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空间

合集下载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策略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与发展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关注和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促进了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合理的空间布局和科学的发展策略至关重要。

首先,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应注重区域的特色和个性。

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创意资源,这些资源应该在空间布局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通过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促进产业的持续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集聚企业和资源,打造创意集聚中心,提高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其次,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应以城市发展的需要为导向。

城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承载平台,要充分发挥城市的空间优势,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城市规划中要合理布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创意街区等相关设施,打造一个融合创意、商业、居住等功能的多元化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和协同发展,通过建立产业链、创意链和价值链的有效衔接,形成产业协同效应,推动城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另外,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布局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产业空间布局要注重绿色环保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时,要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针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还应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首先,要优化政策环境,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力度。

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创业支持,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中。

其次,要加强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整个产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典型案例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典型案例

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的典型案例一、上海思南公馆文化空间。

1. 空间特色。

思南公馆那可是上海的一块文化宝地啊。

它保留了好多老建筑,这些老建筑就像一个个会讲故事的老爷爷。

你走在思南公馆的街道上,一边是充满历史韵味的石库门建筑,一边可能就是一个特别文艺的书店或者画廊。

这里的空间布局很巧妙,有很多小庭院和弄堂。

这些小角落可不是被遗忘的地方,而是被打造成了小型的文化展示区或者休闲阅读角。

比如说,在一个小小的庭院里,会有不定期的诗歌朗诵会。

大家坐在小板凳上,周围是花花草草,听着诗人充满激情地朗诵,那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文艺的民国时代。

2. 文化活动。

思南公馆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像思南读书周,那可是吸引了好多爱书之人。

国内国外的作家都会来这里,和读者们面对面交流。

读者们可以在那些充满历史感的房间里,和作家探讨书中的世界,这种近距离的互动,可比在大礼堂里听讲座亲切多了。

还有露天电影节呢。

一到晚上,在思南公馆的一块空地上,大屏幕支起来,大家拿着小板凳或者坐在草坪上,看着经典的老电影。

周围是思南公馆的老建筑,灯光昏黄,就像回到了小时候在村里看露天电影的感觉,但是又多了一份城市的精致。

二、成都方所书店。

1. 空间特色。

方所书店在成都那可是相当酷炫。

它的空间超级大,一进去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文化的大迷宫。

书店的天花板很高,有一种很开阔的感觉,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学校里的大礼堂似的。

里面的书架设计很有特色,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一排排,而是有各种造型。

有些书架是弯曲的,像是流动的文化之河。

而且书店里还有很多小台阶和平台,你可以找个舒服的角落,坐在台阶上看书,周围是各种各样的书籍,就像被知识的海洋包围着。

2. 文化活动。

方所书店经常会举办艺术展览。

你可能正看着书呢,一抬头就看到旁边有一幅幅精美的画作或者独特的艺术装置。

这些展览和书店的氛围融合得特别好,让你在看书的同时还能欣赏到艺术之美。

还有各种文化讲座。

请的嘉宾也是五花八门,有作家、艺术家、学者等等。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摘要文化创意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北京市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突破口。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于“十一五”期间就被确立为重要的战略发展目标,经过“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仍然为北京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测度,并且构建空间截面模型,对收敛性进行分析,从而系统地探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模型,进一步探究影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的因素,同时分析各影响因素在地理空间中的溢出效应。

继而通过构建空间联立方程,进一步探析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间的交互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年收入在各区域间差距较大,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现象,产业空间自相关性不够显著,大部分区域显示出低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特征。

但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存在α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性,区域间表现出缓慢收敛的趋势。

其中,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对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发展表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金融、消费、创新、借贷及公共设施因素却显示出抑制作用,表明各区域在多种要素的分配上可能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虽然区域间的人才交流有助于减弱该种负向影响,但仍不足以形成正面效应。

另外,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各影响因素溢出效应显著性不高,除经济增长、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程度表现为正向溢出效应,其余均为负向溢出效应,呈现出资源回流的现象,在区域间形成恶性循环。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空间滞后因子的单向影响为负,交互影响为正,并且现阶段的人力资本配置有助于削弱空间负向溢出效应,但是效果不够明显。

基于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北京市在经济发展、金融增长、银行借贷、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多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高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新型文化空间 案例借鉴

新型文化空间 案例借鉴

新型文化空间案例借鉴
1. 互动艺术展览:通过结合艺术和科技的方式,打造一个与观众互动的艺术展览空间。

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造出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或者利用投影技术将观众的动作和声音转化为艺术作品。

