材料四:在创办近代实业的过程中,张之洞反复强调“奉谕旨饬办”“奉旨开办”,其意即在于此。而且,张之洞的官办思想得到了清政府的肯定。1894年的一道上谕指出:“湖北炼铁,织布各局,均经张之洞办有头绪、现虽调署两总督,所有各局应办事宜,仍著该督一手经理,督饬前派委员,认真妥办,冀广利源而济民用。”

——陈钧、任放《张之洞经济思想散论》[4]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历史知识,谈谈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在甲午战争后有什么特点?

(2)结合张之洞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你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有什么看法?

参考答案:

(1)维护清朝统治,在以官办形式为主的基础上捍卫主权,主张商办、中外合办等形式,因势利导,为我所用,灵活务实,自新自强。

(2)(观点一)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事上的失败,并不意味洋务运动的破产,从张之洞在甲午战后的实践来看,他的经济思想和灵活务实的措施是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继续,例如:他为商办企业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借外债修筑铁路中维护主权,在中外合资企业中要求外商遵从中国法律等,他作为开明地主的代表人物,虽然其主要目的是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其实践不仅是洋务运动的继续,更是一种发展。

事实证明,一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前提,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核心,反对照搬现成的教案,以“他思”取代“我思”。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要展示问题背景,产生认知冲突。其次,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因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必然受到其原有经验的制约和影响,学生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才能积极主动地理解教育内容。如“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教材安排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后,将其放在一个较长的时段,意在要求学生自己归纳论据进行探索。但有一些问题就没有考虑此因素,如“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合法”这个案例就不适宜高一年级学生探讨,对于抗美援朝战争我们讨论起来不仅史料有限,而且有些问题还比较敏感,再说高一学生也没有世界史知识背景,特别是对学生来说还不具备用“法”眼看战争的条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在“理论上讲它没有任何约束”,真正的战争法是二战结束后,国际社会鉴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而出台的,《联合国宪章》取缔了国家的战争权,并通过了一系列规范作战手段和方法的条约,从而形成了现代战争法体系。此后有的国家就很注重利用战争法最大限度地打击对方。“抗美援朝战争是否合法”这个问题实在为难当代中学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研究学生边缘思维区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

第三,注意渐近性解决。在教学实践中,有一揽子问题需要解决,有些问题的反思就需要持续不断并注意渐近性解决。比如在如何宏观认识历史比较类方面,我认为要注意三点:①明确认识主题,扩大比较范围;②分析比较史料,确定考查中心;③坚持唯物史观,得出科学结论。在运用科学理论认识史实方面,我坚持“历史合力论是唯物史观要求的基础史学考察方法”和“世界历史观是我们考察历史问题的基本着眼点”。在进行教学研究过程中,我们

要处理好知识的传承和理解的创新之间的关系,例如,《大国崛起》的播放是当时大众关注的话题,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大国兴起的历程,对我们重新理解世界大国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此片似乎淡化了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法,如圈地运动、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等,这些是不可简化的,是历史上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我们的历史教学,应有责任补充其不足,为此笔者原创了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现在,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却是商业上的霸权造成了工业上的优势。所以殖民制度在当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材料二:沃勒斯坦认为,霸权国家之所以力促自由贸易理念,是因为“最大限度的自由市场将有助于确保霸权国家的……最大利润”……一国在获得霸权地位之后,即开始奉行自由贸易政策。

——舒建中《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5]材料三:(如果19世纪中期听凭“自由贸易”)英国大量靠其他贸易挣来的白银就会无情地被中国吸走,其宏观结果就是造成英国国内的通货紧缩;其微观结果就是剥夺了对大机器工业的投资。英国也就不具备“经济发展”的货币条件和资本条件。……鸦片作为英国向中国出口的第一大宗“商品”的纪录一直保持到19世纪90年代。这战略性地扭转了白银的流向。中国为进口鸦片每年流出三千至四千万两白银,而据马克思说,鸦片收入提供了英国岁入的1/6。鸦片从中国的货币体系中抽血的同时,为英国的崛起提供了货币条件和资本条件。

——盛洪《一个划时代的谎言》[6]材料四:1848年,英国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一半,煤是2/3,棉布达1/2以上,铁路已超过1万英里,其密度到20世纪末都未被多数发展中国家所赶上,它的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0%~25%,但它的国土面积只占世界陆地的0.2%,人口还不到2000万。

