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柱色谱
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实验报告柱色谱实验报告引言:柱色谱(Column Chromatography)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化学、药学等领域的分离技术。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柱色谱技术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和纯化,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
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柱色谱柱、样品混合物、溶剂、色谱柱填料等。
2. 实验方法:a. 准备柱色谱柱:将填料均匀填充至柱内,注意保持填料层的均匀性。
b. 样品预处理: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溶解于合适的溶剂中,并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如过滤、浓缩等。
c. 样品加载:将预处理好的样品溶液缓慢地加入柱中,避免产生气泡。
d. 溶剂选择: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以实现样品分离。
e. 溶剂梯度洗脱:通过改变溶剂体系中溶剂的组成,控制样品在柱内的停留时间,实现样品分离。
f. 分离效果评价:通过观察柱床上的色带,并进行必要的检测手段,如紫外可见光谱、质谱等,评价分离效果。
实验结果与讨论:柱色谱实验的结果主要通过观察柱床上的色带来进行评价。
色带的宽度和形状可以反映样品的分离程度,色带越窄越尖锐,说明分离效果越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收集不同色带的组分,进一步进行纯化和分析。
柱色谱实验的成功与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填料的选择、溶剂体系的优化、样品的预处理等。
填料的选择应根据样品的性质和分离要求来确定,不同填料具有不同的亲疏水性和分离能力。
溶剂体系的优化是柱色谱实验中关键的一步,通过调整溶剂的极性和流动速度,可以实现对样品的有效分离。
样品的预处理也是确保柱色谱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如样品的过滤、浓缩等,可以避免填料堵塞和背景噪音的干扰。
柱色谱实验不仅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混合物,还可以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收集不同色带的组分,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
例如,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检测,可以确定某个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从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此外,柱色谱实验还可以与其他分析方法相结合,如质谱联用、核磁共振等,进一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实验一柱色谱

实验⼀柱⾊谱实验⼀柱⾊谱、薄⾊谱⼀、实验⽬的1、了解⾊谱法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和应⽤。
2、掌握柱层析、薄层层析的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谱法(Chromatography)亦称⾊层法、层析法等。
⾊谱法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法之⼀。
⾊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混合物各组分在某⼀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反复的吸附或分配作⽤,从⽽使各组分分离。
⾊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主要包括以下⼏⽅⾯:1、分离混合物⼀些结构类似、理化性质也相似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般应⽤化学⽅法分离很困难,但应⽤⾊谱法分离,有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2、精制提纯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少量结构类似的杂质,不易除去,可利⽤⾊谱法分离以除去杂质,得到纯品。
3、鉴定化合物在条件完全⼀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谱或纸⾊谱中都呈现⼀定的移动距离,称⽐移值(Rf值),所以利⽤⾊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物质。
但影响⽐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
所以,要获得重现的⽐移值就⽐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试样时,最好⽤已知样品进⾏对照。
4、观察⼀些化学反应是否完成,可以利⽤薄层⾊谱或纸⾊谱观察原料⾊点的逐步消失,以证明反应完成与否。
