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在普外科中的应用

们 的想 像 , 其 应 用范 围已覆 盖至 战伤 、 创伤 及非 创伤 疾病 的救治 , 但 在应 用过 程 中也 出现 了一些 新 问题 。
本文 以普外 科治 疗 为例对 其进 行综 述 。
1 损伤 控 制性 手术 概论
1 . 1 损 伤 控 制 性 手 术 理 论 的 形 成 损 伤 控 制 性 手 术 的起 源可 以追 溯 到 2 0世 纪 4 0~ 5 0年 代 , 战争 致 使伤 员 的数 量 前 所 未 有 的 增 加 , 当 时 Pr i n g l e 、 Ha l -
状 态 。因此外 科 医师 的理 念应 从传 统 的手术 治疗 模 式 中摆 脱 出来 , 将 病 人 存 活 率 而 不 是 手 术 成 功 率 放 在首 位。由此 产生 的“ 损 伤控 制性 手 术 ( Da ma g e
c o n t r o l o p e r a t i o n, DC0) ” 近 年 来 已 有 了 很 大 的发 展 , 它 既不 同 于 常 规 手 术 , 也 不 同 于 一 般 的 急 诊 手
用 简便 可行 、 有效 而 损 伤 较小 的应 急 救命 手术 处 理 致 命性创 伤 ; 损伤 控 制 外科 理 念 是 符 合微 创 外 科 发
展趋 势 的 , 微 创外 科 的含义 不仅仅 是较 少损 伤 , 还 应 包括 减少 创 伤量 的 总 和 ( 机械 、 生理 、 心理 、 社会、 精 神 方面 等 ) , 并 以 病 人 的 最 大 利 益 主 导 一 切 外 科 活
术, 是 一 种 复 杂 外 科 问 题 的 应 急 分 期 手 术 。 由 于 与 传统 理 论相 悖 , D( 、 0经 历 了一个 漫 长 的过程 才 被人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损伤控制外科的概念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专门针对严重创伤的外科手术技术,旨在迅速控制出血和其他生命威胁,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恢复创伤患者做好准备。
它涉及到许多不同的技术和程序,包括手术止血、修复器官、清除污染物和恢复功能等。
本文将详细介绍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历史背景、目的、适应症、手术步骤、并发症等方面。
一. 损伤控制外科的定义损伤控制外科是一种针对严重创伤而设计的外科手术技术,旨在迅速控制出血和其他生命威胁,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恢复创伤患者做好准备。
这种手术技术通常被用于应对大规模事故或战争中造成的大规模创伤,例如交通事故、地震或爆炸等。
二. 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背景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当时,由于战争中使用了新型武器和技术,造成的创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重和复杂。
因此,外科医生们开始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些创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损伤控制外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时,军事医生们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程序,例如腹腔暂时关闭、手术止血等,以便更好地处理战争中的大规模创伤。
三. 损伤控制外科的目的损伤控制外科的主要目的是迅速控制出血和其他生命威胁,并为进一步治疗和恢复创伤患者做好准备。
这种手术技术通常被用于应对大规模事故或战争中造成的大规模创伤。
具体来说,损伤控制外科有以下几个目标:1. 控制出血:在严重创伤中,失血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进一步治疗之前,必须迅速控制出血。
2. 修复器官:严重创伤可能导致器官受损,因此必须进行紧急修复。
3. 清除污染物:在大规模事故或战争中,人们可能会暴露于各种有害化学物质和病原体。
因此,在进行进一步治疗之前,必须清除这些污染物。
4. 恢复功能:在完成以上三个目标之后,还需要为患者恢复功能做好准备。
这可能涉及到康复治疗和其他程序。
四. 损伤控制外科的适应症损伤控制外科通常用于应对以下类型的创伤:1. 大规模事故:例如交通事故、地震或爆炸等。
外科新理念损伤控制

个人述职报告
汇报人姓名
汇பைடு நூலகம்日期
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及发展过程
•损伤控制性手术是近年来创伤外科领 域中涌现出来的一个新理念。最早于 1983年由美国学者Sone提出。现在, 欧美和日本等国已作为严重创伤救治 的原则。它不同于常规手术,也不同 于一般的急诊手术。
