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回归

合集下载

文艺复兴—人性的回归

文艺复兴—人性的回归
在捷克,布拉格的著名学者提霍·布拉伊是16 世纪文艺复兴的代 表人物之一。杰出教育家夸美纽斯所提出的教育学的重要原则,是文艺 复兴在教育学中的反映,他曾被誉为“近代教育科学之父”。
在东南欧,塞尔维亚的盖克托洛维奇、巩都利奇都是著名的人文主 义作家。
3.善恶交织的社会
“男女私通”“抢劫”“雇人行刺”等现象比比皆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都有着自己做主的意识,于是在 每一件事情上,他们“要看荣誉或利益、激情或算计、复 仇或自制哪一个在他自己的心里占上风而独立地做出他的 决定”。因此,“个性的觉醒”中既有人性的光辉,也有 人性的丑恶,犹如硬币的两面。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民版 高中历史 高二年级必修2 《文艺复兴—人性的回归》
主讲教师:学校 邵武一中 姓名 邓羽钦 指导教师:学校 邵武一中 姓名 左来所
学校 邵武一中 姓名 廖小平
图1 中世纪圣母像
图2 西斯廷圣母
一个时代文学艺术作品是这个 时代的文化动态和社会思潮的反映
中世纪
呆滞冷漠 压制人性 神权至上 ……
——刘建军《基督教与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欧洲文学》
课后阅读 推荐书籍
——陈衡哲《西洋史》
政治:城邦政治促使个性的解放,思想的交流
材料二:这是一个喧闹的城市社会,……这些城市由大 商人家族控制,这些家族控制了政治、商业和手工业。它们 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和作家的赞助人。他们的需求、兴趣 和口味渲染了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复兴。……他们关心的是 今世而不是来世……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对西欧各国的影响
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
国别
日耳曼 西班牙 葡萄牙 法兰西 英吉利


宗教哲学
宗教革命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读后感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读后感

人性的迷失与复归读后感读了关于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的相关内容后,我就像被人拿小锤子敲了敲脑袋,突然对人性这玩意儿有了些新的感悟。

人性这东西啊,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有时候它迷失起来那速度比我找不着钥匙还快。

书里提到的那些在现代社会中人性迷失的情况,真的是太常见了。

就好比说现在大家都在拼命追求物质,房子要更大的,车子要更贵的,包包得是名牌的。

在这个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就开始丢了一些本真的东西。

我就想起我有个朋友,以前特别喜欢画画,那画得可好了,就像小画家一样。

但是为了能在大城市买上房子,每天就埋头在办公室加班做那些枯燥的报表,现在再提起画笔,手都有点生疏了。

这就是人性在物质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啊,把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都给弄丢了,就像一只小老鼠钻进了满是奶酪的迷宫,只看得见奶酪,却忘了自己从哪儿来的了。

不过呢,人性这小精灵也有复归的时候。

书里那些故事就像一盏盏小灯,照亮了人性复归的道路。

有时候可能是经历了一场大的挫折,就像突然被生活扇了个大耳光,才恍然大悟。

我记得有个故事里的人,在生意失败,几乎一无所有的时候,回到了老家。

在老家那种宁静的环境里,和乡亲们一起种地、聊天,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追求的所谓成功并不是真正的幸福。

于是他开始重新关注身边的人,关心家人的感受,重拾自己的爱好。

这就像是一个走丢的孩子又找到了回家的路,人性在这种时候就开始慢慢回归到最初的美好了。

从这本书里我还想到,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它既会把人性染得五颜六色,让人性迷失,也能提供很多让人性复归的机会。

比如说那些做公益的人,他们可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突然意识到,帮助别人能让自己内心充满快乐。

这种快乐不是买个新手机或者穿上新衣服能比的。

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人性中的善良、同情这些美好的东西就像小芽一样又冒了出来,而且长得越来越茁壮。

