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合集下载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名词解释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是指18世纪欧洲发生的一场思想和文化
上的变革,受到启发的哲学家康德和天文学家哥白尼分别代表了这场革命中的两个方面。

康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理性的重要性,认为通过自由的思考和探索,人们可以获得知识和境界的提升。

他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理性主义、唯理主义等哲学流派。

这种关注人类理性的思潮,带动了人们对常识和权威的质疑,推动了现代思想的发展。

哥白尼则在天文学方面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推翻了以往地心说的常识,引发了天文学和科学思想上的变革。

这种科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验,推崇知识的实证和验证,奠定了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

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成为了欧洲文化和思想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带来了现代文化和科学思潮的开始和发展。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

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第一篇:论哥白尼革命的影响与意义哥白尼革命摘要:哥白尼革命作为科学史上不得不提的一段故事,它到底对我们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哥白尼是在什么历史环境下发现了日心说,回顾哥白尼革命的意义。

关键字:日心说宗教神学背景影响哥白尼革命是近代西方科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一直是众多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的关注焦点。

托马斯·库恩就哥白尼革命撰写有专门论著,展现出科学内史与外史综合研究的基本取向。

研究哥白尼革命的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

哥白尼革命就是以日心地动说为基础的新天文学取代了地心地静说的旧天文学,进而又引出以物理学革命为主干的科学革命。

但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士,我首先想到的是哥白尼是怎样发现日心说的,哥白尼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日心说和哥白尼革命对当时和如今的社会有何意义及影响?尼古拉·哥白尼,这位人类思想解放的先驱,1473年生于波兰的托伦城。

年轻的哥白尼在波兰克拉科夫大学,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思想传入波兰,他亲身经历了人文主义者同其政敌之间近代世界观科学观,同中世纪卫道士之间尖锐的思想斗争,这些都在年轻的哥白尼的心灵深处播下了怀疑的种子。

1493年酷爱天文学的哥白尼开始怀疑长久主宰人们思想的托勒密的地心说,他发现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并非想象中那样强大。

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太繁杂,并不符合数学和谐原理,哥白尼在给他的老师蒂诺瓦拉的信中这样写道:“有许多事实与托勒密的体系应当得出的结论并不相符合,因此他们对太阳的月球的认识就很不可靠。

”哥白尼日复一日的观测中,计算中,他经历了一个从对地心说不认识到认识,从相信到怀疑,从试图修补到全面彻底改造的过程。

他的思想越来越解放,信心越来越坚定。

从1510年开始,哥白尼整整花了20多年的时间,数易其稿,终于写成了6卷天文学巨著天体运行论。

日心说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他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哥白尼革命的过程和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革命的历史,就是理性主义不断战胜人类直觉的一个过程。

哥白尼革命拉开了近代科学的序幕。

尼古拉·哥白尼1473 年2月19日生于波兰维斯瓦纳河畔的托伦,这是一个水陆交通极为便利的著名商业城市。

哥白尼10岁丧父,由舅父抚养长大。

18岁被送进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医学,在那里产生了对天文学的浓厚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了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先后在波仑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

波仑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德·诺瓦拉对哥白尼影响极大,正是从他那里,哥白尼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对希腊自然哲学著作的钻研给了他批判托勒密理论的勇气。

1506年,他回到阔别了十年的祖国波兰,开始构思他的新宇宙体系。

在公元前5世纪,毕达哥拉斯学派曾提出一种非地心说的宇宙论,他们假设宇宙的中心是一团大火,称为“宙斯的圣坛”,地球与太阳和行星一同围绕着这团中心火旋转,由于地球上住着的人们总是背对着它,所以看不到这团火的存在。

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里斯塔克提出,太阳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由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心说,因而被称为“古代的哥白尼”。

哥白尼在托勒密学说的基础上,继承了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主张,提出了崭新的日心说理论。

哥白尼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因此他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也应当是圆运动。

如果承认地球的圆运动,那么周日运动也应该是这样的。

行星的不规则运动也就不必用本轮均论体系来说明了。

正因为他忠实于亚里斯多德以来的天体运动所遵守的统一的圆周运动的理想,才提出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无比大胆的革新。

1509年,哥白尼写出了一个关于日心体系的《概要》,并将之抄赠朋友们传阅。

1512年,哥白尼被派往波罗的海海滨的弗洛恩堡教堂任职,此后三十年,一直为教区的穷人治病,深得人心。

在业余时间,他继续他的天文观测,其居住的小角楼成了“天文台”。

同时,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新的宇宙体系,于1539年写出了天文学史上的伟大著作《论天球的旋转》,系统论述了他的日心地动学说。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

