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美与崇高教学内容提要

优美与崇高教学内容提要

优美与崇高教学内容提要一、优美与崇高的文化渊源:双希文化的审美嬗变阿诺德认为,现代西方人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专致于力行的精力,它的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自制感、工作感,一种是专致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是对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遏止的冲动。

“如果依据人类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力量。

”阿诺德揭示了西方文化的源头以及它的内在矛盾,因此,要理解西方美学思想,首先要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双希文化。

(一)希腊文化“美”的内涵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理解古希腊艺术的第一把钥匙。

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古希腊人热爱生活,肯定现实,以人和人的世界为艺术的主题和研究对象,将神也看作为强健、聪明和更加理想的人,努力在艺术中表现理想的人体。

2、理性主义:古希腊人崇尚理性,认为没有知识和不能自如地去发挥理智的作用,就不会有终极的幸福,他们把平衡、简朴和清晰作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准,强调理智与共性,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寓变化于单纯之中,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确立了优美典雅的完美模式,毕达哥拉斯主义关于数的理论对各种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认为美是客观的数量比例的和谐,创造出黄金分割律和完美的人体比例,在形式方面确立了美的客观范式。

3、理想主义:古希腊人把道德的崇高境界视为理想的境界,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通过道德修养的培育,减少现实世界的盲目和混乱,最终达到一种神圣的有序的境界,体育运动和艺术创造都是为了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有序,因此,艺术应该表现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提示永恒的审美价值。

(二)希伯莱文化中“崇高”的内涵1、承受苦难:希伯莱历史充满苦难,希伯莱圣灵以壮烈的死使人敬畏。

早年,他们被迫离开迦南,凄惶地“出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后又好景不长,内乱爆发,外患紧逼,全族人沦为“巴比伦之囚”。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是希伯莱人的典型形象。

2、超越精神:面对无边无际的苦难,无法逃避的死亡,希伯莱人把求生的欲望,幸福的幻想,异化为对万能之主耶和华的信仰。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意思不同:1、优美:(1)美好。

(2)美学名词。

婉约柔和的美。

壮美或崇高的对称。

例句:优美的歌声在草原上随风飘荡。

2、崇高:(1)最高的;最高尚的。

(2)地位特殊;优越。

例句:志愿军给罗盛教追记特等功,表彰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出处不同
1、优美:刘白羽《日出》:“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


2、崇高: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二:“生意也并不是什么好崇高的营业,只是做了一个卖瘟猪肉的小食物的贩子罢了。


侧重点不同
1、优美:在于审美和谐的主客体统一。

2、崇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是客体对主体的实践。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

优美与崇高的理解从色彩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鲜明而不刺激。

优美对象的色彩比较鲜明,但不强烈,不炫人眼目,各种颜色搭配协调,没有过艳过浓的色调。

从动势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偏于静态,变化起伏不大,运动形式是舒缓的,轻盈的。

从本质来看,优美都具有趋向于静的特点,既是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动中之静,也是一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静中之动。

从质地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柔和而富韧性的,婀娜多姿、轻柔婉转。

以线条为例,”美必须避开直线条,然而又必须缓慢地偏离直线”,形成弧形或波浪形曲线,如依依杨柳,细波微澜,或如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如月之曙,如气之秋”或如“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优美因其质地而呈现出典型的柔和美。

从境界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和谐而不是冲突。

优美的对象,不论是自然形式还是社会实践,都已消除了构成方式上、运动态势上的对立性和异已性,处于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之中,形成整体和谐感。

正如朗吉弩斯所说:“人体要靠四肢五官的配合才能显得美,整体中任何一部分如果割裂开来孤立看待,是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但是所有各部分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所表现出来的远近、大小、整体、部分、动静形成的正是适性顺性的优美境界。

优美的和谐,既是内在矛盾的消融化解,也是主体客体的协调一致。

从气韵上来说,优美的特点是平淡而隽永。

对于人生而言,这是一种最深沉最平和的快乐,因为它不是寄情山水、遁世寂灭的空茫,而是一种历尽人世浮沉后的沉潜,是一种祸福皆空、悲欢双离的悠然,是一种生命意趣更深刻的领悟,因而也是一种精神栖息、心灵自由和情感满足。

