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总复习 第24讲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缘故、特点;2.举例说出基因重组;3.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数据处理,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散思维及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1.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明白得生物界在丰富多彩的本质,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2.在基因突变的学习中明白得如何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3.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作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5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要紧学习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缘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2).基因突变的缘故。
2、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比较。
四、学情分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关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差不多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和环境有关。
本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遗传物质怎么说是如何引起生物的变异的。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程序设计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利用学案导学,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发,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适应和学习方法。
同时,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声像技术及多媒体工具,借助多媒体动画,把基因突变的缘故及类型和基因重组的原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适时进行点拨,以关心学生建构正确的知识结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七、教学过程(一)、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欲望(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现水毛茛和果蝇的图片,设疑:水毛茛裸露在空气中的叶和浸在水中的叶什么缘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形状?这种变异能遗传吗?果蝇的白眼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吗?2、导出生物体变异的类型(不可遗传变异和可遗传变异),并指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为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教案

5.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教学目标】1.说明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2.分析基因突变的原因,阐明基因突变的意义。
3.分析细胞癌变的原因,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离致癌因子。
4.阐明基因重组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2)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细胞的特点(3)基因重组2、教学难点(1)细胞癌变的原因(2)基因重组的类型【新课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其实生物变异不只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重组也会造成生物变异。
那么基因重组造成的生物变异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呢?有什么特点?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基因重组。
【新课讲解】基因突变的实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入手,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
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甚至辩论,让学生猜测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结果。
材料1:1910年,一位美国黑人青年由于发烧和肌肉疼痛到医院看病,医生检查发现,他患的是当时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特殊的贫血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红细胞是圆饼状的,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却是弯曲镰刀状的。
这样的红细胞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这种病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图5-1,也可以用幻灯的形式展示正常红细胞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红细胞图片。
然后提问:(1)从图片中我们看到正常红细胞是什么形状?有什么功能?提示:圆饼形状,运输氧气功能。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呈镰刀状,对功能的完成有没有影响?提示:有,运氧气能力降低,易破裂溶血造成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讲述: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正常红细胞变成镰刀型红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材料2:1928年,人们发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能将这种病遗传给下一代,并且发现该病是一种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2025年高中生物高考精品备课教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课时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课标要求核心考点五年考情核心素养对接1.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会引发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2.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变化,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3.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4.阐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所发生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会导致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组,从而使子代出现变异基因突变2023:江苏T1D和T20(1)(3)、广东T2、全国甲T32(1);2022:山东T6、广东T11、湖南T19(4)、浙江6月T28(1);2021:天津T3和T8、海南T15、湖南T9和T15、湖北T24、广东T20、重庆T22(1)、浙江6月T6;2020:江苏T9、海南T23(1);2019:江苏T18、海南T111.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比较。
3.社会责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癌变等热点问题,培养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基因重组2023:湖南T15、浙江6月T9D;2021:浙江1月T25;2020:北京T7、全国ⅠT32(1)、天津T7命题分析预测1.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基因突变的类型判断、特征及原因,细胞癌变与基因突变的关系,基因重组的类型及应用等方面,多以新情境、图形或文字信息为载体,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
2.预测2025年高考仍会保持上述考查特点,高考可能会将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与遗传和减数分裂相联系进行综合考查考点1基因突变学生用书P1831.基因突变的实例(1)镰状细胞贫血①形成示意图②原因分析(2)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3]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4]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自主预习一、基因突变1、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直接原因:的改变。
根本原因:。
