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赵维鹏)

合集下载

浅谈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挖掘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好素材。

当下,全社会都在反思“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年没有培养出大师级人物的原因,这为我们探讨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一个机缘,让我们教师,学生,社会一起共同反思我们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历史地位作用一、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通过历史课程进行基础阶段的历史知识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学其他课程所不能取代的,历史学科的经济价值、理论价值、政治价值等也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读史使人明智’。

这只是就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人文教化而言。

从大的方面说,认识历史,是认识当今世界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提,是理解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基本条件,是理解我国多民族和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是培养国际化社会公民的基石。

历史学科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许多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历史能启迪人的智慧。

丰富的历史知识能够教人以古知今,以古鉴今,能够提高人们对周围事物以至整个社会的洞察力、思考力与判断力。

唐朝之所以能够出现盛世繁荣,这和唐王朝对于隋朝短暂而亡历史的认识是密不可分的。

同样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也赖于国家领导人对历史与现状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伟大的政治家需要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或参考。

同样,作为普通社会成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平时所积累起来的历史知识也会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悄悄发生作用。

其次,历史能陶冶人的情操。

情操,是指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

中学历史课介绍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道德形象,学生能从中获得大量健康、高尚、美好的情感体验。

如“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等历史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对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明大义、识大局,为民族团结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产生共鸣;对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著名论断的分析讲解,能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感;红军长征历史的学习能使学生对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大无畏精神产生崇敬、赞叹的情感。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是研究过去的人类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一门学科,通过研究历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认识人类社会的现状,预判人类社会的未来。

以下是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的探讨:首先,历史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历史研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思考能力进行推理和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其次,历史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通过学习历史,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经验,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了解各个不同社会中的不同文化、制度、价值观念,增强自己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再次,历史学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了解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无数个个体的努力和奋斗所组成的,他们赋予社会以意义和价值。

历史学科能够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出对社会问题和公民权益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个体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参与度。

此外,历史学科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它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研究。

比如,在研究历史时,需要了解经济、政治、地理、文化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科综合能力,提高自己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历史学科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文化存储库,通过学习历史,学生能够了解到各个不同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学科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浅议

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浅议

初中历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浅议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学历史课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中学历史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历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历史知识,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思维能力,学习怎样进行思辨。

比如,学习历史的过程要求学生进行推理、比较、分析和总结等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训练思维能力,学生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获益,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历史教学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可以了解到历史上人们面对的种种问题,比如克服困难、追求理想、维护人权等,从而启发学生塑造崇高的人生理想、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美好的生活情趣。

历史教学可以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和平、尊重人权、反对侵略、争取自由等基本价值观。

三、历史教学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是要传授学生历史知识,但同时也希望让学生理解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全球性危机及其原因,如珍爱环境、人口增长等问题,使学生逐渐意识到自己处于一个广大的国际社会中,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当学生以成年人的责任感看待自己的处境时,他们就有了更高的责任感和行动力,从而为推行素质教育做出更好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学历史教学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培养了学生在认知、价值观和责任感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素质。

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其重要性,并在确立教育目标,设计课程、制定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具有创造性,以提高中学历史教育质量,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同时也推进我国长治久安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如何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历史教育虽不能取代其他课程,但是历史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社会功能。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说明、表达能力。

所以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历史教学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文化。

从萌发期的商周青铜文化到汉唐盛世的诗词文化,透出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以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认识今天、预见明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曾有过光荣的古代,也曾有过屈辱的近代和崛起的现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而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些是其他学科不能做到的。

历史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

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上的今天,近代不平等条约回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立体化阅读近代史,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代史写满了挫折与艰难,然而更显现了面对挫折的抗争。

在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报效祖国只是空谈。

这个道理可巧用史料上的事件、战例来说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历史学科能帮助学联盟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历史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1. 引言1.1 历史学科对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性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教授学生历史知识和文化传统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学生的自信心在历史学科中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我认知。

历史学科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自身能力和潜力的认知上。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人物的奋斗与成功,激励自己努力拼搏,并相信自己也可以取得成功。

历史学科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规律,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未来规划。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态度。

只有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建立起自信,才能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勇敢、自信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实现自身的价值和梦想。

2. 正文2.1 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鲜活的历史活动,如历史展览、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热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小说、观看历史电影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激发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通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历史学科学习中不断取得进步和成就。

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建立自信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一环。

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见解,同时也可以听取他人的不同观点,从而促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定各种讨论话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在鼓励学生发言的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肯定和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参与讨论的动力。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赵维鹏)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赵维鹏)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赵维鹏)《中学生导报》 2014年39期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赵维鹏摘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强调灌输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强调记忆力,结果历史丧失了它的魅力,师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体现它的特色。

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铺开的夸天,历史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学科;教育;地位如何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历史教育虽不能取代其他课程,但是历史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社会功能。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一)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说明、表达能力。

所以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历史教学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文化。

从萌发期的商周青铜文化到汉唐盛世的诗词文化,透出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以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认识今天、预见明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曾有过光荣的古代,也曾有过屈辱的近代和崛起的现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而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些是其他学科不能做到的。

