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优美与崇高的比较1.优美的概念、特点及本质特征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的和谐统一,并且在对象世界中得到感性的显现。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3.在审美实践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优美与崇高的区别第一、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风景秀丽的小丘,清澈见底的小溪,啾啾鸣叫的燕雀,风中摇曳的小花等等。

而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一望无际的大海,耸入云霄的高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三峡等等。

第二,时间上的慢与疾。

缓慢与疾速,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如《维纳斯》雕像恬静典雅,宁静安详,体现出一种静态的优美;《拉奥孔》雕像表现了父子三人被巨蟒紧缠,濒临死亡前那一瞬间的竭力挣扎,以静示动,寓动于静,展现出一种动态的崇高美。

第三,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如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指其艺术风格和主题所呈现出的高雅和尊贵之美。

在西方艺术史上,“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审美概念,它们代表着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

通过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可以更好地理解西方美术的审美理念和艺术风格,从而对西方美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让我们来谈谈“优美”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精致和典雅之美。

这种美是以柔和、静谧、温柔、明亮的形象来表现。

古希腊雕塑中的《维纳斯雕像》,以其典雅优美的形象,被认为是“优美”的典范。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也被人们所推崇,其姿态高雅、神情深沉,展现出了极致的优美之美。

“优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服饰、器物等。

比如古罗马建筑中的万神殿,以其雄伟庄严、高雅精致的建筑风格成为了西方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优美”的代表之一。

18世纪的法国宫廷服饰,被世人广泛传颂,其精致、繁复的工艺和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优美之美。

我们来谈谈“崇高”这一概念。

在西方美术中,“崇高”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庄严、威严和高尚之美。

这种美是以庄严、雄伟、恢宏的形象来表现。

古埃及的金字塔就是“崇高”之美的典范。

其庄严庄重的外观,展现出了人们对于神圣和永恒的崇敬之情。

“崇高”的表现形式也广泛存在于西方艺术作品中,不仅仅局限于雕塑和绘画,还包括建筑、宗教绘画等。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以其宏伟壮丽的场景和神圣庄严的气氛,被视为西方宗教绘画中的“崇高”之作。

古希腊的巴特农神庙也被认为是“崇高”的典范,其庄严、高雅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了古希腊人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这两种审美概念经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做严格的界定。

一些艺术作品既具有“优美”之美,又具有“崇高”之风,比如古希腊的《伊利亚特》中描述的英雄形象,既有优美之姿,又具有崇高之德。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

(2)美学名词。

婉约柔和的美。

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崇高:(1)最高的;最高尚的。

(2)地位特殊;优越。

例句: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表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出处不同
1、优美:刘白羽《日出》:“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2、崇高: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崇高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侧重点不同
1、优美:在于审美和谐的主客体统一。

2、崇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论优美与崇高的特征和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含义优美作为美的最普遍的表现形态,是实践主体与实践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蕴含的理性内容上呈现为合目的性(善),与合规律性(真)的感性显现。

崇高指在审美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处于矛盾冲突中,并且主体被客体暂时性的压倒,经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实现主客体的统一,显示实践主体巨大的力量所体现出的美。

英国18世纪著名美学家博克在他的《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一书中,对美的特性进行了感官性的分析,而他的分析恰切地说是对狭义的美——优美特性的分析:“就大体说,美的性质,因为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的性质,有下列几种: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四,这些部分不露棱角,彼此像熔成一片;第五,身材娇弱,不是突出地现出孔武有力的样子;第六,颜色鲜明,但不强烈刺眼;第七,如果有刺眼的颜色,也要配上其它颜色,使它在变化中得到冲淡。

”尽管博克的描述带上了鲜明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其所阐释的优美情态中包含着优美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小巧、柔和、协调、均衡等。

大致说来,优美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从形态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小而巧。

