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与优美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艺术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即“优美”和“崇高”。
这两种审美理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艺术中,“优美”常常被定义为美的表面上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和展现。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和人体的优美描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画家们对人体的描绘非常注重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形成了著名的人体理想化形象。
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表现来呈现出对自然景物的优美表达。
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除了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情感和意境的抒发上。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内心的共鸣。
在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对美的无限追求。
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则表现出对于道德、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追求。
在西方艺术中,“崇高”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启迪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描绘,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展现出对“崇高”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尊崇,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超然境界的体验。
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崇高”的追求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优美与崇高

寓意
晏殊
水槛遣心二首 杜甫
一 、 优美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看来,美是 和谐、适宜、对立与差异的统一, 是完整与鲜明。
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狄忒(Aphrodite、维纳斯)
(一)美学史上的“优美观”
1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倡“美 在和谐”,认为音乐是对立因素的和 谐统一,把杂多导致统一,把不协调 导致协调。“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 是球体,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 形”。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 到他自己底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西时,或者感到恐怖,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的力量以及人 类的尊严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事物中:如果我们环 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 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 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 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 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 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 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 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 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 的是一种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常常运用“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来描述作品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虽然这两个词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它们在西方美术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个词。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用来形容作品的审美特点,指的是艺术作品表达出的美感和形式上的完美。
在视觉上,这种完美可以体现为线条的流畅、比例的和谐、色彩的新鲜和融洽的构图等。
古希腊雕塑《米洛的维纳斯》就展现了一种经典的优美,女性形象以完美的比例和光滑的线条展示出来,给人一种和谐、平衡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崇高”这个词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意义。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往往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深刻和庄严。
崇高的作品常常通过表现宏大、庄重的场景、强烈的情绪和引发人们深思熟虑的主题来体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达维德》展示了对英雄形象的崇尚和尊敬,强烈的力量感和庄严的姿态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崇高和壮丽的气势。
我们也要注意到“优美”和“崇高”这两个词在西方美术中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可以同时存在和表现的。
很多优美的作品中也表达了崇高的主题和情感,反之亦然。
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不仅体现了女性形象的优美和典雅,同时也通过深邃的目光和微笑表达了一种内敛和神秘的崇高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既可以是审美的标准和形式上的完美,也可以是对思想、情感和主题的深刻表达。
它们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们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高度,同时也带给观者们一种审美和情感的享受。
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能够感受和欣赏到这些优美和崇高的作品,也是一种视觉和心灵的愉悦和满足。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
(2)美学名词。
婉约柔和的美。
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崇高:(1)最高的;最高尚的。
(2)地位特殊;优越。
例句: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表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出处不同
1、优美:刘白羽《日出》:“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
2、崇高: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崇高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
侧重点不同
1、优美:在于审美和谐的主客体统一。
2、崇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
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
”[1]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论述,比较恰当的阐释了崇高与优美。
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我国古典美学也对崇高与优美作了简单阐述,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划分基本一致。
在我国古代,把崇高成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到齐国访问,乐队为他表演音乐,当演奏到“秦”风时,季札说:“此之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孔子也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
以上几例,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
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倘若欣赏对象没有了气势,或软弱或柔媚,也就体会不到崇高了。