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关于形而上学的重建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2-7 11:24:24 点击:1摘要:一直以来,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标志着康德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因此,理解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是进入康德哲学体系的最好途径,而研究康德哲学也必须从这里开始,因为“哥白尼式革命”显示了康德所面对的问题和他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最集中地体现了康德哲学的基本原则、特征和趋向以及康德哲学的基本精神。

本文将对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康德;形而上学;哥白尼式革命;自在之物“形而上学”(metaphysics)一词源自希腊语,意为“物理学之后”,是西方人在编写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他的有关终极本原问题的著作排在其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中国译者在翻译时借鉴了古代哲学经典《易传·系辞上》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概念,将其译为“形而上学”。

无论是“物理学之后”还是“形而上学”,二者的寓意都是指对世界本原的哲学探索,亦即哲学的本体论问题的探索,因此,形而上学探讨的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一度曾成为哲学的核心,甚至成为哲学的代名词。

到了近代,随着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发展,人们开始怀疑知识的客观性,批判形而上学,进而掀起了反形而上学的狂潮。

然而,随着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对本体论问题的探讨逐渐陷入了独断论和怀疑主义当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出现了很大程度的混乱。

那么,人的认识能力、范围究竟有多大? 人类的知识究竟是可能的吗? 康德作为当时最伟大的哲学家,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康德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理论的种种错误,重新建立了科学的形而上学体系,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对后来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种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产生原因、具体内容以及它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为什么说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一场划时代意义的革命,被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它颠覆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路。

这场就是伟大哲学家康德的贡献,他批判性地发展了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引领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哲学家,在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康德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康德(1724-1804)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大变革与科技大发展的时代。

一方面,人们从传统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技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物理学中分子原子观念、牛顿的三大定律深入人心;生物学中微生物的发现;天文学中哥白尼对传统天文学的冲击,这些都极大地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形而上学的发展却跟不上步伐。

在形而上学领域,唯理论与经验论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争论。

康德说:“形而上学的历史就像一个决斗场,在这里没有一个真正的胜利。

”唯理论的奠基人笛卡尔从怀疑感觉经验开始,提出了唯理主义的“天赋观念”说。

唯理论者认为,我们凭借理性直觉,就可以知道由天赋原则形成的公理,然后我们凭借这些公理,就可以引出对世界的完整描述,这些并不依赖于我们的经验;反之,我们依据感觉经验而得到的知识,归根结底只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不能成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

而经验论者主张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性经验,科学的法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来的,唯有经验知识才是可靠的。

经验论者从培根到休谟是一个从分析经验开始,逐步走向怀疑论的过程。

经验派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经验所获得的对象是否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一致。

培根认为,感觉经验有时是错误的、虚假的,但是他认为这是由于只在于感觉能力的不足,经验到的对象与客观存在的对象之间只有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所以,他们主张,只要提高感觉经验的准确性,将感觉经验建立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就可以获得对对象的正确认识。

【推荐下载】探究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推荐下载】探究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键入文字]
探究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康德哲学之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希望大家喜欢!
 论文关键词:先验超验验前
 论文摘要:在康德之前,西方形而上学已经走入了死胡同。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以往的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现象,而认识则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

这就要求人的认识能力必须符合客体。

问题就出在这里,这是我们无法完成的证明。

受哥白尼的地心说的启发,康德将认识论的方向转变为,对象符合认识,客体符合主体。

这一转变取得了重大成就,它既使形而上学的危机消于无形,又为未来形而上学指明了方向。

 一、康德哲学的背景
1。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哥白尼式革命”;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历史意义一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二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学了西方哲学史,我学到了很多有关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知识,对很多著名哲学家所做的贡献,对他们所提的各种哲学观点甚是惊叹,而其中最让我所钦佩的是德国著名古典哲学家康德,从而也对他的“哥白尼式革命”有了自身理解,本文将简单讲述“哥白尼式革命”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康德把自己的认识论比喻为认识史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哲学正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

不同的是,康德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的存在,他承认知识是从经验开始的,也承认普遍必然必然性知识的存在。

他的问题是:来源于经验的知识是如何获得普遍必然性的?“按时间先后说,先于经验我们没有知识,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

”但是并不能说一切知识都来自经验。

因为很可能,即使我们的经验知识,也是由我们认识能力自身所供给构成的。

1、基本内容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

他一方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于经验,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

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康德如同当年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的哥白尼一样,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让对象反过来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强调不是主体围绕着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着主体转。

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形成的知识有了共同的规则,也就有了普遍必然性(先天性)。

换言之,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轉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标签:“哥白尼式革命”;认识论;唯理论;经验论;历史意义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对德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对近代西方哲学进行了一次彻底的大检阅,对近代以来的西方哲学地发展起到了巨大地推动作用。