2、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该变化若发生在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一般;但有些植物的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可通过传递。
3、基因突变的时间:。
4、人工诱变的因素:物理因素:如等;化学因素:等;生物因素:5、②③特点:①⑤。
6、意义:基因突变的结果使一个基因变成了它的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等。
二、基因重组1.概念:指生物在进行生殖过程中,控制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种类:课内探究【引入】生物的变异1、变异的概念。
2、变异的类型。
探究一、基因突变1、阅读课本80-81页“基因突变的实例”小节,完成课本81页“思考与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2)除了碱基替换引起的性状改变的方式外,还有其他方式吗?(3)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
(4)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是什么?基因突变一定会遗传给后代吗?【思考】(1)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什么?【典例】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C.基因分离D.环境影响2、阅读课本81-82页“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小节,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哪些?(2)基因突变的特点有哪些?(3)基因突变的意义是什么?【思考】基因突变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典例】果树的叶芽若在早期发生突变后,可以长成变异枝条,但长势一般较弱,这是因为基因突变一般具有()A.随机性B.低频性C.不定向性D.有害性探究二、基因重组1、阅读课本83页第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重组的概念是什么?(2)基因重组的类型有哪两种?发生的时期是什么?2、完成课本83页“思考与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有性生殖相同亲本的后代会产生差异呢?3、阅读课本83页,回答:基因重组的意义是什么?【思考】(1)对比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什么?(2)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R菌转化为S菌是基因重组吗?为什么?【典例】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闻名世界,从遗传角度看,和普通水稻相比,杂交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A.基因重组B.环境影响C.基因突变D.人工诱变。
高三生物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生物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案第五章第一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问题导读评价单王三虎班级小组姓名【学习目的】①通过构造化预习,能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原因以及基因突变的意义;能自己组织语言说明基因重组的意义。
②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自己组织语言说明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原因,能自己总结基因突变的特点,准确率至少85%。
③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和归纳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准确率至少85%。
【重点难点】重点:①基因突变的概念及特点。
②基因突变的原因。
难点: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构造化预习】一、基因突变实例1、概念:基因突变是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___或者者______,而引起的基因______的改变。
2、实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1〕病症:患者红细胞由正常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为,易发生红细胞,使人患溶血性贫血。
〔2〕发病机理:图解蛋白质正常异常↑↑氨基酸↑↑mRNAGAAGUA↑↑CTTCTDNA____〔3〕原因分析:①该病症出现的直接原因。
②该病症出现的根本原因。
〔4〕结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的一个碱基对改变而产生的一种遗传病。
3、对生物的影响〔1〕假设发生在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
〔2〕假设发生在中,一般不遗传,但有些植物可通过无性繁殖遗传。
〔3〕某些细胞突变后可能开展为癌细胞。
4、原因〔1〕外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
〔2〕内因: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5、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等。
6、意义〔1〕基因突变对自身的影响①基因突变对生物一般是。
②基因突变可产生,以适应改变的环境。
〔2〕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①是产生的途径;②是的根本来源;③是的原始材料。
二、基因重组1、概念:在生物体进展的过程中,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也自由组合。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案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2.了解基因重组的过程和意义;3.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验方法;4.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工程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定义和分类;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工程的影响;2.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验方法。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10分钟)1.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基因重组的概念,鼓励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和应用。
Step2:基因突变的分类(15分钟)1.介绍基因突变的分类,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和倒位突变等;2.利用示意图和生物实例,展示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对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Step3:基因重组的过程(20分钟)1.介绍基因重组的概念和过程,包括DNA的剪接、拼接和修复;2.通过示意图展示基因重组的过程,培养学生对基因重组的理解。
Step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验方法(25分钟)1.介绍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基因克隆技术,演示PCR反应的步骤和条件;2.通过实例展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Step5:学生讨论(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和基因工程的影响;2.学生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思考。
Step6:总结与拓展(10分钟)1.总结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和分类;2.展望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基因工程和生物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五、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结合示意图和实例,提高学生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概念的理解;2.小组讨论和展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3.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和应用。
六、教学资源1.PCR实验的原理图和实验步骤;2.基因克隆实验的原理图和实验步骤;3.示意图和实例,用于解释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和分类。
(完整版)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课方案王慧英河北平山古月中学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1、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色和原由2、说出基因突变的意义3、举例说明基因重组及其意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方面:1、经过基因突变原由的学习,建立事物发展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的辨证唯物的思想2.经过对基因突变原由及特色的逻辑论证过程,不只能够使学生懂得生物界丰富多彩的本质,还能够对学生进行用辨证唯心主义的看法认识生物体和生物界的思想教育。