一四.伤情严重且估计手术时间≥90min;
一五.复苏输液量≥12000ml及或输血量 ≥5000ml。
类似指标还可以举出一些,重要的是手术 医师应有全局观点,审时度势,果断决策, 切不可强求“毕其功于一役”,直到致死 三联征全部出现,已是无力回天。
四、损伤控制策略的实施方法
以腹部多脏器损伤或伴有腹部严重伤的多发伤为例,损伤控制性手术 分为3个阶段。
六.严重战伤; 七.多体腔出血; 八.多发伤且均较严重,难以确定
优先处理顺序; 九.胰十二指肠严重损伤;
三、损伤控制性手术的适应证
01
肝损伤伴肝后段下腔静 脉或肝静脉主干破裂;
03
骨盆骨折血肿破裂或开 放性骨盆骨折;
02
严重腹部伤合并颅脑损 伤;
04
腹腔内脏器水肿严重无 法常规关闭腹腔;
三、损伤控 制性手术的 适应证
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及发展过程
•损伤控制性手术理念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20世纪前期,当时Pringle、 Halsted、Schroeder等分别报道了 肝损伤后填塞止血和早期终止剖腹手 术的方法,二战结束前,该技术一直 是肝损伤的主要治疗措施。
一、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及发展过程
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指导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

应用损伤控制外科理念指导克罗恩病的外科治疗
李宁朱维铭左芦根
【摘要】损伤控制外科理
念已经深入人心.被广泛用以 指导复杂外科病人的治疗。需 要外科治疗的克罗恩病患者往 往病情严重,手术风险大,但损 伤控制外科理念还没有受到足 够的重视。克罗恩病手术治疗 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在全 身状况不允许时不需要进行较 大的手术,采用损伤控制外科 理念指导手术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治疗风险,提高 临床疗效。本文重点讨论克罗恩病外科治疗中损伤控制的 必要性与合理性.以及损伤控制的目标及方法。
李宁
【关键词】克罗恩病;损伤控制外科;微创外科
Damage
Crohn control disease directed
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在当前CD病因不明的情况下,CD手
surgery surgical
treatment of
Lu—gen.
术的目的仅限于解除内科治疗无效的临床症状,无法做到 根治CD。即便如此,由于手术是治疗CD的最后手段,需要 手术治疗的CD患者均已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病程长、病 情重、药物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因此,患者不但存在需要外 科处理的CD并发症(如肠梗阻或腹腔感染),还存在由于长 期消化吸收不良所造成的营养不良和药物不良反应所造成
in
patients with CD to
not
control symptoms,therefore
major
surgery should
be performed when the general health
of the patients is not satisfactory.Use of DCS to guide surgery
正确理解与运用损伤控制性外科

正确理解与合理应用损伤控制性外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李幼生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是近二十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个极有实用价值的外科新理论。
它雏形始于19世纪末肝损伤的堵塞止血,1993年Rotondo正式提出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1]。
DCS从理论的提出到目前的临床广泛实践只有二十年的时间,但发展之快超出人们的想像,其应用范围已覆盖至战伤、创伤及非创伤疾病的救治,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澄清。
1.DCS这一新理念是突然出现的吗?传统观念认为首次手术治疗是进行确定性修复或重建的最佳时机,但严重创伤病人惊人的死亡率,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死亡的原因并非手术失败,而是继创伤及手术后的内环境紊乱、生理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的致死三联症---低体温、凝血功能障碍和酸中毒[2]。
DCS它改变了严重创伤病人一定要在首次手术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概念,更注重创伤后的临时生命救护和控制病理生理性改变。
