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从语源学到语用学_解读

合集下载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

语用学概述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功能。

在语用学中,人们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目的和效果,以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交际规则和共同理解。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

一、语用学的定义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

与语言学关注语言结构和规则不同,语用学关注的是人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交际目的和达到特定的效果。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二、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言语行为是指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图和目的,包括陈述、疑问、命令等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

言语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语境中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包括词义、句义和篇章意义等方面。

交际规则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的规范和约定,包括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和言语行为准则等方面。

三、语用学的研究方法语用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

其中,语料库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真实语言数据来揭示语言使用的规律和变化。

实验研究是另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行为和反应。

此外,调查问卷、访谈和观察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语用学的研究中。

四、语用学的应用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语用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从而提高语言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其次,语用学可以用于教育和教学领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应用技巧。

此外,语用学还可以应用于语言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的设计,以提高教学和评估的效果。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和交际功能。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言语行为、言语意义和交际规则等方面。

语用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来分析语言使用的规律和特点,其中包括语料库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语用学学后感

语用学学后感

语用学学后感
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用学,即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语言使用的规则、意义和功能。

经过了一学期的学习,我对语用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认为语用学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经历的人之间在使用语言时会有各种误解和歧义。

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交际的规律和模式,更准确地理解别人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其次,语用学还可以实现跨文化交流。

在跨文化交流中,掌握语用学的基本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意见和看法。

例如,在和西方人进行交流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和直接表达的风格,作为一个东方人,我们需要更加谨慎,防止因口误或翻译的失误而造成误解和矛盾。

除此之外,语用学也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语用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的运用方式。

在进行写作、演讲、交流等活动中,我们需要考虑到我们的受众群体,或在特定的语境下使用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并避免产生误解。

最后,我认为在语用学的学习过程中,必须注重实践和应用。

仅仅深入理解语用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来巩固并提高自己的能力。

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需要随时更新和提升自己的语用学知识,以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和语境。

总之,语用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揭示了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跨文化交流和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和应用,不断提升自己的语用学知识。

(完整版)语用学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语用学讲稿

语用学讲稿

语用学讲稿引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通过语言,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思,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

然而,语言的使用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传达信息,它还涉及到许多细微的语言现象和交际规则。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规则,语用学应运而生。

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上下文中的意义和效果。

与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不同,语用学研究的是语言的使用和交际规则。

它更加注重语言的真实场景和人们的实际交流。

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话语行为,言语行为和交际策略等。

它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含义理论含义理论研究了语言表达的含义是如何构建和解释的。

它涉及到与语义学密切相关的语用含义。

语言具有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字面意义、暗示意义和言外意义等。

通过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对话中的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研究了通过言语表达的行为。

人们在交流中,往往通过语言实现特定的目的,如请求、命令、承诺、道歉等。

言语行为涉及到言语行为的目的、类型、规则和后果等方面的研究。

理解言语行为有助于我们掌握交际技巧,更好地实现与他人的有效沟通。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研究了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通过推理来解释和理解他人的言语行为。

通过语言表达的信息往往是不完整的,人们需要通过推理来填充信息的空缺。

语用推理包括指代消解、暗示理解和推断等方面的研究。

掌握语用推理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推测他人的心理。

言语和语境言语和语境的关系是语用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言语的意义和效果往往是由语言本身和语境共同决定的。

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和效果。

语用学研究了语言表达和语境之间的关系,包括语境的角色、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等方面。

语用学的应用语用学不仅仅是一门学术研究,它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语用学的原理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提高交际技巧,避免沟通误解和冲突。

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语用学是指现代数理逻辑符号学分支之一。

关于符号或语言符号(语词、句子等表达式)与其解释者关系的学科。

美国莫里斯在提出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区分时,认为语用学是对指号和解释者的关系的研究,即研究指号在它出现于其中的行为范围内的起源、用法和效果。

卡尔纳普认为,如果一种研究明确地涉及说话者或语言作用者,我们便把这种研究归诸语用学的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迅速发展。

语用学 yǔ yòng xué(pragmatics)语言学、哲学和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脉络如何影响人运用和理解语言。

语用学分析研究影响语言行为(如招呼、回答、应酬、劝说)的标准和支配轮流发言的规则。

语用学还研究语言用于成事的方式。

例如,「我允诺」用于特定语境中就是允诺。

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符号或语言词句与其使用之间的关系。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领域,是专门研究语言的理解和使用的学问,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用学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不同于语法研究,它是关于人类语言本身的研究。

