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师阅读观及其运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
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
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
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
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读后感1教师公正是教育公正的核心内容,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职业道德范畴。
公正是人类的的始终追求,在社会教育关系中实现公正,是历来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们竭力倡导的,从大教育家孔子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公正思想算起,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尊重学生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矗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打开教育的通道。
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
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
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
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
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
你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你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你是无心的。
教师或许不曾想到,学生被自己偏爱也常常会引来许多麻烦,如被同学们孤立等等。
从另一角度说,由于老师的偏爱,有些幸运的机会可以轻易到手,使这些宠儿不必再艰苦奋斗,这不是好事。
教师必须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
把师爱平分给班里的每一位学生,这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有利于影响和激励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培养优秀品质,有利于得到学生的信赖和尊敬。
形成健康的教育活动局面,有利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之后,深深地被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折服。
他用他真挚的爱心、诚恳的话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使我们不仅有感性的认识,更有理性的提升。
读其书,就是与这位哲人促膝交谈;读其书,就是与这位伟人平等对话;读其书,真乃是受益匪浅哪!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艺术和水平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
看到这句话时,我的心不禁怦然一动,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
从教这么多年来,教过的学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班主任工作也做了十多年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仁至义尽”的,我自己感觉对学生也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可是我逐渐发现,学生对我是“敬而远之”,这种“发现”是从我的要好的同事身上发现的。
我这名也是一名小学教师,每次与她走在一起遇到学生的时候,学生都会与她谈笑风生、亲密有加。
而对我,我明显感觉到了他们的拘谨与不安。
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对学生可以说是严厉有加、极尽爱心的,为何学生看到我那么不自在呢?真是白教他们一回了!我不禁愤愤然。
我同事笑着对我说:“你的‘极尽爱心’是做到了,可是完全让‘严厉有加’给掩盖住了。
你对学生来说是高高在上,学生需小心地仰视你,而我,学生只要放心地平视就行了。
你呀,对学生好,也要讲究点方法嘛”,看着她那洋洋得意的样子,我不由地“怒火中烧”,可转念一想:她说的还真有一些道理。
回想自己以前,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不许”,不许犯错误、不许违规、不许做有损于学校的事、不许这、不许那······一旦发现学生有犯禁者,便会大发雷霆,怒吼声“响彻云霄”,最后,不让这个学生“连哭带嚎”地出去绝不罢休。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精选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优秀读后感1这个寒假,我在学校提供给每位老师的阅读书中,精心挑选了闫学老师所著的《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这本书,这本书是闫老师在十几年阅读苏霍姆林斯基作品、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工作中的实际影响所完成的一部书,看过此书后,觉得受益匪浅。
其中,对《教学是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这篇文章,感受颇深。
在这篇文章中闫老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学的论述,“教学,这只不过是广义概念的教育这朵花上的一片花瓣而已。
教育中没有主要次要之分,犹如在构成美丽花朵的许多花瓣之中没有主要花瓣一样。
”闫老师用这句话引起我们每位教育者的深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短视与功利行为泛滥的教育行为中,我们教育者在行使教育职责时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该是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学生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
他认为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
因此,闫老师认为“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
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_____教学,才能鲜活美丽”,这些发人深省的语句表达她对当今教育教学一些短视与功利行为的看法,更表达她的期望,那就是教育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要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面对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更会面对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而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做的绝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仅仅是教会他们生存,我们还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教育不仅要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和自尊。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优秀6篇】篇一:《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第一次听说《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是在备考招教,学习外国闻名教化家苏霍姆林斯基时得知。
这名字一听就是老师应当细品的书籍,想着考上招教,第一个要读的就是它。
没错,现在的我,就沉醉于此。
刚起先,接触此书,看了前3节,第一感觉就是好深邃,好难读,好抽象,有种在看半文言文的意思。
因为它不仅仅须要去看,更多的是去品,去思索,去回味。
看到第4,5节,爱了,写得真好,真得很有信服力。
看完之后就觉得“的确如此”“是的是的”,它的理论思想很强,是那种站在教化制高点,给出的一条条教学建议。
值得思索回味!作为教化学典范之作,它当之无愧!然而,联系如今的教化形势,却未必能够大胆接受。
理论是指导,而实践才是硬道理。
当然实践离不开理论!由此,我确定,细致研读每一条教化建议。
切实与教学实际相关联,转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终归,要想教得好,首先知道如何教,怎么教最好!篇二:读《给老师的建议》有感篇二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化著作《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以前在高校的时候都是学了一些教化理论,其中大多数是比较抽象的理论学问,不能很好的理解,自从读了《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后就觉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交一个好友,会让你受益匪浅。