总的来说,读了这些关于人性的迷失与复归的东西,我就觉得我们得时不时地停下来,好好看看自己。

别让自己在这个疯狂的世界里跑得太快,把灵魂都给弄丢了。

寻找的起源,人性的回归

寻找的起源,人性的回归

寻找的起源,人性的回归摘要:作为古老的原型母题之一,“找寻”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精神的流动,它植根于人的心灵内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行为。

电影中的“找寻”,往往以出走作为找寻的起点,最终实现人性自我的回归、救赎。

本文将以影片《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车站》为例,深度化解析电影中的找寻主题,揭示现代社会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和内心世界。

关键词:找寻;双线结构;公路片;人性回归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151-02虽然不同电影中的找寻主题都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文化下的形式体现,但找寻——“这种原型的反复出现、不断置换,首先是一种不断的需求,是人在特定的情怀下的精神需求和特殊反应。

”《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车站》分别以日本孤儿正男寻母、巴西少年约书亚寻父的故事为起源,传达出共同的主题意义:孩子们在寻找他们的家,成人们在寻找他或者她自己,最终完成人性的自我回归。

一、双线交织的找寻之路《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车站》以独特的双线结构为受众提供了两个互为观照的线索提示:表面上是正男(约书亚)执着、坚定的寻母(父)之路,实际上确是菊次郎(朵拉)有意无意的寻己之路。

影片的两条线索,一条为明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一条为暗线揭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两条线索交叉发展,互相影响。

从叙事角度上,正男(约书亚)表面上的寻母(父)之路都有着“找寻”层面上的现实动机。

不管是正男一个人孤单、寂寥的暑假,还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造成了约书亚孤儿的身份,父(母)亲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缺失,都是引起其找寻的根本原因。

正是基于这种从未感受过的亲情,正男(约书亚)坚定了他们的找寻之路。

然而,对于菊次郎(朵拉来)说,他们的出走则很大程度上是有意无意的。

其一,作为旅程监护人的他们在血缘上和正男(约书亚)没有丝毫的关联,他们没有帮助孤儿寻找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其二,菊次郎(朵拉)的出走只是源于一个命令式的口号或者良心上的不安,出走的自我意愿性不高。

人性的回归——解读影片《红字》中的人物

人性的回归——解读影片《红字》中的人物
说 出珠 儿 的父 亲 时 ,她 都缄 口不 说或 坚 决 回答 : “ 不 说 ” 我 。
磨 ,在 痛 苦 中挣 扎 。 在 丁 梅 斯 代 尔 和 海 斯 特 会 面 时 ,他 说 道 :“ 无 法 想 象 ,我 的心 里 多 么 害 怕 这 次 会 面 , 又 多 么 渴 你 望 它 ! 。让 我们 看 到 了一 个 矛 盾 的 自我 。 随 着 时 间 的 推 移 , ”

罪 的 女人 ,她 还 汲 取 了 比 红 字 烙 印 所 代 表 的 罪 恶 还 要 致 命 的精 神 。那 就 是 对 偏 见 的 蔑 视 与 对 爱 情 的 忠 诚 。 在 艰 苦 的 …
忍 受 中 ,海 斯 特 对 爱 情 的 忠 诚 依 然 如 故 。她 不 但 在 丁 梅 斯
代 尔 生 前 不 肯 远 离 他 所 在 的 教 区 ,在 他 死 后 ,她 仍 然 放 弃 了和 珠 儿 共 享 天 伦 的 生 活 。 她 从 欧 洲 回 到 埋 有 她 心 爱 的 人
到 观 众 面 前 时 ,给 人 们 的 感 觉 是 她 不 但 没 有 在 灾 难 中 黯 然 失 色 ,反 而更 加 美 丽 。她 面 带 微 笑 ,从 容 镇 定 。她 胸 前 佩 戴 的 红 字 本 来 是 耻 辱 的 象 征 ,而 她 却 把 它 做 得 十 分 精 致 , 像 是 一 个 奇 妙 精 巧 的 艺 术 品 ,成 了他 衣 服 上 最 完 美 的 装 饰 。 同 样 ,对 待 珠 儿 的 打 扮 上 ,她 更 是 匠 心 独 运 。 她 总 是 用 最 好 、最 漂 亮 的 料 子 ,把 珠 儿 的 衣 服 做 得 极 为 绚 丽 ,富 有 激 情 。 海 斯 特 不 受 世 俗 的 影 响 ,勇 敢 地 承 受 周 围 人 的 蔑 视 和