3.经过基因突变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形成关爱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
能力目标:1.经过对课本中实例的剖析,培养学生剖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
2.经过学生之间互相启迪、互相增补、激发灵感,提升学生合作—研究的能力。
3.教师精心设计训练和反应.培养学生理论联系本质的能力。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 1.基因突变的看法及特色2.基因突变的原由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三、教课与学法方法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适合增补有关的资料, 创建形象生动的教课气氛,让学生从实例剖析下手, 教师适合举例以问题形式层层递进指引,依据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本质,从宏观到微观来归纳总结看法;指引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从议论英词句子中发生个别字母改变可能致使句子意义的变化状况和一本书的文字信息在从头拷贝一份时易发生的错误,进行理解指引联想和类比,理解基因突变和生物性状改变的关系;以设问、议论的形式指引学生经过问题研究和自主合作学习思虑基因突变和重组的意义;用填表的形式指引学生进行知识的对照和总结。
最后有效小练进行稳固和加深理解,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控一次性到位。
四、学情剖析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其实不陌生。
经过前方对基因构造和功能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有关,也与环境有关。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遗传学中重要的看法,是学生学习生物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基础,此中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这部分教学内容中的一个要点知识。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高一生物复习教案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高一生物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掌握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遗传规律及应用。
3.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遗传规律及应用。
2.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遗传规律及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回顾基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引入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基因突变(1)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缺失等。
(2)讲解基因突变的类型:自发突变、诱发突变。
(3)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有利突变、有害突变、中性突变。
(4)讨论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基因重组(1)介绍基因重组的概念: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交换,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2)讲解基因重组的类型:同源重组、非同源重组。
(3)分析基因重组的意义:增加生物体的遗传多样性,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遗传规律(1)讲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遗传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连锁互换规律。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遗传过程中的作用。
5.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应用(1)介绍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基因工程、基因治疗等。
(2)讨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农业生产、医药卫生等领域的实际意义。
6.课堂小结(2)强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
7.作业布置(1)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理解。
(2)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基本概念、类型、遗传规律及应用。
2.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果。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总复习第24讲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教案教学案【考纲要求】【考点分析】【考点预测】本考点是现实生活与实践生产比较密切的问题,所以也是考察的重点问题,主要考察的是基因突变的类型以及基因重组的时间关系,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另外一个重要的考点就是育种问题,主要是以大题或者是实验设计的试题出现。
【知识梳理】一、基因突变1、概念2、方式3、原因(1)内因(2)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低频性④不定向性二、基因重组1、概念2、发生时期3、形式【重点解析】可遗传的变异形式比较1.基因突变的类型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不同,可将基因突变分为四种类型:(1)点突变:由某位点一对碱基改变造成的。
其包括两种形式:转换和颠换。
点突变的不同效应为:①同义突变;②错义突变;③无义突变;④终止密码突变。
(2)移码突变:某位点增添或减少1~2对碱基造成的。
(3)缺失突变:基因内部缺失某个DNA小段造成的。
(4)插入突变:基因内部增添一小段外源DNA造成的。
2.突变体的表型特性突变对表型的最明显的效应,可分为:(1)形态突变。
(2)生化突变。
(3)致死突变。
(4)条件致死突变。
3.突变发生的时期突变可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发生。
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中,通过有性生殖必然引起后代遗传变化;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可引起某些体细胞遗传结构上的改变。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迟,则生物表现出突变性状的部分越少。
4.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是基因在诱变因素作用下,内部分子结构改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可以概括如下表所示:5.基因突变的特征(1)普遍性。
(2)随机性。
(3)稀有性。
(4)多方向性:一个基因可突变为一系列异质性的等位基因----复等位基因。
但每一个基因突变的方向不是漫无限制的,如毛色基因,突变一般在色素的范围内。
(5)可逆性。
(6)多害少利性:但有害的突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转化6.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比较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本质基因结构改变,产生新的基因,出现新的性状基因重新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使性状重新组合例1.将同一品种的小麦分别种在水肥条件不同的农田,其株高等性状表现出很大差异,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A.遗传性B.遗传重组引起的变异C.基因突变产生的差异D.不遗传的变异解析:生物的变异分为不遗传的变异和遗传的变异,前者是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后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生物性状的变异。
同一品种的小麦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若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表现出来的性状是一样的。
同一品种的小麦在水肥不同的农田,其性状差异是由于环境条件不同引起的,而非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
若由基因突变引起的,则只限于极少数个体出现性状差异。
因为品种是纯合子,也不存在由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导致性状变异的问题。
所以是一种不遗传的变异。
答案:D例2.基因突变大多数都有害的原因是()A.基因突变形成的大多是隐性基因B.基因突变破坏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形成的均衡体系C.基因突变形成的表现效应往往比基因重组更为明显D.基因突变对物种的生存和发展有显著的负作用解析:如果对基因突变的有害性理解不深刻,易选C和D,因基因突变后,性状改变确定非常显著,而且往往对个体生存确实不利;但表现效应明显不一定导致有害,虽然基因突变大多有害,可是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故C、D不合题意。
A项中的隐性基因不一定就有害,何况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只有B项叙述才是真正导致有害性的原因。
