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音乐史教学的分析与思考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中国古代和现代音乐发展变迁的历史学科。
随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和变迁,中国音乐史教学也逐渐成为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中国音乐史教学进行分析与思考,探讨中国音乐史的特点、教学方法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中国音乐史的特点中国音乐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中国音乐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中国音乐史可以分为古代音乐、中世纪音乐、近现代音乐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体现了中国音乐的丰富多彩和多样性。
古代音乐以雅乐为代表,雅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音乐,它具有严谨的旋律、节奏和音韵规律,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审美观念。
中世纪音乐以广陵散为代表,广陵散是中国古代民间音乐,它融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近现代音乐则是在西方音乐的影响下,中国音乐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和形式,如京剧、民族歌舞等。
中国音乐史的特点还体现在其丰富的音乐文化和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音乐具有丰富的乐器和曲谱,如琵琶、箜篌、笛子等乐器,以及《乐府诗集》、《琵琶行》等著名的音乐作品。
中世纪音乐则有大量的民间音乐,如《梅花三弄》、《广陵散》等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
近现代音乐则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流派和曲种,如二胡、京剧、评弹等。
中国音乐史教学应当充分结合实际,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全面掌握中国音乐史的知识和技能。
在讲授环节,可以通过教师讲解、资料阅读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历程、重要人物和作品,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在讨论环节,可以开展小组讨论、学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对中国音乐史的具体内容和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在实践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观摩音乐表演、参与音乐创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中国音乐史的魅力。
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古代中国音乐又有一段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商、周时期。
在商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乐谱《商调歌》,其中收录了乐曲和舞蹈的记谱。
周朝时,乐器逐渐丰富,形成了“六合”乐器,其中包括磬、钟、簧管、筝、瑟和琴。
这些乐器在礼仪、军事和宗教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战国时期开始至秦汉时期,中国古代音乐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乐舞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和乐曲。
其中最著名的是乐府诗,它是一种以歌曲形式传唱的诗歌,不仅在古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也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唐朝时,音乐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的音乐家杨凝式提出了“九宫六调”的音律体系,这一体系被后来的音乐家广泛应用。
唐代还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家,如李白、张说等,他们的音乐作品广泛传唱至今。
宋代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音乐的民间化、艺术化趋势更加突出。
宋代出现了民间流行的丝竹乐队,表现了音乐的广泛普及。
同时,宫廷音乐也得到了重视,皇家乐队成为官方音乐机构。
宋代音乐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音乐学家赵秉文创立了“十三色律”理论,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明代,乐府音乐逐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琴曲、曲艺等新的音乐形式。
清代则出现了著名的清乐,它是一种庄重、肃静的音乐形式,在宫廷和寺庙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明清时期的音乐由于时代背景的变迁,融入了许多外来音乐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这些音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也对后来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总结
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古代音乐时期:古代中国音乐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是由简单的原始音乐逐渐发展而来。
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在古乐和民歌上,其形式以古琴、筝、锣鼓等乐器为主,具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性质。
