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合集下载

优美与崇高教学内容提要

优美与崇高教学内容提要

优美与崇高教学内容提要一、优美与崇高的文化渊源:双希文化的审美嬗变阿诺德认为,现代西方人有两种力量,一种是专致于力行的精力,它的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责任感、自制感、工作感,一种是专致于观念的智能,它的内涵是对随着人类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鲜观念的热切追求,以及要求完全了解并适应它们的不可遏止的冲动。

“如果依据人类最能表现出它们的民族来加以命名,我们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希伯莱文明和希腊文明的力量。

”阿诺德揭示了西方文化的源头以及它的内在矛盾,因此,要理解西方美学思想,首先要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双希文化。

(一)希腊文化“美”的内涵1、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理解古希腊艺术的第一把钥匙。

生活在民主制度下的古希腊人热爱生活,肯定现实,以人和人的世界为艺术的主题和研究对象,将神也看作为强健、聪明和更加理想的人,努力在艺术中表现理想的人体。

2、理性主义:古希腊人崇尚理性,认为没有知识和不能自如地去发挥理智的作用,就不会有终极的幸福,他们把平衡、简朴和清晰作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准,强调理智与共性,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寓变化于单纯之中,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确立了优美典雅的完美模式,毕达哥拉斯主义关于数的理论对各种艺术都有深刻的影响,认为美是客观的数量比例的和谐,创造出黄金分割律和完美的人体比例,在形式方面确立了美的客观范式。

3、理想主义:古希腊人把道德的崇高境界视为理想的境界,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通过道德修养的培育,减少现实世界的盲目和混乱,最终达到一种神圣的有序的境界,体育运动和艺术创造都是为了达到身体和心灵的和谐有序,因此,艺术应该表现理想化的艺术形象,提示永恒的审美价值。

(二)希伯莱文化中“崇高”的内涵1、承受苦难:希伯莱历史充满苦难,希伯莱圣灵以壮烈的死使人敬畏。

早年,他们被迫离开迦南,凄惶地“出埃及”,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后又好景不长,内乱爆发,外患紧逼,全族人沦为“巴比伦之囚”。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是希伯莱人的典型形象。

2、超越精神:面对无边无际的苦难,无法逃避的死亡,希伯莱人把求生的欲望,幸福的幻想,异化为对万能之主耶和华的信仰。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论优美感和崇高感(节选)康德在道德品质上,唯有真正的德行才是崇高的。

然而也有某些善良的内心品质是可爱的和美好的,并且就它们与德行是和谐一致的而论,也应该看作是高贵的,尽管它们确切说来并不能够说就是属于道德性的心性的。

有关这一点的判断,是微妙而复杂的。

确实,我们不能称那种心情就是有德的,它只是那些行为的一个来源――那些行为的确也出自德行,但其基础却只是以偶然的方式而与德行相一致,而就其本性来说却往往是与德行的普遍规律相抵触的。

某些温情好意――那是很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同情感的――乃是美好可爱的;因为它表明了对别人命运的善意的同情,而德行的原则也同样地会引导到那里。

不过这种善良的情感同时却是软弱的,而且总是盲目的。

因为假设这种感情在推动着你,要你花钱去帮助一个困苦的人,而你又欠了另一个人的债,这样就把你置于一种无法严格履行正义的义务的地位了。

所以,这种行为就显然不可能是出自任何德行方面的意图,因为这样一种情况不可能诱导你为了这一盲目的幻念而去牺牲一种更高的责任。

反之,当对全人类的普遍的友善成为了你的原则,而你又总是以自己的行为遵从着它的话,那时侯,对困苦者的爱始终都存在着,可是它却是被置于对自己的全盘义务的真正关系这一更高的立场之上的。

普遍的友善乃是同情别人不幸的基础,但同时也是正义的基础。

正是根据它的教诫,你就必须放弃现在的这一行为。

一旦这种感觉上升到它所应有的普遍性,那么它就是崇高的,但也是更冷酷的。

因为要我们的胸中对每一个人的遭遇都充满着温情,对别人的没一桩困苦都激荡着沉痛,这是不可能的事;否则的话,一个有德的人就会像赫拉克利特那样不断地沉浸在伤感的眼泪之中了,尽管他有着这一切好心肠,却无非是成了一个感伤的、无所作为的人而已。