正如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历史上的转折点”。

[1]康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


自近代以来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使得西方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陷入困境,最终走向了死胡同。

这种无休止的争论,一方面,意味着我们不能证明我们关于客观对象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作为建构科学知识的基础即理性也发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理性的能力。

康德所建立的批判哲学充分汲取了两派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长处,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康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构成有两个缺一不可的元素:其一,是由感觉经验提供的后天质料,作为认识内容的基础来源;其二,是认识活动主体所具有的先天知识形式,作为认识可能的先天条件。

在康德看来,为了确保科学知识的客观性,需要同意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康德指出:“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

[2]但是,康德又批判经验论,认为经验论者只是强调感觉经验的作用,却没有考察感觉经验是如何可能的,也没有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提供保障。

因此,康德又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判,认为科学知识仅靠后天感觉经验是不可能的,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来自先天。

这样一来,一方面,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后天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则不可能具有普遍必然有效性;另一方面,知识想要具有普遍必然性,则只能来自先天。

康德将这个难题归结为: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去经验对象?也就是说,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必须同时具备经验的和先天的要素。

然而,如果我们依照自古希腊形而上学就已形成的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即只有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观念,才能是真实可靠的并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

这样一来,我们则无法证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不能说明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及其属性是怎样进入到
主体的意识世界之中的,而且也不能说明建立在后天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并使之成为科学的知识。

在康德看来:“我们不妨试试,当我们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时,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否会有更好的进展……如果直观必须依照对象的性状,那么我就看不出,我们如何先天地对对象有所认识;但如果对象(作为感官的客体)必须依照我们的直观能力的性状,那么我倒是完全可以想象这种可能性”。

[3]因此,传统的形而上学关于知识论的知识应依照对象完全颠倒为对象应依照知识,以此来解决普遍必然性的知识何以可能的这一认识论问题。

康德把自己关于知识与对象关系的假设,即“对象应依照知识”称之为“哥白尼式革命”。

休谟的怀疑论使他从独断论的迷梦中觉醒,而“哥白尼式革命”的结果则找到了解决休谟问题的途径。

不过,在罗素看来,这不是“哥白尼式革命”,而是“托勒密式的反革命”。


康德通过“哥白尼式革命”构建的认识论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人类认识论发展。

德国作家亨利希·海涅在《论德国》中说到:“人们说,阴魂一看见刽子手的刀就要发抖。

——如果人们把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举在他们面前,他们又将多么惊慌失措!在德国,这部书便是砍掉了自然神论头颅的大刀”。

这足以看出康德的认识论革命所拥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第一,康德“哥白尼式革命”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

自古认识论产生以来,哲学研究就形成了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领域,但在近代以前,本体论是哲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历史地位逐渐发生改变,最终成为哲学研究的重心。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对于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只注重对客体进行考察,并没有注重主体的因素或是不加考察地断定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使得认识论问题不但没能被解决,反而最终陷入困境。

康德认为,在把外部世界确定为认识对象之后,必须首先考察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发生的内在机制,这样才能够解决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才能克服以往认识论陷入的困境。

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集中体现了主体能动性思想。

康德指出,唯理论在没有系统性考察主体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之前,就断定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认识对象并且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因而陷入了独断论。

然而,经验论尤其是怀疑论的休谟把认识活动仅看作是主体范围内的活动,他不仅否定物质实体而且也否定精神实体,最终陷入了怀疑论。

康德在批判以往认识论思想和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之后,形成了他的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

感性提供材料,知性进行加工,并把它放到“最高统一之下”,即由理性最后概括而为系统完整的知识。

在认识活动过程中,主体依照先天具有的知识形式去综合由物自体刺激而形成的感性经验材料,由此生成关于现象的知识,这就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确立的主体性原则,突出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系统阐述了主体具有的三种认识能力及其发展阶段,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说明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感性是主体通过感性直观认识个别事物,解决了数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知性是主体运用先天具有的知性范畴体系把握特殊事物,解决了自然科学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理性是把握对象的普遍性,解决了关于自在之物的认识。

没有感性则没有认识对象,没有知性则没有思维对象。

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一个完整的认识活动中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始于感官,由此前进到知性,而终于理想”。

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评价到,康德是最早明确地提出知性与理性的区别的人。

康德的认识论革命对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不论就其认识论本身具有的伟大历史意义所带来的积极结果,还是其认识论本身内在的缺陷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康德之后的哲学家的认识论思想都或多或少受他的影响,有的发展了其认识论的科学价值,有的从其理论缺陷中发现了认识过程的矛盾性并去探索认识的内在机制,这些都对认识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