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救赎

合集下载

生命的体悟与人性救赎——论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

生命的体悟与人性救赎——论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

生命的体悟与人性救赎——论迟子建短篇小说集《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迟子建是当代中国优秀作家之一,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而闻名。

短篇小说集《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中的几个故事,以其生动的描写和深远的反思,展示了生命的体悟与人性的救赎。

《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这个短篇小说,以一个偏远贫困的小站为背景,描绘了在那里相互熟悉的人们在腊八夜这个特殊时刻,由于一次小小的误解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这本小说集中的几个短篇小说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复杂性。

首先,小说集中的《铁翻》讲述了一个极度疲惫的年轻铁路工人的故事。

他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在生活的压力和疲劳下,他常常产生自卑感和嫉妒心理。

然而,通过与一个外地旅客的交流,他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明白了坚持和努力的意义。

其次,小说集中的《腊八柚子》则讲述了一个饱受孤独和失望折磨的老人的故事。

他过去曾是一个知识分子,但在岁月流逝中,他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

直到有一天,他在小站遇到了一个孤儿,这个孤儿的天真和纯真重新点燃了老人对生活的希望。

通过与孤儿的接触,老人找回了自己曾经失去的生命的意义,实现了对自己和他人的救赎。

再次,小说集中的《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具有浓厚的魔幻色彩。

在这个故事中,小站的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只说话的鸟,这只鸟似乎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通过和鸟的对话,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珍贵。

这个故事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了生命的意义和它所带来的救赎力量。

最后,《高铁时刻表》这个故事描绘了一个独特的情感故事。

以一个高铁列车的时刻表为线索,这个故事通过刻画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分离,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逝去的思考。

故事通过情感的交织和对人性的反观,让读者思考生命的真谛并为人性的复杂性所触动。

通过这些短篇小说,《布基兰小站的腊八夜》这本集子唤起了读者对生命的思考与关注,并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独特之处。

这些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通过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传递出了对爱、希望和救赎的思考。

爱――人性唯一的救赎

爱――人性唯一的救赎

爱――人性唯一的救赎一派肆意盎然的青翠,带着酥油茶的乳香,葱茏着广袤原野上豁达的胸襟。

草原上的神庇护着牧人的生活种种,用一种无法触摸的方式,轻诉着草原上被人情浸染的羊群、奔腾的马群,衍化着人的内心深处固有的生存法则,在内外冲撞中汩汩流溢出人性的淳厚和生命的厚重。

导演塞夫、麦丽斯夫妇的这部《天上草原》,虽不是很完美,但是他们的成就是不允许我们苛求太多,对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一群简单的男女,一种简单的生活来说,这也够了。

让我们有种亲近粗犷与细腻融处的腾格里塔拉的渴望,去啜饮塔里湖里洋溢的最原始的母爱,感触在一种简单生活里浸泡的人生、人性。

雪日干的回归,是一种灵魂救赎的回归,宝日玛的冷漠也只是她爱恨交集痛处的灼伤。

影片用他们的无言的抵触,淡化出他们之间的冷漠和隔阂,但宝日玛冷漠后的隐匿的倔强之爱,是用虎子作为权衡爱的砝码。

水与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分别包围着两种极致的热烈,导演用类似意识流的告白,暗示人到这种天上草原才能豁然解脱一切枷锁,奔放出人本来面目来。

广袤的草原作为心理描写的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根本的问题考虑,用雪日干出狱后的感慨来映衬,以一个沉默倔强的孩子视角来衡量那草原上种种冲撞,捕捉着草原里点点滴滴的人性。

虎子,一个被城市环境深深刺伤的羔羊。

父亲入狱,母亲出走,这种残酷在他的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挥去的阴影。

来到草原,面对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温热突然袭来,让他受创伤的心灵难以接受。

两种不同的文化的对立,虎子用不说话来抵触着草原给他的爱。

对周围的一直不信任,让他对这种爱怀着一种怀疑,一种冷漠,一种反抗一种逃避。

草原的一点怯怯的欢欣,一丝淡淡的惆怅,像云雾一样在案头围绕。

虎子渐渐溶入这种草原的生活,生命里的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在牛羊马群的奔腾、呼号中,绽开去,他心底里最真的渴望冲口而出“腾格里、腾格里”。