——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

“世界强国”问题》[7]请问答:

(1)据材料一回答:“现在”是什么时候?谈谈你对马克思这段话的理解。

(2)综合材料一、二、三、四指出英国崛起的“一个划时代的谎言”是什么?你认为19世纪英国强盛的原因有哪些(从本专题的角度概括)#

(3)一战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心发生了变化——美国代替了英国,试说明其原因,从列强的兴衰中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现在”指工业革命以后。马克思这段话说明了英国殖民扩张与进行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没有不列颠殖民帝国的建立,就没有后来的英国“工业帝国”。

(2)谎言:英国崛起是以自由贸易起家,靠自己产品的竞争实力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扩大在世界的殖民统治;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控制世界经济;顺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潮流,不断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等。

(3)①美国采取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成果,经济迅速发展,赶上并超过英国;②一战中美国大发战争财,而英国受到削弱;③一战后初期,美国力推“金元外交”,扩大海外市场;④美国垄断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快;英国大量资本输往国外等(言之有理即可)。

【作者简介】蒋碧勇,男,1968年生,湖北省公安县车胤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

材和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豆艳荣】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兼谈“真”问题的判断标准[J].教育研究,2002(11).

[2]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J].历史研究,2005(2).

[3]黄宗智.悖论社会与现代传统[J].读书,2005(2).

[4]陈钧,任放.张之洞经济思想散论[J].历史研究,1991(5).[5]舒建中.沃勒斯坦的“霸权理论”理论[J].史学理论研究,2002(4).

[6]盛洪.一个划时代的谎言[J].读书,2002(12).

[7]钱乘旦.资本主义体系下的“世界强国”问题[J].世界历史,2004(6).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 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 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精选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

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 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 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 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 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 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赏识学生的微小进步,理解学生的一次次的失败,会让学生心理上更能感受学习的快乐与兴趣.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论文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振丽 (秦皇岛市第二中学,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主要通过教育学生、教师自己本身进行反思、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教师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新世纪面对着新课程改革,作为历史教育者应该怎样去做呢?这是每一位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目前的教学工作总是提到要紧扣课程标准,围绕大纲展开教学工作,同时还要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这就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巨大的压力。一堂历史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才能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优势,才能在4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同时又能在以后应试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绩呢?该如何反思?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实施以前人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

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 结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与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展开和新课程的实施,原先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范围和过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的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实施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通过教学实践和实地调查,现就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实施策略谈一些认识。 第一、问题。 1、初高中历史教育现状和知识的衔接问题。 新课程的编写采用了专题的形式。而这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 2、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问题。 新课标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 (1)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历史教学主要是为了传授历史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学生个人修养的培养和对历史的借鉴); (2)教学过程中以学为主,真正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还要注意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不可回避的高考应试教学的关系处理好;(3)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现实有用的知识课本所及甚少或者根本没有涉及,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提供自学所需用资料的介绍。如此这样,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如何才能更好的去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呢确实是个难题。 3、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问题。 因为新课程采用专题的形式编写教材,所以专题内知识的完整性和本专题知识与其他专题的联系问题,都很难把握。而知识的系统性不强,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就不得不进行必要的补充,课时就显得严重不足。 4、高考方案问题: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新课程一方面主张实行学分制,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要求学生在高考中以成绩论成败,这无异于“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只要有高考压力的存在,探究、创新、自主精神等等不在成绩中明确反映的内容是不会被重视的,实施新课程的理想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 第二、实施策略。 (1)、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思维、更新观念是适应新课改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一切创新手段实施的根本。没有新理念、新定位、新角色,只有新课标、新教材、新知识,还是旧课程,没有新成效。为此,应该重点转变三个方面观念:一是转变对新课程的认识,即用新思维、新方法,不能守着旧框框、老套套;二是转变自身角色,由传授者变为启发者、引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怎么写?许多人并不是很清楚了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一 摘要:本文论述了历史典故和成语对历史教学的帮助,解读了多媒体省时增效的价值,改变了教学历史的方法,诠释了诸多细节,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历史典故多媒体改变观念 一、用好历史典故和成语非常关键 1.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初一课本中的如军事成语典故“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把浩大的威武雄壮的古战场充分体现出来。这些成语典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从而不仅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知识,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 2.运用成语典故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比如孟子的“民贵君轻”和唐太宗的“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明确提出君的地位和君民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辩证法思想。一个典故一句成语就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如“指鹿为马”一句能看出赵高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莫须