例如,当今的女模特,虽然也是高挑苗条,但是在她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美是优柔之美,而非崇高。
而对于优美,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柏克认为,优美的品质有以下几种:第一,比较小;第二,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第四,这些部分不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威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他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①虽然柏克对优美的形式特征进行了总结,但是,他忽略了优美的本质特征。
可以按照他对优美的品质举例。
我们可以选择一块比较小的、表面光滑且凹凸不平而非棱角的石头,它没有鲜明的颜色,可以给它涂上鲜艳的红色,但是它很刺眼,我们再给它刷上其他的颜色调和一下使鲜艳的红不那么刺眼。
最后我们再看这块“石头”,它也符合柏克对优美的定义,但是我们不认为它是优美的,更不是崇高,是滑稽,是可笑,是丑陋。
在我国,陆机《文赋》中有这么一段:“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
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什怎么样的,但他对这些文体的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
又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到了18世纪,清代的姚鼐将文章风格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其得于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之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光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谬乎其有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司空图的这段文字,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史上优美特征的典型描述。
②如袁宏道《满井游记》对初春的描绘:“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这一初春的景色,可以用“静”和“优美”来概括,人的整个身心与自然溶为一体,给人以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感受。
优美对于人来说,有“两完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林妹妹。
略微知道《红楼梦》的人都不会把林妹妹想成孔武有力的武松之类。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心潮澎湃,进而受到鼓舞和激越,甚至会令人有一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冲动,这种力量会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例如,英国经验主义家托马斯·班纳特在1681年出版的《大地上的神圣理论》中说道:“我认为,自然界的庞然巨物是最令人赏心悦目的。
除了天上的苍穹以及浩淼无际的星空之外没有比大海和高山更叫我们感到愉快的了。
这些巨大的东西有一种庄严和雄伟的气魄,在我们的心灵中刺激起伟大的思想和激情,使我们自然而然的想起上帝和他的伟大来。
”[2]他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及情感,它的雄伟壮丽,在人们心中激荡起伟大的情怀,从而使人们也感受到自己尊严的伟大,人在世为人,是很美好的事情,激发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尊重。
优美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狭义美,是人类活动中目的和现实的一致,是真与善的统一,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关系,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最先发现、最常见到的客观世界的一种审美属性。
作为美的典型表现形态,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如朱自清在散文《绿》中这样描绘梅雨潭:“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
”这几行文字,突出的表现了梅雨潭的形态官则质感给主体感官造成的温柔和谐的美感,是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规律之间处于和谐一致的集中体现。
自然界的景物以光、色、形、音等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来的敏感、浓淡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甜美的心理感受。
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这与优美就有了相当的不同。
优美的对象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完整的,和谐的,一下子就与人的心境相融合,人的本质力量的、很顺利地在对象中得到了显现,悠然自得,称心如意。
③因此,优美成为一种自由,成为一种愉快。
崇高则与优美给人的心理感受不同。
崇高的形式和内容常常显得非常大,大到超过了我们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至于我们理解不了它,控制不了它,掌握不了它。
我们面对这崇高的对象,不是受震动,就是受惊骇,它始终高高的踞于我们之上。
这样,我们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不能不受到压抑,遭到阻遏。
但是,人是有头脑有力量的人,不是简简单单的自然人,我们是不会消极的匍匐在自然面前,我们有整个人类文化所蓄积起来的精神教养和人格理想,他以文化人的本质力量和外界粗野的自然力量相搏斗,他自己的本质力量有了舒展和用武的场合,感到自己提高了,胜利了。
这个崇高的世界,事实上也是人被提高了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因此,崇高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
二者缺一,都不可能成为崇高。
崇高和优美都是美的一种基本形态。
尽管它们所引起的心里反应不同,但两者共同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因此,崇高和优美作为美的基本形态,两者的关系是并列的,而不是对立的。
李大钊曾经指出:“美非一类,有秀丽之美,有之美。
前者即所谓美,后者即所谓高。
”[3]这就是把优美和崇高作为美的两个基本类型看待的。
尽管在今本特征上,崇高和优美确实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来说,崇高的对象常常是体积巨大,力量雄伟和气势磅礴的。
比如,杜甫在《望岳》中描写雄伟的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如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更是有气势,体现着一种崇高的气势。
而优美的对象常常表现出形体小巧,秀丽和柔和。
比如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荷、蜻蜓,看起来就令人产生一种欣愉的感受。
秦观的“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优美的语言,美丽的景色,柔和的氛围,显示出一种令人不敢打破的幽静之美。
崇高和优美,一如黑与白两个对立面,但它们都能通过不同的途径引起我们的美感。
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崇高的东西往往通过令人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我们学习和赶上它,体现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
比如埃斯库洛斯恶著名悲剧《普罗米修斯》歌颂了“偷天火”的英雄,然而这位英雄却因此受到残酷的惩罚,受着命运的折磨,痛不欲生。
虽然这是场悲剧,但在人们心中也会激起千层浪,给人以崇高体验。
崇高的东西使得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到满足,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优美的东西则使人们轻松的直接的领略到它所引起的愉悦感。
比如杨丽萍的舞蹈,正是抓住了孔雀、梅花这些事物和谐、舒展、柔和、灵动的特征,合理的运动人体的躯干、四肢,形成各种具有同样特征的造型,而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
观赏她的舞蹈,通过她那优美的舞姿,仿佛感觉到自己就置身于云南的孔雀园中。
一朵小花是美的,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激越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愉悦的效果。
我们的审美需要,不仅仅要求优美的对象,也一样需要崇高的审美对象。
人们喜爱养鱼养花,也喜欢去钱塘江观潮;优美的抒情小乐曲我们爱听,但是大型的交响乐也会令我们心潮澎湃。
优美与崇高,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风和日丽的春天,密林幽静的景致,温柔多情的性格,我们乐意接受,但是高耸入云的山峰,狂暴猛烈的飓风,豪爽慷慨的个性我们也需要。
正如我们要终日沉湎于闲雅的爱情小调中,会使人全身发酥,萎靡不振,以至于懒散一样。
优美与崇高在作家的创作中也有体现。
南宋余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公为之绝倒。
这则小趣闻,通过柳永与苏轼词的比较,也显示出了优美与崇高的不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