人生本有许多的痛苦和苦难,那有什么可以依赖和信托?有什么可能够稍稍弥补必将来临的遗憾?谁有能把无法言说的困苦和忧烦磨碎?作为导演,塞夫、麦丽斯夫妇把一种答案放在了飘香的奶茶中,那是一种本元的力量――爱。

《窃听风暴》——人性的暴露与救赎

《窃听风暴》——人性的暴露与救赎

《窃听风暴》——人性的暴露与救赎德国电影《窃听风暴》展现了极权统治下,不同人们的人性变化。

影片通过展现极权体制下人性的扭曲、人性的感染力、人性的复苏与美好三个层次,以主角人性的回归与人们心灵的互相救赎为线索,最终传达了人心向善终得善果的美好期望。

一、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极权政体一方面压抑着下层人民的人性,另一方面也使上层人民的人性不断膨胀,总的趋势是使人性扭曲恶劣。

国家机器,冷血无情。

影片开头有较长时间的声音空白,令人有些不知所措,营造了在国家安全局高压统治下的压抑气氛。

此时,魏斯曼正是这冷酷国家机器上的一颗优质螺丝钉。

他会为了证据采取疲劳逼供,退居二线授课时,不仅大肆宣扬这种审讯手法,还提醒学生们切记收集留有嫌疑人信息的“气味瓶”,甚至在面对学生质疑时,直接在其姓名栏打“x”。

长期以往,哪怕是老同学邀请他观看戏剧的娱乐放松时光,他仍会在职业直觉的指引下发现作家德莱曼本质上的“叛逆”。

之后,他更是利用极权的“合法性”,直接在作家房中安装了一套完整的窃听设备,置公民隐私于不顾。

而通过他对德莱曼邻居的一番威胁——秘密警察对于公民信息的详细掌握,我们更能直观地感受到极权大网已经将人包围的严丝合缝。

此时的魏斯曼俨然是一匹泯灭了人性的史塔西走狗。

见风使舵,玩弄人心。

魏斯曼的老同学古比兹也被这种极权体制渐渐同化。

一开始他曾打包票“德莱曼是最爱东德体制的一批人”,然而当他到场下同汉姆布芬部长聊天时,古比兹在体制内学会的察言观色告诉他,部长认为德莱曼有问题。

那么德莱曼有问题他要找出来,没有问题他也要制造问题。

这促使他立刻批准了魏斯曼的跟踪任务,并暗示魏斯曼要找到作家的把柄——无论是什么。

之后,因为一次巧合,古比兹听到了下级对政治领袖的玩笑,古比兹引导那个可怜的准尉讲完了玩笑,在他乐不可支时严肃的询问他的姓名与部门,而古比兹又因为那士兵的紧张而开怀大笑,这种恶趣味足见高压政治对人性的扭曲。

以权谋私,偿其大欲。

极权统治下人性最为扭曲的莫过于处于权利中心的人物——文化部长汉姆布芬。

人性的救赎(1000字)

人性的救赎(1000字)

人性的救赎在冬日的灰白色天空下,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他正努力地追着一只的风筝。

这是《追风筝的人》故事结尾中的那个令我难忘的场景。

作者胡赛尼用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出人性的本质和救赎,写出了这个残忍而又美丽的故事,给我以深深的感动与心灵的震撼。

故事讲述了阿富汗一个名叫喀布尔的小城,一个富家少爷和仆人之间的友情、叛逆和救赎的故事。

他们之间原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差别:阿米尔是富家少爷,哈桑是仆人的私生子;阿米尔是正统的普什图人,哈桑是卑微的哈扎拉人……等级像一道无法逾越的沟壑,而阿米尔和哈桑却能跨越这一道道沟壑,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哈桑还曾对哈米尔许诺:“为你,千千万万遍。

”然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傍晚戛然而止。

哈桑为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而被殴打,而阿米尔却怯懦地逃开了。

后来阿米尔内心交织着对哈桑的愧疚与宿敌的恐惧之情,最终诬陷乃至于逼走了哈桑。

信任被欺骗取代,人性开始堕落,黑暗在这个小城里扩散。

十二年之后,阿米尔在得知哈桑是其同父异母的弟弟后,得知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在受苦受难后,他决定再次踏上一条人性的光明大道。