2. 创意工坊:为艺术家、设计师和创意人才提供一个创造和展示自己作品的空间。

例如,可以设立工作室、展示厅和创意市集,让创意人才能够与观众和潜在客户互动和交流。

3. 社区文化中心:打造一个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交流和艺术活动的场所。

例如,可以设立图书馆、电影院、音乐厅和展览空间,举办文化讲座、音乐会和艺术展览等活动,以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共享。

4. 可持续发展展示中心:通过展示和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意识。

例如,可以通过展览、讲座和实地参观等方式,向公众介绍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环保产品等,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5. 跨界合作创意空间:为不同领域的创意人才提供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例如,可以邀请艺术家、设计师、科学家和工程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参与项目,通过跨界合作创造出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这些案例可以作为新型文化空间的借鉴,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为公众提供与艺术和文化互动的机会,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和发展。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分析》一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以及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绩效。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地理分布格局,也能为政策制定者和产业领导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绩效。

文章首先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研究对象。

接着,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统计数据,文章揭示了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特点,包括产业集聚现象、地区差异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各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绩效,包括经济贡献、创新能力、就业带动等方面。

本文还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影响这种联系的关键因素。

通过这些分析,文章不仅揭示了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分布和地区绩效的现状,也提出了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绩效的策略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样引人注目。

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影视制作、出版发行、音乐创作、美术设计、广告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

这些领域不仅各自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意空间,而且相互之间的融合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例如,影视作品可以借助音乐、美术等元素丰富内容,而文化旅游则可以通过影视、动漫等形式进行推广。

在空间分布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新型文化空间 案例借鉴

新型文化空间 案例借鉴

新型文化空间案例借鉴
新型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概念,涵盖了各种形式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活动。

以下是一些新型文化空间的案例,这些案例在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如何创建和运营一个成功的文化空间。

1. 社区艺术中心:社区艺术中心是一种将艺术和文化活动与社区居民紧密结合的文化空间。

例如,位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下的大型户外艺术空间,它不仅展示了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还举办了各种社区活动,如音乐会、电影节和艺术工作坊。

这个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共享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 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是一个集创意产业、文化和艺术于一体的空间。

例如,英国伦敦的国王十字区,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铁路仓库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创意产业、画廊、剧院和音乐场所的创意产业园。

这个空间为当地提供了数千个就业机会,同时也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艺术家。

3. 文化节庆活动:文化节庆活动是一个展示各种文化、艺术和民族特色的活动。

例如,中国的端午节,这个节日不仅包括赛龙舟、吃粽子等传统习俗,还有各种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舞蹈表演和手工艺品展示。

这个节庆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以上这些案例都表明,新型文化空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可以与社区居民紧密结合,可以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展示各种文化和民族特色。

这些空间不仅提供了人们共享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交流的增加。

文创展示空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文创展示空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文创展示空间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创展示空间作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文创展示空间的现状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 文创展示空间的定义文创展示空间是指专门用于展示文化和创意作品的场所,它可以包括博物馆、艺术馆、主题展览馆、文化创意园等不同形式的空间。

这些展示空间旨在通过展览和展示,传递文化信息,推广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

2. 发展历程文创展示空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初,展示空间主要以博物馆和艺术馆为代表,致力于收藏、保护和研究文化遗产。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各种主题展览馆和文化创意园逐渐涌现,提供了更多展示和体验创意作品的机会。

同时,数字技术的应用也为文创展示空间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现状问题尽管文创展示空间在发展中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展示空间过于注重商业利益而忽视文化价值,导致文化创意产品质量不高。

其次,展示空间的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使得很多优秀的文创作品无法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欣赏。

此外,一些展示空间缺乏创新意识,无法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未来趋势1. 强化文化内涵未来,文创展示空间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通过专业化的研究和策展,挖掘和展示更多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

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创新数字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将成为文创展示空间发展的重要支撑。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使展示空间更加互动、沉浸式和个性化。

参观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与作品互动,增强参与感和体验感。

3. 强化跨界合作为了提供更具创意和个性化的展览内容,文创展示空间需要与艺术家、设计师、科技公司等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跨界合作有助于开发出更具创新性的展览内容和展示方式,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4. 提升展示空间形象展示空间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窗口,其形象直接影响到文化创意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

