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北京人文地理学实习报告

合集下载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6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6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6篇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篇1一、形成条件1、可溶性岩石可溶性岩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根本条件,我国西南地区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最主要的是这里有其发育的主体。

大量的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在流水的不断溶蚀作用下,在地表和地下形成了各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从溶解度上看,卤化盐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由于碳酸盐岩种类较多,其各类岩石溶解度随着难溶性杂质的多少而定,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

从岩石结构分析,结晶质岩石晶粒愈大溶解度愈小;等粒岩比不等粒岩溶解度要小。

2、岩石透水性岩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它们是流动水下渗的主要渠道。

岩石裂隙越大,岩石的透水性越强,岩溶作用越显著。

在溶洞中,岩溶作用愈强烈,溶洞越大,地下管道越多,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完整,并且形成一个不断扩大的循环网。

3、流水作用⑴、流水的溶蚀作用水的溶蚀能力________于二氧化碳(CO2)与水结合形成的碳酸(H2CO3),二氧化碳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功臣,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大气流动、有机物在水中的腐蚀和矿物风化。

下面几个化学方程式反映了岩溶作用的进行:H2O+CO2==H2CO3;(第一步:形成碳酸)H2CO3==H++HCO3-;(第二步:碳酸离解生成H+)H++CaCO3==HCO3-+Ca2+(第三步:H+与CaCO3反应生成HCO3-,从而使CaCO3溶解)这几步反应在大自然间是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温度,气压,生物,土壤等许多自然条件制约着反应的进行,并且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水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反应向右进行,就有利于CaCO3的分解;岩溶作用进行比较容易,反之则不利于岩溶作用。

⑵、流水的流动作用流动的水溶蚀性更强烈一些,这是为什么?因为水中的二氧化碳需要得到及时的补充,水的溶蚀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水的溶蚀能力才得以巩固加强。

同时,流动的水带动河底砂砾对岩石进行机械侵蚀,这样更有利于岩溶作用的深入。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精选多篇)

北京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精选多篇)篇:人地理实习报告文档要求人地理综合研修报告姓名:专业:地理科学学号:年级、班:201*级班201*年8月29日人地理综合实习报告人地理学综合实习报告要求1. 学生实习以下内容剖析总结的字数为3000-5000字,a4纸,单面打印。

2. 终稿红色字体需删除。

具体内容如下:实习内容正(包括应聘的主要内容、实习的意义、实习地点、实习的方法等,要求内容实际而且详细)。

二、收获与感想正(介绍自己的收获,实习中存在的的问题,今后需改进的方面等)三、建议及其它正(通过实习,对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结构及实习指派的安排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议和想法)二篇:人地理实习报告实习时间:201*.12.4本人201*.12.11实习地点:襄樊二汽基地、真武山、广德寺、习家池、绿影壁、观音阁、夫人城、米祠等地指导老师:袁本华、王冰玉参与人员:地理科学08级全体学生实习目的:1、通过对实地考察襄阳汽车产业开发区的实地参观,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切身感受工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结构;2、通过对襄阳地区宗教场地的深入细致参观,进步了解我国的宗教化;3、展开通过对襄阳地区的历史建筑进行实地考察,为我国的建筑设计历史建筑保护提出不合理建议。

实习步骤:对汽车产业园区的观摩应邀实习实习的站是汽车产业襄阳市汽车业开发区汽车园区,大家怀着无比激动地心情参观了现代化的汽车园区和试车场,见证了襄阳以及全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规模巨大、设备先进、管理科学、效益良的园区给大家深刻创造了深刻的印象,汽车园区的发展过程又是怎样呢?汽车工业园是以“服务东风、配套东风”为宗旨,以汽车零部件项目为主体的工业园区。

园区总面积48平方里,其中东风司襄阳基地已经建成面积12平方里,围绕东风司配套新建成园区面积5平方里,正在开发建设面积7平方里。

园区内有神龙工业园、汽车电子园、节能产业园等多个园中园,研究重点发展汽车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6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6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精选6篇(一)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经历一、实习单位及时间我于2020年7月至8月在某研究机构实习,该机构专注于人文地理研究。