于是,一场人性的救赎开始了。

阿米尔在找索拉博时,再次遇到自己儿时的宿敌——殴打哈桑的凶手,令自己恐惧的富家少爷。

然而,这次他选择了勇敢面对。

在他被殴打时,他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的那个傍晚:血腥、残暴、种族歧视在蔓延,善良、真诚与信任被吞噬。

所不同的是,阿米尔这次坚定地用勇气捍卫了人性的正义,救赎了背叛友情的灵魂。

阿米尔找到了人性救赎的道路,成为了好人。

索拉博得到了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

小说的结局总是好的,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历经劫难而和好如初。

可是阿富汗广大的人民群众呢?他们惨遭战火的伤害,为了生存,互相欺骗,互相举报。

也许,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精神上的救赎。

读罢掩卷,深深思考:阿富汗人民之间的不信任与相互倾轧,何尝不是我们现今社会中一些阴暗面的缩影?有人在现今这个“快”时代的社会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眼前利益,欺骗社会,欺骗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对世面上的产品不信任。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

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作者:方晓来源:《科技视界》 2015年第32期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主人公阿米尔的人性成长分析方晓(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宜昌 443002)[摘要]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历程充分展示了人性善恶并存的特点,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

在经历了童年的错误选择之后,他重新回到阿富汗,找到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关键词]人性;救赎;成长;分析《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第一部由阿富汗裔作家创作的英文小说。

卡勒德·胡赛尼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追风筝的人》笔触清淡,表达感情温婉含蓄,叙述笔调沉静中暗含忧伤。

它关注了亲情、友情与爱情,感恩与救赎,真相与谎言,在复杂变动的历史大背景下,以一种从容平和的静美心态讲述了一个枝节复杂而情节动人的故事。

从故事中读者看到了人性善恶并存的本质,和主人公阿米尔最终通往救赎的心路历程。

1成长小说及其特点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novel of initiation),此概念最初源于德国,是西方近代文学中颇重要也常见的一个类型。

简单说来,这类小说处理的是主角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的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於焉到达尾声。

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内涵,优秀的成长小说往往以生动的戏剧性的方式让事件和故事来表现和促进人物的认知发展,使它成为成长小说的重要情节素材和叙事策略。

人物的认知发展在成长小说中也因此具有了典型性和审美性。

《追风筝的人》可以说是典型的成长小说。

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

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12岁那年,阿米尔和仆人的儿子哈桑参加了阿富汗传统的斗风筝比赛。

浮士德的悲剧:人性的挣扎与救赎

浮士德的悲剧:人性的挣扎与救赎

浮士德的悲剧:人性的挣扎与救赎1. 简介浮士德是由德国著名文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该剧以主人公浮士德为中心,深入探讨了人性的挣扎与救赎的主题。

2. 浮士德角色解读2.1 浮士德的追求和冲动浮士德是个博学多才、渴望无限知识和力量的智者。

他不甘于现有的人类知识限制,渴望超越尘世束缚,追求更高境界。

然而,这种追求逐渐演变成了内心深处不断膨胀的欲望和傲慢。

2.2 浮士德与魔鬼契约为了实现自己无限权力的愿望,浮士德与魔鬼梅菲斯特福斯特达成契约。

他用自己灵魂作为代价交换无限的知识和力量,但这也让他陷入了救赎之路的漫长挣扎。

2.3 浮士德的内心挣扎随着权力的增长,浮士德开始感受到自己内心的空虚和困惑。

他追求知识和力量,却不断发现它们不能给予他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他开始怀疑自己所做的选择是否正确,渐渐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与痛苦之中。

