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的国际化之路,从收购开始
双汇:实现大工业迈向国际化

C H I N A R E P O R T 7 l 3
式让他们坚定 了信心 , 也为企业找到 了
出路 , 可 以说 是一 举两得 。 这些 合作 企业 均位于 双汇 现有 屠宰
厂3 0 0 公里内, 因此在生鲜品的运输、 供
应 上 有充 分 保障 。此 外 , 这些 屠 宰 厂在 当地 都 有 成 熟的 销 售 渠 道和 市 场 资 源 ,
共商合作大计 , 征求合作意见。 获利 。安 徽 汇汇食 品有 限 公司便 是其 中 了战略重组 , 重组后的双汇发展和重组 业接洽 ,
经 过认 真 研 究 , 合 作双 方 共 同 出台 了互
一
个, 其前身是合肥市的一家小型屠宰
这 厂。2 0 0 2 年, 该厂负责人果断停止屠宰 万隆 : 去年7 月, 双汇发展完成了战 惠互利的合作意向。根据合作协议 ,
中国报道 : 双汇目前已在全国建立 冷鲜 肉特约销售店两万家 , 被老百姓亲 切地称为 “ 放心店 ” 。双汇在加快发展 专卖店方面有哪些打算?有专家预测 , 双汇将以专卖店为依托 , 在全国掀起以 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冷鲜肉消费革命 , 你 对此有什么看法? 万隆 : 冷鲜肉是指按照严格的兽医
将有 5 0 % 的不达标中小屠宰企业被淘 汰 。国家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实施强强 联合 、 跨地 区重组 。面对屠宰企业的重 新洗牌 , 双汇有哪些计划? 万隆: “ 产品质量无小事, 食品安全 大如天” 。国家从食品安全大局考虑 , 将 依法 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 能源消耗 高、 环保不达标的中小屠宰企业。我认 为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国家 双汇集团实施生 猪屠宰在线生产 “ 头头检验 ” , 图为检验人员在屠宰生产线现场检验 时的情景 。
双汇集团混改案例

2006年5月12日,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双聚集团〕国有产权转让项目签约仪式在北京饭店举行。
由美国高盛集团、鼎晖中国成长基金II授权,并代表上述两公司参与投标的香港罗特克斯以20.1亿元购得双聚集团整体国有产权。
至此,曾经倍受关注的双聚集团国有法人股转让,以10亿元价格挂牌,20.1亿元价格成交,实现国有资产增值13.43亿元,增值率达201.35%。
一、双汇转让选定在北交所挂牌双聚集团的前身是一个小型屠宰厂,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大型食品集团;列国内500强企业第131位、居肉类加工行业第一位;是一个在全国建有二十多个现代化的肉类加工基地,在国内外拥有60多家国有全资、参股、控股子公司,年屠宰生猪能力1200万头、年销售冷鲜肉及肉制品100多万吨的国家二级企业;近三年主营业务复合增长率高达46%,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到达22%。
双聚集团虽然多年来稳居国内肉类加工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但面临的市场环境并不乐观。
其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纷纷加快国际化进程:如位居肉类加工行业第二的雨润集团,去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并募集到充足的资金后,计划中的新增产能扩张规模开始超过双聚集团;加之较国际著名企业,双聚集团存在着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等差距,如需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稳固国内肉类加工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就必须再谋良策。
为了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双聚集团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促进漯河地区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报请河南省政府同意,决定转让双聚集团全部国有股权。
双聚集团经评估后的净资产为6.68亿元,漯河市政府决定,溢价49.8%,以10亿元的价格挂牌出售。
如此巨额标的的国有产权转让项目,是近两年国内最大的国际并购项目之一。
按现行法规,双聚集团股权转让完全可以在河南省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但为实现双聚集团国有产权的最大价值,漯河市政府经过考察选定了北交所,并于2006年3月3日在北交所公开挂牌转让。
双汇被收购 - 双汇被收购

双汇曲线MBO“回娘家”股权变更获批资产重组推进11月17日,双汇发展正式接收购方罗特克斯有限公司通知,罗特克斯已于日前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核准罗特克斯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公告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要约收购报告书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
当晚,双汇发展公布公司要约报告书称,由于双汇国际的股东进行境外股权变更,导致兴泰集团成为双汇发展的实际控制人,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触发了兴泰集团对双汇发展的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兴泰集团成为双汇发展的实际控制人也意味着双汇正式被MBO(管理者收购)。