吸附⾊谱主要是以氧化铝、硅胶等为吸附剂,将⼀些物质⾃溶液中吸附到它的表⾯上,⽽后⽤溶剂洗脱或展开,利⽤不同化合物受到吸附剂的不同吸附作⽤,和它们在溶剂中不同的溶解度,也就是利⽤不同化合物在吸附剂上和溶液之间分布情况的不同⽽得到分离。
吸附⾊谱分离可采⽤柱⾊谱和薄层⾊谱两种⽅式。
柱⾊谱常⽤的有吸附⾊谱和分配⾊谱两种。
吸附⾊谱常⽤氧化铝和硅胶为吸附剂。
分配⾊谱以硅胶、硅藻⼟和纤维素为⽀持剂,以吸收较⼤量的液体作为固定相。
吸附柱⾊谱通常在玻璃管中填⼊表⾯积很⼤经过活化的多孔性或粉状固体吸附剂。
大学柱色谱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柱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柱色谱实验的操作技能,包括样品的制备、色谱柱的填充、洗脱剂的选择和样品的收集。
3. 学习如何分析色谱分离的结果,并能够根据分离效果评估实验条件。
二、实验原理柱色谱是一种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来实现分离的技术。
实验中,将含有目标组分的混合物通过填充有吸附剂的色谱柱,由于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它们在色谱柱中的移动速度也会不同,从而实现分离。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 柱色谱柱(玻璃或塑料)- 漏斗- 烧杯- 滴定管- 铁架台- 秒表2. 试剂:- 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 混合样品(含目标组分)- 洗脱剂(根据目标组分的极性选择)- 标准样品(用于对照和定量分析)四、实验步骤1. 准备色谱柱:将吸附剂倒入漏斗中,用滴定管缓慢倒入色谱柱中,使其填充紧密。
2. 样品制备:准确称取一定量的混合样品,用适量的溶剂溶解。
3. 样品上样:将样品溶液缓慢滴加到色谱柱顶部,注意控制流速。
4. 洗脱:将洗脱剂滴加到色谱柱顶部,控制流速,收集流出液。
5. 收集分离组分:观察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记录各组分对应的收集时间。
6. 样品分析:将收集到的各组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如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分离效果:观察色谱柱中的分离情况,记录各组分对应的收集时间,分析分离效果。
2. 定量分析:根据收集到的各组分量,计算其含量,并与标准样品进行对照。
3. 优化实验条件:根据分离效果,分析实验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如吸附剂类型、洗脱剂类型、流速等,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
六、问题与讨论1.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色谱柱填充不均匀,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 洗脱剂选择不当,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 流速控制不当,导致分离效果不佳。
2. 解决方法:- 优化色谱柱填充方法,确保填充均匀。
- 根据目标组分的极性选择合适的洗脱剂。
柱色谱实验报告

柱色谱实验报告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柱色谱技术来分离混合物中的苯酚和甲苯,并测定两者的含量。
一、实验原理
柱色谱法是对物质进行分离和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本实验中
使用的是正相柱色谱,即静相和流动相极性相似的柱子进行分离,这种柱色谱技术常用于分离具有不同极性的物质。
流动相越极性,进样物质在静相中沿着柱子下部逐渐吸附,其残留成分则向上移动,沿柱子逐渐分离。
这样,在离子交换、氢键和范德华力等作
用下,不同物质被吸附在流动相和静相界面处,并呈现分离的效果。
二、实验步骤
第一步:准备样品
取出1g苯酚甲苯混合物称到50ml瓶中,加入约10ml甲醇溶
解均匀。
第二步:制备流动相
将n-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按2:1的体积比加入到流动相瓶中,并摇匀。
第三步:进样、柱洗和分离
将制备好的样品注入柱子中,花费30分钟进行洗柱,在分离过程中,维持均匀的流速。
第四步:柱洗结束和分析
柱洗结束后,将柱子移动到荧光检测器上,即可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和浓度测定。
三、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分析得出,样品中苯酚和甲苯其峰值分别为11.23和22.45,而其相对峰度分别为0.353和0.659。
根据这些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样品中苯酚和甲苯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5.3%和65.9%。
四、实验结论
通过这次柱色谱实验,我们成功地将混合物中的苯酚和甲苯分离,并测定出两者的质量分数。
此次实验使用的是正相柱色谱技术,柱子中的静相和流动相在极性上相似,达到了较为明显的分离效果。
总而言之,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柱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对于学习化学分析方法的同学来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

柱色谱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报告柱色谱是一种重要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行业和领域。