文化空间设计

文化空间设计

文化空间设计所谓“文化空间”,一是特指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传统习惯,在固定的时间内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及仪式的特定场所。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舒适的文化空间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文化空间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文化空间设计文化,就是一个区域传统文明合乎自然规律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中国地大物博,每一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往往这种生活习惯造就了当地的艺术与文化。

所以要将设计与文化融合,首先应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区域,应运用自身的地域生活优势来表达自己对设计和艺术的理解;其次在传承自身文化的同时,结合一些现代的材料、当代的技术及当代的生活需求;最后还需要运用自然元素,与自然融合。

一、空间艺术与文化结合的必然性早在几千年前的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努力试图摆脱蒙昧,走向文明。

起初他们尝试着去建造自己的居所,以躲避寒暑和野兽的攻击,这都是出于本能的创造行为。

当居住形式慢慢的固定下来之后,物质需求不再成为人类所担心的问题,于是他们的目光开始转向精神的需求,也就是对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摩根认为“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摆脱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它是人类审美能力和创造提升的表现,为人类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这就跟中国古代陶器一样,虽然这些器具都是基本的生活用具,在创造的历程中算不上辉煌,但是它却开启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大门。

中国的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样和岩画,原始的绘画技巧虽然很幼稚,但是却已基本掌握了各种造型能力,也展现出原始居民对精神层次和文化的渴求。

在先秦时期,青铜器、漆器、帛画等的绘画技法都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

随着出现的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等形成了文化装饰的初步原型。

到魏晋时期,绘画艺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以顾恺之等为代表的画家引领了整个时期的绘画潮流,花鸟画、山水画等开始萌芽,人们开始尝试将名人画作悬挂于室内作为装饰,对文化环境的渴求度进一步加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昔日苏州河畔"旧仓库" 今日艺术家乐园2002年1月9日16:23东方网1月9日消息: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建筑,外表犹如仓库,而内部轩敞、深邃、充满变化、富有个性。

在上海30年代最具风情的苏州河两岸,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正迁居到这种艺术建筑里。

像北京闻名遐迩的艺术家村落——宋庄一样,上海苏州河上的艺术群落正受到海内外关注,被频繁地比喻为纽约现代艺术中心苏荷区以及法国塞纳河艺术家聚居的左岸。

在30年代,苏州河两岸是上海早期工业的重地,从而留下大量年代久远的厂房和仓库。

这些已经颓败破烂的老大建筑不少已经被改造成艺术家们的乐园。

台湾设计师登琨艳1998年底率先入住苏州河中段一间上下共2000平方米的旧仓库,在运货装卸依旧繁忙的上海市纺织原料公司新闸桥仓库一墙之隔。

工作室的大门——铁和铜拼镶、艺术味浓郁——斜敞着,像一个邀请的手势。

2楼的大厅里放着一堂方阔的红木椅,一面墙濒临苏州河,站在窗前,可以看到依旧带些黑灰色的河水逝者如斯,不时有拖轮突突作响地驶过。

大厅两翼则是放置着电脑的现代化设计室。

作为“苏州河艺术仓库区”的始作俑者,登琨艳对此地情有独钟。

他相信苏州河两岸发展成艺术中心比美国苏荷更得天独厚。

他两年前考察过,从外滩到石门路有30多幢可改造利用的仓库,而且离市区近,完全有条件发展成文化艺术街。

再说,苏荷还没有这么一条人文蕴籍的河。

低廉的租金、历史风貌和市井生活融汇一处的独特景象,把艺术家们吸引到苏州河畔傍水而居。

“租金便宜,上海风情浓郁,这里是绝好的创作空间。

”画家丁乙说。

设计师刘继东把他苏州河上的工作室称为“一口深邃的古井”,是他不少设计灵感的源泉。

刘继东的工作室位于当年上海19路军八百壮士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四行仓库,好几扇当年的仓库里的铜门都原样保留着,上面有白漆刷的号码,似乎还有弹孔的痕迹。

而昔日的战壕已经俨然被改造成时尚场所,不久前,一些英国时尚品牌选择在这个全中国最著名的仓库里召开产品发布会。

并非“苏荷”中国已经习惯了把自己城市化的进展向西方寻找参照系,例如把稍具规模的媒体集团比照美国的时代华纳,把稍具情调的街道比作法国的枫丹白露。

不过,苏州河与纽约现代艺术中心苏荷的确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它们的兴起简直一模一样。