据了解,早在2010年11月双汇就推出了整体上市计划,当时管理层在境外设立了兴泰集团,通过定向增发将集团公司的相关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实际上,当时兴泰集团持有双汇国际30.23%的股份,其关联公司运昌也持有双汇国际6%的股权,名义上已取代了高盛和鼎晖成为双汇的实际控制人,但其资产注入方案和“实际控制人”身份只缺证监会的批准。
按照当时的公告,如果双汇股价跌破56元,投资者以此价将股票卖给兴泰集团。
有专家对此表示,如今正式获批意味着,双汇管理层将要拿出近150亿元的现金履行其承诺,实际上这也是双汇管理层难以负担的。
另据了解,本次要约收购拟采用溢价要约方式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而每股56元的价格也较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公告前1个交易日双汇发展股票收盘价49.48元溢价13.18%,较要约收购报告书摘要公告前30个交易日双汇发展股票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53.38元溢价4.91%。
此外,公司股票2011年11月18日不停牌。
要约收购期限共计30个自然日,期限自2011年11月21日至2011年12月20日。
同时,公司也将会继续积极推进重大资产重组工作。
有分析人士对此表示,双汇发展的重组使得,高盛集团与鼎晖投资不再通过罗特克斯对双汇发展进行共同控制,但同时也给双汇运营带来一定的压力。
公司股票目前最新价报79元。
双汇公司的发展历程

双汇公司的发展历程
双汇公司是一家世界级的食品和农业品牌企业,由深圳市新华·双汇集团有限公司创立,1984年正式注册成立。
中国最初的新华·双汇集团是一家专业的食品杂货公司,1984年由张兴安创立的贵阳市南明福兴贸易公司开始,1985年贵阳市南明宏泰国际贸易公司被改制为新华·双汇集团公司。
随着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双汇公司受到了极大的政府支持,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作用。
1989年,双汇公司成立福兴食品公司,以及宏泰贸易,以及外贸国际贸易等部门;1992年,双汇公司设立深圳办事处,主要负责外贸业务;1993年正式实施大规模投资,设立大型食品加工厂,销售食用油,糖果糕饼,酸奶,牛奶以及光盘类等;1996年,双汇公司在深圳成立办事处,参与深圳股市,并建立起深圳市新华双汇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双汇公司在深圳成立双汇食品有限公司,发展中国食品行业,建设食品机械加工厂;1999年,双汇公司在中国、欧洲、日本等国和地区设立了9家分公司;2000年,双汇公司改造整合乳业,实行自产自销,双汇乳业上市;2002年,双汇公司向内地投资,农业机械发展;2006
年,双汇公司发展火锅产业及快餐产业;2007年,双汇公司取得中科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衢州海立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10年,双汇公司在中国内地及香港建立全资子公司;2011年,双汇公司成为中国十大农业品牌企业,规划蔬菜粉产业;2014年,双汇公司成为同窗国家质检总局的系统商,正式走出国门;2016年,双汇公司发动食品新零售发展;2017年,双汇公司向进出口国增加产品种类;2018年,双汇公司宣布成立亚太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基金,下一步将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发展空间。
高盛并购双汇发展

并购影响
双汇被高盛并购后,07年前三季度净资产收益率趋势改变,较之 于06年稍有下降
主要原因:
由于经营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同时下降,虽然负债水平有所 提高,仍没有改变ROE下降趋势。
并购影响
管理环境整合,包括制度与人,核心是“理念”能否整合成功 业务整合,特别是内部摩擦成本与绩效的平衡 财务资源的整合,特别是“财权配置模式”的选择问题
1 并购背景分析 2 并购动因 3 并购对双汇影响 4 案例启示
并购背景
2006 年 12月 ,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 双汇集团 100%股权以 20.1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 斯有限公司(高盛51%,鼎晖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 股份有限公司;同意海宇将其持有的双汇发展25%股权转让给罗 特克斯 (5.62元/股)。这样,罗特克斯 即持有双汇发展60.72%的 股份。
并购启示
喜忧参半,三喜三忧
一喜 : 中国企业并购不再盲从(从优) 二喜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盘活资本、技术、管理经验) 三喜 : 借鸡生蛋,品牌链得以延伸(坚持原品牌)
一忧 : 斩首行动 (龙头企业、行业安全) 二忧 : 外资私募基金在并购中的影响 (先雨润再双汇) 三忧 : 并购容易整合难(管理,战略)
高盛并购双汇案例分析
成员:李论萍 04号 王小杰 08号
双汇简介
➢ 双汇集团是漯河市政府全资控股企业,国内最大的 肉类加工企业;
➢ 下属上市公司“双汇发展”,由漯河市政府、双 汇集团(35.72%)、漯河海宇投资(25%)共同持股。