本实验旨在研究柱色谱的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本实验主要包括柱色谱的原理、柱色谱仪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柱色谱法的应用、实验步骤和结果分析等内容。
一、柱色谱原理柱色谱是一种通过样品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分离和分析的技术。
在柱色谱中,固定相是固定在柱子内壁上的物质,可以是多孔材料、涂覆剂或化学修饰物等。
流动相是溶液,溶液中溶质在固定相表面上发生吸附、解吸、离子交换、分配等作用,从而实现对溶质的分离和分析。
二、柱色谱仪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柱色谱仪主要由进样系统、流动相装置、柱子和检测器等组成。
进样系统用于将待测样品引入柱子中。
流动相装置用于生成流动相,其流动速度可以通过流量控制器调节。
柱子是分离和分析的关键组件,根据固定相的不同可以分为气相柱色谱和液相柱色谱。
检测器用于检测样品在柱子中的存在。
柱色谱的工作原理如下:在进样系统中,待测样品首先与流动相混合,并经过进样阀进入柱子。
然后流动相在柱子中传递,溶质与固定相发生相互作用,不同组分根据其在固定相上的吸附、解吸、离子交换、分配等特性被分离。
最后,通过检测器检测样品的存在并产生信号,通过信号处理器得到最终结果。
三、柱色谱法的应用柱色谱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
具体应用包括:1.药物研发:柱色谱可用于药物的纯度检测、药物代谢产物的分析、药物残留量的测定等。
2.食品安全:柱色谱可用于食品中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分析和检测。
3.环境监测:柱色谱可用于水体、大气等环境中有机物、无机物的分析和监测。
四、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和流动相: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样品和流动相溶液,并调节溶液的pH值和浓度。
2.准备柱子:选择合适的柱子,装填和平衡固定相。
3.进行柱温、流速和检测器等参数的设置。
4.进样和开始实验:将样品注入进样系统,设置流动相的流速,然后开始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课件

硫酸或氢氧化钠:用 于调节洗脱液的pH 值。
蒸馏水:用于制备洗 脱液和清洗实验器具 。
03 实验步骤与操作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材料
硅胶、氧化铝、活性炭、 硅藻土等;玻璃色谱柱、 吸附剂、砂芯漏斗、脱脂 棉等;样品和溶剂。
实验设备
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 、天平等。
实验试剂
不同比例的溶剂,如石油 醚、乙酸乙酯、乙醇等。
指标的合理性。
误差分析
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找出误差产 生的原因,并提出减小误差的措施 。
结果讨论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柱色谱分离实 验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方法,为改进 实验提供依据。
05 结论与展望
实验结论总结
柱色谱分离实验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能够将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进行有效的分离 。
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了各组分在柱子上的吸附和解吸过程,并成功分离出了目标 组分。
换吸附剂。
03
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结束后,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各组分
的性质和含量。同时,应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以便后
续的查阅和分析。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分离后的色谱图
展示实验中得到的色谱图,包括 各组分的出峰时间、峰高、峰面 积等数据。
分离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标准品和实验样品的色 谱图,评估分离效果,包括分离 度、纯度等指标。
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准备色谱柱
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填充色谱 柱,确保填充均匀。
上样
将样品溶液缓慢加入色谱柱顶 部,同时用少量溶剂冲洗砂芯
漏斗,以避免样品残留。
洗脱
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按照一 定顺序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
柱色谱实验报告苯甲酸

一、实验目的1. 掌握柱色谱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柱色谱实验,实现对苯甲酸的分离和鉴定。
