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盆地地层层序表
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层序沉积有机相特征及其烃源岩分布

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层序沉积有机相特征及其烃源岩分布朱创业【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00(18)1【摘要】沉积有机相是具有相似沉积环境、生物组合、成岩环境、氧化-还原条件以及相近有机质特征的地层单元,其分布受沉积盆地中层序地层格架所控制.因此,层序沉积有机相分析可成为确定和预测烃源岩分布的一种有效工具.本文采用层序地层分析与沉积有机相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划分为三个层序,并探讨了每个层序中沉积有机相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沉积有机相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呈显出一定的规律性,在盆地西部及南部的较深水层序中,沉积有利相类型主要为开阔台地C相,在垂向上变化不大,有机碳含量为0.08% ~ 0.18%.在盆地中部浅水层序中,海侵体系域的沉积有机相类型主要为开阔台地C相及局限台地D相,有机碳含量为0.12%~0.25%,而高位体系域的沉积有机相类型主要为局限台地D相和蒸发台地E相,有机碳含量为0.17%~0.49%,反映出盆地中部浅水层序中的高位体系域是烃源岩分布的最有利地带.【总页数】6页(P57-62)【作者】朱创业【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3【相关文献】1.焦作云台山与青龙峡景区中奥陶统马家沟组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J], 胡斌;张文涛;牛永斌2.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障壁潟湖沉积相模式及有利储层分布规律 [J], 周进高;张帆;郭庆新;邓红婴;辛勇光3.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层序地层与天然气的关系 [J], 朱创业4.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层序结构和沉积微相分布 [J], 韩剑发;王清龙;陈军;林畅松;宋玉斌;徐俊博;李浩;薛学亚;王宇盟5.埋藏条件下碳酸盐岩实验室溶蚀作用模拟的热力学模型与地质勘探方向——以陕甘宁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第五段为例 [J], 肖林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甘宁盆天环坳陷北段

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地层特征研究内容提要:本文从岩石学特征、电性特征、古生物组合入手,本着面向现场,特征明显,易于掌握,便于工作与操作的原则,在对桌子山区露头剖面、黑山剖面、天深1、鄂7井、布1等7口井奥陶系地层、电测等资料认真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地层划分方案。
主题词:天环北段奥陶系地层岩电特征对比划分前言本文研究的天环坳陷北段西部缘断褶带,东靠伊陕斜坡,北起布里克背斜,南邻中央古隆起,面积20000多km2。
八十年代,先后在该区钻探了天深1、天1、天2、李1、李华1、布1等六口井。
其中4口井钻穿奥陶系,2口井钻达下奥陶统桌子山组下部。
1996年,我局在布里克构造与李华台构造之间的芒罕吐庙构造上布了该年度唯一的一口区域探井----鄂7井。
该主要目的层是下古生界奥陶系。
尽管该区先后钻过6口井,前人曾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地区做过大量划分工作。
据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基本解决了西部大的地层划分问题。
但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奥陶系各组的划分还存在很大争议,分层依据各异,所划分的各组界线各不同相同。
这就给地层对比,各组界线、气层、储层井深位置预测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圆满完成鄂7井地质任务,首先要提高预测准确性,必须在钻达主要目的层奥陶系之前拿出我们自己的分层方案。
为此,本人系统收集了西安地质调查处于1956年编的《桌子山东麓地质图》、《综合柱状图》、杨希荣等主编的《陕甘宁盆地西部地层简编》、《宁夏区域地质志》以及局研究院等单位有关西部地区的研究成果,仔细复查了天深1井等6口井的岩心。