2.4 浮士德在援助人类中寻找救赎意识到自身境遇,浮士德试图通过帮助他人来弥补过去的错误,并寻找内心的救赎。

然而,他发现这一过程并非易事。

浮士德不断在自我对抗与追逐灵魂拯救之间挣扎。

3. 人性的挣扎与救赎主题分析3.1 欲望与满足浮士德对无限知识和权力的追求展示了人类欲望的深度以及贪婪无止境。

人性需要通过适度的满足来找到真正的幸福,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在的物质享受。

3.2 自省与悔恨浮士德的内心挣扎表明了人类对自己行为后果负有责任的重要性。

只有经历深刻的悔恨和反思,人们才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救赎之路。

3.3 善与恶浮士德的追求权力使他暴露出欺骗、背叛和罪恶等阴暗面。

但是,他通过为他人做出善行来试图弥补以往的过错。

作品揭示了善与恶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4. 结论《浮士德》这部戏剧作品展现了一个充满冲突、挣扎和矛盾的主人公形象。

通过浮士德个体生命中实际存在、直接参与或意味着发生在其周遭世界中一系列事情来反映佩戴进程中所带着最根本形态及困惑冲突奋斗及对待一份责任于实际发展中所要面对一系列的选择与决策与沟通及对待风险失衡等内容。

形势与政策论文4-人性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形势与政策论文4-人性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

人性的救赎----带着希望上路--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人的交际圈子一旦广了,就能轻而易举地了解到人性是如此复杂,即使是每天都朝夕相处的人,也不见得会了解其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就像俗话说的“人心隔肚皮”,而安迪却能在监狱那样复杂而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存着一颗良善的心,对比之下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在肖申克监狱中的每个人都无限渴望着自由与享受,安迪的救赎却不仅只限于自我,他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其他狱友获得一些心灵的慰藉,即使少而短暂,但那也是一种功德,更是一种心胸。

或许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安迪对自我的一种成功的救赎,是人性的救赎。

对他人的同情是一种珍贵的情感,是人性光辉的源头,安迪的救赎便是对这种人性最好的诠释。

瑞德说“他闷声不响的,他的步伐和谈吐简直是个异类,他像是在公园散步一样,无忧无虑,仿佛身披隐形衣,没错,打一开始我就喜欢他”,安迪的心境难道真如表面上一样平静吗?或许是,抑或不是,但不论怎样那一定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睿智,用平静的心去观察和思考,在困境中找寻着不一样的出路,即使时间流逝,但希望不灭。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安迪无疑是后者,或许也是因着这一份与狱友们不一样的心境,安迪后来的举动才会使得他救赎不仅是自己吧。

安迪有一次举动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那一次是在播音室里,他通过高音喇叭向囚犯们播放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让整个肖申克监狱都为之震撼。

华美的女高音带着空灵的自由在高墙内飞翔,那一张张曾经写满过罪恶的囚犯的面孔,还有平日里穷凶极恶的狱警们的面孔,都在这一刻变得虔诚高贵,听着这涤荡灵魂的天籁之音。

也许他们“听不懂意大利女士唱着的是什么,也根本没听懂,因为有些东西无需言语来表达。

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美得无法用语言描绘,美得让人心痛。

歌声高亢悠扬,超越了囚犯们的梦想,就像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高墙,使他们忘记了铁栏的束缚。

此时此刻,肖申克里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自由。

”音乐之美是夺不走的,人心之美也是夺不走的。

高考作文素材:道德沉没与人性救赎

高考作文素材:道德沉没与人性救赎

高考作文素材:道德沉没与人性救赎一个在读的高校生,在关键时刻,舍下生命救下了两个孩子,换来的却是孩子母亲慌张的教唆孩子说谎,否认救人的事实,“就说他是自己掉下去的”。

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道德大陆在缓缓漂浮,没入黑色的海洋,干脆有诺亚方舟——人性的觉醒与救赎。

这是社会对道德的谋杀。

“错的不是我,而是世界。

”这句话看似可笑,实则上却又不无道理。

这次大事莫非就是那位母亲一个人的责任么?为什么这位母亲对为自己孩子牺牲的人,别说敬重和感谢,连承认都没有?由于怕了,自己的儿女为他人儿女而死,这是什么道理?信任每一位父母都不情愿这样,经过这样简洁的换位思索,这位母亲得到了一个“朴实”的结论:假如承认这件事,自己肯定会被那家人追究憎恨。