二、实习内容1. 学术研究协助在实习期间,我主要协助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

我负责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等工作。

通过这些工作,我了解了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并且对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地理实地调查我也有机会参与了一些地理实地调查工作。

我们团队前往一些特定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地理现象和人文特征。

这些调查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文地理的实践意义,并且提升了我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3. 数据处理与分析在实习期间,我还需要处理和分析一些数据。

通过使用统计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和分析地理数据,生成相应的地图和图表,并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这些技能对于人文地理研究至关重要,也让我对地理信息系统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 学术论文撰写在实习期间,我还有机会参与了一个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

我负责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并参与了论文的写作和修订。

通过这个过程,我学会了如何进行学术写作,并且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

三、实习心得1. 对人文地理的认识通过实习经历,我对人文地理这个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我意识到人文地理不仅仅是地理学的一部分,更是与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相互交融的学科。

它关注地方性、空间的社会建构等问题,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来进行实证研究。

这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让我对于地理学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 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实习期间,我深切领悟到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对学术文献的研读和数据的处理分析,我才发现学术研究是敏锐观察和分析能力的结晶,也是对社会问题深入思考的产物。

只有通过精确的数据和严谨的分析,才能得出真实可信的结论和提出准确有效的解决方案。

3. 学术团队的合作在实习期间,我也参与了一个学术团队的合作。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实习报告。

实习单位,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15日。

实习内容: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心的实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我负责了收集城市人口分布、土地利用、交通状况等方面的数据,并利用GIS软件进行地图制作和空间分析。

通过实习工作,我对人文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GIS技能。

实习收获:
通过实习,我深刻理解了人文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以及GIS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我学会了如何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以及如何利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

这些技能不仅对我的专业学习有
所帮助,也为我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习感想:
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心的实习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实际操作,我对人文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提升了自己
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
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人文地理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这次实习让我对人文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学会
了如何运用GIS软件进行地理数据的分析和应用。

我将珍惜这次实
习的收获,不断提升自己,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感谢人文地理
研究中心的老师和同事们对我的指导和帮助,让我有了这次宝贵的
实习经历。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21年7月1日至2021年7月15日。

实习地点,北京市。

实习单位,北京市人文地理研究中心。

实习内容:在北京市人文地理研究中心的实习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个研究项目,并深入了解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在实习的第一周,我参与了一项关于城市化进程对当地文化影响的研究。

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走访,我了解到城市化对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使我对城市化进程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接下来的实习中,我还参与了一项关于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

通过对比不同城市规划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认识到城市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城市规划分析。

在实习的最后一周,我参与了一项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项目。

通过对旅游地的规划、开发和管理进行调研,我了解到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和文化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规划。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不仅了解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

同时,我也加深了对城市化、城市规划和旅游地理学的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这次实习让我对人文地理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决心。

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为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谢北京市人文地理研究中心给我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也感谢导师和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

我会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将其作为自己学习和成长的宝贵财富。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人文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通过实地实习,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人文地理的理论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次实习旨在让我们亲身感受人文地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具体时间实习地点:详细地点三、实习内容(一)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我们首先考察了实习地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

城市中心通常是商业、金融和行政的集中区域,高楼大厦林立,交通繁忙。

而城市的边缘则多为住宅区和工业区,相对较为安静和宽敞。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城市的发展往往受到地形、交通、历史和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例如,由于河流的阻隔,城市的发展在某些方向上受到限制,而交通枢纽附近则容易形成商业中心。

(二)人口分布与迁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对当地的人口分布和迁移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人口密度在城市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较高,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较低。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包括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环境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