高盛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 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 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 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 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地 区总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 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
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例分析

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徳案例分析当今形势下,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是为了获取企业所需要的资源(比如技术、品牌资源、管理经验等),以及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徳是近几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个典型案例,双汇国际通过收购, 可以获得共享史密斯菲尔徳公司的资源、产品、品牌、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助于扩大我国市场甚至世界市场。
但经济的全球化,有时一国经济波动会使得他国甚至多国的经济产生波动, 从而使跨国并购企业面临一圧程度的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
为此,我们需要总结经验,供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借鉴和参考。
一、企业跨国并购及其财务风险概述(一)企业跨国并购的动因及类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际形势转变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资本在全球性流动。
跨国并购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形式。
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经营的优化性的全球配宜。
企业跨国并购主要为适应国际环境变迁,获取战略性资源及获取经营、管理、财务协同效应。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类型主要有资源驱动型、技术品牌驱动型及市场驱动型。
(二)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由于设左的融资、支付、目标价值评估等财务决策而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左,使预期和实际产生较大偏离,而导致企业岀现财务危机。
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整个并购活动之中,在不同的并购环肖会产生不同的财务风险,主要有并购前战略决策风险、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融资和支付风险、整合风险。
(三)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及财务风险控制现状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并购市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并购重点转移、并购模式调整、并购市场拓展、并购工具创新等几个方而。
首先,并购市场由传统产业逐步投向新兴产业。
英次,并购模式从兼并重组逐步过渡为收购重组。
此外,我国并购市场由国内逐渐走向国际。
最后,企业并购的金融工具岀现多元化趋势。
高盛收购双汇案例分析

MBO背景介绍(一)MBO介绍:定义:1980 年,英国经济学家Mike Wright 在研究公司的分立和剥离时首次发现了管理层收购现象,于是对其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给出了比较规范的定义,即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权,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类型:管理层收购属于杠杆收购的一种方式。
其类型包括:(1)典型的管理层收购,即由内部管理者独立进行融资对所在企业的股权进行收购;(2)管理层与内部员工联合收购,即由管理层和企业的员工共同对企业股权收购,管理层获得多数股权和控制权:(3)外部投资者和管理层联合收购,即由外部投资者提供资金支持或帮忙策划,与管理层共同进行收购,收购完成后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外部投资者在恰当的时候退出企业。
国外广义的定义管理层收购还包括外部管理者通过自有资金,外部融资收购目标企业股权,获得该公司控制权,取代原公司管理层的外部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in ,简称MBI) 。
(二)双汇概况:双汇集团是以肉类加工为主的大型食品集团,总部位于"中国食品名城"河南省漯河市。
目前,企业总资产70 多亿元,员工万人,年屠宰生猪1500 万头,年产肉制品150 万吨,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在2009 年中国企业500 强排序中列177 位。
双汇集团坚持用大工业的思路发展现代肉类工业,先后投资40 多亿元,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3000 多台套,高起点、上规模、高速度、高效益建设工业基地,形成了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业为主,养殖业、饲料业、屠宰业、肉制品加工业、化工包装、彩色印刷、物流配送、商业外贸等主业突出、行业配套的产业群。
