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论主观题训练
政治一轮复习主观题每日一练之认识论

政治一轮复习主观题每日一练之认识论(4)8、(14届南京市盐城市高三联考一模政治)37.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引起广泛关注。
某校高三(2)班学生围绕“发挥市场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信息一:同学们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逐渐发生上述材料给我们以什么样的认识论启示?(6分)9. 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就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从“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哲理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转变的正确性。
(12分)10、“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一所蕴含的哲理。
(8分)追求真理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我国在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探索是如何体现这一过程的?(12分)12.2013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2周年纪念日。
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
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
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认识论主观试题

1.2016年4月,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其目标是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的规律。
这主要表明①规律是事物固有的、本质的联系②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③人们能够认识、发现并利用规律④人们可认识到规律就可以改造规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屠呦呦在艰苦的条件下,走访中国各地,从传统中医药典《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不断实验,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青蒿素”的发现过程说明()①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的走访为其奠定了基础②认识具有无限性,屠呦呦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实验,对青蒿素的认识得到了深化③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屠呦呦的发现推翻了前人的真理性认识,达到了终极④真理具有客观性,青蒿素能否治疗疟疾是屠呦呦克服困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3.丹麦女生在使用手机中发现,晚上睡觉若将开着的手机放在离自己很近的位置,第二天早上就无法集中上课,这让她怀疑手机辐射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
于是她将研究转向手机辐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经过试验发现,没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水芹和豌豆种子都能发芽并茁壮生长;有路由器的房间里的种子不仅没有生长,甚至大多数都死了。
这表明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②怀疑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4.2015年7月15日,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确认,“新视野”号冥王星探测器已于美国东部时间7月14日7时50分成功从距冥王星1.25万公里处飞掠,并陆续传回最新冥王星以及它的卫星卡戎的照片,“新视野”号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为神秘和鲜为人知的星球之一,其发现要追溯到85年前,2006年因轨道形态特质被降级为矮行星。
唯物论、认识论主观题

1、2008年9月11日晚中国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
随着行业内的各大知名企业也纷纷被查出产品含三聚氰胺,乳制品行业面临着信任危机。
为应对危机,有人认为:相关企业应针对这一事实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问题奶粉,对受害儿童作出相应赔偿,提供检查、治疗费用等;乳制品行业应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乳制品行业应该尊重价值规律,生产优质的产品。
结合背景材料,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乳制品行业怎样应对信任危机。
(12分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形势,总的来说,“当前矛盾突出,今后压力很大”。
我国特殊的资源国情是: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资源环境问题。
胡锦涛同志曾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试用唯物论有关道理分析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的态度。
(8分)答案1、(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相关企业应针对这一事实采取相应措施,如召回问题奶粉,对受害儿童作出相应赔偿,提供检查、治疗费用等。
(4分)(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乳制品行业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4分)(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如果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唯物论和认识论部分主观题

唯物论和认识论局部主观题1、现阶段,我国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分配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方面,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根本生活。
这一措施得到了绝大多数人们的支持和理解。
运用唯物论的观点,说明国家区分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正确性。
2.每年的台风都会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
近年的“碧丽斯〞、“桑美〞等台风使我国的XX、XX、XX等地遭受了严重的灾难。
辨题:人类能够预见自然灾害的发生,但不能防止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浩劫。
3.材料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那么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彩,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明·王守仁)材料二: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还在塞里……假设在理上看,那么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宋·朱熹)(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二者有什么共同点?(10分)(2)材料二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很有影响,试列举它表达在哪些方面。
(8分)4.背景材料: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消息,继XX大熊猫栖息地成功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中国申报的另一工程XXXX殷墟也全票通过评审,成为中国的第33项世界遗产。
相关专家表示,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
辨题:只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
〔10分〕5、?人民日报?载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继往开来、推陈出新、蓬勃开展,不断从生动的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开展规律的认识,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效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效劳。
上述材料是如何表达认识论的观点的?〔10分〕6、.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7、.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认识论主观题

