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音乐史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金辽—明清(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堂乐歌时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

原始社会音乐

原始乐舞:

《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8支歌,内容为《载民》《玄鸟》《逐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

1.《载民》是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

2.《玄鸟》是一首鸟图腾崇拜的歌谣

3.《逐草木》祝愿草木茂盛

4.《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

5.《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6.《达帝功》歌颂天地的功能

7.《依地德》感谢大地的赐予地神的恩惠

8.《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

葛天氏之乐勾画人类的远古生活图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以及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信仰,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作品

《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吕氏春秋。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萎枯,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箫韶》:

1.舜时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

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由此可见,《箫韶》内容丰富多变,为多段体乐舞

2.有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从天而降,可见乐

舞的高潮为第九段,并以鸟图腾为主要内容,将具体的鸟类崇拜抽象化为“神鸟”凤凰

3.《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

4.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经亲眼观赏过《箫韶》的表演。因此,这是一部在

历史上真实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乐舞作品。至汉高祖六年更名为《文始》

图腾:totem

是原始社会中最早出现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人类群体和某种物种之间存在着特殊的的超自然的关系,将某种的动植物作为自己部族的祖先加以崇拜,这种万物有灵的思想,创造了人类早期的文化与精神文明

原始乐器:

贾湖骨笛:原始社会乐器,出土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前两次共出土25支,出土后完整者为11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1.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骨笛上升有五孔,大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2.中区距今8600~8200年开有七孔,能奏出完整的六声音阶或七声音阶

3.晚期距今8200~7800年能够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以外的若干变化音

贾湖骨笛是目前我国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现在仍在使用的乐器,也是我国目前所知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乐器,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律的认识

原始乐舞是一种什么样的音乐形态?内容与形式有何特征?举例说明

1.原始乐舞是一种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这是我国音乐的早期形态,原

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艺术上较为粗拙简单,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依赖性的缘故,因此,歌唱,舞蹈,奏乐源于同一母体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乐舞”

2.原始乐舞在内容上都反映了远古人类时期人类的宗教,祭祀,战争,图腾等种种内容,

有的也反映了同自然界斗争的劳动生活。敬神意识和“万物有灵”观念在原始人思想中占有极大比重但是所有原始乐舞作品都是原始社会那种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生产力低下,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原始生活的生动写照

3. 形式主要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

4. 举例:《葛天氏之乐》《朱襄氏之乐》

夏商音乐:

夏商音乐和原始音乐都属于奴隶制社会

大夏:夏代歌颂大禹治水的著名乐舞。是一部以编管乐器龠(yue)为主奏乐器的多段体乐舞作品,《礼记》记载:“八佾(yi)以舞大夏”说明是由64人表演,富于浓郁劳动气息的规模宏大的群舞这是一部对夏禹治水功绩进行历史性歌颂的乐舞作品,另外,这部作品中音乐开始成为帝王领袖替自己歌功颂德的工具,反映了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产生的质的变化

大濩hu:商朝初期创作的乐舞,是一部歌颂商汤伐桀(jie)的乐舞作品,《大濩》乐舞的名称可能包含歌颂正义战争获得胜利,夏桀的到应有惩罚的含义

雲舞:商民族盛行的祈雨乐舞,甲骨文中的“雲”字,是“雨”的形符下加一个“呼号”的乎,象征人们在雨中呼号歌唱的激动神态。这种舞是要执着牛尾巴跳的,而且牛尾要在若干舞者之间轮流传递,所以又叫“代舞”或者“隶舞”,跳这种舞的时候,武者要跳出周围盘旋的舞步或者舞姿。因此又叫“槃隶”。由此可见,商代跳舞降神祈雨是十分普遍的形式,也是祭祀仪典的主要内容

桑林:商代的乐舞,商民族有在“桑林之社”举行祭祀祖先和男女相会的习俗,后来这样的乐舞被认为是“商之遗声”,公元前563年,宋公在楚丘设宴招待晋侯,请求表演《桑林》之舞,让晋侯欣赏,被晋国大夫辞谢了,因为表演这样轻浮的乐舞是不合礼仪的,后来,人们还将“桑间濮上之音”比喻为“郑卫之音”和“亡国之音”都是对商民族怀有偏见和怀有贬义成分的称谓

虎纹特磬:1950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为商代晚期遗物,也是商代乐器中的精品,通体用大理石做成,饰以虎纹造型精美,磬体上册右方钻有一个“悬孔”,耳部有显著的磨损痕迹,说明是一件久被使用的乐器,音色浑厚,颇类似于青铜之声,虎纹特磬应是奴隶主贵族生前死后享乐生活的历史见证,目前发现的商代特磬有虎形,鱼形,三角形,长条形等近30件之多

夏商音乐的文化属性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举例说明

1.自夏禹开始,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了阶级社会,相继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社会

王朝夏王朝和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王朝

2.夏商音乐形态和原始音乐一脉相承,形式上未见很大变化;内容上则鲜明的反

映了进入阶级社会后乐舞作品文化性质的重大演变,夏代的《大夏》和商代的《大濩》都是以“人”为歌颂对象,体现着统治者的意志,这是原始乐舞中见所未见的,由“颂神”转向“颂人”是夏商乐舞的时代特色。同时,夏商乐舞依然没有摆脱敬神意识的制约,尤其商人是十分崇尚迷信的民族,他们事无巨细,都要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请命于鬼神,因此,商民族的乐舞既娱神又娱人,这是进入阶级社会后中国音乐史上一个十分瑰丽的岁月

西周春秋战国音乐

周代的礼乐制度,简单地说,就是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制度音乐的等级化,体现在佾和乐悬制度两个方面

佾:乐舞行列,一般指8人为一列,不同等级的贵族享用不同等级规格的乐舞,周朝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阶级统治,以周天子为中心,实行分封,形成一种以血缘关系为联系的宗法制,并根据君臣,上下,亲属,高低的区别,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一种阶梯式的等级制度,天子可以想用64人,诸侯48,卿大夫32,士16

乐悬:是指悬挂钟士为16人,县通悬,即规定天子可以四面悬挂钟磬,诸侯则想用三面悬挂的规格,卿和大夫享用两面排列,士只允许排列一面

郑卫之音:又叫新乐和女乐,郑卫之音是我国歌舞伎乐之滥觞,这是一种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歌舞与艺术形式,也有滑稽,的成分,这样的新月,已经将娱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