河南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由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双汇集团在进行一系列曲线MBO 的资本运作之前的股权结构,如图 1: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三)双汇董事长介绍:万隆:男,汉族,1940 年生,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政工师,现任双汇集团董事长,中国肉类协会常务理事、高级顾问。
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这只是开始

或将是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中国双汇国际公司与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和猪肉产品加工企业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在美国时间5月29日联合宣布,达成了价值约71亿美元(约合437亿元人民币)的收购协议,其中47亿美元为股权收购价格,24亿美元为净债务,净债务由双汇国际承担。
双汇所购史密斯菲尔德股票为每股34美元。
若交易完成,该收购案将是中美迄今规模最大的收购案。
交易横生变数变数一:股东意欲分拆提价据路透社报道,史密斯菲尔德的最大股东、位于纽约的避险基金Starboard公司当地时间12日宣布,该公司已雇佣了Moelis& Co.和BDA Advisors Inc.2家金融顾问公司,对出售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替代方案”进行研究。
《华尔街日报》引述知情人士的话说,这2家金融顾问公司的任务,其实就是为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找到新的买家,推翻史密斯菲尔德与双汇国际此前达成的并购协议。
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和双汇国际均没有对Starboard的最新表态发表评论。
早在双汇与史密斯菲尔德达成协议前,有着“激进投资者”之称的Starboard便向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董事会递交了一封信件,提出假如将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分拆成生猪生产、猪肉加工和国际业务3家公司后出售,公司的总价值会达到90至108亿美元,相当于每股44至55美元,比双汇目前提出的价格高出29%至64%。
Starboard公司拥有史密斯菲尔德公司5.7%的股份,史密斯菲尔德的另一最大的非机构股东大陆谷物公司随后也提出类似意见。
大陆谷物公司(Continental Grain Company)本刊编辑/黄若涵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这只是开始编者按:自中国双汇国际与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联合宣布达成收购协议以来,1个多月里,有关这桩买卖的新闻就铺天盖地,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这场“联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而在期间,又横生诸多变数,各方阻力和舆论给“这对新人”带来了不少压力,甚至一度因斯密斯菲尔德大股东Starboard公司不满交易价格,企图分拆变卖以抬价的行为导致“婚变”的传闻沸沸扬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汇的国际化之路,从收购开始闫国龙摘要:2013年5月29日,5月29日,双汇国际宣布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 Foods,SFD. NYSE)的全部股份,收购金额约为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37亿元)。
这一消息无异于重磅炸弹,使得国内肉制品行业大起波澜。
两年前,这家企业因为瘦肉精事件被推向了风口浪尖,两年后,因为一次国际化并购,双汇再次成媒体和行业关注的焦点,那么双汇是如何导演这一幕“蛇吞象”的壮举的呢?又该如何看待双汇的国际化之路呢?结合有关背景资料,分析如下。
一、关于双汇双汇国际全名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位于香港,主要从事投资、国际贸易及多元化业务。
是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和中国最大的肉类上市公司双汇发展(000895)的控股股东,也是双汇发展第一大股东双汇集团的控股股东。
2012年,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发展出栏生猪31万头、生猪屠宰量1142万头、肉类总产量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93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38亿元人民币。
双汇发展2012年年报显示,双汇国际的主要股东有:Heroic Zone Investments Limited(雄域公司)持股30.23%,鼎晖Shine、鼎晖Shine II、鼎晖Shine III、鼎晖Shine IV分别持股16.58%、9.20%、4.75%、3.17%,润峰投资持股10.57%,郭氏集团持股7.40%,运昌公司持股6%,高盛策略投资持股5.18%,Focus Chevalier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新天域)持股1.73%,Blue Air Holdings Limited(新天域)持股2.42%,淡马锡持股2.76%。