(三)文化景观与地域文化当地的文化景观丰富多样,包括古建筑、传统街区、民俗活动等。

这些文化景观反映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和传承。

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特点,认识到地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例如,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圈,保留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四)经济地理与产业发展实习地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也有新兴的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我们参观了一些工厂和企业,了解了它们的生产流程、市场销售和产业布局。

发现产业的发展受到资源、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共5篇)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共5篇)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共5篇)第一篇: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和分析,深化对人文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通过对实习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以及人地关系的探讨,初步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人文地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撰写实习考察报告的能力。

4、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5、培养野外考察研究能力。

6、推动“统一地理学思想”的实现。

7、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地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

二.实习单位综合概述我们此次实习的地点主要有颐和园、什刹海胡同、燕京啤酒总厂、故宫、北京市规划展览馆、王府井、关中村、超图公司、长城、明十三陵、清华大学、北京大学。

1.颐和园: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2.什刹海:什刹海也写作“十刹海”。

位于北京城西北隅,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元代名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自清代起就成为游乐消夏之所。

三海碧波荡漾,岸边垂柳毵毵,远山秀色如黛,风光绮丽,为燕京胜景之一。

3.燕京啤酒总厂:燕京1980年建厂,1993年组建集团。

经过30年快速、健康的发展,燕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啤酒企业集团之一,连年被评为全国500家最佳经济效益工业企业、中国行业百强企业。

4.北京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5.北京市规划展览馆: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是在原有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一、实习概况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区域性、时间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基础课。

此次人文地理综合实习,旨在补充课堂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人文地理思维能力和专业技能。

实习过程中,我们采取科学的区域性、综合性思维,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发现各种人文现象的时空联系与差异,揭示它们相互作用的特征与规律。

二、实习任务本次实习以我国某城市为例,通过对城市商业区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人文地理特征,探讨城市发展与人文环境的关系。

三、实习过程与收获1. 实地考察实习期间,我们团队对该城市桂林路商业区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和记录商业区的建筑风格、店铺分布、人流密度等现象,我们初步了解了该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2. 数据收集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桂林路商业区,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商业区内商家和消费者的相关信息。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桂林路商业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

3. 实习成果通过对桂林路商业区的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我们揭示了该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历史、城市规划和政策等因素,对商业区的人文地理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商业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对城市人文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实习总结通过此次实习,我们深刻认识到人文地理学在解释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方面的重要性。

同时,实习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法,为我们今后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人文地理学的新方法、新理论,为城市发展和人文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注:本实习报告为示例性内容,实习地点、任务和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报告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141姓名:付立满学号:2014183003北京,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办公所在地。

北京总面积16410.54平方千米。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北部,背靠燕山,毗邻天津市和河北省。

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三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

早在七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地区就出现了原始人群部落“北京人”。

公元前1045年,北京成为蓟、燕等诸侯国的都城。

公元938年以来,北京先后成为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国都。

1949年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北京政权行政中心设计地点,仿照苏联莫斯科红场,以天安门为中心,向四周逐步扩建。

党中央和政务院在中南海,高等法院、公安部、重工业部都在东交民巷,外交部在东单北边。

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是指元、明、清时的北京城的中轴线,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长约7.8千米。

从南往北依次为:永定门,前门箭楼,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紫禁城,神武门,景山,地安门,后门桥,鼓楼和钟楼。

从这条中轴线的南端永定门起,就有天坛、先农坛;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安定门,德胜门以中轴线为轴对称分布。

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永定门、中华门、地安门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毁,后重新修建了永定门城楼。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南门,它建造于1417年,天安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

上层是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的巍峨城楼,正面有36扇菱花格式的门窗。

城搂基座周围有汉白玉栏杆、栏板。

屋顶的正脊与垂脊上装饰着鸱吻、仙人、走兽。

下层是高13米的朱红色城台,四周环绕琉璃瓦封顶的矮墙,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

城台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达百级供上下城楼用的梯道,俗称马道。

城台有5个拱形门洞,中间的门洞最大,唯有皇帝可以进出。

城楼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飞架7座汉白玉雕栏石桥,中间一座最宽阔的称“御路桥”专为皇帝而设。