第二种善良的感情――它确实也是美好的而又可爱的,但仍然不是一种真正的德行基础――就是殷勤;这种愿望是要以友好、以同意别人的要求并以我们的行为与别人的意愿相一致去使得别人高兴。

美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美学概论(第二版)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著《意大利文艺 复兴时期的文化》中,曾说幽默和讽刺是解放和 自由时代的标志。从你对喜剧的理解谈谈你对布 克哈特这一论断的看法。
7.美学史上对喜剧的解释主要有哪些理论?你最服膺 于哪一个解释?在同学中间可进行辩论。
8.在人生的逆境中,一个保持幽默感的人是否比一 个因紧张而变得太严肃的人,更清醒并易于找到 摆脱困境的途径?查阅相关心理学资料,写一篇 短文。
第四章 美感经验的形态
第一节 美感经验诸形态及其形成 第二节 优美与崇高 第三节 悲剧与喜剧 第四节 丑与荒诞
美感经验是审美活动所形成的感性体
验,这些感性体验虽然都是审美活动所达 成的感性的和心理的体验,但它们却会呈 现为不同的面貌。美学上把这些不同的面 貌称作美感经验的诸形态,或称作审美范 畴、美感经验类型等。
4.王国维曾把《桃花扇》与《红楼梦》比较,认为 后者是真正的悲剧。根据你对悲剧的理解,你认 为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哪一部作品具有真正 的悲剧精神?
5.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传统,主要是由悲剧的、 崇高的、荒诞的甚至是丑的美感经验构成,如古 希腊神话作品、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 《哈姆莱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 世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卡拉 马佐夫兄弟》以及中国屈原的《离骚》、曹雪芹 的《红楼梦》等,很少有作品因为单纯描写优美 而跻 身于伟大作品的行列。思考这个现象,并 在课堂上讨论。
一、丑
第四节 丑与荒诞
审美的丑,在人类审美史上,其地位是
变化的。它经历了从最初的作为美的陪衬的 地位,到独立的作为美感经验形态的丑的演 变。
1.作为美的陪衬的丑 2.作为形式的丑 3.作为独立的美感经验形态的丑
二、荒诞
荒诞作为一种美感经验形态,比起丑 来,向人的存在的否定性方面做了更大的 迈进,探索也更为深入。荒诞作为一种美 感经验形态,完全是现代西方审美活动发 展的结果。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

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

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

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

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内容和谐化一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1.在古希腊时期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优美与崇高作文

优美与崇高作文

优美与崇高作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优美与崇高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美与崇高作文1偶然撷一束残存着许多粉红花瓣的桃花,听着缓缓如人间四月般舒畅而惬意的小调,亦或是细抿一口意犹未尽的咖啡,呷出,让心情倏然晴朗的蕴味这样的优美就是一支淡蓝色蝴蝶的比翼舞,它们散入万家灯火,让人们体会到生活的滴滴点点中值得注意的一丝丝美好。

优美,是如此平易近人,又不经常被人所察觉。

是朝时叶上的几点白露,是秋日林间几缕晕红的醉意,我看见了它们,我哭了。

这不就是优美吗?但是,又有多少细心之人可以发现优美呢?我渴慕华灯初上,却仍流连于街巷的细雨,它们普通而又不平凡,透过那银丝,我看到了华灯散发出的暧昧光线的缠绵。

我看见了优美的世界,是的,优美就是那温暖的光,带给我们希望。

穿过层峦叠嶂的山脉,连绵不断的天空,我在这芸芸众生中,想去一览黄土千里卷携而来的迢迢尘沙,想去表面平静并且一望无边的海廓下探寻湛蓝的隐藏杀机,想要鸟瞰皑皑白雪覆盖下拔地而起的一座座逶迤山峰;我想体会那崇高带来的壮美盛宴,体会无垠的森林上振奋的嗥鸣,它们是那么澎湃,是立于万物之上、与生俱来的骄纵和不羁。

我愿化作断壁残垣,凭风吹雨打的雷霆降临,感受喷涌而来的雄伟臆想。

那是心灵的碰撞之美,是永立潮头的誓不言败。

是选择折柳,送春去秋来,还是眺望崇高的灯塔,梦想壮美。

优美、崇高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在路口的,是那人生的路标图。

优美与崇高作文2他望着皎洁的.月亮,再望望手上的报名单,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