2. 唐宋时期:中国古代音乐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的音乐多重视曲调和韵律,流行的音乐形式有舞蹈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
同时,音乐理论也逐渐形成,如乐律、音律和音韵等。
3. 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国音乐开始融合了西方音乐的影响。
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音乐开始引入了西洋乐器,同时音乐形式也有所改变,如宫廷音乐中出现了西洋乐队和合唱等形式。
4. 近代音乐时期:20世纪初,西方音乐在中国迅速传入并影响着中国音乐的发展。
当时,许多年轻音乐家开始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和技巧,并结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创造出了大量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中国音乐家,为中国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5. 当代音乐时期:20世纪后期至今,中国音乐经历了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冲击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中国音乐与世界各地的音乐风格相互渗透和融合。
同时,中国
音乐也开始探索自身的特色和独特性,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总结起来,中国音乐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古代音乐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近代音乐时期以及当代音乐时期。
这些时期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和发展,不断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内涵和外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传统。
浅析中国音乐发展史

浅析中国⾳乐发展史浅析中国⾳乐发展史 中国⾳乐史是中国⾳乐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对中国⾳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编带⼤家学习⼀下中国的⾳乐发展史。
【⼀】远古时期 中华民族⾳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两千余年。
据今六千七百年⾄七千余年的新⽯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已经可以烧制陶埙,挖制⾻哨。
这些原始的乐器⽆可置疑地告诉⼈们,当时的⼈类已经具备对乐⾳的审美能⼒。
远古的⾳乐⽂化根据古代⽂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互相结合的特点。
葛天⽒⽒族中的所谓“三⼈操⽜尾,投⾜以歌⼋阕”的乐舞就是最好的说明。
当时,⼈们所歌咏的内容,诸如“敬天常”、“奋五⾕”、“总禽兽之极”反映了先民们对农业、畜牧业以及天地⾃然规律的认识。
这些歌、舞、乐互为⼀体的原始乐舞还与原始⽒族的图腾崇拜想联系。
例如黄帝⽒族曾以云为图腾,他的乐舞就叫做《云门》。
关于原始的歌曲形式,可见《吕⽒春秋》所记涂⼭⽒之⼥所作的“候⼈歌”。
这⾸歌的歌词仅只“候⼈兮猗”⼀句,⽽只有“候⼈”⼆字有实意。
这便是⾳乐的萌芽,是⼀种孕⽽未化的语⾔。
【⼆】夏、商时期 中国⾳乐史图册夏商两代是奴⾪制社会时期。
从古典⽂献记载来看,这时的乐舞已经渐渐脱离原始⽒族乐舞为⽒族共有的特点,它们更多地为奴⾪主所占有。
从内容上看,它们渐渐离开了原始的图腾崇拜,转⽽为对征服⾃然的⼈的颂歌。
例如夏禹治⽔,造福⼈民,于是便出现了歌颂夏禹的乐舞《⼤夏》。
夏桀⽆道,商汤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蠖》。
商代巫风盛⾏,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巫(⼥巫)和觋(男巫)。
他们为奴⾪主所豢养,在⾏祭时舞蹈、歌唱,是最早以⾳乐为职业的⼈。
奴⾪主以乐舞来祭祀天帝、祖先,同时⼜以乐舞来放纵⾃⾝的享受。
他们死后还要以乐⼈殉葬,这种残酷的殉杀制度⼀⽅⾯暴露了奴⾪主的残酷统治,⽽在客观上也反映出⽣产⼒较原始时代的进步,从⽽使⾳乐⽂化具备了迅速发展的条件。
据史料记载,在夏代已经有⽤鳄鱼⽪蒙制的鼍⿎。
音乐史小结

音乐史小结音乐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古代历史。
从最早的音乐形式开始,到如今的各种流派和风格,音乐历经了漫长且丰富多样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对音乐史的一个简要概括。
古代音乐(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5世纪)古代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原始社会。
最早的音乐形式包括口头传统的歌曲和舞蹈。
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传统。
古代音乐的特点是简单、朴素,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活动。
中世纪音乐(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世纪音乐主要是宗教音乐,由教堂和修道院的僧侣创作和表演。
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声乐为主,包括圣咏和赞美诗。
宗教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是管风琴和手风琴。
著名的中世纪音乐家有格里高利圣歌作者等。
文艺复兴音乐(公元15世纪至公元17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是音乐史上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看到了音乐的蓬勃发展。
宗教音乐的合唱团和声乐技巧得到了大幅改进,包括多声部和多层次的和声。
著名的作曲家包括帕勃罗·希萨洛、多梅尼科·斯卡拉蒂等。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也见证了音乐乐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产生了种类繁多的乐器。
巴洛克音乐(公元17世纪至公元18世纪)巴洛克音乐是一种浓重、宏伟的音乐风格,强调一个主题的变化和装饰。
这个时期的音乐表现了贵族和君主的财富和显赫地位。