金水河两岸有两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及两座连同须弥座高为9.57米的华表。

天安门是皇帝颁诏于天下的地方。

在大清门(现在毛主席纪念堂处)和天安门之间原为千步廊,东西向朝房各144间。

千步廊低矮的屋脊和深邃的过道形成了一个屏蔽视野两侧的凹字形夹景,这种封闭的狭长空间具有强烈的导向性,把中轴线和高大的天安门烘托出来。

“势欲其伸,形欲其缩”。

到北天街,豁然开朗,东西为太庙和社稷坛,正面为天安门,仿佛是天上宫阙。

端门位于皇城大门与宫城大门之间。

其功能是个巨大的影壁。

甬道两侧,是朝房,明清中央机构六部的公署。

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午门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袭了唐朝大明宫含元殿以及宋朝宫殿丹凤门的形制,是从汉代的门阙演变而成。

午门分上下两部分,下为墩台,正中开三门,两侧各有一座掖门,俗称“明三暗五”。

墩台两侧设上下城台的马道。

中门为皇帝专用,此外只有皇帝大婚时,皇后乘坐的喜轿可以从中门进宫,又通过殿试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在宣布殿试结果后可从中门出宫。

东侧门供文武官员出入。

西侧门供宗室王公出入。

两掖门只在举行大型活动时开启。

墩台上正中门楼一座,重檐庑殿顶。

墩台两翼各有廊庑13间,俗称“雁翅楼”。

廊庑两端建有重檐攒尖顶的方亭。

正楼两侧有钟鼓亭各三间,每遇皇帝亲临天坛、地坛祭祀则钟鼓齐鸣,到太庙祭祀则击鼓,每遇大型活动则钟鼓齐鸣。

午门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

太和门紫禁城外朝宫殿的正门。

北京故宫最大的宫门。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称奉天门,曾一度改称皇极门。

堪称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

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重建。

面阔九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一千三百平方米。

重檐歇山顶,汉白玉基座,梁枋等彩绘。

门前铜鼎四只,为明代铸造的陈设铜器。

列铜狮一对,左雄右雌,威武凶悍,是故宫六对铜狮中最大的一对。

歇山式建筑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

中国皇家建筑不是以伸向空中的高度来表达它的雄伟,而是以占据地面的阔度兼有部分高度来体现气魄。

中国宫殿建筑的高度主要依靠台基来表现。

台基不仅仅是建筑的一部分,而且还具有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讲究和谐对称。

站在太和门中间,可以看到午门对称分布,充分显示了中国建筑技术的水平。

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建筑主体和核心空间,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基,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

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殿前设有广场,可容纳上万人朝拜庆贺,整个宫殿气势恢宏,不愧为整个宫城的主体建筑和核心空间。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中国宫殿建筑的始终。

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墙是辅助性的,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墙倒房不塌”。

北京城市南北轴线的定位点,是皇宫的屏障。

景山是一座具有八百多年建园历史的宫苑园林。

景山的形成对近千年来北京城市的定位、皇宫的定位产生了深刻影响。

现在的北京城址,定位于元代,北京的中轴线就是以景山为基准确定的。

辽建设瑶屿行宫,开挖北海,将泥土堆叠在景山。

金大定三年,以景山为中心确立南北轴线建筑太宁宫。

至元八年,忽必烈建立元帝国,景山成为“后苑”,为皇帝游乐、射猎和亲耕的场所。

明代成为皇宫中的御花园。

参观颐和园,中国古代园林的特色:师法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观念所在,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色,也是其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中国古代园林的构成要素:山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最主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水为表现自然,水也是造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

花木自然式园林着意表现自然美,对花木的选择标准,一讲姿美,二讲色美,三讲味香。

鸟兽鱼虫中国古典园林重视饲养动物。

园中动物可以观赏娱乐,也可以借以扩大和净化2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中国古代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段:抑景、添景、夹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