”美国纽约时报上海分社记者石克雷说:“先是有大量废弃的仓库房子,然后艺术家迁居进去,变成一种时尚,艺术区渐渐形成规模。

”在苏州河西岸的东廊画廊,美国《新闻周刊》杂志记者江崎杏奈惊喜地说:“置身于这里的画廊,感觉就象在苏荷,当然走出画廊就发现完全不是一回事。

苏荷区总是那么热闹,有那么多工作室、画廊、酒吧、商店和小商小贩。

”苏州河上艺术家群落的规模和影响,显然还远远不能和拥有近40年历史的苏荷相比。

“不起眼”是一个通常用来修饰这些“艺术仓库”的形容词,它们混迹,甚至淹没在上海最后一批面临拆迁的棚户房中。

比比皆是的景象是:棉毛裤和咸鸡咸鸭晾在纵横交错的竹杆上,白发的老人在矮屋门口叠锡锭以送旧迎新。

在这里栖身,“大隐隐于市”的说法比现代艺术中心来得贴切。

被越来越多的中外艺术家感兴趣的苏州河“艺术仓库区”还有可能失去一部分吸引力。

上海市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改善一度臭不可闻的苏州河的水质,而随着河水波色渐清,眼明手快的房地产开发商已经蜂拥而至。

记者沿苏州河两岸行走,发现仓库和旧里弄正在被拆掉,而十来个现代化住宅小区在崛起。

一则楼盘广告写着:家家户户都可以饱览270度的苏州河景观。

东廊画廊的经理李梁说:“改造得太厉害,苏州河旧的东西如果都没有了,艺术家就会迫不及待地逃出去。

”“大型艺术区的形成需要政府的支持。

”纽约时报记者石克雷介绍说,苏荷区声名大噪之后,地价上涨,出租厂房和仓库的工厂也将租金大幅提高。

艺术家和房东激烈地斗争,而纽约市政府为了支持艺术区的颁布法令,限定对艺术家开出的房租价格。

时至今日,这则法令仍然捍卫艺术家在租金昂贵的苏荷区生息的权利。

艺术家寻找的空间苏州河上的艺术仓库和艺术工厂,给上海的艺术领域带来了不少新意。

李梁今年打算做几个多元化的展览,他说:当代艺术有很多种表现手段,而以前由于空间狭小难以展示,其中包括一个可能名为“苏州河—并非塞纳河”。

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艺术行为和伴随产生的商业活动随着艺术仓库的兴起而变得活跃,仓库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参与者,另一方面,它们和美术馆、展览馆比起来更亲切、更时尚。

把苏州河变成苏荷,可能更多是一种善良的愿望,但正在蓬勃兴起的工厂、仓库等“另类”艺术领地肯定是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力量,一种趋势。

不仅在苏州河两岸,艺术仓库也在上海的闹市中心冒了出来。

比翼文化中心座落是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上的一座艺术仓库,几乎每周举办一次海外艺术家的艺术展演,观众以数百人计。

“艺术仓库其实是一个多功能的现代艺术场所,”比翼文化中心江静枝说:“学生和其他艺术爱好者在这些场所定期聚会、交流,而越来越多海外来访的艺术家把这里当作舞台。

”“艺术仓库的存在,使得文化活动得以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发生。

”一年前在泰康路上开放了“艺术仓库”的摄影家尔东强说。

这个两层的仓库里有吧台、投影放映机和进口的版画机,一年里先后举办过版画展、歌剧沙龙、钢琴演奏会、唐装表演等众多活动。

798艺术区的基本情况在北京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上个世纪50年代建成的工厂命名的艺术区,这就是798艺术区。

它位于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街道大山子地区,故又称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 Art District)。

此区域西起酒仙桥路,东至京包铁路、北起酒仙桥北路,南至将台路。

面积60多万平方米。

目前叫798艺术区的这片厂区,是原电子工业部所属706、707、718、751、797、798等6个厂的区域范围。

从50年代末到1964年,这个区域曾经叫做―718联合厂‖,全称为―国营北京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

上说的6个厂是联合厂的分厂。

1964年,这6个厂开始独立经营,由联合厂一家一下改变为6个厂,直到2001年。

2001年,除了751厂以外的5个厂与华融资产公司(控股)与751厂联合组成七星华电集团,统一管理这片区域。

从2001年开始,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集聚798厂,他们以艺术家独有的眼光发现了此处对从事艺术工作的独特优势。