可以说这本书是教化届的圣典,他的通俗易懂不会让你觉得读书乏味,更让你觉得是一种享受,他的一些经典话语直到现在还在被许多老师引用。
这本书中的一条条建议,让作为一名年轻老师的我很受启发。
让我学到了前辈们的阅历和建议,也让我在教化的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老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慧语连连,充分体现此书的精神底色,它像一声断喝,唤醒了老师对自身精神性方面的关注与追求:“老师作为一名称职的员工”,重在阐释老师发展与学校建设方面的话题;“老师作为一名理性的教化者”,从人性关怀的角度论述老师应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教化教学活动;“老师作为一种自由职业者”,是从职业化的崭新视角深化剖析老师当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做一名胜利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而且是一名基础教育的教育家,长期当然校长,对
基础教育,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都十分熟悉。作为校长,他拥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作
为教师,他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教育家,他拥有丰富而系统的教育思想。
前段时间,抽时间读了一遍他的名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经验的总结,也是一本
实践的思考,还是一本教学的反思,更是一本工作的指南。我以为,这本书,不仅是写给教师
的,也是写给家长的,还是写给校长的,甚至也是写给学生的。我想,如果作为教师,作为家
长,作为校长,作为学生读了它,一定是会有帮助的;而如果没有读到它,那是十分遗憾的。
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确实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校长,杰 出的教育家。其中给我印象最突出的是他那些关于“阅读”的思想,我把他概括为“阅读观”。在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是反复的强调他的“阅读观”,他不仅给校长建议要 阅读,而且建议校长抓教师与学生的阅读;他不仅建议教师要阅读,还建议教师要抓学生的阅 读;他不仅建议家长要阅读,还建议家长要抓孩子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他“无限相信书 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阅读观”恐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十分重 要的组成部分了。 自然,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中,最主要的内容是学校要教会学生“阅读”。一个学生从 学校毕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喜欢阅读,并且会阅读的人。他的基本观点大概包括这样几个方
第二,学校应当把学生的阅读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教师要布置学生阅读并且检查阅读情 况。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必须教会少年阅读”,这是第一位的责任。如果学生不会阅读,就意 味着不会思考,不会联想,就没有学习的激情。他告诉我们,凡是学习成绩好,比较聪明的学 生,都是喜欢阅读,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告诉学生:“阅读与面对 书藉思考,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智力需要”。 第三,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培养学生读好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 说:“教育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这场竞争中,要使书藉始终成为胜利者”。他告诉老 师:“一个深思熟虑的教师,从他开始儿童工作的最初几天起,他就在周密地考虑:在小学期 间,应当让每一个学生阅读(和反复地阅读)哪些书?”他提出,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读有 关英雄人物,伟大战争的书,读“关于文化,科学,教育的优秀作品”会使学生受到“一种强大的 教育力量”。所以学校的“图书馆里一定要备有这些书”。 第四,学校要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工作的经验使我深信:学校教 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 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所以,学校必须要让学生学会阅 读,喜欢阅读。“读书是要教给学生的”。为了让学生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发动全体教师编了一 本《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阅读的好书目录》,这个目录开始有600种书,后来达到900种书。 编这样的阅读书目,就是要引导学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还要求他的学生,在这些书中,每个 学生必须有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 第五,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自学的重要条件。学校的任务之一是要教会学生自 学,但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师:“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使一个人在上 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他几乎是说重话警告教 师:“请你不必害怕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 间到‘书藉的海洋’里遨游”。 第六,教师必须关心学生的藏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还要教 会学生藏书。首先,要告诉学生,一个人必须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个人藏书”。苏霍姆林斯基 担任校长的那所学校,他的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 500本书”。其次,要引导学生藏好书。教师要“特别关心让每一个中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个人藏 书里有丰富的科学书藉。” [2012-01-02]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引言《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经典著作。
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对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以及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的分析和评价。
主要观点1.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
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积极引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2. 学习应与生活经验结合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他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通过学习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与真实生活情境结合起来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3. 学习应具有情感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应该具有情感意义,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他提倡通过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以及创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学习情境,来增强学习的效果。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帮助他们建立与所学内容的情感联系。
4. 学习应当是社交性的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学习的社交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共同学习和发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分析与评价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出了许多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
他的观点强调了教师在教育中的指导作用,以及学习与生活经验、情感和社交的关系。