有”三字能使学生体会秦桧那种奸臣的形象,学生自然能体会其全部内涵,成语典故在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借助多媒体省时增效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这门课文字内容多、图片多,如果让学生全面阅读课文(包括小字材料内容)和课本插图,就很费时,借助绥江一中教室里现有的设备: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电子笔、音响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既能增强教学直观性,又能节约学生阅读材料的时间,节约以前教师上课在黑板上板书的时间,还能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插播与历史有关的视频。例如我在教学《文化大革命》一课时就插播了《周恩来苦撑危局》的视频,掌握了邓小平及周恩来等在“文化大革命”中作出的贡献,又让学生深刻了解“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这样做既达到了省时增效的目的,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但在使用多媒体时反对“放影片”式,不是把一节课搞得热热闹闹,看电影式的娱乐,而是要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三、破臼除窠教学历史 1.改变观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所以人的观念是很重要的。改变“历史是副科”的思想观念,改变“我对历史没兴趣,所以我不(想)学”的思想观念,从心里重视历史――一门培养素质的学科。我们可以不喜欢历史,但不能不了解历史,祖国的历史与外国的历史,都需要了解。可以说,了解历史是现代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浅谈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浅谈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发表时间:2017-07-27T09:37:06.6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7年8月第288期作者:张彦珠[导读] 地位低,突破小。新课标改革以来,历史课也被列入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在课时上学校也要相应增加。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一中学730600 摘要:历史课程作为传统课程,教学地位却从未提高过。受到中高考升学率的强劲压力,历史一直处在教学过程中被忽视、被冷落的位置,以致历史教学在这些年来从未有过显著的进步和发展。因为历史课备受冷落,历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也可想而知,被忽视成为一种习惯,导致历史老师也很少回去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不足,用以提高自己今后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本文就历史教师在教学上遇到的困难,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得到的经验,以促进自身的成长等问题,开展研究、探讨,寄希望于对我国的历史教学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历史教师反思进步成长 一、历史教学现状 1.地位低,突破小。新课标改革以来,历史课也被列入学生必学的基础课程,在课时上学校也要相应增加。但新事物到来后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在朝夕间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就如当今的历史课程,虽然国家在新课改中要求历史课为基础课,必须让学生好好学习它,而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程的地位还是相当低。对某校历史课程课时的调查中显示,学生每周上历史课最多只有三个课时,这其中包括高中的文科班。看到这样一个数据估计令大家触目惊心,但这就是事实,只能接受。 2.交流少,研究少。历史课因为不受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省市还是学校都很少组织交流研讨会,所以历史课是很少融入新的见解、新的想法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历史老师仅凭以往的教学经验或教学课件对历史课程进行生硬的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不仅学生学不到应学的知识,就连历史课本身也是没有进步和发展的。 历史课程虽是对过往事件的一种认识和了解,看似不需要太多的技巧,实际上却需要更多的思想汇聚。要解读一门学科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如果没有更多思想的碰撞,单就一种思想偏执地思考历史事件所带来的警示和借鉴,很容易陷入一种思想局限的窘迫之中。所以,历史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入更多的交流,组织更多的研讨会。 3.师资少,素质低。师资不够且素质较低是我国历史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综合观察各大中学的历史教师,可以清晰地发现,历史老师只有寥寥数位,且大部分不是历史系科班出身,对历史的了解大多局限在简单的基本历史课本之中,自身在课后也没有对相关的一些历史读物有研读的精力。 二、教学反思的必要 1.全新教育理念的要求。新课改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能力培养者的角色转换,无疑反思性教学是让高中历史教学达到这个目的的有效途径。为适应教育要求,完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开展反思性教育是大势所趋。新课改之后,体现了更为人文化的教育理念,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是一个时代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非是以课本为主,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很适合学生,尤其是历史这样一门看似死记硬背,实际更需要开拓性思维的课程。死板的教育模式禁锢了学生们的思维,在这样的模式下,取得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十分有限。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就能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更多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他们一是自己会主动去寻找答案,这样他们的知识储备在无形之中就增加了;二是他们的反思可以影响他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思考,尽量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也不断求索,最终他们也会在自己努力中获得答案,还拓展了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思想的反思 传统的教学思想是教本思想,课堂以老师为主,主要是老师为核心带领学生学习。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大多是照本宣科,既没有可疑点让学生提出疑问,也没有创新点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的教学不仅浪费时间,还没有效果和意义。历史教师应在教学中反思:第一,备课反思。备课是教师在上课前针对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做的一系列准备。在备课阶段历史老师就要对所教授的内容做反思思考,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多给自己提些问题,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还有哪些不足和缺陷。 第二,课中反思。在教学课堂上,历史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对自己所上课程没有兴趣,老师就要反思:今天的内容有没有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有没有与之前的课程有很好的联系?是不是可以从中穿插些别的内容…… 第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对一天课程的一个总结和反省,是发现不足的最好时机。历史教师在上完课后,要对自己一天上课的情况进行一个中肯的评价,总结自己在课上的优势与不足,反思在课上还有哪些工作不到位,从而在反思中不断地得到提升。课后反思是历史教师教学反思中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周明芬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初探[J].中学教学参考,2010,4,(48),56。 [2]陈澎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在新课改中的应用研究[J].治学之法,2011,4,(28),66。 [3]胡佳波探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措施[J].教学实践,2013,1,20。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3篇)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的指正和批评!以下是高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览!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1】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面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