巴洛克音乐的代表作品有巴赫的《哥登堡变奏曲》等。
巴洛克时期也出现了一些被人们认为是经典的音乐乐器,例如管风琴和大键琴。
古典音乐(公元18世纪至公元19世纪)古典音乐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的音乐风格。
这个时期的音乐特点是对称、和声清晰。
古典音乐的代表作品是贝多芬的交响乐和莫扎特的歌剧。
古典时期对音乐体裁的发展也有很大的贡献,例如交响乐、协奏曲和弦乐四重奏。
浪漫音乐(公元19世纪至公元20世纪)浪漫音乐是19世纪音乐领域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追求感情的表达和个人创作的自由。
浪漫音乐的代表作品有肖邦的钢琴曲和李斯特的交响诗。
浪漫时期发展了一些新的乐器,例如大号和升降号。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國音樂史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金遼—明清(中國古代音樂史)—(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學堂樂歌時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原始社會音樂原始樂舞:《葛天氏之樂》:傳說中遠古氏族葛天氏的樂舞,8支歌,內容為《載民》《玄鳥》《逐草木》《奮五穀》《敬天常》《達帝功》《依地德》《總禽獸之極》《載民》是歌頌載負人民的大地《玄鳥》是一首鳥圖騰崇拜的歌謠《逐草木》祝願草木茂盛《奮五穀》祈求五穀豐登《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達帝功》歌頌天地的功能《依地德》感謝大地的賜予地神的恩惠《總禽獸之極》盼鳥獸繁殖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樂勾畫人類的遠古生活圖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識,宗教信仰和生活願望以及人類進入農業定居階段的信仰,是原始社會極為著名的一部作品《朱襄氏之樂》:炎帝部落的樂舞。
《呂氏春秋。
古樂篇》載:“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畜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之瑟,以來陰氣,以定群生。
”是說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環境,風沙很大,天氣乾旱,植物萎枯,有個叫“士達”的人造了一張五根弦的瑟,用來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
反映了原始人在乾旱等自然災害面前以音樂娛神,祈求降雨的願望。
《簫韶》:舜時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簫為主奏樂器,樂舞有九個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稱為《九歌》,有九次變化,又稱為《九辯》由此可見,《簫韶》內容豐富多變,為多段體樂舞有記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即演奏到第九段時,連神鳥鳳凰也從天而降,可見樂舞的高潮為第九段,並以鳥圖騰為主要內容,將具體的鳥類崇拜抽象化為“神鳥”鳳凰《簫韶》的風格是“溫潤以和,似南風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春秋時期的吳國公子季劄和孔子都曾經親眼觀賞過《簫韶》的表演。
因此,這是一部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了很長時間的樂舞作品。
至漢高祖六年更名為《文始》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中最早出現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人類群體和某種物種之間存在著特殊的的超自然的關係,將某種的動植物作為自己部族的祖先加以崇拜,這種萬物有靈的思想,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化與精神文明原始樂器:賈湖骨笛:原始社會樂器,出土於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前兩次共出土25支,出土後完整者為11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骨笛上升有五孔,大孔能奏出四聲音階和完備的五聲音階中區距今8600~8200年開有七孔,能奏出完整的六聲音階或七聲音階晚期距今8200~7800年能夠奏出完整的七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以外的若干變化音賈湖骨笛是目前我國出土年代最早,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為完整現在仍在使用的樂器,也是我國目前所知新石器時代年代最早的樂器,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音高觀念和音階規律的認識原始樂舞是一種什麼樣的音樂形態?內容與形式有何特徵?舉例說明原始樂舞是一種指歌,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形式,這是我國音樂的早期形態,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準比較低下,藝術上較為粗拙簡單,歌,舞,樂三者之間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依賴性的緣故,因此,歌唱,舞蹈,奏樂源於同一母體的藝術表演形式成為“樂舞”原始樂舞在內容上都反映了遠古人類時期人類的宗教,祭祀,戰爭,圖騰等種種內容,有的也反映了同自然界鬥爭的勞動生活。
中国音乐史自己总结1

中国音乐史为古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金辽—明清(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堂乐歌时期—20年代(1919年到1929年)—30年代—40年代原始社会音乐原始乐舞:《葛天氏之乐》:传说中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8支歌,内容为《载民》《玄鸟》《逐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1.《载民》是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2.《玄鸟》是一首鸟图腾崇拜的歌谣3.《逐草木》祝愿草木茂盛4.《奋五谷》祈求五谷丰登5.《敬天常》遵循大自然的规律6.《达帝功》歌颂天地的功能7.《依地德》感谢大地的赐予地神的恩惠8.《总禽兽之极》盼鸟兽繁殖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肉食皮毛葛天氏之乐勾画人类的远古生活图景,反映了原始人的敬神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愿望以及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的信仰,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作品《朱襄氏之乐》:炎帝部落的乐舞。
