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

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

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

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

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内容和谐化一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1.在古希腊时期•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崇高
寓意
晏殊
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一 、 优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看来,美是 和谐、适宜、对立与差异的统一, 是完整与鲜明。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维纳斯)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观”
1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倡“美 在和谐”,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 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 导致协调。“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形”。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 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如果我们环 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 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 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 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 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 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 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 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 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 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3、艺术崇高:是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的 结合体。比如电影中惊心动魄的场面, 如泰坦尼克号沉没的瞬间等。
(五)崇高的美感特点
崇高的本质特征决定其美感特点。欣赏崇高时,往往使人惊心动魄, 经历由痛感转化为愉悦、由惊叹转化为崇敬的过程。这个转化过程经 常伴随着紧张的理智思考和深情的精神探索。

崇高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 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和谐、单纯、平易、完整、均衡、舒缓、温柔、秀丽、典雅、宁静、精致、协调……)
二 、崇高
崇高是和优美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审美对象在激烈壮阔的矛盾、冲突、 对抗、斗争的动态过程中展示高峻的形象、深刻的意义和伟大的精神, 审美主体则经历一番激荡震撼的心理波动,最后在自我心灵的升华里 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朗吉弩斯提出崇高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这是贯穿 《论崇高》全书的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在于使人狂喜。 凡是使人惊叹的篇章总是有感染力的,往往胜于说服和动听。因为信与不信,权在于我, 而此等篇章却有不可抗拒的魅力,能征服听众的心灵。”这里,崇高的目的不是净化, 不是摹仿,也不是理智的说服。朱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 深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 的论述。姚鼐列举的阳刚之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 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 杀敌等等;而阴柔之美的对象有:云、霞、清风、 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 在《文艺心理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 就援引了姚鼐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 是我国系统论述崇高这个审美范畴,对崇高和优美 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早文献。
(二)优美的定义
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
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统一的宁静、柔和的状态。
(三)优美的特征
1、在形式上具有小巧、精致、轻盈、优 雅等品格。
2、实质上是外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没有冲突、矛盾。
(四)优美的美感特点
优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纯粹的欢愉与轻松,是一种明朗和谐、爱恋与 快慰,人在对优美对象的审美关照中,审美主体的生理、精神的自由 与和谐与审美对象达到一种完满互动、相互自足的境界,审美主体与 审美对象相呼应,从而获得恬静、温柔、舒畅的审美快感。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 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 高举、慷慨磊落的人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朗吉弩论斯崇高的效果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之生人,不是要我们 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 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 的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追求伟大、渴望神 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 象、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的愉悦。
朱先生所理解的崇高和优美存在于自然界、 艺术和社会生活中 。“鹰和松式的美”和 “莺和柳式的美”这些例子就是自然界中崇 高和优美的典型。而在艺术方面,朱先生则 用米开朗琪罗和达·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 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 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摩西》和《大卫》 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古时代希伯来 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西》! 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 脑里怕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 罢?”而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 “那庄重中寓着妩媚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 笑,那丰润灵活的手,艺术家已经摸索追求 了不知几许年代,到达·芬奇才带着血肉表现 出来,这是多么大的一个成功!”
7.康德认为,优美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是 美的对象的形式与想象力和理解力之 自由活动的和谐融洽,美的对象因此 而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单纯的快感,是 观赏者始终处于赏心悦目、平静安宁 的审美体验状态。
8.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 从移情的视野解说审美喜悦是 一种令人愉悦的同情,认为优 美的核心在于一种柔和的力量 扣人心弦。
浮华纤巧的洛可可 (Rococo)风格
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
2、博克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博克认为,崇 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 无际的天空都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爱。博 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自我保全——崇高的起源
(四)崇高的分类 1、自然崇高:以无限大的力量、无比大 的形式显示崇高。体现在量的无限大, 力的无限威猛。 泰山是雄伟高大的,但是当我们爬到山 顶一览众山小的时候,我们征服它的 感觉就是一种美感,是一种愉悦感。
2、社会崇高:主要体现在推进社会历史 前进的志士仁人中、英雄人物中。如 历史上农民起义、反抗外族入侵和压 迫民族英雄。岳飞、刘胡兰等
相互交往——优美的起源
3、康德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 的大海、荒野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 威力,比如“天边层层叠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与雷鸣、高耸而下垂威胁着人的断崖”等等。 但是康德同时强调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这里说的“抵抗力”, 是指人的勇气和尊严,因此,崇高的审美判断接近于伦理道德的判断。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 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来, 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羽翼怒张,奋不顾身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 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 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 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 比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神气魄的浪漫主义 倾向。
二、崇高
(一)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崇高”的主要论述 1、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朗吉弩斯(213-273)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 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的 《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崇高的条件: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二是强烈激越的情感; 三是运用藻饰的技术;四是高雅的措辞;五是整体结构的堂皇 和卓越。 总体而言,崇高的美学特征是庄严、伟大、堂皇、卓越,即 不平凡。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性美 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头看见一 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瞪着雄赳赳的 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有一只娇滴滴的黄 莺,在那儿临风弄舌,这些不同的物体在你心中所 引起的情感如何呢?”“鹰和松式的美”是刚性美, 和“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鹰和松同具一种美, 莺和柳又同具一种美。你遇到任何美,都可以拿它 们作标准来分类。“比如说峻崖,悬瀑,狂风,暴 雨,沉寂的夜或是无垠的沙漠,垓下哀歌的项羽或 是横槊赋诗的曹操”,这些都是“鹰和松式的美”, 也就是刚性的美。另一类,“比如说清风,皓月, 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媚眼似的湖水,葬花 的林黛玉或是‘侧帽饮水’的纳兰成德”,这些是 “莺和柳式的美”,也就是柔性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