回归人性作文1000字

回归人性作文1000字

回归人性作文1000字
回归人性
人性,在现代社会中经常被无视,甚至被扭曲。

很多人在竞争中想方设法排挤他人,利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然而,我们需要回归人性,重新审视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反思我们内心深处的真正需求和渴望。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的是,人性往往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影响,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等。

我们的行为往往是受到种种因素的驱动,并不是完全自主的。

但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做出符合我们内心需求的选择。

我们需要有冷静的头脑,看清自己的需求和真正要走的路。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很容易被孤立和自闭。

我们需要留出时间和空间来和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

例如,我们可以主动找朋友聊天、与家人共进晚餐或者加入一个社交团体。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他们分享自己的故事和看法。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金钱、地位和名声的追求。

这些追求往往会让我们忽视了人性的更深层次需求。

只有我们控制自己对于这些物质追求的渴求,才能更好地关注内心的平衡和满足。

最后,我们需要重拾对自然的敬畏和关注。

在我们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忽视了自然的美好和神秘,以及我们与之间
的关系。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回归人性,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和内心,从而拥有清晰明了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心灵自由和幸福。

塑造学生尊严回归人性教育

塑造学生尊严回归人性教育

塑造学生尊严回归人性教育在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中,谈尊严,往往只有教师的尊严。

而学生的尊严,却是个向来被忽视的问题。

在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这种传统教育思想,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宗旨是让人成为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包括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人性如果缺失了尊严感,就没有了信念、没有了精神,就不是完整的人,还谈什么全面发展?那恐怕只能是奴性十足的废物了!好的教育是为孩子们预备的!一个从小不被尊重的孩子,如何学会尊重别人?一个不懂得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如何懂得维护他人的尊严、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尊严?我曾经见到过这样一个现象,有一位问题学生下课时,当着本班同学的面,无故被邻班的“学生老大”挑衅殴打!该生怒而反击!班主任闻讯后,立即制止,并对该生进行了严厉的训斥!该生立即作颓废状!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教师要把握正确的引导,适时把握教育的机会,循循善诱,切不可草率行事,一训了之。

我们可以看到,该生受到侮辱时,奋起反击维护自己的尊严,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也说明他并不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有着坚强不屈的个性!这是现在许多中学生所缺少的优点,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而不应当一味打压和抹杀!老师应当帮助他分析,遇到这样的突发事件,应该如何处理?坚强不屈不等于要用愚蠢野蛮的办法解决问题?聪明灵活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更有利!学生的心理很脆弱,承受能力有限,在明知自己的过错并为之痛下决心、悔过自新之际,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

拯救灵魂,是文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责任,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毅力、勇气和宽容。

此时,给学生一点面子,就是给他们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

须知,一个翘首向善、满怀希望的灵魂,他一定能战胜自我和超越自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压迫学生听话,很少顾及他们的感受,以乖巧为衡量学生表现好坏的标准。

在学生不服从的情况下,就出现种种面目不同的教育“暴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有可能丧失其本有的尊严感和自主性。

没有尊严何来自信?没有自信,孩子长大了怎能肩负振兴国家民族的重任?这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个警示!那么,怎样才能注重学生的尊严感的培养呢?我认为首先应当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不要老抱着过去封建社会的那一套陈旧甚至迂腐不堪的老思想不放。

历史的追问与人性的回归

历史的追问与人性的回归

历史的追问与人性的回归※ 聂茂 曹雪冬罗尔是文学湘军中的一个潜伏者,纠缠者和文坛边缘人。

一个从山村出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文学散客,却来、未受过高等教育,连讲话都结结巴是一个笔力雄健、大智若愚的码字高巴的人,却有胆量趴在运鸭的货车顶上手。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他是湖蒙混过关闯荡深圳,在经过一番不堪回南祁东县最早一批文字弄潮儿之一。