最终事情败露之后那位母亲诚惶诚恐的的拿着钱去祭祀。

最不幸的,不是见义勇为者,而是良心受到责备的人。

在物质社会中,死人没有利益,不会说话,不会反对,损失又怎样?这个看似损阴丧德的举动,莫非不是这个自我中心主义横行、物欲横流的、道德匿迹的社会暗流所造成的么?错的不只是那位母亲,更是社会的自私与冷漠,道德漂浮的放任。

这是人心中道德的自沉。

错的是世界,错的是社会,那么,我们没错么?融入这个道德匿迹的社会的我们没错么?当然有错,还是元凶级别的。

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换言之,这个社会所表现出的一切特质都是我们每个人行为的后果,就像分子的性质确定物质的性质一样。

一切我们所唾弃的社会问题都源于我们自己。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妙的明天。

”歌词所言甚是,惋惜我们好像喜爱从反面证明。

设防与哄骗成了人际关系的`基石,既然老人摔倒都没人敢去扶,更何况一个高校生淹死了,而且缘由还非常清晰:就是由于你家两个不争气的娃掉水里了,才害死人家一个高校生。

所以母亲选择了躲避,这也折射出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道德和利益时的拙劣选择。

然而,漂浮不代表陨灭。

这此大事的真正主角却应当是那位高校生一家。

见义勇为,多么令人怀念的词汇,这名高校生用生命证明白,道德长存,更令人敬佩的是他的父母“我们只需要一个抱歉”面对放弃了道德的母亲的行为,他们不予追究,他们只是想证明:道德,终究还是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救赎[摘要] 《生死朗读》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却涉及到了比爱情更深的主题,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

《生死朗读》传达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况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

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它的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

就如女主人公汉娜,从“朗读”中得到救赎,“朗读”前与后的差别就是生与死的距离,以死谢罪是人性被救赎后的惟一选择。

[关键词] 《生死朗读》;人性;救赎一段畸形的恋情,一位正义的律师,一个良知逐渐觉醒的纳粹,因朗读而深恋,因朗读而觉醒,“朗读”前与后的差别却是生与死的距离。

朗读的过程是人性救赎的过程。

这不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爱情只是点缀红花的绿叶,影片的主题更深刻,也具有普世性,是超越一切国境与阶级的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

这是一个关于人性救赎的故事,一名女纳粹在“朗读”的感召下找回了已经丧失的人性,然而人性的回归却是痛苦的开始……一、影片概述整部影片以迈克和汉娜的爱情为主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恋爱阶段、审判阶段和监狱阶段。

1 恋爱阶段一次偶遇,将迈克和汉娜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作为曾经漠视生命的女纳粹,面对受病痛折磨的迈克却心生怜悯之心,主动将他送回家。

影片的开头并未交代米娜的过去,让人感觉到的是她的善良和热情。

这为后续的表达做了铺垫,这不是一个十恶不赦、无可救药之徒,“帮助”闪烁了一丝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良知未泯的女人,只有尚存一丝良知的人才能被拯救,也应该被拯救而回归到“人”的行列。

两人迅速坠入爱河,让他们感情日益加深的不是性爱而是朗读,每次相遇,朗读必不可少。

通过朗读,汉娜体味到了人间的各种感情,她会为书中的不幸而落泪,会为奇迹的产生而欢喜。

朗读正在拯救着这个曾经冷漠、无视生命价值的女人。

曾经麻木的表情由喜怒哀乐代替,只有拥有情感的人才拥有人性。

恋爱阶段中不乏争吵,但总体是甜蜜的,甜蜜的情景由几个短镜头在快速切换中实现,每一个短镜头都显示出汉娜情感的回归。

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的面部表情一览无余:大笑、微笑、痛哭、惊讶、沉重。

有一次,迈克读到“她觉得他裸着的皮肉紧贴着她……”汉娜面色凝重地说道:“这很恶心,(读这类书)你应该感到羞耻。

”此时,她已经感受到了道德的束缚,或者可以更深一点说,人性的束缚。

事实上,这个女人一直都有着自尊,这就是她宁愿死也不愿说出自己不识字的事实。

2 审判阶段如果说恋爱阶段让汉娜良知萌生,审判阶段则是她处于萌芽状态的良知与深埋心底的无知以及由无知引发的无情的激烈交锋。

在庭审中,面对众人的指责,汉娜感到迷茫,良知隐隐告诉她,她的所做所为(挑选俘虏去集中营送死;面对室内被大火围困的“囚犯”无动于衷地紧闭大门,任由她们被活活烧死)是惨无人道的,但无知却让她坚信这是遵从上级的命令,是合情合理的。