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现在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知道当今中国“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2】 世界历史已基本教完,在复习之际,回顾世界历史上的五次瓜分,浅析对五次瓜分的理解与总结。 在人类历史上,列强对世界的几次主要的瓜分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5世纪-16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对世界的瓜分。 1494年,葡、西两国签定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规定在佛得角群岛以西370里加处,自北极向南极划一条假想的分界线。此线以东新发现的土地归葡萄牙所有,以西归西班牙占有,此即臭名昭著的“教皇子午线”。1529年,西、葡两国又在萨拉哥萨签订新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吴文娟 历史是中考科目,虽然只有50分,但是也足以决定学生的中考命运。在历史教学中,怎样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为了我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了教学: 一、认真备课。在学生眼里,教师都是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人,著名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的论断也说明了教师具有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性。在备课环节,我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到精心安排,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一课都“有备而来”。在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计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情境,着眼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借助网络资源,拓宽知识,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不至于陷入鼓噪乏味。课后及时对课堂教学作出总结。 二、课堂教学注重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习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指导学生学会确定学习重点。我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今后需要努力的方面: 1、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浅谈教学反思与作用

浅谈教学反思的写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怎么写教学反思 笔者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反思,谈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 一、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例如:“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一大难点,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处理,变一课时为二课时。课后的反思写着:本节课用了2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第二课时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学生通过自已制作的溢水杯,通过猜想、验证,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F浮=G排”这个难点得以循序渐进的突破。比起以往的教师演示,一节课完成任务,学生的收获更多。事实说明: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地学习,而不能急以求成,特别是难点,学生的感性认识比教师讲解更重要,切记!这样把教学反思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还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

进、完善、推陈出新,提高理论水平。 二、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为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少走弯路。例如:在“光的反射”备课时,由于器材的限制,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但课后写着:本节课由于器材的局限性(光路板变形,光源有限)无法做分组实验,使本节课把“光的反射定律”硬灌到学生脑中,是一堂失败的课。这对学生十分不利,今后应多研究实验,摸索分组的器材如何收集和改进,方为负责任的做法。又如“科学探究:摩擦力”一节的反思:有些组只知道验证摩擦力与粗糙度的关系,没有验证与压力的关系,说明实验前这部分学生只猜想到与粗糙度有关,也说明探究前教师引导不够到位,如何进行探究前的引导,今后要多思索。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为今后的教学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三、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例如在“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中,学生在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如何变化后,提出:当斜面长度不

