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

合集下载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

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冯友兰,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那么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梁漱溟与冯友兰关系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

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

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第三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剖析讲解

第三课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剖析讲解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 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 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 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 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 后悔。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 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 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 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 “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 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 ,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 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 ;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 ,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的架势。
清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必要的。
思材

浓缩成一 句话: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
神境界。
10
课文思路分析 起 : 哲理学清的任论务证是思提高路人的精神境界。(1)
承: 提出①问:题“:觉哲解学”的引任出务四是种什人么生?境提界高人。的(1精) 神境界。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6) 分析③问:题综:合人评的价精四神种境人界生有境四界种。--(-6-)-自然境界、 转 : 具体阐述功中利国境哲界学、是道如德何境帮界助、人天提地高境界。
13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这正是他脱离开人的社会实践空谈精神境界的失误之处。

第二,功利境界。

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做官不是为了社会,而是赚取更多的钱 太子乐等婴儿奶粉,17种巨毒食品曝光
(三)道德境界
朗诵
1.什么叫道德境界?
析: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除了行利之外,还行益之事。为社会的利益 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道德标准高的人,古今贤人、英 雄。现在更多的普通人也开始进入这境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行各业的志愿者
“抱火哥”抱着喷火的煤气罐冲出火场
罗腊英和丈夫昔日旧照 大火面前 生死选择题
比尔盖茨退休捐出全部财产近五千亿 一分一毫也不留给自己子女
(四)天地境界
朗诵
1.什么叫天地境界?
析: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 宇宙同一,达到忘我的境界。古今的大圣贤人,他们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
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 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 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 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 物理的过程。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 而荣,不以失而辱。
一、课文思路分析 总 :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1) 分 : 谈论四种人生境界。(2-6)
①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5) ②综合评价四种人生境界。(6) 总 : 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7-10)
一、课文具体分析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 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 个词?
同是一场人生,不同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不同的人生痕迹,那么人生境 界有何不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高尚的人生?

中国古人对于境界的划分

中国古人对于境界的划分

中国古人对于境界的划分中国古人对于境界的划分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其中,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境界四分法尤为著名。

他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将人生境界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自然境界:这是人生的最低境界,类似于婴儿或动物的状态。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其行为主要基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如饮食、休息等。

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直观的、本能的,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解。

2.功利境界:当人们意识到生存资源的有限性,开始为了个人利益而行动时,他们就进入了功利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行为主要受到利益驱动,世界在他们眼中成为了一个竞争和角斗的场所。

虽然功利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也可能导致人们忽视道德和伦理的价值。

3.道德境界:当人们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做出选择,倾向于后者时,他们就进入了道德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的行为不仅受到利益的驱动,还受到道德和伦理的约束。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愿意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而付出努力。

4.天地境界: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当一个人的视野超越了凡人的目力所及,上升到万事万物、宇宙整体时,他就达到了天地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利益和社会责任,还关注宇宙的整体和谐与平衡。

他们的行为不再受到个人或社会的局限,而是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

除了冯友兰先生的四分法外,古人还有其他关于境界的划分方式。

例如,将境界划分为“道德品质境界、人类共和境界、天地人共体境界”等。

这些划分方式都体现了古人对人生境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总的来说,中国古人对于境界的划分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这些境界不仅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层次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为人们提供了追求更高境界的动力和目标。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这里更清楚地解释一下这个话的意思,似乎是恰当的。

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的四个境界(作者——哲学家冯友兰)作者:知足常乐的人生
原文转载,好文共赏:
人生的四个境界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那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象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
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自己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高是天地境界。

它们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几乎不需要觉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较多的觉解;天地境界则需要最多的觉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价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的价值。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