选择沉积稳定、地层出露全、化石保存完整,前人曾仔细、深入研究过的桌子山、黑山露头剖面为标准剖面,从岩性组合类型、电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入手,把天深1井等6口井资料与桌子山、黑山剖面逐一分析对比,本着以化石确定时代,岩、电特征标志划分段界线,特征明显,易于掌握,适用现场,便于操作的原则,对天环坳陷北段各井奥陶系地层重新进行了划分(见表1、2),图2,制做了岩谱和镜下照片图版。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准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准层序划分及其特征
周劲松;赵澄林
【期刊名称】《沉积学报》
【年(卷),期】1999(17)A12
【摘要】根据多种资料在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划分出8个准层序,对每主
导以序作了详细的描述,它们大多与自然伽玛曲线对应良好,且均为米级规模,顶部我炙含膏云坪微相,反映持续暴露的语气充分,认为它们是由他旋回作用形成的。
受海平面升降的控制,准层序内δ^13C值先升后降,并且由于其形成的早期和晚期石膏和石盐含量各不相同准层孔隙度和残余含盐量逐渐升高。
准层序内南和有机质的含量变化也导致酸不溶物含量逐渐降低。
岩石的
【总页数】5页(P747-751)
【作者】周劲松;赵澄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42
【相关文献】
1.民族历史发展阶段五段论的研究刍议(二)——五段论的划分方法及各阶段的特征[J], 黄凯;胡建新;王红燕
2.陕甘宁盆地东缘上马家沟组五段一亚段小层划分及与盆内地层的… [J], 徐论勋;
王宝清
3.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微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以靖边气田统5井区马五段上
部为例 [J], 雷卞军;张吉;王彩丽;王小蓉;李世临;刘斌
4.陕甘宁盆地中部马五段上部成岩层序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 [J], 周劲松;赵澄林;刘明梅
5.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中区马五_4段白云岩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J], 彭军;田景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南地质构造

陕南地质构造陕西省跨三大构造单元。
北属中朝准地台,南属扬子地台,中部为秦岭褶皱系。
中朝准地台,省内仅涉及其西南部,南侧以八渡—虢镇—眉县—铁炉子—三要断裂带为界,由陕甘宁台坳、汾渭断陷和豫西断隆组成。
秦岭褶皱系,北与中朝准地台为邻,南以宽川铺—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与扬子准地台相隔,由六盘山断陷、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礼县—柞水华里西褶皱带、南秦岭印支褶皱带、康县—略阳华力西褶皱带、北大巴山加里东褶皱带、摩天岭加里东褶皱带组成。
扬子准地台,本省仅涉及其北缘。
北与秦岭褶皱系为邻,南部延入重庆、湖北两省(市),由龙门—大巴台缘隆褶带、四川台坳组成。
第三纪以来,新构造活动剧烈、复杂,类型多样,构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构造景观。
陕北高原拱起地块,自中生代以来,堆积了巨厚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岩层产状平缓,褶皱断裂不发育。
新生代在晚白垩世缓慢上升为大面积拱起区,且具有在更新世西南部掀斜、全新世东北部掀斜的特点。
现代地貌为沙漠高原和黄土高原,新构造所形成大的活动断裂不明显,在中生界基岩中有裂隙密集带发育,在新生代地层中可见小断层发育,其走向一般近东西。
渭河地堑系新生代断陷盆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活动性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区域稳定性差。
活动性断裂以近东西、北东东、北东向为主,北西向次之。
近东西向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直接控制着侏罗、白垩、老第三系和中新统的分布,第三纪以来仍有活动,如口镇—关池大断裂;北东东向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早期—上新世初,直接控制着中新统和上新统的分布,直至现在仍有活动,如渭河大断裂、乾县—临猗大断裂。
同期的还有北北东向断裂,如韩城断裂;北东向断裂形成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控制着第三系张家坡组,第四系上、中更新统的分布,现在仍在活动,主要有毛家河断裂、白龙潭断裂等。
同期的还有北西向断裂,如八渡—虢镇断裂。
断裂皆为高角度断层,直接控制、影响沉陷的形成和发展,使本区形成具差异性断块构造的某些特征。