“小”是相对于“大”而言,侧重于优美对象的形体。

一般说来,优美对象不应该是粗大笨重的,而应是小而轻巧的,所以,优美常与小桥流水的自然景观和小巧玲珑的外形特征联系在一起。

崇山峻岭的雄、险、奇、崛与盆景艺术的奇思巧构,雄伟壮丽的历史建筑或金字塔式的伟观与奇思巧构的微缩景观,显然,后者给我们的感受通常是秀雅的、优美的。

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 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 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 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 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黑格尔(1770~1831)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 西时,或者感到恐怖, 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 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 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 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 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光 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解 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受 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感 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几 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 崇高和优美的第三个区别是,优美的事物偏于静, 在形式上显得和谐、精致、完满,崇高的事物偏 于动,有突然性,不合常轨,在形式上有些卤莽 粗糙,不加雕琢,它不仅容纳美,还要驯服丑, 把美和丑放在一个炉子里去锤炼。
• 在《关于崇高与滑稽》一文中,李泽厚先生阐述了他关 于崇高的基本观点,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崇高的 根源是人改造现实的社会实践的活动。其次,崇高对象 的感性形式具有非规范性。再次,如果优美引起知觉者 平静的、和谐的愉快,那么崇高引起人的动荡的、剧烈 的愉快。
• 姚鼐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 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 对于人来说如凭空远眺、 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 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 霞、清风、烟雾、幽静的 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
姚鼐 (1732-1815) 清代学者、古文家、诗人
• 朱光潜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刚性美和柔 性美的区别。比如,“走进一个院子里,你抬 头看见一只老鹰站在一株苍劲的古松上,向你 瞪着雄赳赳的眼,回头看见池边旖旎的柳枝上 有一只娇滴滴的黄莺,…?”“鹰和松式的美” 是刚性美,和“莺和柳式的美”是柔性美。葬 花的林黛玉就是“莺和柳式的美”。
• • • •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 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 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 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的 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 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 式。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 平和与安静。”“在拉 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 去寻求它的美。”(傅 雷)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中,把崇 高分为两种:数量的崇高 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 雨中的大海、荒野的崇山 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 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 力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 抗力和这种威力抗争。
康德
• 罗马圣彼得大 教堂是意大利 文艺复兴建筑 的最重要代表, 世界上最大的 天主教堂。建 造这座建筑历 时120年,多名 重要建筑师与 艺术家参与设 计,其中以伯 拉孟特和米开 朗基罗最为著 名。
审美形态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 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 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 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优美与崇高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美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 而在西方艺术方面,朱光潜先生用米开朗琪罗和 达· 芬奇的作品为例加以说明。他们分别是刚性美和 柔性美的极端代表。米开朗琪罗的两尊雕塑作品 《摩西》和《大卫》中塑造了摩西和大卫这两位远 古时代希伯来民族的英雄和领袖。“你看他的《摩 西》!有比他的目光更列的火焰么?有比他的须髯 更硬的钢丝么?你看他的《大卫》!他那副脑里怕 藏着比亚力山大的更惊心动魄的雄图罢?”而达· 芬 奇的绘画作品《蒙娜丽莎》,“那庄重中寓着妩媚 的眼,那轻盈而神秘的笑,……”
• 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 体积巨大的观点,受 到后人的批评。英国 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 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 写到的麻雀抗拒猎狗 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 个观点。
勃拉德莱F.H. Bradley (1846-1924)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范畴有关的论述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 是与崇高近似的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 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各种事物归为阴 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 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 北”是刚性美,“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 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阳刚 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 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 优美或秀美,是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 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 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 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 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 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崇高的文化内涵
•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 西方基督教文化。 “崇高”的艺术风格: •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 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浩无际、渺渺 无限的观念;人类在 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 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电 视 剧 《 红 楼 梦 》 中 林 黛 玉 造 型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范畴:
阳刚之美 骏马西风冀北 阴柔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执铁 板,唱“大江东 去”。 (婉约派)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 执红牙拍板,唱“杨 柳岸晓风残月”。
米开朗琪罗《大卫》 (古以色列国第二代国王。在 公元前1000年左右建立统一的 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
米开朗琪罗 《摩西》 摩西是纪元前十三世纪的犹太 人先知,旧约圣经前五本书的 执笔者。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 生活的以色列人到达神所预备 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 (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 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 神借着摩西写下《十诫》给他 的子民遵守,并建造会幕,教 导他的子民敬拜他。
阴柔之美(优美)
优美和崇高
• 首先,优美的对象使人亲近,而崇高的对象让人 有点疏远。面对崇高的对象,我们不觉有一种 “抗拒”,“不免带着几分退让回避的态度”, 但这种抗拒是霎时的,它马上使我们想起,外物 的体积和力量不能压倒我们内心的自由,反而激 起我们振作起来。
• “崇高的感情和优美的感情,这两种情操都是令人愉 悦的,但却是以非常之不同的方式。一座顶峰积雪、 高耸入云的崇山景象,对于一场狂风暴雨的描 写,……,都激发人们的欢愉,但又充满着畏惧;相 反地,一片鲜花怒放的原野景色,一座溪水蜿蜒、布 满着牧群的山谷,对伊里修姆的描写或是荷马对维纳 斯的腰肢的描写,也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但那却是 欢乐的和微笑的。为了使前者对我们能产生一种应有 的强烈力量,我们就必须有一种崇高的感情;而为了 正确地享受后者,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优美的感情。”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 注意的。丑本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 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 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高度重视。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 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 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 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种 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 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交 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 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 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 魄。” ——《论剧体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