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哲学的基本问题》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请批评指教!

有人说,生活处处皆哲学。吃是哲学、穿是哲学、用是哲学、思也是哲学,那么哲学究竟是什么,我们已经在上一课的学习中有所了解,然而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来谈谈对本框教材的理解,说一下教材、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一框,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什么是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哲学的具体存在形态和发展过程的角度介绍哲学,让学生对哲学有一个历史的和感性的认识。主要任务是,说明哲学的基本问题,介绍不同哲学派别的基本观点,分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这为学生日后学习哲学诸问题作好了铺垫。弄清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对厘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帮助甚大,有助于学生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解释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确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懂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会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社会生活现象。

(2)能力目标

应着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3)觉悟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2)教学难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第一课中,学生学习了哲学的起源、功能,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思维的特点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学生身心特点:经过一年半政治课本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很强,能够理解较为抽象的哲学问题。但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全面分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2.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自行归纳出本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利用团队合作和多种信息资源整合解决问题。同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将课本与案例相整合,举一反三。

四、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政治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上节课知识点回顾:什么是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思维的特点。

导入新课: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产生的哲学思想、古希腊时期的哲学,到现在我们学习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探讨哲学已经有几千年了。那么,大家知道哲学分为哪些派别吗?——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如何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首先要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2.讲授新课(35分钟)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师的特长,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简单介绍一下思维和存在,或以物质与意识作为代替,同时告诉学生,两个关系词——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可以互换的。

(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表达对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看法)

意识——主要是我们对这个客观世界的反映;

物质——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脖子上带的、手腕上带的、书桌上摆的,都是物质,只不过它们是具体的一个个事物而已。总而言之,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就是物质。比如说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流水、房子汽车、书桌黑板、钢笔铅笔等等,都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在大致明白了什么是物质之后,接下来我们就来考察下这两个词语的关系,大家想想,你觉得先有物质还是先有意识?它们谁决定着谁?

(学生七嘴八舌地答开了,这时候无需告诉它们正确的答案)

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我们表述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我们可以发现,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两种看法。凡是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我们说它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我们认为它是唯心主义的。这样哲学就分成了两大阵营。

(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进行分析,看哪种主义是科学的)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和大家谈到手机、MP3、MD、电脑等东西的时候,大家脑海中是不是就会浮现它们的形象啊?比如说MP3,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就是,要么长长的要么扁扁的要么圆圆的,可以听歌做U盘的小玩意儿。这个就是我们哲学上的说的意识。

不过,如果老师现在和一个远古人或者说我家乡里的那个村子里乡亲们说MP3、MD,他们的脑里会出现这样的反映吗?我想,他们的回答是——这能吃的吗?

总结——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物主义是科学的

②关于哲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解释同一性——就是说意识(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

总结得出三种看法——认为意识(思维)可以正确认识物质(存在)的,属于可知论者;凡是认为意识(思维)不能正确认识物质(存在),属于不可知论者。当然也有些同学是两者观点都有,这种同学我们把他称为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举例说明问题,吃饭的时候吃什么菜,学习计划与学习的实际等等)