他家境贫困,靠着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又有了妻儿,仅靠目前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

当他在大街上看到了只要报名月球开发志愿者就可以给家属一笔巨款时,他毫不犹豫地拿了报名单。

他拿着报名单回了家,在妻子和孩子的哭声中毅然决定去月球。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崇高就包含于生活现象当中。 “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大得多,那便是崇高。”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而不是这事 我们觉得崇高是事物本身,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物所唤起的任何思想……我们觉得崇高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 东西常常绝不是无限的,而是完全与无限 的观念相反。 的观念相反。”
康德论优美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 优美带给人的快感属于“鉴赏判断”,而 不是“智力的情感” 不是“智力的情感”;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直 优美不会给人带来任何压抑,因为它“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 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 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 力的魅力刺激。 力的魅力刺激。”
席勒论优美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美可以同时期待产生松弛和紧张两种作用。 松弛的作用可以使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各自 安分守己, 安分守己,紧张的作用可以使两种冲动都保 持其力量。 持其力量。”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理想的美,尽管是不可分割的和单一的,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但在不同的关系中却显示出融合性和振奋性。 在经验中存在一种融合性的美和振奋性的 美。”
崇高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 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 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
西方美学史上的优美
近代以前,“优美”常常被看作 近代以前, 优美”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是美的本质,与美划等号;与节奏、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和谐、对称等紧密相连。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第八章优美和崇高PPT课件

.
18
三、作为自由个性与社会使命合题的崇高
• 所谓自由个性即人的自由个性,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 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把“自由”与“全面本质”相联系,作为实现完整人的条 件与途径,以显示自由个性的重要性。它不仅构成人的本质力量全面实现的内 在规定,也体现了现代审美最核心的价值取向。
.
15
• 原因: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所表征的 是当今人类审美所面临的一种危机状 况,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虽然复 杂,但无疑和主体的变异、沉沦及崇 高的历史意义与目标的逐渐模糊不无 关系。
新表现主义绘画
.
16
一、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
• 实质: • 从人的本质对象化理论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贫困,表现出规律与目的、真与
• 二者相互转化的常态性规律是由崇高趋向优美。 • 优美与崇高是美的两极,没有优美,就无以突出崇高;反之没有崇高,
也难于显现优美。优美与崇高的这种运动与演变,生成千姿百态的美, 使审美活动显得无限丰富又色彩纷呈。
.
13
二、优美与崇高的相互转化
• 优美与崇高的转化还表现出复杂性状况。在崇 高向优美转化的纵向历程中,因主体存在位置与 活动情境的变化,亦可能有新的审美范畴产生的 趋向。
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 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呈现为 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 静等境界,具有小巧、平静、舒缓、 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
江南水乡 周庄
4
一、优美的本质及其特征
• 无论是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的自然景象;或是山明水秀、波平如镜, 倒影清澈的自然景色;还是艺术表现中的单纯静穆、情景和谐等,其境界均体现了 优美的形式特点,给人以和谐、完满的审美享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优美与崇高
•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
•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

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
•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

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
•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
•(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

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

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内容和谐化一
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
•1.在古希腊时期
•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注意此处的和谐跟我们前面说的和谐不是一个意思。

这个时候的和谐强调外部比例,形式特征的和谐。

•2、近代以后,博克仍然从表面特征上总结优美的特征。

•3、康德和席勒已经把物性与人性结合起来考虑。

•4、教材小结不同领域中优美的不同特点:
•(1)自然领域:优美主要表现在自然对象感性形式的和谐性。

•(2)社会领域:现实对实践的肯定性。

我们刚才讲的“文质彬彬”,是把对“真”与“善”的实践肯定融入审美。

•(3)艺术领域: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统一到令死的作品表现出流动的生命感。

二、崇高
•(二) 崇高的内涵与特点
•1、内涵:在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中体现伟大超越的人生境界。

•在此我们看到,在这个内涵界定中,人的问题突出出来了。

优美是一种浑然天成的人物合一,而崇高在展现人的力量,人的伟大。

•(1)最早把崇高作为审美范畴研究的是18世纪的博克。

丛对象外在形式和主体内在心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崇高的特点。

•到康德进一步强调崇高是主体对自身的肯定。

•(2)对教材内涵的分析:
•a.怎样的对立冲突?
•崇高是一个相对弱小却代表正义与善的主体与强大的敌对势力奋斗抗争的过程,通过这种奋斗与抗争展示人的精神与力量。