在语言的使用中,说话人往往并不是单纯地要表达语言成分和符号单位的静态意义,听话人通常要通过一系列心理推断,去理解说话人的实际意图。

要做到真正理解和恰当使用一门语言,仅仅懂得构成这门语言的发音、词汇和语法是远远不够的。

语用学的另一核心概念就是意义。

何兆熊先生(1987)在他的语用学概要一书中指出:“在众多的语用学定义中,有两个概念是十分基本的,一个是意义,另一个是语境。

”从发展的观点看,语用学的崛起是语义研究的发展和延伸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语用学是一种对意义的研究。

但语用学所研究的意义不同于形式语义学所研究的意义,它所研究的是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使用时体现出来的具体意义。

由此可知,语境对意义的作用在语用学研究中十分重要。

研究在一定的上下文里语言的使用,包括所产生的字面意义和蕴涵意义,以及可能产生的效果的学科。

语用学整理——精选推荐

语用学整理——精选推荐

语用学第一章绪论本节主要内容: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2、关于语用学的定义;3、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4、语用学的分支领域;1、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语用学”的术语译自英语pragmatics一词,把pragmatics译为“语用学”只是对这个词的狭义理解。

“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

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筹划和行为。

Green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救生员朝一个在水中挣扎的游泳者投去一个救生圈。

救生员的这一行为无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基于救生员的一个意图,就是救人,和至少三个所信,(1)他相信游泳者需要救助;(2)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朝他投去的救生圈是用来救他的;(3)他相信游泳者知道如何用救生圈。

人类的语言交际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怎样通过语言交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救生员怎么来达到自己救人的目的有共同的地方。

把pragmatics用来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是对这一词语的窄义理解。

“语用学”就是很合适的了。

哲学家与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在哲学研究中最早使用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是本世纪的美国哲学家Morris。

Morris在对符号学的研究中介绍了这一术语,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他总结了语言符号的逻辑——哲学研究方法,划分出了符号学研究的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语用学的历史虽然不长,一些语言学家和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开始注意到语言的语用侧面并开始进行认真的研究大概是在20世纪下半叶。

然而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却是十分迅速的,它的崛起和发展是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传统的语言理论和对语言交际的解释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

(1)A:I could eat an ox.B: Dinner will be ready in a minute.(2) A: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啊?B:你不是有词典吗?英语中的副词“well”,在实际使用的语言中,well出现在话语的开始处,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意义是“好”,确切意义要根据语境而定。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_1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_1

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试用语用学解读新课标语用含意正是表达者所传达的交际意义,必须遵守交际的合作原则。

“交际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是否合作,比如是否提供了真实信息、足量信息,是否直接传递了用意或提供了相关信息等。

”表达者提供真实、足量、相关、简明的信息,才有利于交际顺畅——这就是对小学生学习表达最基二四是方式”一天,他俩在树下玩,跳啊,唱啊,真高兴!玩了一会儿,小猴说:“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

”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小猴对正在树上的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文段中小猴有两次话语表达,都很好地体现出了交际中的礼貌原理。

第一句——“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遵循了慷慨原则。

英国学者利奇在他的礼貌观中提出了六大礼貌原则:得体原则,慷慨原则,赞誉原则,谦逊原则。

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

“慷慨原则”要求在交际表达时,要尽量让自己少受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

猴子“请”小兔吃桃子,招待别人,是符合礼貌原则的。

第二句——“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遵循了斯潘塞,奥蒂的“语用等级观”和莱用(简述一下,“模因”,“模”即“模仿”,“因”即“基因”,模因是一种文化信息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等都属于模因。

标语口语、时髦用语、名诗名句、网络流行新词等,都是语言模因。

语言模因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复制和传播,其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是重复和类推。

语言模因是驱动修辞的原动力,语言模因可以推动语言文字运用即表达的创新。

一个学生在《今天的篮球赛》的作文中写道:“上一场我们班的篮球比赛输了,这一次是最后的机会。

不知怎么我竟然感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

陈老师的口哨声响了,我心中一紧:该上场了!”引用一句诗句(模因),即刻让平凡的叙事语言出彩。

朱自清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2期 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6月V o.l25N o.2 Journa l o f L v liang H i gher Co llege Jun.2009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解读李红兵(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山西离石033000)摘 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斯威彻尔(Eve S w eetser)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soc i ophysical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 iste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着系统的隐喻关联,并很好地解释了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