近东西向地堑与北东向凹陷迭加形成断陷洼地,如陵前洼地、保南洼地、卤阳洼地等,近东西向地垒与北东向隆起带共同作用形成断块中低山、断块黄土塬,如嵯峨山、将军山、尧山、五龙山、九龙塬、紫金塬、焦作塬、铁镰塬等。
伊陕斜坡构造

3.分层依据:进入本组地层泥岩大段出现,砂岩颜色变浅,电阻率明显低于山西组。
与下伏山西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山西、太原、本溪组地层岩性特征
一.山西组:
1.岩性:上部为灰、褐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浅灰、灰白色细砂岩;下部为灰、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白色细砂岩、炭质泥岩及煤层,是一套海退厚的湖沼相三角洲平原相沉积。
与下伏纸坊组地层呈整合接触。
延长组小层划分对比及相分析
1.长10期:长10厚100m左右,底部大段浅肉红色中细砂岩。
2.长9期:长9厚110~150m之间,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绿色细中粉砂岩,电性上电位平值、高伽玛、扩径、高声速,划分上以砂岩为底,泥岩为顶。
3.长8期:长8厚120~140m,岩性为浅灰绿色中细粉砂岩与深灰色、灰黑色泥岩呈不等厚互层。成岩作用较差,电性上反映为大井径、高声速、高伽玛、自然电位曲线变化较明显,划分顶底均以砂岩为界。
现场中首选K9标志层,其次石K2、K3标志层。
刘家沟、石千峰、石盒子组地层岩性特征
一.下统刘家沟组:
1.岩性:上部为浅肉红色、下部为浅棕色细砂岩夹杂色泥岩。底部主要为一套砂岩,浅红、肉红。现场中可见红色泥岩和深色泥岩,其中大量深灰色泥岩也有,细看很好的磨圆,表现为以前地层泥岩没有被带上来。当岩屑中连续出现较厚层、纯的泥岩时,即进入石千峰组,其泥岩也为棕红色,钻时上刘家沟底的钻时砂泥岩分别不大,同为15~17分之间。
与上伏地层太原组呈假整合接触。
二.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1.岩性:灰褐、深灰色泥晶灰岩与灰黑色炭质泥岩及煤层互层,底部夹灰白色粉砂岩。
灰岩:成分主要为方解石,见少量陆源碎屑,遇盐酸反映剧烈,具贝壳状断口。
陕甘宁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及成矿特征

陕甘宁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 及成矿特征
2、侏罗纪地层
延安组 :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位于陕西延安市。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早期,受印支构造运动抬升作用的影响,沉积了一 套冲积扇~河流及河湖三角洲相含煤岩系。地层厚度100~300米,根据区 域煤层和岩性分布特点将其划分为延1~延10共十个油层组。岩性为灰白 色砾岩、中~粗砂岩、灰绿色细~粉砂岩与灰黑色粉砂质泥岩、碳质页岩 及煤层不等厚互层,与下覆地层(富县组/延长组)呈不整合接触。
陕甘宁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 及成矿特征
2、侏罗纪地层
下统侏罗
富县组: 属侏罗系下统,命名地点在陕西富县。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末期逐步抬 升,延长组遭受剥蚀,使上覆的富县组呈充填式沉积,以残积相~河流及河湖 相沉积为主。地层厚度0~156米,岩性、厚度变化较大,按粒度有“粗富 县”、“细富县”之分,按色调(泥岩细富县有“红富县”、“黑富县”之 别。岩性主要为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砂砾岩、含砾粗砂岩,以及黄绿色、紫 红色、灰紫色等杂色泥岩及含菱铁质鲕粒的铝土质泥岩(残积相沉积),与 下伏延长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陕甘宁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 及成矿特征
2、侏罗纪地层
中侏罗统
安定组:属侏罗系中统,广泛分布于鄂尔多斯盆地,命名地点在陕 西子长县安定镇。鄂尔多斯盆地安定期,水域扩大,水体加深,湖 泊环境形成,气候仍然炎热干燥,主要发育一套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内陆湖泊沉积。地层厚度40~130米,其岩性在全盆地可分为两段, 上部为泥灰岩夹泥页岩,下部主要是灰黄细砂岩及灰黑色页岩,与 下伏直罗组呈整合接触。
陕甘宁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及成矿 特征
• 石油(赋存地层)
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种类、赋存地层)
陕甘宁盆地侏罗纪地层发育及成矿 特征
陕甘宁盆地拗陷郝家山断背斜含油气岩石地层划分