《吕氏春秋。
古乐篇》载:“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之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是说朱襄氏部族的生活环境,风沙很大,天气干旱,植物萎枯,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张五根弦的瑟,用来求雨,咦安定百姓生活。
反映了原始人在干旱等自然灾害面前以音乐娱神,祈求降雨的愿望。
《箫韶》:1.舜时之舞,又名《韶虞》,以排箫为主奏乐器,乐舞有九个段落,所以又叫《九韶》,有九次歌唱,又称为《九歌》,有九次变化,又称为《九辩》由此可见,《箫韶》内容丰富多变,为多段体乐舞2.有记载“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即演奏到第九段时,连神鸟凤凰也从天而降,可见乐舞的高潮为第九段,并以鸟图腾为主要内容,将具体的鸟类崇拜抽象化为“神鸟”凤凰3.《箫韶》的风格是“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具有高度抒情化的特色4.春秋时期的吴国公子季札和孔子都曾经亲眼观赏过《箫韶》的表演。
因此,这是一部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了很长时间的乐舞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最新中国音乐史总结分析作者:anne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大咸》,相传咸池为东方日浴地,故这是一部崇拜日浴的乐舞。
《箫韶》又名《大韶》,简称从《韶》。
最初是咸黑所作的声歌,原名《九招》,虞舜时代的质又修订过,故后世又称此乐为《韶虞》。
《箫韶》之名,是由于此乐舞以排箫为主要伴奏乐器的缘故。
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乐舞内容从氏族社会中对于图腾或大自然的歌颂转向对奴隶主统治者的歌颂。
《夏龠》又名《大夏》,是一部歌颂夏禹治水有功的乐舞。
此乐舞在周代演出时舞者共六十四人,分为八行八列。
主要伴奏乐器为龠,龠为管乐器,是排箫的原始形制。
《大濩》又称《濩》,是一部歌颂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功勋的乐舞。
“巫乐”,又称“巫音”,即巫术活动中所用的乐舞。
天然材料制成的乐器:骨哨、骨笛;龟甲摇响器;鼍鼓;磬(现存故宫博物馆的三音编磬为“永启”“永余”“夭余”);陶制乐器:摇响器、陶铃、陶角、陶鼓、陶镛、陶埙;铜制乐器:铜铃、铜鼓、钟、铙、镛、鑮;二,周秦时期的音乐:周代的礼乐制度:君主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用二佾。
佾指古代乐舞的行列。
关于佾有两种解释:一,每佾固定为八人;二,人数与八佾相同,如八佾每佾八人,六佾每佾六人等。
音乐教育:对象:贵族子弟,即世子和国子。
“乐”的学习内容:乐德、乐语和乐舞。
乐德:“中、和、祗、庸、孝、友”;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乐语:“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六代乐舞为主,如《云门》、《大咸》、《大夏》、《大濩》、《大武》;学习目的:达到统治阶级提倡的“礼乐治国”。
六代乐舞:《云门》、《咸池》、《箫韶》、《大夏》、《大濩》、《大武》;前五部参照远古夏商时期音乐。
《大武》内容描写周武王伐纣的全过程。
采风:是一种为了解民意、完善施政而采取的一种较为积极的举措。
采风制度的建立为宫廷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和歌词,而且为保存先秦时期的民歌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颂乐: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两君相见时等重大典礼时的乐舞。
《诗经》里保存了《商颂》、《周颂》、《鲁颂》等三颂。
内容大都是史诗性的,带有神话色彩。
颂有乐章形式、有乐歌形式、也有纯器乐形式,一般速度较慢。
郑卫之音:代表民间俗乐。
“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风格上与“雅乐”迥然异同。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荀子曾根据民间歌曲创作了《成相》篇。
“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成相》篇的内容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乐器:八音分类法:按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诸类乐器中以打击乐器较多。
乐律:三分损益法律是一种用数学计算的生律方法。
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1/3,得2/3,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他的1/3,得4/3,称为“三分益一”。
这种取律的方法称为“三分损益法”。
三,两汉三国时期的音乐:汉代的官方音乐机构有“太乐”和“乐府”两署,分别隶属于“奉常”和“少府”。
相和歌作为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包含了各种不同内容、形式的民谣。
汉魏时期的相和歌作品数量相当丰富,大致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以及“但曲”。
如“相和引”的作品就有《箜篌引》、《商引》、《徵引》、《羽引》、《宫引》、《角引》等六曲。
汉代的歌舞以粗狂豪放的民间色彩,取代了周秦以来的宫廷歌舞的巫术风格。
民间歌舞包括:公莫舞、巴渝舞、鼙舞、盘舞、铎舞、拂舞、白纻舞、踏歌。
打击乐器:建鼓、提鼓、小鼓、扁鼓、鼗鼓;汉代古琴音乐逐渐从相和歌乐队中脱离出来,向着器乐化的倾向发展,这个时期的琴曲创作有一个显着的特点,就是不少琴曲直接取自当时的相和歌或相和大曲,且带有明显的叙事性特点。
其中《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就是其中的代表。
美学专着:阮籍《乐论》、嵇康《声无哀乐论》乐律:京房六十律,计算方法是在三分损益十二律之后,继续用此法上下相生,直到六十律为止。
四、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