结合教材P10探究进行讲解

举例:11月31日请全班同学吃雪糕,吃完后再去肯德基大吃一顿,之后再到卡拉OK 唱通宵——不切实际,因为11月并没有31日。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不同的回答,直接决定着哲学的不同发展方向。)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4.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5.布置作业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个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生分析 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基本活动,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重要性。能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能分析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能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与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式 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有条件的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一些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言论。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 本问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1.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答:(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但只有经过专门家加工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2)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哲学带有鲜明的阶级性。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指人的精神或意识;存在这里是指物质和自然界。所以哲学的基本问题又可表述为物质和意识、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精神与自然界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谁是本原的,谁是派生的。这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2.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简述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答: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发展中先后出现过三种形态。它们是: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这是指在人类早期生产和科学均不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对人们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把世界中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实物当作世界本原的哲学。例如古希腊有哲学家把水当作万事万物的本原;也有哲学家把水、土、气、风当作世界的本原;中国古代有五行说,把金、木、水、火、土当作世界的本原。 (2)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这是到了近代生产和科学有了一定的发展,通过对生产经验和科学实验等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提出原子是万事万物本原的哲学。 (3)现代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在生产和科学有了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实践都发展了的条件下,由马克思所创立的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 3.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精神、意识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不同点(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致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其荒谬之处在于它必然导致认为只有自我才是唯一存在的“唯我论”。(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其荒谬之处在于其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 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重要意义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知识点梳理 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内容: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决定谁的问题;思维与存在有无统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其中,第一方面更为根本。(3)由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划分为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心主义相反;由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知论,可知论认为人能认识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人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地认识世界。 2.什么是哲学?它与世界观的关系怎样?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3.试论马克思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哲学的显著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是指: (1)它是完备和彻底唯物主义,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 (2)它不仅以现代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为基础,随着的的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而且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正确地揭示自然、、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指: (1)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 (2)它以无产阶级为自己的阶级基础,而无产阶级是变革旧世界的革命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目的,二者统一变革旧世界的实践。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理论意义。(7分) 41、(l)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分)(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何者是第一 性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意识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2分) (3)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其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分)对其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1分) 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7分) 42、(1)感性认识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人们 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2分)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1分) 43、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各项内容之间的关系。(6分) 43、(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1分)(2)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 分配方式三项内容。(3分) (3)这三项内容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它是 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2分) 44、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6分) 44(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2分)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的产生及其性质;其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分)(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 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本大题满分共24分)在第45、 46、47三题中任何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第47题无效。45、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45、(1)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 的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2分)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设计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一、教学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授课班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安排:1课时课型:授新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哲学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二)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的问题上,有没有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么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二)讲授新课 教师:好了,我想请几位同学回答一下刚才老师提问的问题。 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刚才有的同学说到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那好既然知道了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他包括哪些内容呢? 教师:范缜大家知道吧,他是南朝齐、梁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在梁武帝宣布佛教为国教后,他扔坚持反对佛教,并着《神灭论》。他从“形神相即”和“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的根本命题出发,论证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的问题。那好,我想问大家一下,这里的形是什么呢? 学生:形是指物质存在的东西。 教师:很好,我们把它归纳成是物质。(物质,副板书)那么,上面的神指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提到哲学,大家并不陌生,像艺术哲学、哲学人生、哲理、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很多都涉及到哲学,哲学涉及到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可是,如果我们不了解哲学的性质和功能,那学习起来就没有动力,经常有人说它很抽象、玄奥、甚至是很神秘,学习哲学没什么用途,其实那是不理解哲学的性质和功能。下面我先介绍哲学及其它的功能: 哲学的性质: 就词源而言,哲学一词最初是来自古希腊,古希腊文由philia和sophia组成即“爱”和“智”两个字组成,是爱智慧的意思。按照哲学的本性而论哲学就是自我追问、爱智慧。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明哲学的性质,他说:“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哲学是唯一一门自由的学问。”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哲学无用呢?那是因为他们把哲学当作了一种实用的生产知识,他们认为哲学无用。这里亚里士多德说的很清楚,学哲学就是为了摆脱无知、追求智慧,这是很重要的。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不实用不等于无用。我们人类区别其他的动物最突出的、最优秀的地方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而不仅仅是机械的做一些工作,做工作也需要智慧,同样是一件工作,做起来是不一样的。比如,高考时、考研时拿着题库做题,最后考不及格,那是没有学会原理,仅仅是做题。结果不理想。这就是缺乏智慧,学习一样东西就要学会它的原理,做题是为了巩固原理,而不是为了做题而做题。题库是永远做不完的。这是一个智慧的问题。哲学是大智慧、大学问。懂得了哲学道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根本。对人类来说,不实用的东西往往是更有用的东西。当然不是说实用的就没用。比如,诸葛亮靠智慧实行空城计,没枪、没炮就能打胜仗。有了智慧很多事情就会做的很好,很多问题就解决的好些。同样的力气获得更好的结果。多思考,做有价值的事情,先去调查情况再去做,看清楚再做。先把书的大致线索弄清再去看书,做题。这也是个智慧的问题。 哲学的功能: 这里哲学有两个大的功能:一是,反思的功能。英文reflection,反复的思考,反复的折射,我们的思想经过这个过程就会越来越深入、一步一步的抓住事物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冋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说明哲学基本问题 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 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 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播放视频《仁者心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是风动幡动还是仁者心动?是风动幡动引起了仁者心动,还是仁者心动引起了风动幡动?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同时,通过趣味视频导入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新课教学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两方面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问题。化抽象为具体,设置问题:是先有猫呢,还是先有人脑中猫的形象呢??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引出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在哲学上,凡是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强调存在第一性,客观存在的物质对意识起决定作用,就是唯物主义),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凡是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强调思维第一性,主观的思维意识对客观存在的物质起决定作用,就是唯心主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体味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并通过古今一些人物的言论进行探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观点,阳明先生的“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我心。”,荀子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后带着这一标准回到《坛

