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合集下载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艺术界一直在讨论和探究的话题。

这两个概念都是美学领域里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与艺术作品的价值、审美感受等方面息息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上,有很多艺术家和作品都展现了“优美”和“崇高”的特质,这些作品不仅影响了当代的艺术创作,而且对于我们理解西方美术史和美学理论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这两个概念。

我们来探讨一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美术史上,“优美”一直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尤其是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美的追求贯穿了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希腊雕塑家凯利斯的《米洛的维纳斯》和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斯的巴斯勒斯的剧场都展现了古代艺术家对“优美”的极致追求。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美术更是将“优美”视为对神的崇敬和敬畏之情的表达,如高大的哥特式教堂,艺术家们用它来表达对上帝的崇敬之情。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优美”更是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主题。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和拉斐尔的《雅典学院》等作品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的典范,它们都以优美的形式和高度技术表现了当时艺术家对优美的理解和追求。

而在18世纪的法国,尼古拉·普桑的花鸟画作品和沙托的代表作品《梅森·拉齐》更是将“优美”发挥到了极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表现了极致的优美。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优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虽然当下的艺术更加强调个性和表现形式,但是在很多作品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优美的追求和表现。

比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自然优美的赞美和追求,而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舞台上的舞蹈课》更是通过柔和的色彩和流畅的线条展现了对优美的诠释。

除了“优美”,“崇高”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美学理论中,“崇高”是一个既包含理智又包含感性的概念,它不同于“美”,更加强调对人的内心深处的震撼和振奋。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其中,优美和崇高是两种基本的审美形态,给读者带来无尽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对优美和崇高文学作品的探讨。

一、优美文学优美文学以其平和、清新、细腻的特质吸引着读者。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田园般的宁静、爱情的甜蜜以及自然的美感。

1.1 田园诗歌田园诗歌是优美文学的代表,它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宁静的田园风光,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王维的《山居秋暝》。

1.2 爱情小说爱情小说是优美文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的甜美与痛苦。

例如《红楼梦》和《简爱》。

1.3 自然描绘优美文学也包括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如山水画般的诗意。

例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1.4 婉约诗词婉约诗词以其含蓄、柔美的特点展现出一种阴柔之美。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晏殊的《浣溪沙》。

1.5 柔和音乐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配有柔和的音乐,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沉浸在宁静和谐的气氛中。

例如《月光曲》和《梦中的婚礼》。

二、崇高文学崇高文学以其阳刚、雄浑、壮丽的特质吸引着读者。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英雄的气概、战争的残酷以及壮丽的景观。

2.1 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线,展现其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的文学作品。

例如《荷马史诗》和《罗兰之歌》。

2.2 战争小说战争小说是以战争为背景,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战争中人物的塑造,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例如《战争与和平》和《西线无战事》。

2.3 壮丽景观崇高文学也包括对壮丽景观的描绘,如雄伟的山川、磅礴的大海等。

例如《白鲸》和《鲁滨逊漂流记》。

2.4 豪放诗词豪放诗词以其豪迈、奔放的特点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5 雄壮音乐崇高的文学作品往往配有雄壮的音乐,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

浅谈崇高与优美的审美形态及其审美特征内容摘要:美的现象的审美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在美学史上,很早就有人注意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

人们对崇高和优美的历史探讨时怎样的呢?崇高和优美又具有哪些审美特征呢?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优美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侧重于展示客体与主体在实践中经由矛盾对立达到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

崇高更多地展示着主体和客体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客体和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崇高优美内涵历史探讨审美特征区别一、概述崇高与优美的内涵崇高是西方美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其基本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经历了巨大的自足力量的压制、排斥和冲击之后,最终通过生活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得到充分的提升和体现。

也可以说,崇高是一种具有积极价值内涵的审美形式,通过生活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与丑的对抗与冲突中重建。

在西方美学中,美是一种与崇高对立互补的基本审美形式,具有一定的价值内涵。

美是理性的内容和感性的形式,是理想和现实。

个人与社会、自然、自由与自由、主观目的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总之,美是理想生活境界与生活实践完美统一的现实表现和展示。

2、论崇高与美的历史在西方美学史中,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最早明确谈到了“崇高”。

一般认为是朗基努斯的《论崇高》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把崇高和优美作为两种可以并列对举的美加以概述。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经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

他在《崇高与美》一文中提出,崇高感情的根源是“自我保全的冲动”。

康德从博克的提法中引申出崇高与美的最重要的内在区别。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说:“崇高不存于自然界的任何物内,而是内在于我们的心里”他强调人类本身的伟大,但没有把人类本质力量理解为物质生产实践,而将它归结为心灵的理性。

在康德之后,席勒和黑格尔等几位西方美学家分别对崇高作了进一步研究。

在我国,李泽厚在《批判哲学的批判》的结尾如此概括过崇高的内涵:“崇高的基础不在自然,也不在心灵,而是在社会斗争的伟大实践中。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一直是艺术研究的重要话题。

在西方艺术中,美术作品常常通过表现主题的优美和崇高来向观众传达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浅析,探讨它们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和影响。

我们需要明确“优美”和“崇高”在西方美术中的含义。

在美学上,优美一般指具有美感、美好、优雅的艺术作品。

优美的作品通常给人以愉悦、舒适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形式美、色彩美、结构美等都能够引起观众的美感与情感共鸣。

而崇高则是指具有超越常人认知和情感范围的伟大、高尚、庄严的作品。

崇高的作品常常给人以敬畏、敬重、庄重的感受,它们所表现的主题、情感、精神都能够引起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与震撼。

在西方古典艺术中,优美和崇高往往相辅相成,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两个概念的追求展现出了他们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