园林建成后,园主总有邀请一些文人,根据园林的立意和景象,给园林和建筑物命名,并配以匾额题词、楹联诗文及石刻。

这些不仅能陶冶情操,抒发胸臆,也能起到点景的作用,为园中景点增加诗意,拓宽意境。

八达岭长城,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对八达岭长城进行了长达八十余年的修建,共1300多里。

并将抗倭名将戚继光调来北方,指挥长城防务,是中国古代伟大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八达岭长城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

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

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

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

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

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

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

在建筑思想上,中国古建筑体现了明确的礼制思想,注重等级体现:形制、色彩、规模、结构、部件等都有严格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建筑形态,但是也同时限制了建筑的发展。

同时,天人合一思想同样体现在中国古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互相协调与融合。

注重建筑,城市选址;建造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园林体现尤其明显,强调风水。

古代建筑,雕梁画栋,墻壁亦往往作图画。

战国时期画事颇盛;汉时宫室,亦多有画人物故事,善恶毕背,以昭鉴戒;后世所画则多山水。

生活在这些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古代人们,因地制宜,因材致用,运用不同材料,不同做法,创造出不同结构方式和不同艺术风格的古代建筑。

黄河中游为黄土地带,土层厚,土质松,雨量多,气候温暖而湿润,曾遍布森林。

这就使古代人得以定居下来,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农耕,用木材和黄土架构房屋来抵御寒冷与风雨。

这些房屋大多以木材为构架,以黄土为墙壁,屋顶敷以草泥或茅草。

房屋朝向南方,是为了采光和冬季避风、取暖。

在中国的南方,房屋多为南向或东南向,是为了接纳从东南方吹来的海风。

有的地方为了空气流通与减少潮湿,房屋下部采用杆栏式构造。

建筑材料除土木以外,南方多采用竹子与芦苇。

山区则广泛运用石材,以条石筑壁,片石敷顶,达到了就地取材之能事。

森林地区则常使用井干式建筑。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是古代人们因依自然条件的产物。

儒家思想对建筑的影响大体可以归究为六个方面:第一、儒学提倡礼制,以礼为治国之本和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由此产生了建筑上的多种类型及其形制,如殿堂、宗庙、坛、陵墓等。

第二、儒学主张君权至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万民之主,故建有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宫殿,用来体现君权至高无上。

第三、儒学主张敬天,对天地的祭祀是历朝大祀,故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以及社稷、先农诸坛。

第四、儒学主张孝亲法祖,故有宗庙、陵墓之建营。

第五、儒学主张中正有序,故有建筑平面布置的方整对称,昭穆有序,从而形成都城、宫城及建筑群体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形制。

第六、儒学主张尊卑有序,上下有别,注重用建筑来体现尊卑礼序,举凡建筑的开间、形制、色彩、脊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得违制僭越。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所居住的地域,由于东西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与气候条件的差异,也由于不同地区各自产有不同的建筑材料,所以世代以来,他们便依自然条件与可能提供的材料,按照各自生产和生活的不同需要与习惯,创造了互不相同的建筑,并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各自的建筑做法与建筑风格。

在北方黄土地区,古代人们利用黄土的特性,或用土坯,或夯土筑墙,以此筑成房屋,或构筑成窑洞作为住居。

后来又用黄土烧制砖瓦,用以盖房既方便又耐久。

在南方,气候潮湿多雨,人们便以竹木为建筑材料构筑房屋居住。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亚热带,常用竹木搭成杆栏式建筑。

而青藏高原,少雨干旱,昼夜温差大,则多砌筑厚墙式平顶碉房。

蒙古族地区,依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而搭制帐篷式住房(蒙古包),这种房屋易于拆架迁移。

西部伊斯兰教建筑则喜欢采用尖拱形建筑。

总之,古代各族人民,因依自然条件与当地可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需要,各自构筑了不同民族风格的建筑,共同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内容,共同为发展中华民族的古代建筑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