政治人教版必修四同步训练:2.1哲学的基本问题(附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知识点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的上述论断指出了 A.一切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 B.唯物主义的正确性和唯心主义的荒谬性 C.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2010浙江衢州一中期末)以下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有 ①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③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④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A.①④B.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④ 3.(2010浙江温州二中期末)哲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A.依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B.依据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C.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D.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二者有无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4.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 C.可知论D.不可知论 5.费尔巴哈说:“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认识它。”这段话体现了 A.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B.事物都是可知的,人有能力认识客观事物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D.人们是无法回避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 6.凡认为________,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________,就是唯心主义。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7.中国古代哲学与西方古代、近代哲学有什么不同? 知识点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克思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马克思确认社会生活的在本质上市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的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省会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的进步。 4.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 规律的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如何理解中国特设社会主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6.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他们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不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的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

最新版政治课件教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设计】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教材分析 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逻辑顺序是: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逻辑顺序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它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 (2)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 (3)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 (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3)抽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难点: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四、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另外,学生对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容易产生认识误区。 五、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情境激趣、问题激发、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习题

1.2009的时候,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曾携其作品《易经的奥秘》登陆央视《百家讲坛》。该作品中,《易经》的成书、阴阳的由来、八卦的成图以及卦的解读等都突出表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即两者谁为第一性,谁先谁后的问题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问题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即两者谁为第一性,谁先谁后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所以A\B均不全面,不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D排除。本题选C。 2.某位学者问一位农民工:“你是做什么的?追求什么?”农民工答道:“打工,追求富裕。你追求什么?”学者回答:“我追求精神的满足,是唯心主义者;你追求物质的满足,是唯物主义者。”学者的观点A.是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分歧的正确理解 B.是一种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把追求满足或者物质满足作为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D.把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解析】学者的观点是错误的,他把追求精神满足或物质满足作为划

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C当选。 3.考试来临时,会有少总会考生在QQ空间分离下图,还有一部分考生和家长会选择另一种心理解压方式——到寺庙烧香许愿,他们认为这样会保证考试顺利通过。他们的观点属于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依据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回答,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其中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题中部分考生和家长认为神灵决定考试成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所以选D。 4.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认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贡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材料中二人的观点都是对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解析】范缜认为“形”决定“神”,即物质决定意识;贝克莱认为“观念”、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理解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和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应该坚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唯心主义。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重点难点】 1、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2、难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预习提示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哲学,同学们可能有个疑问:哲学研究什么问题?宇宙、人生还是人的思维?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展示:恩格斯的名言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展示:范缜《神灭论》 南北朝时,齐国宰相肖子良大宴宾客,席上名流云集。他们大都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体存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消亡则精神消失。后写成《神灭论》一书。 后来肖子良发动王公、权贵、僧侣60多人,发表了70多篇文章来围攻范缜,都被范缜一一驳倒了。 问题:这里的“形”“神”各指什么?形神之辩揭示了什么哲学问题? 学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老师: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存在:简单理解为,客观存在的事物。思维:人脑的反映,比如,思想,理念,经验,观念,感觉,计划,目标等。 注意: A、“思维”和“存在”相搭配,“意识”和“物质”相搭配,不要混淆使用。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展示:再回到范缜《神灭论》 问题:你认为先有“形”还是先有“神”?谁决定谁? 学生:形决定神 老师:范缜和王宫贵族的辩论,涉及到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案) (一课时) 主备人:陈永吉授课人:备课组:文综组授课班级: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2、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教学重点、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人类哲学史上,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辩,共同发展,哲学思想在曲折中前行。哲学争辩的焦点是什么?贯串哲学发展发展始终的是一个什么问题?这就是本课将学习的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内容,并思考什么是不可知论?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在“思维和存有无统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下划分的。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怎么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题目一:怎么样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主要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同时,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的解决。 2.哲学基本问题提出的重要依据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必须回答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哲学基本问题就像一根红线贯串在一切其他哲学问题之中。第二,哲学基本问题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不是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就是唯心主义的阵营,但是无论是哪一阵营都要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及有无同一性问题,这就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可超越性。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哲学基本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根本问题,它也是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根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原理提出的意义 第一,它为研究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一条基本的指导线索,为划分哲学中的基本派别提供了科学标准,是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锐利武器。第二,它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为我们认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方法论意义 林树莲124020021 思想政治教育A班 哲学的基本问题又称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一切哲学理论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它规定着哲学的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方向。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另外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方法论有以下几种,下面详细列出来。 一:物质和运动辨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和离开了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看待和分析任何事物,都不能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又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二: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在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既要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又要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要求:一方面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预习导学:根据学习目标自读教材,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填空和判断。 什么是 :是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和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问题;二是的问题,即的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凡认为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的,就是唯心主义。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二、学习交流与问题探讨: 探究一:阅读与思考 人类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这些思想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激荡澎湃,奔流不息。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很多哲学家,他们对于世界、宇宙和生命有着不同的阐释。