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反思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 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习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 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王秀英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我通过学习《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历史课程研修标准》,高中历史教学的灵魂在于: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探讨、领悟历史,从而大力提升师生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这是搞好历史课改与教学需要抓住和理解的关键问题,也是广大历史教师在课程改革的认识中摆脱迷惘、走出困惑的指路明灯。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人们的操作有可能是充满个性、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但只要是符合我们培养人的根本目的,其行为就应该肯定,否则,就应当反思与改进。 一:领会课程理念,改变旧观念。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经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创新意识。课程的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我任教初三年级的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状况来看,在选取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潜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我已任教初三历史有几年,有了必须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就应进行认真备课,个性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资料此刻已经忘了,自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资料,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光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状况,到此刻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状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状况虽然进行了必须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善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光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光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光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务必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光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透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透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光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光,用心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2-07-10T08:29:34.607Z 来源:《少智报(文综)》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刘群 [导读]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四川省资中县太平中学刘群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后写的有关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教学反思”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初中历史教学接近十年,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春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教学反思是具体做法 1.通过学生进行教学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以及教参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二、教学反思写什么 写教学反思篇幅不宜太长,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感而发,切忌面面俱到。一般说来,写“教学反思”应遵循指导性、实用性、具体性、借鉴性等原则,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侧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记成功的做法。 历史课堂教学中,凡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做法就是成功的做法,把这些做法记录下来,加以归纳总结,对于以后的教学是大有益处的。 2.记失误之处。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教师要正视,并及时如实地记录、分析、改正,从反面督促自己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改进教法。对教学过程中疏漏、失误之处,要逐一记录,并对原因作深刻的分析和探究,作为今后教学的教训,为及时填补空白点和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教学中的失误之处,有的是自己觉察到的,有的是学生提及后觉察到的。 3.记反馈到的信息。 笔者最初教学时,自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讲起来没够,结果学生不买帐。学生说:“老师,你讲多了,俺没有时间自学,独立思考了。”可见,教师应密切注意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及时收集、及时记录,及时反思。是啊,有时教师讲多了,重点不突出了,难点没有时间攻克了,教学方式单一、单调,容易枯燥。学生不乐意,这是何苦呢?经过反思,我调整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反馈——纠正——调整——反馈……”的循环链式,从而真正地实行了教为学服务的目的,也真正地提高了自己。 4.写怎么办。 知道写什么了,就要针对具体问题,找出对策,并写出这样做的科学理论依据。失误之处,就要写为什么失误?怎样不失误?是教学方法问题,就要通过实践,加以克服。是教材问题,也要及时记录,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 三、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有自觉性、超越性、个性化的特征,那我们历史教学就更应该重视教学反思了。新课程的实施对历史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历史教师使用的教材具有开放性,并且要求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展现主动性,要求历史课堂具有生活化倾向。历史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历史课堂上留下的遗憾。所以说历史教学的反思是适应新课程的必然选择。 1.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必须善于对课堂教学诸环节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优劣差距,分析得失原因,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法和学法。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多边活动。因此,教法和学法就成为课堂教学的关键。教是学的导向,学是教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相长”。所以,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应该在这方面认认真真地总结,努力做到教法、学法最优化。这样,日积月累,“教学反思”在教法和学法方面就会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3.更好地指导备好课和上好课。 教学经验的获得,是一节课一节课积累出来的,“教学反思”能够很好地把这些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它对教师今后的备课、上课等诸多方面都有借鉴、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反思的写作,切勿因“善小而不为”。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

高中历史教学反思

篇一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扎实的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重视学情分析,是上好历史课的着眼点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因此,了解和分析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教对于教学成功与否至关重要。二、认真详实备课,是上好历史课的关键点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我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经常查阅相关学科书籍杂志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等,充分利用的优势,在网上搜索寻找资料,借鉴教法。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摆脱以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我们学校在网络方面的独特优势,大力探索和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如将制作的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大大活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可谓声色并茂、图文并举。目前我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型课件制作,使校园网络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网络为课堂教学服务。因此可见,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还是很必要的。此外,学生课堂活动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历史辩论、历史小短剧等。总之,无论是课件制作还是学生活动,都需要教师甚至是学生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

详实的备课,才能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三、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课前备课、书写教案固然重要,但课后教学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在上《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课时,说到当时实施的是计划经济,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我让他们展示课前搜集的粮票、布票、钱币等。这项活动一开始备课时并未考虑到,是课后反思进行二次备课时才设计的,再次试教后效果非常好。通过课后反思活动,我由此而悟到一点拓展是一块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设计好拓展练习,如何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把知识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进行多元的思维训练,是以后的备课中应该值得关注的。可见通过教学反思、及时反馈改进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