他们充分利用原有厂房的风格(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稍作装修和修饰,一变而成为富有特色的艺术展示和创作空间。

目前,已经有近200家涉及文化艺术的机构进入此区域。

据2005年3月的不完全统计,在进入798艺术区的103家机构中,主要包含创作展示和交流类、设计类两大类,其中属于艺术创作、展示和交流的有59家(占全部机构的57.3%),设计类(包括空间设计、广告设计、家居家具设计和服装与形象设计)有29家(占全部机构的28%以上)。

此外,还有传播发行和书店及餐饮酒吧一类的跟艺术创作沾边的一些小门类。

至少有300位以上的艺术家直接居住在798艺术区或者以798艺术区为自己的主要艺术创作空间,其中还有一些来自国外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法国、美国、比利时、荷兰、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

进驻798艺术区的既有大名鼎鼎的艺术家如刘索拉(作家、音乐人)、洪晃(出刊人、出版家)、李宗盛(音乐人)、李象群(雕塑家)等,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

艺术家及其公司租用798艺术区的面积,从几千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

其中,租用面积最大的是世界知名的、全球最大艺术品收藏与展览公司之一的––比利时尤伦斯艺术品公司(租用面积4500平方米)和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租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其次是李霞租用的从事画廊和展览的空间(2000平方米)、洪晃、杨小平合租的为出刊《I LOOK》、《SEVENTEEN》、《LE》等杂志而租用的空间(1610平方米)、史金松画廊(1350平方米)、徐勇租用的《时态空间》(1000平方米)、李莫维租用的艺术工作室(1000平方米)。

最近,世界知名的古根海姆艺术品公司拟在798艺术区租用5000到10000米的场地,但目前798艺术区已经没有这么大面积的地方可以出租。

到目前为止,在原有718联合厂区,大约有10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出租给中外各类艺术文化机构,约占整个厂房的50%以上。

(详见附件一:《798艺术区艺术空间基本情况表》)由于艺术家的―扎堆‖效应和名人效应,加上从2004年以来已经进行了两届―北京大山子国际艺术节‖(DIAF––Dashanzi International Art Festival)所产生的影响,798艺术区的影响越来越大。

首届艺术节(2004年4月至5月的一个月)吸引了80000人次前来访问,其中约60%为中国观众,40%为境外观众,其中还有来自巴黎等国外各大城市当代艺术的代表。

120多家中外媒体报道了艺术节和在此处活跃着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

一些国内外文化机构和基金会等对艺术节进行了赞助。

第二届艺术节(2005年4月30至5月22日),在23天中,共进行了表演、展示、研讨等艺术活动109项,吸引观众80000万以上,最多的一天达近万人。

2005年9月22日至10月7日,798艺术区进行了―双年展‖,也取得丰硕成果,许多观众慕名而来,观众达6万以上。

以上几大活动,使798艺术区的名气越来越大,艺术品成交量也与日俱增。

2004年以来,瑞典首相、瑞士首相、德国总理(施罗德)、奥地利总理、欧盟主席(巴罗佐)、比利时王妃、安南夫人、法国总统希拉克夫人等都先后参观访问过798艺术区。

施罗德在参观798艺术区时感叹:几十年前的包豪斯建筑在德国都很少发现了,今天居然在北京存在,真是太难得了!比利时王妃则花了几万美元购买了艺术品。

来过798艺术区的国外领导人或他们的夫人都一致认为,798艺术区很好,没有想到中国还有这样的表现活跃思想的好地方,体现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

2003年,798艺术区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文化标志性的22个城市艺术中心之一。

同年,北京首度入选《新闻周刊》年度12大世界城市,原因在于798艺术区把一个废旧厂区变成了时尚社区。

2004年,北京被列入美国《财富》杂志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有发展性的20个城市之一,入选理由仍然是798。

近两三年来,到798艺术区来参观、访问、观摩、学习、交流、购买艺术品的人是越来越多。

据抽样调查,2004年,大约有45万人,2005年,大约有超过50万以上的人访问此区。

境外来访者和国内来访者的比例大约是4:6。

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中国的首都,除了在世界上产生巨大影响和吸引力的故宫等文化遗产外,我们是不是可能把798艺术区作为一个新的、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吸引物?到798艺术区访问的都些什么人?是不是可能将798艺术区作为北京有特色的高端旅游区和高端旅游项目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对798艺术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以下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