在DCS 理论提出以前, 早已有该方面的临床实践。
如1894年Kusnetzoff 和Pensky 首先使用纱布填塞肝脏止血。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 分期手术、分期救治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应用, 这些都是现代DCS的早期实践。
1983年, Stone等[3]报道严重腹部创伤病人经损伤控制性手术处理,包括临时剖腹填塞止血、纠正凝血障碍后进一步手术处理,与经常规确定性手术病人比较,病死率明显降低。
1993年Rotondo等[1]提出了DCS的理念,并逐步建立了DCS三个阶段的处理原则:即快速控制伤情、复苏和确定性手术。
DCS的核心是尽快地控制出血,减轻污染,以病人的生存为目标,以术后的生活质量为前提,根据病人全身情况、病损范围、术者的技术、后续治疗条件等,为病人设计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手术操作” [4]。
2.DCS适合于非创伤病人吗?DCS最早起源于腹部创伤,随后从腹部创伤逐渐发展到骨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颅脑外科、妇科等,特别是严重多发伤的临床救治。
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的理念在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

损伤控制性外科(DCS)理念在管理急性重症胰腺炎中的应用电子科大医学院附院、四川省人民医院肝胆胰脾外科中心 & 细胞移植中心姚豫桐 黄孝伦 损伤控制( Damage control ):美国海军术语航海船舶遇到意外损伤时,要求对损伤部位作临时性处理,达到能返回泊地作确定性修理的目的;损伤控制外科的历史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 ):1993 年Rotondo提出处理腹部创伤时,采取先控制机体的持续性污染、损伤,待伤者经复苏及机体的内稳态得到维持后,再进行确定性处理。
避免二次打击(Second hit)增加对机体生理状况的干扰。
Rotondo MF,Schwab CW, Mconiqel MD, et al. “Damage control”:an approach for improved survival in exanguinating penetrating abdominal injury[J]. J Trauma,1993,35(3):375-383.DCS的病理理论基础:严重创伤病人常出现酸中毒、低温、凝血障碍与高分解代谢, 这时进行复杂创伤大的手术反而加重机体的生理紊乱, 增加复苏的难度,增加死亡率;损伤控制外科的基础及指征创伤外科实施DCS的指征(2004,Asensio等):1.体温< 35℃;2.血清pH < 7. 2;3.碳酸氢根< 15mmol/L;4.持续低血压(<90mmHg,>60min)5.输血量> 4000ml;6.术中输液量> 12000ml;7.明确的术中凝血障碍等Asensio JA, Petrone P, Roldan G, et al. Has evolution in awareness of guidelines for institution of damage control improved outcom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osttraumatic open abdoment[J]A rch Surg, 2004, 139 (2) : 209-214. DCS基础:致命三联征(低体温、凝血机能障碍及酸中毒) Finiay等(2004):损伤控制性剖腹术(Damage control laparoty)Freeman等(2005):急性肠系膜缺血上的应用随后陆续应用于外科各个专业及内科各种侵入性治疗方案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发展Freeman AJ, Graham JC. Damage control surgery and angiography in cases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aemia[J]. ANZ J Surg,2005,75(5):308-314.急性反应期:发病两周以内,以SIRS,及SIRS相关MODS、AKI为特征;机制:以胰腺和胰周微循环障碍为中心环节,引起组织缺血、间室高压、组织坏死、消化病变扩展、腹膜后感染、SIRS 、MODS 或MOF 。
损伤控制骨科DCO

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严重并发症是 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 • 刀开好了 • 人却没了
20世纪70年代以后,肝周纱布填塞技术又逐渐获得认可,并在某 些严格适应症的病人中获得较好的效果