(三)历史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

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上的今天,近代不平等条约回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立体化阅读近代史,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代史写满了挫折与艰难,然而更显现了面对挫折的抗争。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方法探究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方法探究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与方法探究引言: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科学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增长知识储备,培养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传授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探讨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并提出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部分:历史学科的地位与意义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首先,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反思,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其次,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此外,历史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理性地审视现实问题。

因此,历史学科应该在中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有效的历史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具体事例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教学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引入真实的历史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生动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位古代名人,让学生扮演该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历史。

2. 问答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积极参与问题的探究,学生能够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同时,问答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游戏化教学法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将游戏元素融入到教学中的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历史题材的游戏,通过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历史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历史人物并进行各种决策,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通过游戏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

4.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多种媒体手段来进行教学的方法。

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浅谈历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者:程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9期摘要:自有人类以来,历史与教育就如江河与水流一样地共存着。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历史教育在人才素质教育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也越来越被重视。

历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教学实际中,历史教学要着重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智能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认真加以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育;素质教育;人文素养引言当今世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人才的培育成长离不开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从来就是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素质教育是通过各学科的教育来实现的。

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历史知识是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过去,我们对历史知识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虽然有所认识,但是对如何认识它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优势作用,却思考得比较少,认识得很不够。

全面发展的教育首先要从具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开始,历史教育具有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优势。

我们说,学生的素质提高是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言: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审美情趣,劳动技能以及智力和非智力的心理素养等,标志着学生素质的总水平。

然而,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历史教育具有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作用。

首先,学习历史是深入探讨其他科学的基础。

历史科学本身就囊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学、艺术、教育、宗教、民族等等基本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内容为背景。

搞好历史教育,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思路敏捷、思维开阔,分析问题就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能增强判断力、理解力和思维的深刻性。

有了背景知识,有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文化素养就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这无论是对学习其他社会科学课程,还是对学习自然科学课程,都将是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导报》 2014年39期
浅谈中学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
江苏省大丰市新丰中学赵维鹏
摘要: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历史学科在教学中强调灌输知识,忽视能力培养,强调记忆力,结果历史丧失了它的魅力,师生感到枯燥乏味,很难体现它的特色。

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全面铺开的夸天,历史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历史学科;教育;地位
如何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基础教育各学科中,历史教育虽不能取代其他课程,但是历史学科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它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具有不可替代社会功能。

一、历史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一)历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观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说明、表达能力。

所以历史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二)历史教学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文化。

从萌发期的商周青铜文化到汉唐盛世的诗词文化,透出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以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昨天、认识今天、预见明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曾有过光荣的古代,也曾有过屈辱的近代和崛起的现代,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从而树立起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些是其他学科不能做到的。

(三)历史学科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身体素质教育。

在历史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历史上的今天,近代不平等条约回顾等方式引导学生形象化、立体化阅读近代史,使他们认识到:一部近代史写满了挫折与艰难,然而更显现了面对挫折的抗争。

在几倍、甚至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面前,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要报效祖国只是空谈。

这个道理可巧用史料上的事件、战例来说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历史学科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历史新课标》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学生往往崇拜历史上的名人、英雄。

我们应广泛收集历史人物资料,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还我河山”的岳飞;“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雷锋、焦裕禄等等,通过丰富的史实,加以栩栩如生的描述,发掘历史人物的精神和人格,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象k昕专家学者讲座;编辑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
今天”等让学生查找资料等等。

通过课内课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三、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精神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人生除了平淡的重复以外,还能给命运带来机遇或困境,而未来的社会有可能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有声有色、波澜起伏,如何能坦然面对这样的变化,关键是看我们是否有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意志。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根据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结果项羽战败。

由于项羽思想狭隘、虚荣心强、自认无脸见江东父老,最后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

如果项羽面对失败,能冷静分析原因、吸取教训、重振旗鼓,或许西汉的历史就会改写了。

我们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补充一些生动详尽的历史资料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勇于承受挫折和敢于战胜危机,革故鼎新、开拓进取,为人类造福的实例举不胜举: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话表明,凡是有作为的人必先艰苦磨炼自己,培养自己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后人学习的精华所在;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成为兵革强大、诸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唐朝玄奘,战胜千难万险,千里迢迢到天竺,拜师学佛,写下了一部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记》;中国共产党成长的历史更是证明了:坚强的共产党人具备了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顽强意志和革故鼎新的优秀品质。

他们是为了民族、为了国家、为了事业,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奋发努力,最后成就了大事业的光辉典范。

现在我们叉进入了一个需要创新和开拓的新时代,更不能失去承受挫折和战胜危机的意志。

四、历史学科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台作的精神
新课程改革过程合作学习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在历史教学中,在教师的指导、引领基础上可以就一些开放性的历史问题,如青铜器的研究、对武则天的评价、诺曼底登陆战的启示等等,与历史有关的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如恐怖主义问题、巴以冲突等等,离现实不远或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问题,分小组开展社会调查、访问,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塑造和正确引导。

我们只有通过历史课程的教学或指导研究性学习去真正拨动学生的弦,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从对历史的探寻中,引发出自己的泪水与笑声,我们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达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的,我们的教育才算成功,我们才能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这一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