优美的神韵是平和而又悠悠无尽的,是柔和而有张力的。

无论是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崇高,还是艺术反映的崇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精神人格的崇高显现或象征,是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在超越巨大形式过程中表现的人格力量、宽广胸怀和博大仁爱的道德情操,它具有这样一些美学特征:所谓博大,是指崇高表现为这样一种精神:无私无畏,胸怀宽广,不念一己之利,不计一己之私,无偏狭之见,无短视之举,而是以天下为己任,忧乐系于天下,使人的日常行为溢出个体生存本能而具有人类生存实践的普遍性特质,能产生功在当代,利被天下,惠及后世的价值。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事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而是完全与无限 的观念相反。 的观念相反。”
康德论优美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 不是“智力的情感” 不是“智力的情感”;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直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 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 力的魅力刺激。 力的魅力刺激。”
席勒论优美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各自 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 持其力量。 持其力量。”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在经验中存在一种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 美。”
崇高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 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
近代以前,“优美”常常被看作 近代以前, 优美”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于建筑 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等其他艺术形 式。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是一种天国仙界中的 平和与安静。”“在拉 斐尔的任何画幅之前, 必得要在静谧的和谐中 去寻求它的美。”(傅 雷)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 “我们在观照伟大的东 西时,或者感到恐怖, 或者惊奇,或者对自己 的力量以及人类的尊严 产生自豪,或者由于我 们自身的渺小、衰弱而 丧魂落魄。”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年)
朱光潜先生 (1897—1986)
• 朗吉弩斯提出艺术中的崇高 应该对人的感情产生强烈的 效果,使人狂喜,让人惊奇, 这是贯穿《论崇高》全书的 一条主线。他写道:“天才 不仅在于说服听众,而且也 在于使人狂喜。…….” 朱 光潜先生对“狂喜”做出了 解释,狂喜“是指听众在深 受感动时那种惊心动魄,情 感白热化,精神高度振奋, 几乎失去自我控制的心理状 态”。
Hale Waihona Puke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成为若干年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 他们以此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 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 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 的强调,在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 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
审美形态
•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 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 系)来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 美、崇高、悲和喜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 和最本质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优美与崇高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 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朗吉弩斯 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 “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 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 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 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崇高的 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崇高”的艺术风格: • 宗教艺术风格:追求对有限人生的精神超越。 • 浪漫主义风格:人自身成为崇高的主体,人超越自
我的精神历程成为崇高的核心。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崇高风格, 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 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时, 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 追求超越的人对自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 教超越中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崇高的效果
• 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有 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 感到自身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 超过对象,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 体会到一种自豪。
黑格尔(1770~1831)
•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 无定、浩浩无际、渺 渺无限的观念;人类 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 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 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 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 切。”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 特征:数量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 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的奇异。“崇高”对象的特征 是无形式,即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 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为由肯定主体尊 严而产生的快感。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 人的气势。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 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 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 怖。比如,浩瀚的海洋、 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 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 让人有可怖的感觉,因 而引起崇高感。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 同时也夹杂着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 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 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去接近它, 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 一、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二、崇高的文化内涵 •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 四、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古代希腊文化。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 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 重视,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 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 纤巧、彬彬有礼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自然界中 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社会无法体验到的。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浮华纤巧的罗可可风格
• “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 生糙的自然还是经过教养 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 平静的自然?他宁愿哪一 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 的美?还是狂风暴雨雷电 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 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 巨大的、粗犷的、野蛮的 气魄。” ——《论剧体诗》
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穆、和 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它所引起的美感,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 悦之情。“没有地方是突出的巨大,没有 地方引起人鄙俗的感觉,而是在明净清楚 的界线里保持着绝对的调和。”(勃兰兑 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崇高的文化内涵
•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源于希伯来文化和 西方基督教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