在中国古代:先秦时的天道观,郑国政治家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春秋末年的孔子肯定天命,但同时少言天道,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汉代哲学家提出了关于宇宙生成的见解。《淮南子》认为“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气分成天地”;隋唐时期的天人关系。柳宗元、刘禹锡继续了中国哲学关于天人关系的讨论。柳宗元提出天无意识,不能“赏功而罚祸”,天地起源于元气。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天与人不相预”等观点,反对天人感应论;《周易》描绘了宇宙起源的壮阔图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 在西方:古希腊早期哲学家泰勒士向我们展现了水成说宇宙发生论;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这一不朽命题;弗兰西斯培根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康德认为,“哲学的对象,乃是寻求理性用来获得关于事物的真正知识的种种原理”;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结合材料中东西方关于哲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总结概括哲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哲学的研究问题有很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 探究二:阅读教材第10、11页本框目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课题课型课时授课人哲学的基本问题授新课一课时庄君贤 教材简析 《课程标准》要求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但最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目:第一目主要解释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哪两方面的内容;第二目主要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同时回答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学情分析对于本框的知识,学生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引导学生追问并总结。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学,使同学们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正确的标准,指导学生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2.在“活动、开放、综合”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通过教学,向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全面客观看待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学生今后在实践活动中更务实,在看待问题中更深刻。(二)知识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2..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从著名思想家的著作、简要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课前自学探究,从而增强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能力及自主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4.通过课后的探究学习,使学生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观点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高中政治 专题2.1 哲学的基本问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专题2.1 哲学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含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和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和的关系问题。 (2)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和的唯一标准。 凡认为决定的,就是唯物主义; 凡认为决定的,就是唯心主义。 各种哲学由于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分属于和两大阵营。 ②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划分为和。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和中遇到和基本问题。无论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要解决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都不能回避的、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答案】 1.(1)思维存在意识物质 (2)①本原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存在思维思维存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②同一性可知论不可知论 2.(1)生活实践活动无法回避的(2)一切哲学必须回答基本性质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举例: 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可见的桌椅,花草等;不可见的如电磁波、引力、浮力等) 【典例1】中国古代哲学家主要探讨天与人、名与利、形与神、知与行、心与物、理与气等关系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了 A.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古代哲学家们探讨的问题,归纳起来都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故选D。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典例2】企业若想得到良好发展,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优秀的经营者能够对市场需求作出正确的判断。从哲学基本问题来看,这是因为

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含义P7-P9 内容: (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 (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意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回答其内容的第一方面,即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第二方面,即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是可知论;反之,则是不可知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人们的活动主要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世界是主观反映客观,改造世界是主观反作用客观。只有解决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取得工作的成功。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问题 现代性问题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批判下凸显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兴起的西方思潮,它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了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批判。由于现代性问题渗入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之中,也就呈现多层面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的特点。 本文首先对“现代性”的概念作一考察,分析比较了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文化范畴,它既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既是事实的;也是价值的;既是确定的,也是流变的,很难从单一的层面加以界定。总的来说:“现代性”是指从文艺复兴特别是自启蒙运动以来的资本主义历史时代及基本原则。从内涵上说,是以启蒙运动为思想标志,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标志,以工业化及自由市场为经济标志的社会生存品质和样式。它有三个基本特征:1 以理性主义为核心的启蒙精神。2 世俗化的“祛魅”过程,3 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西方现代性在人类社会历史曾起过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自身的局限,渐渐陷入了危机和困境,引起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激烈批判。后现代主义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