Feliciano等在1981年采用该技术治疗10例严重肝损伤大出血的病人 ,存活率达90%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 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 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
• 上世纪九十年代,Rotondo等报道了损伤控 制性外科手段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认为 严重创伤早期采用简单外科手术进行损伤 控制可以挽救原本认为无法挽救的危重患 者,从而提出了损伤控制外科(DCS, Damage control surgery)理念。
Pilon骨折
入院时
跟骨牵引10天消肿后
确定性内固定
Pilon骨折
入院时
• 急诊腓骨ORIF及外固定架固定恢复胫腓骨长度
肿胀消除后二期确定性胫骨内固定,恢 复胫距关节
Gustilo Ⅲ度 开放性损伤
清创复位外固定术及VSD 引流术
分期处置的优点
避免加重损伤打击
3
2
便于护理
4
减少并发症
1
一次打击
• • 一次损伤引起的反应,并活化机体免疫系统。 包括激活巨噬细胞、白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NF-α、IL-1、IL-5、IL-8 及C5a、C3a介导的免疫反应
二次打击
• 重大手术操作可引起创伤患者的机体发生炎症反应、纤维蛋白溶解和凝血异 常,导致局部炎症介质的释放及有毒代谢产物在全身扩散,加重全身的炎症 反应。因此,严重创伤后的任何重大手术操作均被视为“二次打击”,可加 重患者的病情。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
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
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
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
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
Stone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
1993年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合DCS理论基础初步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txt当你以为自己一无所有时,你至少还有时间,时间能抚平一切创伤,所以请不要流泪。
能满足的期待,才值得期待;能实现的期望,才有价值。
保持青春的秘诀,是有一颗不安分的心。
不是生活决定何种品位,而是品位决定何种生活。
损伤控制外科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国外的外科文献中出现了一新的名词即“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损伤控制外科主要是指针对那些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一开始就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首先以快捷、简单的操作,维护病人的生理机制,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使遭受严重创伤的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和机会,然后再进行完整、合理的手术或分期手术。
一、损伤控制外科理念的形成二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期间,由于受战争环境,一时间可能产生大批的伤员,加上条件的限制,分级救治和Ⅱ期手术的概念在战伤救治中得到充分发展,并成为创伤救治的标准程序。
其实这就是损伤控制理念的雏形。
但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麻醉学的发展、ICU的出现及外科手术水平的提高,使得创伤I期确定性治疗的概念风靡一时,多数学者主张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或趋向稳定时,对多个部位创伤同时或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治疗,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所有创伤。
在此期间,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大量高难度、复杂、耗时的手术应用于多发伤的救治。
10多年过去了,人们在总结上述治疗的结果,惊奇地发现,技术的提高患者的死亡率却没有明显降低。