虽首的血泪奋斗后,他居然成为深圳的然实力不凡,但文运欠佳。

在那“一篇“引进人才”而有幸从最底层的蓝领变小说可以定终生”的黄金岁月里,罗尔成了令人向往的白领,并顺理成章地成有一篇小说被当时发行量极大、影响力为一本畅销杂志的主编,真是印证了狄极高的《中国青年》杂志留用,他本可更斯所说的“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以借此“飞黄腾达”。

如果及时发表出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在编辑杂志的日来,罗尔的命运可能不会像他后来经历子里,文学的忧伤总会在夜半三更光顾的那样跌宕、坎坷和曲折,但很不幸,他,罗尔挡不住诱惑,断断续续写了一上帝给他开了个玩笑。

由于罗尔不懂规批短篇小说,还写了一部长篇纪实文学矩不断催问,等了两个月未见小说发出《匹夫忧国》。

他也在杂志上开过专来,他就气冲冲去信编辑部索回了稿栏,虽然反响不错,但也仅此而已。

件。

罗尔第一次“成名”的机会就如此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罗尔的写作这般地夭折了。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些有着湖湘文化“为天地立心”与“文以可惜。

载道”的文人情结。

这种情结集中体现当然,如果历史是按照人们善良而在罗尔的新作《那些义盖云天的人儿》美好的逻辑发展的话,文坛上可能多了一书中。

该书以客观原始的史料为基一个叫罗春旺的昙花一现者,却不会有础,运用现代语境下的文化意识和超然一个叫罗尔的这样一个韧性十足的文字的审美视角对我国尧舜至民国时期被湮没的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的发掘、审视庄重的语言风格,而且通过对一个个碎和演绎。

作者通过零散化的故事片段将片化的人物命运书写将不同语境下的文不同背景中人物所展现的情感体验融合本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聚合的张在一起,使文本形成了一种聚合的审美力。

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性回归

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性回归

语文教学要凸现人性回归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无论从学科特征,还是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在语文教育的过程和价值取向上,都应该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应该将教育目标定位于人的发展这样一个终极目标上。

以此来审视目前的语文教学,我个人觉得,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忽视了人的尊重和发展,体现出一种“非人”的倾向。

这与新课程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下面我就以案例的形式予以阐述:一、保护自尊——给孩子成长以原动力案例:《半截蜡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时,一名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读得没有感情,而且读破了句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是这样来引导的:教师:同学们,他读得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不好。

教师:有谁能帮帮这位同学?学生1:这个词应该这样读,那个词应该怎样读。

学生2: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3:读的时候应该有什么样的表情。

……教师:某某同学,你听清了没有,以后就应该这样读,这样你的朗读水平一定能提高。

学生(低着头):知道了。

……反思:上述的教学案例,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司空见惯,看起来似乎很符合教育规律,然而如果我们以人文观点来审视上述的教育过程,发现这样的教学是没有什么教学效果的。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孩子的心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审视和反思教育的流程。

我觉得最起码的要保护孩子的自尊,自尊泯灭了,谈什么持续发展?再者,教师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让其他三个孩子充当了“救世主”的角色,这只能滋长孩子的骄傲自满的情绪,这样做是极其有害的。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认识的交流,思想的沟通,情意的共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一定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如果不去加强并发展儿童的个人自尊感,就不能形成他的道德面貌……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的自勉。

二、尊重选择——让孩子自由生长和发展案例:《三借芭蕉扇》在上《三借芭蕉扇》时,我正根据教学预案,在上面津津乐道地讲解孙悟空是怎样巧用智谋,从铁扇公主那儿巧取芭蕉扇去灭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回归,第三种管理模式
什么是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企业在管理制度上和其它企业不一样的地方,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说包括了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也就是企业在管理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上最基本的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不同的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目前在理论上比较公认的管理模式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等。

不同管理模式决定其管理特征的差异性,如美国管理模式的特点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模式,它在管理上的主要表现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

而日本管理模式的特点则是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禀议决策制等为特征,重视人际关系、以集体利益至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为主的特征。