陕甘宁盆地拗陷郝家山断背斜含油气岩石地层划分段先哲;冯志刚;陈亮;张璞;李南;李冬;时皓;孙嘉;谭凯旋;胡杨;谢焱石【摘要】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oil and gas reservoir burial of Haojiashan faulted anticline from Shanganning basin, a well drilling numbered Jinquan 12 was carried out at an earlier stage. The drilling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as an obvious indication of oil and gas, but the affiliation of oil and gas-bearing strata remained unclear as it was only determined by referring to the nearby oil-bearing strata, resulting in an inaccurate stratigraphic division. To address this problem, a Jingquan 1 well drilling thus was implemented. Based on the previous data and a detailed observation of the li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lling cores, we, in this study, stratigraphically re-divided the strata adjacent to this well drilling. The new results obtained could correct those of the Jinquan 12well drilling. This stud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optimizationof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mparison in this study area.%为更好了解陕甘宁盆地郝家山断背斜的含油气层埋藏特征,前期在郝家山已实施金泉12钻井,发现有明显的油气显示,但对油气显示层的隶属关系尚不明确,仅参照附近相邻含油地层进去确定,存在划分不准确问题。
地层层序表

地层层序表
E s2 30-310油层。
沾化、车镇凹陷剥蚀变薄,油气层在不整合面之下。
沙二
段底为T3地震反射层,在坳陷的南部沙二上、下段连续沉积,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北部缺失沙二下地层,沙二上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合面;3、防扩径影响
固井;4、防掉牙轮、
井斜。
生界Kz
防裂缝性井漏
回,砂岩呈正韵律。
下部灰绿色、紫红色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注意油气侵;2、防垩系K 生
塌扩径;防裂缝性渗漏。
∈
2
系∈
1 中
水试验,落实油水系统和含油高度。
气显示。
肉眼难以确定岩性时,以镜下鉴定岩性为准。
面,按设计取准太古界风化淋蚀带岩心,落实岩性、裂缝发育情况及含油性。
、注意灰岩(有石英自形晶)裂缝岩屑油气显示;2、兼探太古界地层含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7
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夹煤层,砂岩多为厚层,
延8
块状中细粒,底部往往发育巨厚含砾粗砂岩
延9
T5
富县组
延10
第五段 长1
长2 第四段
长3
延
长4+5
上统
长
第三段 长6
三
组
叠
长7
T7
系
长8
第二段
长9
第一段 长10
中统
下 统
纸纺组 和尚沟组 刘家沟组
上 石千峰组
二
统 上石盒子
叠
组
系
下石盒子
下
组
统 山西组
30-42 紫红色粉砂质页岩、页岩夹薄层灰岩
30-74
上部为灰紫、灰色泥灰岩与页岩互层, 下部为石英砂岩与鲕状灰岩互层
T12
38-104
上部深灰色块状结晶灰岩, 下部含磷砂岩及磷块岩,其底为地震T12层
靖边气田
11-182 紫红色页岩、灰绿、灰紫色泥灰岩,底部为石英砂岩、砾岩
705-2243
灰色、浅灰色、灰白色含燧石条带及燧石团块白云岩, 本系多未见底
苏里格、榆林等 气田
15-58
灰黑色页岩夹灰色灰岩与煤线,底部为一层铝土矿及山西式 赤铁矿,西部贺兰山为厚达1580m之"羊虎沟组"
270-799.6 灰色、浅灰色、灰白色夹深灰色厚层至块状内碎屑灰岩
贺兰山、桌子山为绿灰色页岩夹灰质砂岩及砾状灰岩凸透镜
130-2154 体
T10
陇县为黄灰色、灰绿色页岩、团粒灰岩及凝灰岩,富产笔石
安定组
80-150 棕红色泥岩为主,下部夹粉细砂岩,上部夹杂色泥灰岩
中统
直
罗
组
直1
直2 直3
200-400
上部为棕红色、兰灰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向下 砂岩增多,底部为广泛发育的厚块状含砾粗砂岩
