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的联系-最新文档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艺术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即“优美”和“崇高”。
这两种审美理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艺术中,“优美”常常被定义为美的表面上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和展现。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和人体的优美描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画家们对人体的描绘非常注重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形成了著名的人体理想化形象。
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表现来呈现出对自然景物的优美表达。
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除了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情感和意境的抒发上。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内心的共鸣。
在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对美的无限追求。
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则表现出对于道德、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追求。
在西方艺术中,“崇高”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启迪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描绘,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展现出对“崇高”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尊崇,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超然境界的体验。
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崇高”的追求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谈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阳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在审美类型中,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客体企图以巨大的气势和力量压倒主体,主体在严峻冲突中更加激发自身的本质力量与之抗争,最终战胜与征服客体,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比在优美事物中更加充分的显现。
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优美,又称秀美,它是美的最一般的形态。
狭义的美,指的就是优美。
中国美学史上,将其称为“阴柔之美”,这是一种优雅之美、柔媚之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最新文档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审美形态是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析。
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要讨论的就是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优美,也就是狭义的美, 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与完美。
在外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例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 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 它的美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崇高,即广义上的美,也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在形式上, 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在美感上看, 具有“不平凡、伟大的” 独特的审美属性。
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 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 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 遇到的冲突越激烈, 斗争的历程越险恶, 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 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贝多芬的第三、第九交响曲是崇高的经典范例。
优美与崇高有很多区别: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广义的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 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

漫谈美学里的优美与崇高要想搞好文学创作就不能不学习美学。
这是一门可以提高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促进日后创作思想成熟和建立独特审美个性的人文科学。
我认为文学应当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大家都知道生活是艺术的根源,一切灵感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但光有实践也是不够的,还要系统的学习文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学习“美学”以及哲学。
哲学可以树立人生观,世界观,在创作中可以“心明眼亮”的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生活本身”,“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客观的观察生活,更好的深入实际,写出不可多得的作品,创造出“不可一世”的贴切生活的人物。
下面谈谈美学中的“优美”和“崇高”。
不为了搞文学创作的朋友们,多了解一些“美学”,对理解作家的艺术创作意图、欣赏作家艺术作品也有积极意义,是很有好处的。
优美和崇高是审美实践活动发展中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在审美的领域中,他们建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类存在体验的不同方面。
优美的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精致、幽静、淡雅、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
优美的审美形态使人产生优美感,优美感一般具有和谐、平静、松弛、舒畅的心理特征。
优美感的心里特征表现为与对象主体之间的和谐。
优美是对人的生命自身、力量的静态直观,使人感到和谐、平静、松弛等愉快和美好。
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审美活动最为特殊的人生存在的实践,无论是在自然还是社会领域,总是具有一定的理性内容合感性形式。
在优美的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比例协调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
例如:中国传统意向花好月圆、芳春柔条、扶疏杨柳等,就基本上属于处在优美状态中的审美对象。
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外在环境中,虽同属于优美,也会有不同的审美特征。
在西方古典美学家康德、黑格尔那里,“优美”大体与“美”同义,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是一种不凭借概念而存在的普遍令人愉快的无目的的合目性的形式,它与客观事物的实存无关,也不涉及概念,而仅仅与审美主体的自由创造的“心意能力”相关。
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
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
”[1]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论述,比较恰当的阐释了崇高与优美。
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我国古典美学也对崇高与优美作了简单阐述,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划分基本一致。
在我国古代,把崇高成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到齐国访问,乐队为他表演音乐,当演奏到“秦”风时,季札说:“此之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孔子也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
以上几例,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
论崇高_精品文档

论崇高1、崇高的本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与自然界中的体现。