面对所有的指责,汉娜没有像其他纳粹一样否认罪行,只要做过的她都一一承认,在她心里,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只是在执行任务。

然而,面对悲伤的幸存者的哭诉和法官的质疑“你不知道这是让她们去死吗?”尚存的良知让她迷茫和不解,沉默一阵后,她艰难地反问法官:“要是你,你会怎么做?”脸上写满问号和纠结。

法庭上,汉娜慢慢地感到了自己一直坚定的信仰给他人造成的伤害,但良知未被彻底唤醒的她仍然对所做的一切无法彻底忏悔。

汉娜的内心一直在挣扎着,在人性与信仰中抉择着。

当曾经的同伙诬陷她是主凶,报告是她写的时,她的信仰遭到了很大程度的摧毁,一瞬间她似乎认识到了信仰带来的后果――无情无义和厚颜无耻。

最终,她选择了接受制裁,只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当要求核对字迹时,她承认报告是自己所写,事实上,她根本不识字)。

也可以说,她选择了人性中的自尊和自爱。

汉娜接受法院最后宣判的那天出现了汉娜擦身体的裸露镜头。

通过这个镜头表现出了汉娜那颗敢于面对自己曾犯下的罪过而平静接受惩罚的心,也隐射出汉娜洗清了自己身上的污浊而获得了救赎。

3 监狱阶段这一阶段是影片的高潮阶段,汉娜得到了真正的救赎,体现了“为你朗读为你救赎”的影片主题。

虽然分隔多年。

迈克仍然对汉娜念念不忘。

但他们已不可能在一起,迈克惟一能做的就是救赎汉娜,通过朗读!监狱的生活对汉娜而言是洗涤灵魂的历程,迈克朗读的每一本书汉娜都会去监狱图书室借来“阅读”,慢慢地,汉娜读懂了每本书的含义,也读懂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人性。

这时的汉娜已不再是当年的冷漠无情的汉娜,经过“朗读”洗礼的汉娜已经变的有情有义,有血有肉。

她深深为曾经的麻木感到羞耻并为之忏悔。

即使提前释放,她也无法释怀曾经的所作所为。

她的自杀一部分是因为迈克无法重新接纳她,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恢复良知的她自己无法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以命偿命”是她惟一能够为死者所做的,将自己积攒的为数不多的钱捐给曾经被自己迫害致死的人的后代,是她能做的惟一的忏悔之举。

她是站在书上吊死的,这是一个寓意:是书让她良知觉醒,而良知觉醒的结果就是以死谢罪……汉娜虽然死了,但她死的有尊严,因为她是作为一个“人”死去的。

二、《生死朗读》的启示人性与战争是永久不变的话题,一直受到众多导演的青睐,由此拍摄出了许多优秀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等。

《生死朗读》的时代背景也与战争有关,但却避开直接的血与肉的战争场景,而是从侧面描述战争与战争中的人性。

1 狂热的信仰让人迷失人性希特勒毫无疑问是历史的罪人,是人类的罪人,他对于生命的蔑视和种族的歧视违反生命最基本的意义,为世人所唾弃。

然而他却具有将这种妖魔化的信仰为许多人所接受的能力,那些人执着地坚信着自身民族独一无二的伟大性,漠视其他民族的人的生命,特别是他们所认为的“最最卑劣的”民族――犹太民族。

汉娜就是被希特勒“教化”后而迷失了人性。

法兰西启蒙学者霍尔巴赫认为:“人类是邪恶的,但并非天生邪恶,而是环境使他如此。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汉娜只知道“服从命令”是无上光荣的。