3. 学习并应用化学分析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柱色谱是一种利用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差异,实现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本实验中,苯甲酸作为待分离物质,与固定相(如硅胶)和流动相(如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相互作用。
由于苯甲酸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从而在柱上实现分离。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苯甲酸、硅胶、正己烷、乙酸乙酯、蒸馏水、无水硫酸钠、硅胶G 薄层板、展开剂、显色剂等。
2. 实验仪器:柱色谱柱、柱塞、玻璃棒、烧杯、电子天平、移液管、滴定管、烘箱、紫外灯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柱色谱柱:将硅胶装入柱色谱柱中,填充高度约为10cm,用玻璃棒轻轻捣实。
2. 湿法装样:取苯甲酸样品,加入适量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溶解后转移至柱色谱柱中,用玻璃棒轻轻捣实。
3. 上样:将溶解好的苯甲酸样品缓慢倒入柱色谱柱中,待样品流出后,加入适量的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使样品完全进入柱色谱柱。
4. 洗脱:用正己烷-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进行梯度洗脱,收集流出液。
5. 检测与鉴定:将收集到的流出液滴加到硅胶G薄层板上,用紫外灯照射,观察苯甲酸斑点出现的位置,并与标准样品进行对比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柱色谱分离效果:根据实验结果,苯甲酸在柱色谱柱上得到了较好的分离,出现了明显的分离带。
2. 鉴定结果:通过紫外灯照射,观察到苯甲酸斑点在硅胶G薄层板上呈现特征吸收峰,与标准样品一致,证明实验成功分离并鉴定了苯甲酸。
六、实验讨论1. 柱色谱分离效果的影响因素:柱色谱分离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硅胶的粒度、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洗脱剂的选择等。
在本实验中,通过优化实验条件,实现了苯甲酸的较好分离。
2. 柱色谱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柱色谱是一种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在有机合成、药物分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柱色谱分离实验

吸附色谱法
分离原理
分配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 排阻色谱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二、实 验 原 理
柱色谱分离示意图
洗脱剂(流动相) 混合物
吸附剂(固定相)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二、实 验 原 理 影响分离效果主要因素
化合物的结构:化合 物的吸附性和它们的 极性成正比
洗脱剂的极性:溶解 度适中、不反应、易 获取回收
柱色谱分离实验
装置图
洗脱
装柱
柱色谱分离实验
实验步骤
• 装柱:
• 1、装色谱柱: • (1)取一支色谱柱,在柱子的收缩部塞一小团脱脂棉花将色谱柱垂
直固定在铁架台上。 • (2) 关闭活塞,向柱中倒入蒸馏水(也是洗脱剂,至柱体积的
1/2) • (3)填吸附剂:称取10g 硅胶于小烧杯中 ,加入 15mL 蒸馏水 ,用玻
吸附剂的性质:均匀、 表面积大、不反应、 吸附能力不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柱色谱分离实验
在氧化铝柱子上若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哪一个组分先被洗脱下来?
试样无色 可结合薄层色谱结果
柱色谱分离实验
四、注 意 事 项
• 玻砂防堵塞 • 装柱需紧密 • 加压不可大 • 溶剂勿流干
柱色谱分离实验
小结
色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分离混合物 精制提纯化合物 利用比移值(Rf)鉴定化合物 跟踪反应进程
柱色谱分离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柱色谱、薄色谱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色谱法分离提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柱层析、薄层层析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亦称色层法、层析法等。
色谱法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色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分离混合物一些结构类似、理化性质也相似的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一般应用化学方法分离很困难,但应用色谱法分离,有时可得到满意的结果。
2、精制提纯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中含有少量结构类似的杂质,不易除去,可利用色谱法分离以除去杂质,得到纯品。
3、鉴定化合物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中都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