答案:B例3.用一定剂量的秋水仙素处理某种霉菌,诱发了基因突变,秋水仙素最有可能在下列哪项过程中起作用?()A.有丝分裂间期 B.有丝分裂全过程C.受精作用过程 D.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解析:基因突变最易发生于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即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导致体细胞发生突变)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导致生殖细胞发生突变)。
当然,对有性生殖的动、植物,只有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才能影响到子代性状的变化。
霉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生殖(孢子生殖),它不进行减数分裂。
该题是关于基因突变发生时期的应用题,属于化学诱变的范围。
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答案:A例4.根据图示分析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并回答:(1)请给予图中①②③以特定的含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
(2)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__________合成的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该隐性致病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碱基组成为__________;正常基因在图中对应的组成为______。
(4)根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病率和表现特征,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特点。
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由于病人的血红蛋白分子的一条多肽链上,有一个氨基酸的种类发生了改变,即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异常的缬氨酸,根本原因是合成血红蛋白分子的遗传物质DNA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就是发生了基因突变,由突变成。
答案:(1)①基因突变②CAT ③GUA (2)血红蛋白 DNA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3)(4)突变率低有害性【实战训练】(09广东卷)(09上海卷)1.右图中①和②表示发生在常染色体上的变异。
①和②所表示的变异类型分别属于A. 重组和易位B. 易位和易位C. 易位和重组D. 重组和重组答案:A解析:由染色体图像可判断①中两条为同源染色体②中两条为非同源染色体,①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换部分染色体片段属于重组,②是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染色体属于易位。
(09福建卷)2.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其中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异是A.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B.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C.染色体复制时受诱变因素影响,导致基因突变D.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解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都可以发生染色体不分离或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间期都发生染色体复制,受诱变因素影响,可导致基因突变;非同源染色体某片段移接,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
因此选B。
(09北京卷)3. 真核生物进行有性生殖时,通过减数分裂和随机受精使后代A. 增加发生基因突变的概率B. 继承双亲全部的遗传性状C. 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D. 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了遗传变异的相关知识。
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变异的主要来源是基因重组,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发生基因重组,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基因组合。
(09全国卷Ⅱ)4. (10分)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但现在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活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①配置(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
②将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
周围出现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
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转化率较高。
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人催化活性高,菌体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
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区。
答案:(1)①固体玉米淀粉②野生菌株③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④浅色范围大(2)编码非编码解析:(1)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首先一步应是配制固体培养基,其碳源是玉米淀粉;其次要将野生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用紫外线照射的目的是对野生菌株进行诱变处理;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淀粉有没有被分解,如果颜色变浅,说明淀粉被分解了,这种菌落即为初选菌落。
(2)依题意,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编码区,菌株Ⅱ淀粉酶的蛋白含量高,说明该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
(09江苏卷)5.(7分)甲磺酸乙酯(EMS)能使鸟嘌呤(G)的N位置上带有乙基而成为7-乙基鸟嘌呤,这种鸟嘌呤不与胞嘧啶(C)配对而与胸腺嘧啶(T)配对,从而使DNA序列中G—C 对转换成A—T对。
育种专家为获得更多的变异水稻亲本类型,常先将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经过处理后发现一株某种性状变异的水稻,其自交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这种变异为突变。
(2)用EMS浸泡种子是为了提高,某一性状出现多种变异类型,说明变异具有。
(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而染色体的不变。
(4)经EMS诱变处理后表现型优良的水稻植株也可能携带有害基因,为了确定是否携带有害基因,除基因工程方法外,可采用的方法有、。
(5)诱变选育出的变异水稻植株还可通过PCR方法进行检测,通常该植株根、茎和叶都可作为检测材料,这是因为。
答案:(1)显性(2)基因突变频率不定向性(3)结构和数目(4)自交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5)该水稻植株体细胞基因型相同解析: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相关知识。
(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亲本性状为显性;(2)水稻种子用EMS溶液浸泡后,再在大田种植,通常可获得株高、穗形、叶色等性状变异的多种植株,所以EMS浸泡种子的作用是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变异类型多种说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3)EMS诱导水稻细胞的DNA发生变化,但是不影响而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
(4)表现优良的植株可能含有隐性突变基因,为确定该基因是否有害要先让其表达出来,所以可用自交的方法,也可以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来让隐性基因表达出来。
即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形成二倍体;(5)用EMS溶液浸泡水稻种子所以长成的突变植株的所有体细胞中都含相同的基因。
【名师点拨】1.基因突变与蛋白质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mRNA的变化,但是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对蛋白质合成的影响不同,对性状的影响也就不同。
基因中碱基对的改变会引起蛋白质如下变化:如果碱基对的改变引起mRNA的改变是使正常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那么就会使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变少,相反可能变多;如果碱基对的改变引起mRNA的改变是使正常的密码子变为其他密码子,那么蛋白质中可能改变一个氨基酸或没有氨基酸改变。
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引起的mRNA的改变,会从增添或缺失的部位开始使密码子改变,翻译而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也有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