管理由不同的文化所决定
什么是管理?“管理就是利用别人将事情办成”,这种定义代表了实用主义的看法,他们将管理看成是怎么利用别人来替自己办事的一种方法;“管理就是如何指导人,激励人的方法与技术”,这种价值观基本代表了人本理论的观点,将管理看成是发挥人的积极的方法;“管理就是如何使资源收益最大化”,这种价值观是典型的效益最大化的代表。

从不同人对于管理定义的区别可以看出不同的管理定义其实是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对于管理理解的角度不同所形成的。

管理根植于不同的文化、社会、传统、风俗、信念及各种制度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不同的管理价值观,最明显差别是东西方的管理差别。

所以,管理的本质是一种文化。

文化管理是管理对人性的回归
19世纪末,西方“管理学之父”泰勒创立的科学管理基本假设是将人当做机器一样看待,他要求人和机器达到一种最佳的匹配,最终使人成为机器流水线的一部分。

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管理的中心逐渐由物转向人。

到了70年代,企业管理理论进入三论管理(系统论、信息论与控制论),管理的重点放在人和机器系统的协调控制上。

到了80年代,由美国学者开始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强调“企业即人”,认为企业中人、财、物的管理应是一个有机系统,其中人处于管理的中心和主导地位。

企业文化更强调企业精神、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称其为柔性管理。

总结起来,企业管理的发展阶段可以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

这三大阶段反映了人类对于管理认识的侧重点及深化过程,特别是于人性的认识及提升,是管理发展的一项主要课题,所以第三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其实质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管理的本质及重点是围绕人性的管理是不变的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文化管理的形式称为第三种管理模式,将它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区别分开,以确立文化管理在管理模式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在本书中,我们所说的第三种管理模式主要是在中国企业管理范畴上进行讨论,暂时不涉及到其它国家的管理模式,因此第三种管理模式就是指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建立中国式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以企业文化战略为核心的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协同管理系统,也就是经盛强调的三环模式。

“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中国式管理模式
有没有中国式管理模式?
这个问题要辩证分析,一方面,从管理科学来看,管理是一门科学,它看得见、摸得着、具体明确,无论是那一个国家,管理的基本职能无非就是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管理定义来说基本都是一样的,全世界对物的管理都是一样的,因为都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管理,所以从管理科学角度分析管理在全世界都一样。

但另一方面,从管理文化上看不同国家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又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同样的管理工具或者说管理模式应用起来就不一样,民族性不一样,管理哲学就不同,因此表现的的管理行为也就不同。

所以我们知道美国企业、德国企业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就不一样,他们对人的管理就有很大区别,例如用管理美国人和日本人的方法来管理中国人多半行不能。

总结起来,我们认为,从管理工具分析,管理没有什么管理模式之分,从管理思维或者说管理文化分析,管理肯定有管理模式的区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之“术”是一样的,但管理之“道”是不一样的,而管理之“道”决定了管理之“术”,因此我们认为管理是有管理模式的区别的。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应该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中国式管理模式的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分析中国式管理模式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中国文化和其它国家文化的差别。

从大的方面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发展有着各自的轨迹,西方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的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为特征,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建立在深受儒教和道教影响的东方传统之上,在思维方式上以辩证思维为主要特征。

中国人的辨证观念包含着三个原理:变化论、矛盾论及中和论。

变化论从世界的变化性出发,认为世界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对与错;矛盾论则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本身;中和论则体现在中庸之道上,认为任何事物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

与中国人不同,美国人则更相信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思维,它强调的是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受这种思维方式的人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因此,中国式管理模式未来的特征可能不只是一种表现方式,但其主要表现特征却肯
定有上述三个原理,既:变化论、矛盾论和中和论。

这种结论恰好与《基业长青》书中所说的基业长青公司的主要文化特征高度一致,所以我们说,中国式管理模式必须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菁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是中国企业最终形成竞争优势之道,以西方制度管理为基础,以中国管理哲学为指导,只有文化的差异化,才是中国企业建立真正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根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