或者说那些复杂的高难度手术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反复杂的高风险手术、长时间的麻醉进一步加重患者内环境的紊乱,而引发病人术后的MOF 等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1983年Stone等回顾总结了31例严重创伤并发凝血障碍患者的救治经验,他们发现在创伤早期若施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控制损伤,可以挽救原来认为不可挽救的危重患者。
由于严重创伤患者初始手术期间经常会发生威胁生命的体温不升、代谢性酸中毒和凝血障碍,如果不采取简单有效的方法结束手术并纠正上述异常,患者的围手术期内死亡率可达90%以上。
Stone提出“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念。
1993年Rotondo等和Brenneman等分别报告了应用DCS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成功经验,合DCS理论基础初步形成。
随着更多学者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使DCS理论不断成熟完善。
DCS是指针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阶段性修复的外科策略,旨在避免由于严重创伤病人生理潜能的耗竭、避免“死亡三联征(体温不升、酸中毒和凝血障碍)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 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 出现,损伤的因素相互促进,而成为不可逆的病理过程,其目的在于有效降低严重创伤患者的死亡率。
二、 DCS的理论基础严重多发伤对全身各系统功能产生严重损害,特别对生命支持系统构成巨大威胁。
当病人送到急诊时其生理功能几乎耗竭,由于存在严重的内环境紊乱,多表现为“死亡三联征”(the deadly triad of hypothermia, metabolic acidosis and coagulopathy)包括:(1)体温不升:由于失血、大量液体复苏,体腔暴露使热量丢失增加,加之产热功能损害,严重创伤患者中心温度明显降低。
低体温会导致心律失常、心搏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氧释放减少;并且抑制凝血激活途径导致凝血障碍;低温还可抑制免疫监视系统功能。
(2)凝血机制紊乱:低体温引起凝血酶、血小板量减少和功能损害,凝血因子V、Ⅷ 合成减少;纤溶系统激活,纤维蛋白原裂解产物(FDP)大量增加;大量液体复苏引起的血液稀释又进一步加重了凝血障碍。
(3)代谢性酸中毒:持续低灌注状态下细胞能量代谢由需氧代谢转换为乏氧代谢,导致体内乳酸堆积;升压药物及低温所致心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酸中毒;而酸中毒又进而损害凝血功能。
因此三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而长时闻的复杂外科手术及麻醉进一步引起失血、热量丢失、酸中毒、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免疫系统损害,使患者自身创伤修复能力严重受损。
另外,腹腔间隙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也是严重创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100%。
腹腔内或腹膜后严重出血或感染、内脏器官水肿、肠系膜静脉阻塞、腹膜炎或胰腺炎引起大量渗液、胃肠严重扩张、复苏时大量输液、腹腔填塞及张力状态下关腹都是危险因素。
当腹内压力超过25cm H20时可使下腔静脉受压、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下降、周围血管阻力增加、静脉回流受阻,导致心、肾、脑等重要脏器血液供应障碍;膈肌运动受限可致呼吸障碍;胃肠道黏膜受损导致菌群易位。
以上变化进而引起循环、呼吸、泌尿、消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导致RDS和(或)MOF的发生。
如果外科医师对这类病人的生理潜能耗竭状态的严重性缺乏充分认识,进行I期确定性手术,无疑给患者残存的生理潜能“雪上加霜”;即使没有发生术中死亡,最终患者仍将死于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MOF。
因此,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成功与否并不依赖手术恢复解剖关系,而取决于对严重内环境紊乱的全面快速纠正。
DCS理念是将外科手术看作复苏过程整体的一个部分,而不是治疗的终结。
通过简单有效的外科操作控制致命性的活动性大出血和腹腔污染,避免严重腹腔感染的发生,进一步通过ICU复苏终止死亡三联征的恶性循环,恢复患者创伤应激储备,提高再手术的耐受力。
DCS理念更加符合多发伤患者的病理生理,既把创伤对患者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又最大限度地保存机体生理功能,是兼顾整体和局部逻辑思维的充分体现。