凡相和,伴奏乐器有苼、笛、节歌、琴、瑟、琵琶、筝七种。
宫、商、角、徵、羽五引的歌词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句式不同。
清商乐:又名清乐,是在相和三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不仅包括汉魏旧曲,还收入了江南吴歌和荆楚西声。
《碣石调·幽兰》是目前仅见的一首以文字记谱的琴曲,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五、隋唐时期的音乐: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
还有一类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有说有唱。
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
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
变文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有唱有说(此类占多数)。
以散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坐部伎和立部伎是按不同的表演形式而分。
唐代宫廷燕乐的三个概念:广义,是相对于“雅乐”来说的俗乐,包含十部乐和教坊乐。
次广义,专指一种具有特殊风格的音乐,融胡俗乐于一体,尤其是龟兹乐。
狭义,专指唐贞观时期张文收采古《朱雁》、《天马》之义所作的《景云河清歌》。
六、宋元时期的音乐:宋朝的宫廷音乐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1,宫廷音乐艺术向着小型、精致的审美趋向发展。
如唐代大曲在北宋时已不再表演全曲,而仅仅裁取大曲中的一段或几段音乐进行演奏,称之为“摘遍”;2,乐器独奏和小合奏等具有独立地位的纯器乐形式也开始盛行于宫廷,并体现出高超的演奏技艺。
说唱音乐种类:鼓子词、诸宫调、货郎儿戏曲音乐种类:宋杂剧音乐、元杂剧音乐、南戏音乐乐器:拉弦乐器:嵇琴、胡琴;吹管乐器:芋笙、巢笙、和笙;弹弦乐器:三弦、火不思;打击乐器:云璈;键盘乐器:兴隆笙;《梦溪笔谈》乐论:《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的一部笔记体着作,其内容记述了古代科技和人文的众多成就以及其本人的深刻见解。
此书的乐论部分占有相当篇幅,涉及乐器、乐曲、宫调、乐谱、律学、音乐思想和音乐声学等各个领域。
其中有些内容为音乐史上的首次记录,如:最早出现“乐学”、“声学”和“马尾胡琴”的词汇,最早出现的燕乐二十八调的用声数及其音高的记录,最早出现的工尺谱字和乐谱中“敦、擎、住”等节奏称谓,以及在世界声学范围内首创的“纸人演示”共振实验。
七、明清时期的音乐:俚曲:蒲松龄将《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结合当地方言及各种小曲,编成说唱形式,这些作品被人们称为蒲松龄“俚曲”或“聊斋俚曲”。
曲牌大多来自于明清的民歌小曲、戏曲。
其音乐优美朴实,语言多为白话,通俗易懂,伴奏形式比较自由。
曲艺音乐的发展:鼓词类、弹词类、牌子曲类、渔鼓道情类、琴书类。
戏曲音乐的发展:宋元时期盛行于北方的杂剧,至元末逐渐衰落,而流行于南方的南戏却得到较大发展。
南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等其他姐妹艺术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明清时期演变成为传奇剧。
由于流传地区不同,逐渐相继出现了各种声腔体系。
明代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四大声腔”——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是其中影响最大的几种声腔。
除此之外,清中叶以后,又出现了梆子腔及皮黄腔系统为代表的各种地方声腔剧种。
近代部分:旧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封建统治阶级的雅乐早已衰落,而且原来来自民间俗乐的“雅部”(昆曲、琴曲等)也处于不断衰落的状况;2,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出现了大量反映当时现实生活的新民歌(包括早期的工人歌曲)、地方戏曲(即“花部”)和说唱音乐获得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并增加了不少新的剧种和曲种,还自发产生了初期的戏曲改良运动;3,20世纪初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了大量有别于传统旧乐的学堂乐歌,这也是当时进步的知识分子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种手段;新民主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主要表现:1、大量原本活跃在农村的民间艺人纷纷进入城市,使原来在农村的说唱曲种、戏曲剧种不断在城市中落脚,不断走向职业化的发展;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推动全面的“龙头”作用;3、中国近代音乐创作始终以各类声乐体裁发展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京剧是以徽剧、汉剧作为基础的一种“皮黄戏”。
乾隆后期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主要演出具有一定斗争性的历史剧目,更接近人民的生活也更富盒式带的要求。
清末明初,随着西洋话剧的传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文明戏”(也称“新剧”)在各大城市迅速兴起。
通过编演《潘烈士投海》、《黑奴吁天录》等中外体裁的“时事新戏”,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的大胆改革,创立了所谓“海派京戏”。
戏曲改良运动曾促进了戏曲艺术同当时社会现实的联系,也演出了一些揭露、抨击社会罪恶和要求摆脱封建束缚的新剧目。
考试题型:填空(10道):2分名词解释(5道):4分简答(4 道):5分论述(2 道):10分论儒家、道家、墨家的美学观点。
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内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
隋唐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西域(乐器,乐律)、东亚、各个民族之间。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和历史意义:个人艺术经历,创作过的曲目(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