双汇集团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在2011年中国企业500强排序中列166位。
2011年3月,瘦肉精事件曝光后,双汇集团上下人心惶惶,双汇漯河工厂一片沉寂,双汇在消费者中信誉信用一落千丈,公司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至今在消费者心目中,瘦肉精对双汇的打击和影响都没有完全消去。
面对危机,双汇积极应对,从生产线控制、猪肉源头把控、更加严格监管检测验收以及大力度宣传等来恢复信用信誉名誉,较为成功的渡过了难关。
经营业绩开始较大幅度回升。
2013年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5.89%,净利润增长47.47%,毛利率环比同比均出现上升。
如今双汇斥巨资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商及猪肉供应商、美国最大的猪肉制品供应商—史密斯菲尔德集团,是双汇加速全球化扩张步伐的重要一步。
此次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如果顺利实现,意味着双汇不仅将走出瘦肉精事件的阴霾,还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肉制品企业。
二、双汇的国际化战略和定位发展到至今,双汇集团的肉类产品主要竞争对手主要以雨润、众品、金锣、德利斯为主。
他们占领者除双汇以外的肉类市场,而雨润则是双汇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根据中投证券研究所的资料,2009年各大肉制品企业收入比较如下图。
从2009年各大肉制品企业收入比较图可以看出,国内肉制品行业前三强(双汇、雨润、金锣)领先优势比较明显。
纵观世界肉类工业的发展史,产业大整合是必然趋势。
目前占据全球前四位的美国泰森公司、斯密斯菲尔等几家企业生猪屠宰量占美国生猪屠宰总量的50%、牛为79%、禽类为49%,丹麦的皇冠公司生猪屠宰量占丹麦生猪屠宰总量的80%。
他们比中国提前十年进行了本国产业的整合,提前进行了国际化经营。
据国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我国将在三至五年内淘汰50%以上不达标的中小屠宰企业,其目的是实现技术与国际接轨、设备与国际接轨、管理与国际接轨,保证肉品质量和食品安全。
目前,中国肉类行业的现状亟待改变。
散乱差小、私屠乱宰等现象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不相适应,与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
双汇自2012年9月份开始,就主动与多家即将退出屠宰业务的中小企业接洽,共商合作大计。
根据合作协议,这些定点屠宰厂今后将不再经营生猪屠宰业务,转而卖双汇“放心肉”。
双汇将在产品供应、技术指导和资金流转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和服务。
截至目前,双汇已于全国176家失去屠宰业务的中小企业正式签订了合作协议,远远超出了2012年同100家中小屠宰企业合作的计划。
2013年,预计有300家中小屠宰企业与双汇合作,这意味着国家引导和推动的龙头企业同失去屠宰业务的中小屠宰企业合作的大幕已经拉开,并由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同时也应看到,随着动物蛋白的需求持续增长和升级,以及“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国内肉类行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
对于国内食品企业而言,食品安全事件的确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必须积极解决以挽回消费者。
外资食品企业凭借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及优质的品质被国内消费者所高度信赖,因此国内食品企业与外资品牌的合作对提升品牌的安全度十分有利。
双汇作为国内肉制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提出了“三个转变”的战略:一是产品由高中低档向中高档转变;二是由过去速度效益型向安全规模型转变;三是把双汇集团做成国际化大公司,努力使双汇早日进入国际肉类行业前列。
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增长空间已经成为其发展战略之一,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企业是其全球化战略的重要一步。
此次达成的收购协议,将提高双汇满足中国日益增长的中产阶层需求的能力,同时化解全球第一人口大国对于食品安全的持续担忧。
双汇国际化布局升级,亦利于其成本的平滑化。
在双汇董事长万隆看来,双汇走向国际化,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加快推进国际化。
双汇集团将继续坚持围绕“农”字做文章,围绕肉类加工上项目,加大投资,加快发展,做好大低温、发展大生鲜、进入大城市、实现大工业;为使双汇集团尽快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国际化经营。
二是加强产业整合,进行国际化经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人均肉制品消费量也同步快速上升。
但是,我国人均销量还不到60公斤,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70至120公斤的消费量相比,肉类产品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立足国内大市场,开拓国际大市场是双汇“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基础。