其中,他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这一观点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也指出了学习与生活经验的结合、学习的情感意义和学习的社交性的重要性。
这些观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并通过个体和社会层面的互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当我再次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获益匪浅。
在100条建议中,说得最多的就是读书,这一点给我的触动也最深。
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苏氏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是沧海之一粟。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建立起自己的藏书,使之成为自己的老师,每天去向它们请教。
那么,“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变得更丰富”。
工作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给教师的建议》P96)。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或者教学过程中,都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详细深刻的讲解;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教书育人;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让民族文化知识得到延续;没有丰富的知识,就不可能“桃李满天下”。
肩负园丁的使命,我们就会感到汗颜。
所以,职业的责任感促使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成为人们拥戴的楷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千古名言是教师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一生的追求和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爱好读书应该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如同军人喜爱武器、孩子喜爱玩具一样,教师的第一至爱应该是书籍。
教师的读书风气能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爱好和社会的风尚。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阅读观及其运用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总结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阅读观”——教师阅读的重要性、教师阅读的内容等;并以之来指导作者——一名普通的高中政治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同时希望本文能对同行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观高中政治教师素质提高
b.a.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是对其成功的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国广大的一线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这本著作中,苏霍姆林斯基非常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结合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素质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对其阅读观的理解及运用。
一、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
1、阅读对教师的重要性
(1)对教师而言,阅读首先有利于减轻工作负担。
在《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到:“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
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
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
(2)阅读有利于教师提高工作质量。
“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叙述、演讲)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例如,教师在讲三角函数,但是他的思路主要不是放在函数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在观察每一个学生怎么工作,某些学生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哪些障碍。
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
(3)自身的广泛阅读还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加以引领。
“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
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地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
2、教师阅读的内容
在《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写到:“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
二、阅读——提高高中政治教师素质的良方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观,高中政治教师应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提高自身素质、减轻工作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鉴于高中政治的课程设置及能力要求特点,我认为高中政治教师的阅读范围应包括教育学(包括德育)与心理学、经济学、哲学与文化、政治学、时事政治等六大门类,而阅读的品味则应为经典著作而非普通的大学教材。
下面试列举一些本人已读过及拟读的书目。
1、教育学与心理学:
《给教师的建议》等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
《中国教育改造》等陶行知的著作,
《理想国》(柏拉图),
《爱弥儿》(卢梭),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
《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教育的使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黄全愈教育文集》(黄全愈),
《做最好的班主任》(魏书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王金战),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
《告诉孩子,你真棒》(卢勤),
《告诉世界,我能行》(卢勤),
《当代教育心理学》(刘儒德、陈琦)等。
2、经济学:
《经济学原理》(曼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亚当斯密),
《资本论》(马克思),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
《生活中的经济学》(茅于轼),
《大家的经济学》(茅于轼、岑科),
《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柳太宪),
《公司的力量》(视频)等。
3、哲学与文化: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南怀瑾选集》系列丛书(南怀瑾),
《西方哲学史》(罗素),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哲学系),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
《纸牌的秘密》(乔斯坦贾德),
《玛雅》(乔斯坦贾德),
《逻辑与智慧新编》(郑伟宏),
《大国崛起》(视频)等。
4、政治学: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蔡定剑),
《近距离看美国系列》(林达),
《民主的细节》(刘瑜)等。
5、时事政治:
《七个怎么看》(中宣部理论局),
《国情备忘录》(视频),
《中国在梁庄》(梁鸿),
《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及各类电视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2]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p7——8;
[3]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p8;
[4]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p68;
[5] 《给教师的建议》,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版。
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