三、DCS的实施和基本原则1.适应证的选择大多数多发伤都可以通过I期确定性手术治愈,不需要采取损伤控制手术一ICU复苏一计划性再手术模式处理。
因此,准确把握手术适应证意义很大,但也非常困难。
Krishna 等通过分析40例接受I期确定性手术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预后主要与碱缺乏(BD)、中心温度(T)及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有关,T<33oC、BD>12 mEq/L或T<35.5~C合并BD>5 mEq/L均可作为预测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
因此,作者提出一旦达到上述临界指标,而且临床上出现严重体温不升和凝血障碍,直接止血困难而被迫应用填塞等间接方法止血,严重内脏水肿不能正规关闭腹腔或胸腔等情况时,采用DCS措施是明智之举。
Asensio等提出术中判断是否采取DCS的标准:(1)pH≤7.2;(2)B D≤15 mEq/L;(3)T<34oC;(4)少浆血输注量i>4 000 ml;(5)全血输注量I>5 000 ml;(6)所有复苏补液量≥12000 ml。
他们认为,满足其中一项时,必须终止手术而采取DCS策略。
由于医师经验、技术水平和医疗设备条件不同,目前尚无明确标准可寻,但多数学者认为需要综合考虑环境(战时/平时)、创伤类型(高动能躯干闭合性创伤/多发性躯干穿透伤)、损伤部位及伤情复杂程度(大血管合并多脏器伤/多灶性或多体腔出血/胰十二指肠严重毁损/严重肝损伤伴肝后下腔静脉破裂/骨盆血肿破裂或开放性骨盆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多脏器损伤确定处理优先权困难时)、出血量(≥5 000 m1)、机体对复苏的反应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否稳定)、生理潜能参数[T、pH、凝血酶原时间(PT)及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及预计手术时间和困难程度等因素。
2.基本原则和内容损伤控制手术分为三个阶段:(1)救命手术:包括3个方面:a)控制出血(Control haemorrhage)可采用填塞/结扎/侧壁修补/血管腔外气囊压迫/血管栓塞/暂时性腔内转流等简单有效的方法。
b)控制污染(Prevention contamination)快速修补/残断封闭/简单结扎/置管引流等。
c)避免进一步损伤和快速关腹(Avoid further injury)用巾钳/单层皮肤缝合/人工材料/真空包裹技术),突出强调有效、快速和简单。
(2)ICU复苏包括复温(电热毯/暖水袋/空调/热湿气体吸入/温盐水腹腔灌洗/加热输液装置)、纠正凝血障碍(血小板/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呼吸机通气支持、纠正酸中毒(扩容/吸氧/血管活性药物/碱性药物)及全面体检避免漏诊。
(3)计划性再手术(取出填塞/全面探查/解剖重建)。
其中关于救命手术的时间和计划性再手术时机的把握是损伤控制策略成功的关键。
为了明确损伤控制剖腹手术(DCL)合理的窗口时间,Hirshberg等。
通过计算机动态模拟技术测量剖腹期间热量丢失情况,并计算从手术开始到中心体温下降到32℃(通常认为此温度为创伤患者发生不可逆生理损伤的标志)所需的时间间隔。
实验表明,暴露的腹腔是导致体热丢失的主要因素,出血速度对之影响不大,提升周围空问温度与尽快关闭腹腔是纠正体热丢失的有效干预手段。
在对活动性出血的创伤患者行DCS期间,从有机会获救到不可逆生理损伤发生之前的窗口时间不超过60~90 min。
计划性再手术时机同样非常重要,在ICU纠正代谢紊乱和患者病情再次恶化直至MODS/MOF出现之间同样存在着一个时间窗。
Johnson等认为,在第一次救命手术后24~48 h是实施第二次计划性手术的最佳时机。
虽然此时患者情况未达到最佳并且脏器水肿严重,但创伤后SIRS程度尚轻,一旦拖延到循环、呼吸或肾功能衰竭出现,手术风险将更大;其次,暂时性腔内转流所用血管插管的拔除和人造血管植入应尽可能早地进行,因为一旦患者凝血障碍纠正,这些暂时性管道就将堵塞;再有,腹腔填塞物最好在72 h内移除,否则严重感染发生的机会明显增多。
对ACS的早期诊断困难,目前,多采用膀胱内压或胃内压测定间接了解腹内压,当压力超过30 cm H2O可确诊。
治疗方面,剖腹减压是治疗ACS的有效和首选方法。
然而,对于术后ACS再次剖腹减压必须慎重,可采用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或持续腹腔灌洗负压吸引逐步减压,因为快速减压将导致心脏前负荷急剧下降,大量乳酸和钾等乏氧代谢产物突然进入血液引起再灌注损伤。
术后ACS治疗困难,死亡率极高,因此预防重于治疗。
研究表明,腹腔关闭技术对ACS的发生有影响,放弃初始剖腹术时的筋膜缝合或采用无菌静脉输液袋、聚四氟乙烯、聚丙稀等人工材料暂时修补腹壁缺损或应用负压真空包裹技术,可明显降低腹壁张力和腹内压,降低ACS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