三、国际化,从收购开始收购是食品企业海外扩张的主要路径,因为这种路径下食品企业可以借助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产能、渠道等诸多优势快速入驻当地市场,有事半功倍之效,所以收购已经成为食品企业海外扩张的首选,双汇也不例外。
双汇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便是收购全球最大的肉企史密斯菲尔德。
中国企业又一次演绎了现实版的“蛇吞象”的故事。
从规模上来看,史密斯菲尔德的确高于双汇。
数据显示,双汇国际控股的双汇集团2012年收入500亿~600亿元人民币,史密斯菲尔德2012财年的收入130.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00亿元。
史密斯菲尔德食品成立于1936年,是一家全球性的食品公司,在全球12个国家开展业务。
该公司此前公布的2012财年财报显示,净利润达到3.613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2.21美元;销售额达到131亿美元,增长7%。
在2011财年,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净利润为5.21亿美元,摊薄后每股收益3.12美元。
该公司在2012年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中排名第218位。
史密斯菲尔德是世界第一大生猪生产商,共饲养母猪85万头,年产近1,600万头商品猪。
史密斯菲尔德是世界第一大猪肉生产商,产销量遥遥领先于美国其他竞争对手,日屠宰能力可达11万头,是美国排名第一的猪肉出口供应商。
史密斯菲尔德还是美国第一大猪肉制品供应商:在美国零售渠道、餐饮行业渠道排名第一,旗下拥有十几个美国领先品牌,多个产品在市场排名第一。
史密斯菲尔德拥有行业领先的食品安全体系,世界级的生物安全系统与科学记录,全供应链的质量控制,卓越的产品追踪能力,产品源信息可回溯至养猪场。
在《财富》杂志评选的年度全球最受尊重的企业的排名中,位居食品领域的第二位。
目前史密斯菲尔德公司拥有两座完全无“瘦肉精”的猪肉生产基地,主要满足向欧盟、俄罗斯、中国等市场的出口。
由2013年六月开始,史密斯菲尔德已实现50%的养殖完全不添加莱克多巴胺的饲料。
史密斯菲尔德作为美国最大的肉制品企业,受美国经济环境不景气影响,业绩下滑趋势明显,因此为双汇的海外收购创造了机会。
事实上,史密斯菲尔德可谓是非常优质的标的:一方面,其不仅享有美国肉制品市场30%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有布局,为双汇全球化战略扫清了不少障碍;另一方面,史密斯菲尔德历史悠久,品牌和生产管理优势明显,对于提升双汇自身竞争力非常有利。
2009财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猪肉制品市场不景气,生猪价格下跌,史密斯菲尔德当年净亏损2.5亿美元;2010财年,继续净亏损1.0亿美元。
直到2012财年,史密斯菲尔德的收入规模才勉强回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当年实现收入130.9亿美元,略高于2009财年的124.9亿美元。
双汇巨资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这是中美经济体内最大的猪肉企业的结合。
双汇的目标是集中最先进的科技、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互补,形成世界最大的猪肉企业,促进中国食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学习国外食品安全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做大做强中国食品产业。
从收购本身来说,双汇付出“代价”较大。
斥资71亿美元,其中真正用于收购股权的为47亿美元,并且溢价31%收购。
收购价达到34美元,较史密斯菲尔德在公告之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即2013年5月28日的收盘价(25.97美元)高出8.03美元。
截至5月28日收盘时,史密斯菲尔德市值为36亿美元,而双汇付出了47亿美元进行收购,是其市值的1.3倍。
更需要注意的是,双汇承接的史密斯菲尔德公司债务高达24亿美元,相当于该公司市值的67%。
本次收购资金将来自双汇国际自有资金和国际银团。
巴克莱和摩根士丹利是此项交易的财务顾问。
MorganStanleySeniorFunding,Inc.和银团将为交易提供贷款。
两家公司估计收购将于下半年完成。
此项收购仍需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批准。
双汇基本上每年都要派出人马前往美国,参观学习史密斯菲尔德,双汇董事长万隆与史密斯菲尔德总裁拉瑞•珀普(Larry Pope)也非常熟悉,交流多次。
由于有信任的基础,双汇国际承诺,如果得以成功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将保持其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并将与美国的生产商、供应商、农场继续合作;全美的消费者仍将继续享用史密斯菲尔德高品质、安全的猪肉产品。
完成收购后,双汇不会到美国去建新的肉制品加工厂,同样史密斯菲尔德也不会到中国来建工厂,但是双汇会考虑将史密斯菲尔德的品牌和产品引入中国市场。
单纯凭借引进外资品牌对自身品牌的影响是短暂的、不可持久的。
但未来双汇有望通过学习史密斯菲尔德的先进管理经验,进而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从根本上降低产品不安全的风险,如此双汇将获得较为持久的竞争力,也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肉制品行业中一直保持优势,实现稳定、长久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