崇高感的特点,它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崇高与优美一样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崇高与优美的区别就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壮美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于阴柔美、静态美。
这主要从形态上看崇高与优美的区别。
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山清水秀却给人以优美感。
前者是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而且优美的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
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如长沙的岳麓山,虽然有高有低,但却郁郁葱葱,柔媚清秀,呈现出大自然的秀美。
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式美,它常常表现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如湖南张家界,石峰挺拔,怪石淋漓,峭壁高耸,显得险峻而又奇特,这就呈现出大自然的壮美。
除了在形态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有着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
而崇高感却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我们看到百尺飞瀑散发着雷霆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对象不可低挡,不敢贸然地接受它。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刹时的抗拒”。
但这种惊惧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
因而当我们惊魂刚定时,欣喜会伴随而来,这时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
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
朱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崇高与优美是两个非常有深度和广泛的概念。
对于我来说,崇高是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思想,是一种在人们心中产生的敬畏和敬重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事物或行为所引发的,比如伟大的领袖、美丽的自然景观、高超的技艺等等。
这些事物或行为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而优美则是指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是对于音乐、文学、艺术等等领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的表达。
优美是一种让人舒适、愉悦和感动的美丽,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优美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对于我来说,崇高与优美是两种不同的美感体验,但它们都代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崇高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和品质,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敬畏和敬重,而优美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崇高和优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审美形态是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析。
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要讨论的就是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优美,也就是狭义的美, 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与完美。
在外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例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 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 它的美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崇高,即广义上的美,也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
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在形式上, 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在美感上看, 具有“不平
凡、伟大的” 独特的审美属性。
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
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 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 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 遇
到的冲突越激烈, 斗争的历程越险恶, 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
自身的本质力量, 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贝多芬的第三、第
九交响曲是崇高的经典范例。
优美与崇高有很多区别: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广义的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 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
的和谐统一, 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
崇高偏于审美主客体的冲突对立, 是客体对主体的
实践和人的本质力量的辨证否定以及主体精神的充分高扬; 优
美是内容和形式的和谐,崇高则是内容压倒形式; 优美偏于感官的快适和情感的愉悦和谐。
崇高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 在痛感之中有快感, 不自由中蕴含着自由。
虽然优美与崇高有如此大的不同, 但是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区
别。
首先,优美与崇高在美的本质上有共同点, 都是顺向肯定性审美形态, 都直接诉诸审美理想,都使人愉快。
康德和席勒认为两者都属于美的形式,都是满足感官的要求,不涉及明确的目的, 都表现出主观的合目的性。
其次,优美与崇高是可以共存于同一事物之中, 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下面, 我根据雕塑《艰苦岁月》来阐释这一观点。
雕塑《艰苦岁月》这一作品是潘鹤受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委托, 为建军30周年美术展而做, 当时的主旨是要表现第四野战军解放海南的情景。
潘鹤舍弃了浅白地表现战争胜利场面的思路, 他采访了曾任海南游击队司令员的冯白驹, 决定从艰苦场面来表现。
结果草稿因为“没有表现革命高潮和胜利”而被否决了。
不服输的潘鹤坚持了自己的思路, 最终形成了一个老战士和小战士的形象构思。
作品刻画了两个衣不蔽体的红军战士形象: 老战士坐在岩石上, 神态祥乐地吹着笛子, 眉宇间洋溢着革命的乐观, 右侧赤足的大脚趾和着笛声正高高昂起; 小战士依偎在老战士身旁手扶枪支,沉醉于笛声之中, 凝视的目光好似在憧憬着光明的未来。
大多数人把《艰苦岁月》这一雕塑所体现的审美形态归于崇高的范畴。
老战士和小战士虽然衣衫褴褛, 但他们仍然精神饱满, 充满着乐观积极向上, 眼神中充满希望。
虽然日子过的很艰苦, 但是他们坚信美好的生活终将来到, 并为之而不懈奋斗。
这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岁月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品体现出一种不可遏制的强劲气势,有一种悲壮美和雄壮美, 给人以不平凡的伟大的独特感受, 符合崇高的粗狂刚健坚韧等特征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是可以被定义为崇高的。
但同时《艰苦岁月》这一雕塑也体现出优美的特点。
老战士手拿笛子轻轻的吹着,少年静静的依偎在老战士的身边, 仰首注视着远方入神地倾听着,所有烦恼与忧愁, 所有贫穷与苦难都消失了,定格在这一瞬间的只有欢乐与美好, 作品使人体会到一种宁静的、淡然的和谐美。
从这一方面来看, 它应该被定义为优美的。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 雕塑《艰苦岁月》中崇高和优美是并存的, 多数人之所以认为它是崇高的, 是因为其体现出的崇高感多于优美感。
总之, 优美与崇高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的并且可以并存于同一事物之中。
人类的文明史正是人类征服历史的历史, 一方面, 我们折服于自然的优美, 另一方面我们有成为自然主宰者有着无比崇高感。
从这个角度说, 崇高与优美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同时崇高只有与美感相互渗透, 才能增强和持久。
因为“崇高使心灵的力量变得紧张, 因而也易于使其疲劳”崇高应与优美相伴随, 才能张驰有致”、“强烈的感染力只有与更加轻松的内容加以对比, 才能生生不息。
”优美往往给人一种崇高的感觉, 而崇高又常常使之优美, 两者相互体现, 将世间事物的美好充分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