这为解析复杂的语义现象提供了一条全新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语源;语义;语用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834(2009)02-0031-03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语义结构的隐喻和文化内涵 是一部很有影响的著作。

该书于2002年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西方语言学丛书之一影印在中国出版发行。

虽然正文加上书目和索引,全书也不过180页,但其论述纵横宽广,深刻而明晰,且角度新颖,无不使从事语言学研究与学习的读者从中受益。

正如编辑在书末这样评述道: 在各种语言中,情态词、连接词、条件词、知觉动词恐怕都是最生动、也是最难以把握其意义的词类。

其意义的多义性不仅困扰语言学家,也困扰分析哲学家。

尽管如此,E ve Sw eetser的论述仍然向我们证实了它们是可以被分析,而且可以是成系统的分析 。

Eve Sw eetser的 从语源学到语用学 共6章,各章题目如下:第一章:导论第二章:语义结构和语义变化:印欧语系体系中的英语知觉动词第三章:情态动词第四章:连接词,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第五章:条件词第六章:回顾与展望其中,导论介绍全书的理论基础。

作者认为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无法充分解释语言的多义歧义现象。

他把这类语言现象放在认知语义理论中考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认为复杂的语义现象体现在词汇的多义性,词汇的语义变化,以及语用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词汇的多义性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词汇的语义变化涉及一个词的原义与新义此消彼长的过程。

语法化的事实证明,词汇演变都是 A A/B B 的渐变过程,语用的含糊性指语言形式基本义在语境中的语用所指和语用含义。

例如: H o w are you? 的最初义指是对对方生活状况的询问,但是这句话已逐渐转指一定情景下见面时的礼貌用语或开场白。

汉语是类似的句子,如 你吃了吗? 这三个方面的一个共性就在于存在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关系。

作者认为这些一对多的关系中存在着潜在的共性规律,而这些规律又是客观主义语义理论所无法揭示的。

客观主义理论中,意义指词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一个语言形式与客观事物及状态之间的真假关系。

该理论在揭示复杂的语义关系时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早期的生成语法将语义描写的一组特征集:如:bac he l o r一词包含以下一组特征[+HU MAN],[+ADULT],[+MALE],[+NE VER MAR R I E D]。

这种分解方法把语义建立在义素的静态对比比较上,并没有对词汇语义进行充分的动态描写。

同时,生成语法理论将共时语义结构与语义历时变化分离开来,无法很好地解释语义的复杂现象。

收稿日期:2009 01 24作者简介:李红兵(1968-),男,汉族,山西离石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

31谈论语词的意义很自然会回到语言形式的能指与所指以及符号的任意性这个主题上来。

如果说任何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任意的,那么同一符号的多种用途也必然是任意的。

索绪尔之所以强调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基于把它作为语言的根本属性,从而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学科。

从这一角度出发,索绪尔本人关注的并不在词义的多义性和语义变化上,而在于语言本质属性上。

那么,我们先看下面一组例句:1a)I see a cat on the m a.tb)I see what you m ean.在1a)中,see与它所表达的 看见 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是任意的。

1b)中see与它所表达的含义 明白 本质也应该是任意的,然而当把1b)与1a)中的两个see联系起来的话,1b)中的义项(明白)则决非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理据的,而且义项 明白 与客观事物的直值条件没有多大关系,我们之所以选用see,而不用 kick,or fee,l or s m ell 等来表达 明白 ,合理的解释在于我们的观念中视觉与知觉是相通的正好说明了这个道理。

由此我们发现我们的语言系统与我们的物理世界、认知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里,我们还会涉及到另外一个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