古希腊雕塑家菲迪亚斯的作品《帕提农神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座神庙的建筑结构优美、建筑比例协调,展现了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而神庙所供奉的女神雕像则具有崇高的意蕴,她的庄严、神圣、高贵的形象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信仰。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作品也充分展现了美的追求和崇高的表现。

他的作品《蒙娜丽莎》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优美、神秘,她的微笑、眼神都展现出一种迷人的优雅和美好;而《最后的晚餐》中的主题和情感则具有极其庄重的崇高意味,它展现了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一餐的场景,表现了人类灵魂的超脱与救赎。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并不仅仅局限于古典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

在浪漫主义艺术中,这两个概念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和表现。

浪漫画家特纳的作品就展现了对自然的优美和崇高的追求。

例如他的作品《雨、蒸汽与速度》中,所表现的火车和自然风景虽然具有美的形式,但更重要的是它们所蕴含的力量、运动和生命的崇高意蕴,这些都是超越人类认知与情感的。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不仅仅是对形式美和主题崇高的追求,更是艺术家对于自身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
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如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列宁格勒交响曲》。

第四,力量上的弱与强。

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

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短小简练、构思巧妙,具有阴柔之美;而北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大江东去》,则抑扬顿错、气势磅礴,具有崇高之美。

4.优美与崇高的辩证统一
康德认为,优美的对象和崇高的对象,虽然都令人愉快,但愉快的方式和性质却完全不
同。

康德承认崇高和优美在对象上是迥然不同的。

崇高的对象庞大有力,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如高大的橡树,寂静的阴影、幽深的夜空等。

优美的对象则小巧精细,如多姿的花坛,低矮的荆棘?精心修建的树木等。

康德将崇高的对象特征归纳喂三点,分别是:高大,朴素单纯,极高或极深。

其中极高给人印象是伴随着欣赏的赞叹,极深给人的印象是夹杂着战栗和恐惧,崇高所唤起的情感是令人激动。

康德同时还缉拿嘎优美的对象特征归纳为两点,即小巧和漂亮繁饰。

而优美多唤起的情感则是令人陶醉。

康德认为体验崇高常常能又适当的强度,故主体感受崇高必须具有感受崇高的能力,优美亦然。

主体感受优美必须具有感受优美的能力,着就是说,感受崇高和优美的人必须自身充满崇高或优美的情调。

一般说来,充满崇高赶的人往往神情严肃,有时凝然不动,令人惊异;而充满优美感的人则常常在眼神中流露初快可的光芒,笑口常开。

事实上,自身是优美的人也常常喜好崇高的对象,反之亦然,如女人对男性风采的兴趣和男人对女性魅力的钟爱。

在《观察》的第二章,康德对人的崇高和优美的特性进行了区别和浅析,并从知性原则和道德品质及其相互关系钟浅析审美价值以及刚柔相济的原则。

他把知性和德行等人的活动和行为也放在审美的范围内进行考察,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应该说,任何对象都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作出评价,指出其审美的价值或负价值。

康德在具体分析中,特别是在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的美感和崇高感的讨论中,时常有将人的崇高和优美的特征与人对崇高和优美的趣味特征混为一谈的倾向,即没有将人自身的审美价值与审美倾向之间的关系明确区分开来。

应该说,两者是有密切联系的,但在逻辑上,却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康德把人的心灵表现及其行为作为人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知性的整体作为人的理性能力,是伟大的、崇高的、勇敢、真诚、正直无私地勤于职守,这些高尚的品质是崇高的,崇高的性质引起人们的敬意。

狡黠、谨慎、玩笑、恭维和精细和气这些细致微末、文雅的行为则是优美的,优美的性质则惹人喜爱。

康德还将人的外在形象引起崇高和美的两种感受区分开来,并将审美于非审美的质的区分于量的限度联系起来理解,这与崇高的三分原则是一致的。

崇高与优美是并列的,而不是对立的,同时又是有着量的限度的。

当浪漫的“崇高或美超越了公认的限度时”,就会变得怪诞或细琐。

这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由量的超越极限带来质的差异。

康德还从悲剧和喜剧的角度讨论了崇高和优美。

康德认为;“在悲剧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为他人的利益而作出的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以及危难之中的英勇果决和经得起考验得忠诚。

”悲剧中的爱情虽然很悲惨,但能让人在深厚的敬意中激起同情,在不涉及实际厉害的情况下打动公正善良的心灵。

而喜剧,康德认为是“幼稚的狡计”和“有趣的笑闹”,以及善于从任何事态中脱身的诙谐家上上当的可笑。

这显然是一种优美。

喜剧中的爱情并不感伤忧郁,而是从容自如的。

他还认为喜剧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美与高尚结合,这里可见崇高三分起了作用。

因与喜剧结合和崇高显然是壮丽的成分,而不是恐怖的成分,这就很自然涉及刚柔相济的思想。

崇高只有与美感相互渗透,才能增强和持久。

因为“崇高使心灵的力量变得紧张,因而也易于使其疲劳”崇高应与优美相伴随,才能张驰有致。

“强烈的感染力只有与更加轻松的内容加以对比,才能生生不息。


优美往往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而崇高又常常使之优美,两者相互体现,将世间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现出来。

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对崇高美的欣赏,能够使欣赏者从崇高对象中获得力量,振奋精神,开阔胸怀,增强勇气,有助于人们克服消沉、低落情绪。

此外,崇高不仅激发人的力量,而且有助于人们净化精神世界,使人感觉到高临在平庸与渺小之上,促使人与卑鄙、丑恶事物作斗争,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从而创造充实、美好、愉快的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