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
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4、观察一些化学反应是否完成,可以利用薄层色谱或纸色谱观察原料色点的逐步消失,以证明反应完成与否。
吸附色谱主要是以氧化铝、硅胶等为吸附剂,将一些物质自溶液中吸附到它的表面上,而后用溶剂洗脱或展开,利用不同化合物受到吸附剂的不同吸附作用,和它们在溶剂中不同的溶解度,也就是利用不同化合物在吸附剂上和溶液之
间分布情况的不同而得到分离。
吸附色谱分离可采用柱色谱和薄层色谱两种方式。
柱色谱常用的有吸附色谱和分配色谱两种。
吸附色谱常用氧化铝和硅胶为吸附剂。
分配色谱以硅胶、硅藻土和纤维素为支持剂,以吸收较大量的液体作为固定相。
吸附柱色谱通常在玻璃管中填入表面积很大经过活化的多孔性或粉状固体吸附剂。
当待分离的混合物溶液流过吸附柱时,各种成分同时被吸附在柱的上端。
当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往下洗脱的速度也不同,于是形成了不同层次,即溶质在柱中自上而下按对吸附剂的亲和力大小分别形成若干色带,再用溶剂洗脱时,已经分开的溶质可以从柱上分别洗出收集;或将柱吸干,挤出后按色带分割开,再用溶剂将各色带中的溶质萃取出来
薄层色谱又叫薄板层析,是色谱法中的一种,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很重要的实验技术,属固-液吸附色谱,它兼备了柱色谱和纸色谱的优点,一方面适用于少量样品(几到几微克,甚至0.01微克)的分离;另一方面在制作薄层板时,把吸附层加厚加大,又可用来精制样品,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此外,薄层色谱法还可用来跟踪有机反应及进行柱色谱之前的一种“预试”。
二、基本操作训练:(含仪器装置和主要流程图)
正确装柱、制板、点样及分离操作
(1) (2)
(3)
柱层析薄层板在不同的层析缸中展开的方式【操作步骤】
薄层色谱
1、薄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
薄层板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色谱的结果。
薄层应尽量均匀且厚度要固定。
否则,在展开时前沿不齐,色谱结果也不易重复。
在烧杯中放入2g硅胶,加入5—6ml蒸馏水,调成糊状。
将配制好的浆料倾注到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拿在手中轻轻的左右摇晃,使其表面均匀平滑,在室温下晾干后进行活化。
也可买市售的硅胶板切割成适宜大小备用。
本实验用此法制备薄层板5片:吸附剂为硅胶G,用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调成浆料。
2、点样
先用铅笔在距薄层板一端1c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斑点直径一般不超过2mm。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若在同一板上点几个样,样点间距离应为1。
点样要轻,不可刺破薄层。
3、展开
薄层色谱的展开,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为使溶剂蒸气迅速达到平衡,可在展开槽内衬一滤纸。
在层析缸中加入配好的展开溶剂,使其高度不超过1cm。
将点好的薄层板小心放入层析缸中,点样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
盖好瓶盖,观察展开剂前沿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尽快在板上标上展开剂前沿位置。
晾干,观察斑点位置,计算Rf值。
4、显色
凡可用于纸色谱的显色剂都可用于薄层色谱。
薄层色谱还可使用腐蚀性的显色剂如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磷酸等。
对于含有荧光剂(硫化锌镉、硅酸锌、荧光黄)的薄层板在紫外光下观察,展开后的有机化合物在亮的荧光背景上呈有色斑点。
也可用卤素斑点试验法来使薄层色谱斑点显色。
本实验样品本身具有颜色,不必在荧光灯下观察。
柱色谱
1、装柱(湿法)
用镊子取少许脱脂棉放于干净的色谱柱底部,轻轻塞紧,关闭活塞,向柱中倒入溶剂至约为柱高的3/4处,通过一干燥的玻璃漏斗慢慢加入色谱柱用中性氧化铝,打开活塞,控制流出速度为1滴/秒;并用橡皮塞轻轻敲打色谱柱下部,使填装紧密,当装柱至3/4时,再在上面加一片小圆滤纸或脱脂棉。
操作时一直保持上述流速注意不能使液面低于氧化铝的上层。
2、上样
当溶剂液面刚好流至滤纸面时,立即沿柱壁加入待分离样品溶液,当此溶液流至接近滤纸面时,立即用少量溶剂洗下管壁的有色物质,如此连续2—3次,直至洗净为止。
3、洗脱
用已配好的溶剂(学生自己配制)洗脱,控制流出速度。
整个过程都应有洗脱剂覆盖吸附剂。
极性小的色带首先向下移动,极性较大的留在柱的上端,形成不同的色带。
观察色带的出现,并用锥形瓶收集洗脱液。
三、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
1、薄层层析时,薄层板的制备要厚薄均匀,表面平整光洁。
2、点样时,各样点间距1—1.5cm,样点直径应不超过2mm,
3、柱层析时,柱子要致密紧实,无气泡。
四、主要试剂及产品的物理常数:(文献值)
五、提问纲要
1、为什么极性大的组分要用极性较大的溶剂洗脱?
2、柱子中若有气泡或装填不均匀,将给分离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如何避免?
值来鉴定化合物?
3、如何利用R
f
六、主要试剂用量、规格
1%偶氮苯、1%间硝基苯胺、荧光黄(95%乙醇, 1mg/1ml)、次甲基蓝、环己烷:乙酸9:1
七、时间分配及控制
计划安排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