认识论主观题训练1.(2011广东一模)材料一:2009年4月我国甲型H1N1流感爆发,在初期的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是输入型病例。
虽然这样,"祖国是留学生的家",流感不能成为拒绝出国人员归国的借口。
不过,如果归国人员都能增强自我防控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配合防疫,就能极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和防控成本。
材料二:在甲流爆发初期,人们谈甲流色变。
国家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研究、探索,对该病毒有了新的认识:它虽有较强的传染性,但是可防、可控、可治愈;随后我国成功研制出预防甲流疫苗并进行了临床验证,现在已由政府财政买单,优先在中小学毕业生、教师、医生等人群中免费接种,情况基本良好。
(1)结合材料,谈谈人们对甲流的认识、甲流疫苗临床应用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
(2)从规律的角度,怎样理解"甲流是可防、可控、可治的"?1.(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经过研究探索,人们对甲流有了新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正确认识甲流病毒,是为了更好地防控甲流的传播。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首批甲流疫苗完成后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检验人们对甲流病毒的认识正确与否。
(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对于甲流病毒,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最终可以清楚认识它,并根据病原进行有效防控与根治。
2. (2010高考·福建卷)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
认识论主观题

设问3:(小角度)用实践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 或:认识 或:真理
答 案:真理三个角度 (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分析(材料 中……是属于真理) (2)①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分析 ②真理是有条件,任何真理都有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③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而言, 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在 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犯错误并不可怕,要正确对待错误。 + 分析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 个过程,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分析
设问2:请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材料 或:只要求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 案:辩证关系两个角度 (决定作用 + 反作用)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 来源、动力、唯一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要 勇于实践。 + 分析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要……。 + 分析 答 案:只问“基础”四个角度 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分析:有了……实践, 才有……的认识理论政策措施。(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分析:……实践推动了 ……认识理论政策措施的发展。强调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 (如实践活动中的新问题、新要求、新的认识工具和科技手段等) 推动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分析:...实践结果证 明…认识/思想正确/错误。(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加以对照)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分析:…认识是为了推动/指导/ 服务于…实践。(强调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认识论主观题练习共17页

谢谢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认识论主观题

认识论主观题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4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在新的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
继续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强调指出,要“把回顾总结40年改革开放同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把吸取改革开放历史经脸同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结合起来”,要坚持问题导向。
对一些带有共性、规律性的问题,要注意总结和反思,以利于更好前进”。
请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
(10分)【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必将产生新的实践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和发展对共性、规律性的问题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推动改革开放,必须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的必要性。
从材料可以看出,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必将产生新的实践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可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等方面,说明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和发展对共性、规律性的问题的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才能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发展。
2.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其演变经历了下列过程: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实行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78年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经济组织形式,代替了低效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
(4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
(4分)(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
(4分)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分)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8分)4、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
(4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
(4分)(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
(4分)3.(1)结合材料列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2分)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2)中国共产党60年的“赶考”路体现了认识论的什么道理?(8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
(8分)4、从实践与认识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5、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说明了什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如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我党及时总结、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出了有关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系列论断。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4分)6、(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2)真理是由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的推移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3)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世界上存在亘古不变的真理。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这说明这点(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宪法的修改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3)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宪法增加的主要内容是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说明了这点(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宪法的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5)从宪法的历次修改可以看出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这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实践,积极投身实践,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6)、认识具有无限、反复性;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4分)。
5、运用哲学实践的观点分析该班学生得出的研究结论说明了什么。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民群众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出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如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我党及时总结、充分肯定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出了有关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一系列论断。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不断地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的超越自己。
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这一点。
(4分)6、(1)真理是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本质的属性是客观性。
对同一个确定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
(2)真理是由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顾历史的推移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中,真理就会转化成谬误.(3)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世界上存在亘古不变的真理。
7(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每次修宪都是根据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的,这说明这点(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宪法的修改体现了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3)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宪法增加的主要内容是被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重要认识和基本经验,说明了这点(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宪法的每次修改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说明(5)从宪法的历次修改可以看出党领导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艰辛求索,这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实践,积极投身实践,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6)、认识具有无限、反复性;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明,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发展。
(2分)(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3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生态文明”的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3分)2、(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我国开展的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是获得对地震认识的来源。
(4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获得新的认识。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将使我国全面提升自然灾害预测和深部资源勘查等技术。
(4分)(3)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我国开展地球深部探测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解决我国频频发生的地震灾害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