•普罗米修斯盗火者的形象就是早期文化中崇高的象征。

为了给世界光明,主动牺牲自身,包含“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所以,崇高的载体首先表现在艺术作品中,因为艺术是人创造的审美对象。

但在人的现实活动中也常常显现,就因为它展示人的精神力量。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就是他可以保全自己生命的,但是他主动选择赴死,这是人的主动性的体现,这是跟崇高有关的壮烈。

所以我们书上说,崇高与壮美有联系,但是壮美的对象可以是自然存在,而崇高则必然与人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如果说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是一种壮烈美的话,那么谭嗣同、陈天华的选择赴死就是一种崇高,他们把个人真正放置到了一定的群体中,这就是对有限生命的突破,就是人生境界的提升。

•b.崇高体现人生超越的审美境界
•首先,是对个人小我的突破;
•其次,通过理性选择揭示人作为类存在的无限和超越意义。

•在这个层面上,它最终达到冲突的和谐,对立的和谐。

•(3)崇高的具体体现:
•a. 人与自然的对立和超越
•b.人与社会的对立和超越
•都是有限和无限间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和谐的体现
• 2.特征
•(1)雄伟壮阔的力量之美。

•像罗马斗兽场和故宫这样的建筑本身就是人利用智慧突破个体有限自身力量的表现。

•(2)社会价值实现的昂扬之美。

•(3)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

•(4)恢宏的尊严之美。

(二)对崇高的
理论探讨
•1.古希腊时期
•最早涉及的是毕达哥拉斯,第一次较为明确的把崇高与优美并列讨论的是郎吉弩斯的《论崇高》。

•2.近代
•“崇高”正式作为美学范畴是博克。

•到康德把崇高分为:力学的崇高和数学的崇高。

看到崇高与人的不可分离性。

•席勒从艺术论的层面认为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活的形象”。

•到黑格尔时综合了康德和席勒观点。

•3.现代以来
•(1)由于对整个理性精神的逆反,“躲避崇高”成为一时的潮流,现代艺术在貌似怪物的东西中,深藏着人类对自身的虚无和恐惧的呼告,正是在这种呼告中,充满着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刹那感悟和交流,他们所要表现的不是虚幻的神、理性、理想,而是真正的人生体验,真正的来自生命深处的声音。

•(2)崇高的当代转向。

在以叔本华、尼采等的哲学为背景的现代主义艺术中,彻底的失落了其伦理的内涵,而被一种生命力和存在的内容所替换,崇高直接面向生存和对人的现世存在的关注,崇高的超越不在那遥远的彼岸或是神圣的理性之中,而就在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就在于我们自身的心灵。

•(3)但在此背后,是一种新的形态的崇高,如利奥塔所说的力图表现“无法表现的东西”。

利奥塔被认为颠覆了传统的崇高理论。

在利奥塔德在现代与后现代的论述中,从反对整体宏大叙事的后现代角度重新阐释崇高。

强调日常真正的生命体验。

•同学注意在本章和后边审美经验篇幅很长的理论史总结中,第一次不要一头扎进去,先熟悉大的分期,因为每一个分期有它总体特点,然后是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看到人名知道谁跟谁一组,然后了解每一时期重点人物大概观点,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通读相关内容,否则一团乱。

三、优美和崇高的比较
•1、联系:都是基本的审美形态,都是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崇高在对立中展现出了人的存在,而优美则强调了和谐与人的存在,就此看来实则是殊途同归。

从什么价值来说,都能使人有所
得。

•2、区别:
•(1)体现互相对立而又互相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a.优美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

•b.崇高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的展示着主体在实践中的冲突和对立状态,并且在这一对立冲突中,显示出的作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2)崇高和优美的事物在量的规定性上的形式差异。

•a.优美的形式,如风和日丽、杨柳依依、莺歌燕舞,再如曲线、圆形、小巧、光滑等。

•b.崇高在对象形式上一般有数量上与力量上的巨大。

•(3)崇高的审美形态的具体体现,由自然、形式上的规定性,进而发展到社会伦理生活中去。

•a.优美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真善美直接统一。

•b.推动社会前进的新生力量,与旧事物产生冲突,而最终战胜旧事物,从而在这种冲突中体现出了崇高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