直4
T4
延1
侏 罗 中系
延
安
生
下统
组
界
延2
延3
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中细砂岩夹煤层
延4
延5
250-300
延6
14.4-42.8 (未穿)
浅黄色、白色石英岩状砂岩,下部夹紫红色页岩、石英岩及 火 成岩脉。
变质岩
变质岩 注:该地层表未包括盆地本部的外围盆地地层表
滹 沱 群
太 古 界
阜 平 群
五
台
群 、
地层
统
组
上 统
太原组
中 统
本溪组
上 统
背锅山组
中 统
平凉组
马家沟组 下 统
亮甲山组
冶里组
凤山组
上 统
长山组
崮山组
中 张夏组 统 徐庄组
毛庄组
下 馒头组 统
猴家山组
罗圈组
段
油层组 地震 名称 反射层
地层厚度 (m)
岩性
主要油层分布区
T9
22-276.1
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灰黄色、深灰色砂岩,上部夹煤 层及灰黑泥灰岩,含黄铁矿结核,盆地北部其顶为地震T9层
主要油层分布区
马岭、姬塬油田 马岭油田
安塞、树儿庄油 田
安塞油田 华池油田 安塞、靖安、姬 塬油田 西峰、姬塬油田 马家滩油田
苏里格等气田 苏里格、榆林等
气田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地 层 层 序 表(表1)
界系 石 炭 系
古奥 生陶 界系
寒 武 系
震
旦 中系 Hale Waihona Puke 蓟 元县 古系 界长城 系
下 元 古 界
8-57 灰色、深灰色结晶白云岩和含燧石竹叶状灰岩、泥质灰岩
10-88
灰色灰岩、泥质灰岩、竹叶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东部地区 为白云岩、灰质白云岩为主
81-270 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含泥质条带灰岩竹叶状灰岩及夹岩
50-175
灰色中-厚层结晶灰岩,厚层块状鲕状灰岩,东部离石一带缺 失
53-126
紫红色、灰绿色页岩、粉砂质页岩夹薄层灰岩、生物碎屑灰 岩
鄂 尔 多 斯 盆 地 地 层 层 序 表(表1)
地层
界系 统
组
第 全新
新 生 界
四 系
第 三
统 更新
统 上新
统 渐新
系统
段
油层组 地震 名称 反射层
地层厚度 (m)
岩性
0-50 现代河谷冲积砂砾层及砂土层
0-220 灰黄色粉砂质黄土
0-70 土红色、棕红色粘土
150-360 棕红色泥岩夹灰白色砂岩及石膏
泾川层
0-119 棕红色、浅兰灰白泥岩与浅棕红色细中砂岩互层
白 垩 下统 系
罗汉洞层
志
环河层
丹
组
华池层
66-180 桔红色块状中-粗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200-243 灰绿、兰灰、棕红色泥岩夹少量砂岩 132-294 棕红色灰紫色细砂岩、粉砂岩夹绿色、暗紫色泥岩
洛河层 宜君层
T3 66.5-447.5 棕红色块状中粗砂岩 0-450 棕灰色砾岩夹薄层砂岩透镜体
50-60 深灰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
50-130 灰色泥岩夹粉细砂层
200-320 灰绿色、肉红色块状长石砂岩夹泥岩
300-530 47-169 202-422
200-345
200-340 80-200 37-125
棕红色泥岩与灰绿、灰紫色中厚层砂岩互层
紫红色砂质泥岩与砂岩,砂岩自上向下变粗,局部含细砾岩 灰紫色、灰绿色、暗紫红色细-粗砂岩夹紫红色棕红色 砂质泥岩、泥岩、含泥灰质结核,底部含细砾石 上部以紫红色泥岩为主,夹中厚层砂岩, 上部为灰绿色、黄绿色厚层、块状砂层(局部含砾石)夹 暗紫色泥岩、砂质泥岩 紫红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与浅棕灰色黄绿灰色砂岩互层 局部含砾石,砂岩较致密 棕灰色、灰绿色砂岩与兰灰,棕褐色、黄绿色砂质泥岩互 层,底砂含砾石 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夹灰白色中厚层砂岩,盆地东部 和北部见夹煤层
0-150 杂色泥岩夹灰白色中粗粒至含砾粗砂岩
0-245 深灰色泥岩夹浅灰色细砂岩及煤层
120-160 浅灰绿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灰色泥岩
100-170 深灰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砂岩互层
90-130 深灰色、灰黑色泥岩与中层状粉砂岩互层
100-120 深灰色泥岩与灰绿色粉细砂岩互层
80-100 灰黑色泥岩与油页岩
灰色厚层为主的灰岩、豹皮状灰岩及少量泥质条带灰岩,
200-1556
下部夹灰黄色白云岩质灰岩,井下夹数层盐岩, 在桌子山一带相变为灰黑色、深灰色薄层状灰岩、泥灰岩及
页岩; 东部乡宁离石一带见石膏质灰岩
58-90
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 下部为灰色中薄层状白云岩,底部夹页岩
50-73 灰色、浅灰色结晶白云岩和含燧石条带、团块白云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