她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要质疑“服从命令”的正确性。

邪恶的不理智的信仰可以让人迷失本性,失去做人的根本――人性。

法庭上,作为因一位集中营幸存者写下的书而被曝光的6名纳粹看守之一,法官不断向她要一个解释,要她解释为什么她们会眼睁睁看着犹太人被烧死在教堂里也不肯打开门放她们逃生?!汉娜说那是她们身为看守的职责,她反问法官:“换了你会怎么做?”不得不承认,温丝莱特演的出神入化,那种无辜的表情和疑惑的眼神都深刻地反映出一个迷失本性的女人的思维模式与常人相异。

2 战争让人丧失人性一旦邪恶的信仰有了用武之地,便会变态地释放。

战争是有着邪恶信仰的人聚集起来的产物,因为邪恶,其摧毁力是巨大的。

“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个人的体力虽然比另一个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个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不能像人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种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

”战争将纳粹的信仰得以付诸实践,屠杀生命让他们完全丧失人性。

纳粹屠杀犹太人仅仅是二战的一瞥,还有多少事实无法涵盖,二战这一场灾难到底毁灭了多少人的命运,改变了什么同样无法计算,无法弥补。

而更痛彻心怀的是人残杀人,残杀与自己构造相同的种群。

汉娜也参与了屠杀,虽然不是亲手屠杀。

但却比亲手屠杀更残忍,亲自将活人“送上绝路”,面对生命在大火中的叫喊,漠然以对,任由一个个生命被烧成灰烬。

战争是催化剂,血与肉交织的场面让人彻底丧失本性。

3 知识让人迷途知返“知识就是力量”在《生死朗读》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一种挣脱邪恶信仰的力量。

在法庭上,汉娜仍然无法摆脱信仰的束缚,尽管她内心在做着挣扎,‘但信仰还是压倒了“人性”。

像汉娜这样的妇女。

她们软弱、没有依靠甚至没有文化,然而却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罪行。

在监狱里,通过“朗读”,其实可以更准确一点说,通过知识的洗礼,汉娜终于找回良知,拥有了挣脱邪恶信仰的力量,她终于彻底悔悟了,曾经的所作所为令她羞愧难当。

她需要给自己的良知一个交代,需要给为她所害死的人一个交代,也需要证明她自己人性尚存。

在她看来,只有死才可以达到目的,才可以彻底洗涤自己肮脏的灵魂。

虽身在监狱,人性回归的汉娜意识到与受害者相比,自己的经历不具有悲剧性,受害者死了,自己还活着,这种苍白地生存其实比死亡更加可怕,就好比是坠入了无间地狱,汉娜最终以自尽的方式反省自己犯下的罪。

三、战争与人性《生死朗读》不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因为它却涉及到了比爱情更深刻的主题――对于战争的反思,对于人性的反思。

《生死朗读》传达的是“人性本善”的理念,一般情况下,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

站在人人平等的石阶上,站在不同角度的人生中,也许我们不该用仇恨的眼光去看待一个等待拯救的人。

相反,我们应该接受她的被拯救。

事实上,每个人都渴望生命的延续,那是一种本能,是希望。

当一个人用生命去反抗她曾经的信仰,捍卫人性的尊严时,无论他曾经做过什么,我们都应该宽恕他,当然是从道德上宽恕他而不是法律上,至少这是一种勇敢的升华。

《生死朗读》同样谴责战争,战争到底是强者对弱者生命权利的掠夺,但跟其他战争片不同之处在于《生死朗读》着力表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而不是生命。

战争让人丧失人性,做出惨绝人寰之事却并不察觉。

《异端的权利》作者茨威格感叹:上帝的决定何等莫测高深,他所创造的人是那样的不全和无德,他们不断地倾向于堕落和罪恶:他们不能辨别神圣;他们急于再次投入罪恶的深渊。

0以卢梭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激进主义者相信正是社会才是恶的惟一来源,正是恶劣的社会环境、罪恶的社会制度才使人腐败堕落。

但战争结束后,狂热的心逐渐平静,人性是可以被救赎的。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认为,“人的基本特征就是在于其可改造性,或者说可完善性。

”就如汉娜,从淤泥中走出,她的死有一种新的涵义,仿佛开始了新的生命,回归人性后的新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