我们可以讲认知系统决定了语言形式,同时也可以讲我们所习得的语言范畴影响着我们认知系统的形成。

而语言中的多义歧义正是在语言与认知之间隐喻作用下产生的。

1b)中的这个语言形式通过隐喻从而获得了它的第二个含义。

再比如在特定的文化中, w h ite (白色)通过人的认知隐喻为 pure (纯洁)或 honest (诚实)。

可见,词汇并不是随意地获得新的含义,一个词的多个共时含义都是有一定理据的。

语义的历时变化也是这样的。

词从一个语义转变为另一语义都要经历一个新旧义共存的阶段,然后新义才逐渐地取代了原有义。

新旧义共存也正是词的多义现象中的一种表现方式。

它们之间的关系常常反映出认知结构在语言中的作用。

语用的含糊性反映出词的多义性及语义变化同样的共性规律。

后者指一个单词或短语如果有两个不同的意义与语义值,它在语义上是含糊的,而前者指一个语言形式具有一个语义值但有多种语用功能,它便是在语用上含糊的。

请看下面命例句: 2a)She s not happy,she i s sad.b)She s not happy,she is ecstatic.在这两个句中happy的语义值是同一的,而not 的值不同一。

2a)中no t否定的是happy一词的含义,而2b)中not否定的则是整个分句的陈述。

2b)的意思是 I w ou l d n t call her happy,I d call her ec static. 。

当发话人说出2b)时,是他对这次言语行为的认知观念决定了他所采用的表达形式。

由此可见,认知结构在构建语用含义时所起的作用。

我们因此发现采用认知语义理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解释在词的多义性、语义变化,语用含糊性中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一对多匹配关系。

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来源于人的认识体验。

其中包括在文化、社会、精神与物质中的各种体验。

同时,认知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可循的。

这样,我们会发现词汇语义在社会物质域/基础域(soc i o physical/r oot do m a i n)与认知域(episte m ic do m a i n)、言语行为域(speech-act do m a i n)之间存在系统的隐喻关联。

作者正是持这样的观点,认为言语与智力活动通常是通过对物质行为的隐喻所产生的。

也即言语行为动词和心理活动动词的语源来自于物质行为动词。

第二章在印欧语系的大背景下检视英语语言中的感官动词。

作者通过丰实的实例分析发现物质感官动词与认知动词之间有着深刻的隐喻关系。

例如:li k e(像)与li k ely(好像,可能)是同源的。

在这里,物质上的相似性逐渐演变为认知上的可能性。

See(看见),hear(听见)逐渐产生了 明白 遵从 的意见,grasp从物理意义上的 把握 引伸为认知层面另一含义 理解 。

汉语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

如 她(好)像(可能)是在哭 。

我听你的,请您放心 掌握所学内容 。

这些隐喻在认知语义学中属于 M i n d-as-body 式隐喻。

通过隐喻,感官动词有规律,有理据地从社会物质域影射到认知动词域并成为这些认知动词的词源。

第三章运用前面章节有关隐喻结构在基础域与认知域、语用域之间系统影射的框架来审视英语的情态动词,试看下列例句:3a)You m ust co m e here by ten..(M o m said so)cause(so m ebody or speaker)(b i n d(you co m e here)).The d irect force(ofM o m s authority)co m pe ls you to co m e ho m e by ten.b)Y ou m ust have been ho m e last n i g h.tcause(so m ebody)(bi n d(believe(speaker) (you be ho m e))The ava ilab le(direct)ev i d ence co mpels m 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you w ere ho m e.32大多数的情态动词在基础域如3a)中m ust指向社会物理世界中的力量,而在认知域情态动词转化为命题力量,指以说话者大脑中的命题前提为驱动力量。

在大脑推理过程中,结论是通过命题前提得出的。

情态动词不仅适用于基础域和认知域,而且也适用于会话交往域(语用域)本身。

请看:c)M odale adv isor g iv i n g d irections to speech w rit er. R eagon w ill/must be a nice guy(as far as the content o f speech is concerned),even if w e criti c ize his po lic i e s. 这句话可解释为:The speech w ill/m ust ta l k aboutReagon as if he w ere a n ice guy通过上面几个例句,我们发现,一个语句既可以表达物质世界的事件,也可以表达认知世界和言语行为世界的事件。

第四章,第五章进一步考察英语中连接词、条件词。

请看下列例句:4a)John ca m e back because he loved her.4b)John loved her,because he ca m e back.4c)W hat are you do i n g ton i g h,t because there s a good m ovie on.4a)中他的爱是他回来的现实原因,而4b)通常需要理解为把对约翰回来的认知作为一个前提,然后据此推理得出约翰爱她的结论。

在4c)中所涉及的因果关系是语用因素所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