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与崇高
崇高与优美的比较

一、优美(一)什么是优美?定义:审美主体在欣赏具有审美价值旳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旳和谐统一旳美。
1.优美结识旳发展历程:A.西方美学旳优美论:(1)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在于和谐”旳美学思想。
而数旳最美旳比例是满足“黄金分割”旳比例关系,(2) 古希腊旳苏格拉底“形式旳美”,是形式上旳秩序、匀称与明确,并觉得这种美“能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夹杂在一起”,(3)古罗马时期,西塞罗才真正提出了优美与崇高(他在这称为威严)旳问题,美有两种,一种在于秀美,一种美在于威严;我们把秀美看做是女性美,把威严看做是男性美。
”旳问题。
(4)英国十八世纪出名经验主义哲学家博克提出优美旳特性,由于只是些通过感官来接受旳性质有下列几种:①比较来说是小旳.....................;④这些部分不露棱角,而必.......;②是光滑旳....;③各部分方向上要有变化须溶成一片......................;⑥颜色鲜明,但不强烈耀...............;⑤构造娇柔纤细,不带任何明显而又强健有力旳外表眼.;⑦如果一定要有强烈夺目旳颜色,那这种颜色就必须陪伴其他颜色一起构成多样旳变化.....................................。
(5)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说,优美是使人直接产生快感旳一种“鉴赏力判断”。
他说,优美是一种有限旳形式,这种有限旳形式不会给人导致任何压抑感,因此优美“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增进生命旳感觉,并且因此可以结合着一种活跃旳游戏旳想象力旳魅力刺激。
”也就是说,可以直接产生积极旳快乐。
(6)德国移情论者立普斯觉得优美是一种无意识旳美,不带刚性、锋利而又粗犷型旳美.B.中国古代美学旳优美论:(1) 优美本不是中国美学旳概念,中国是“阴柔”旳范畴浮现旳,是有关宇宙哲学旳范畴。
古代中国人觉得宇宙旳是由“阴”、“阳”两极构成旳,《易传》是最早浮现旳“阳刚”与“阴柔”旳概念。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之一。
在西方艺术中,有两种非常重要的审美理念,即“优美”和“崇高”。
这两种审美理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进行浅析,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西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我们来看看“优美”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
在西方艺术中,“优美”常常被定义为美的表面上的一种感觉,是一种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和展现。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物和人体的优美描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中,画家们对人体的描绘非常注重比例和线条的流畅性,形成了著名的人体理想化形象。
在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色彩和笔触的表现来呈现出对自然景物的优美表达。
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感,让人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
除了对形式和色彩的追求,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情感和意境的抒发上。
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强烈的情绪,这种情感的抒发往往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内心的共鸣。
在装饰艺术和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处理来表达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展现出对美的无限追求。
而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崇高”则表现出对于道德、精神和思想的高度追求。
在西方艺术中,“崇高”常常被定义为一种对人类灵魂的深刻启迪和超然境界的追求。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崇高描绘,这些作品常常通过对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来表达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向往,展现出对“崇高”审美理念的体现。
在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艺术家们也常常通过对宗教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描绘来表达对人类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的尊崇,这些作品常常给人以内心深处的震撼和超然境界的体验。
在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中,对“崇高”的追求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朗吉弩斯不但提出了“崇高”的美学范畴, 使美学研究的范围得到拓展;更为重要的 是,他所倡导的崇高风格,直追人类的心 灵,提出了“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 的回声”的审美理想,认为心灵的崇高是 文学崇高的基础,二者是完全统一的,它 们共同构成了完美的审美境界。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风格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高雅、深沉、不同凡响的意味,激昂、磅礴、如 火如荼的热情,旷达、豪放、宛若四海的气概, 刚劲、雄健、炮击弩发的劲势,以及高超、绝妙、 光芒四射的文采。他反对因标新立异产生的浮夸、 幼稚、矫情。朗吉弩斯认为,真正的崇高风格能 使人充满昂扬、豪迈、豁达、振奋之情,崇高的 风格是文艺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内在特质。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 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 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愀 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 喜,漻乎其如悲。”
西方的优美与崇高来源于两希(希腊与希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伯来)精神,还与日神——酒神精神有关。 而中国的阴柔阳刚之美,则源于中国古代 哲学的阴阳学说。
[清]桐城派文论家姚鼐明确提出 阳刚之美” 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 概念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其得 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 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 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鎏铁; 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 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第十章 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对立而 又对应的经典范畴,也是美的两种典 型的表现形态。优美给人以心旷神怡 的审美愉悦,如和风丽日、轻歌曼舞、 鸟语花香;崇高给人以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优美,英文为grace;崇高,英文为subline。 晚清的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最早 译介和运用这一对审美范畴的学者。他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两种:曰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以美育代 优美,曰宏壮。”蔡元培在其《 宗教说》 宗教说》中把优美称为“都丽之美”,称 崇高为“崇宏之美”;而“崇宏之美”可 分为“至大”和“至刚”两种。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 对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 主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 化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崇高” VS “优美” 这一对范畴出现的条件:人对神的关系 的关系
→
人对自然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 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 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 当这些与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 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爱比死,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 力。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 住,才能进行。” 这种精神的崇高显现于审美主体所照亮 的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种精神美、 灵魂美本质上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 的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把我们 内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 的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这种奇异 的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
美学原理
第三编 审美范畴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二、优美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三、崇高的文化内涵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五、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一、审美形态与审美范畴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 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审美意象的 “大风格”(great style)。 审美范畴是这种“大风格”(审美 形态)的概括和结晶。
四、崇高的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史中论述“崇高”的审美特征: (一)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 伟大心灵的回声。朗吉弩斯在西方美
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为审美 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 是以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 逐步走向完善的。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1. 引言1.1 介绍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的概念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种重要的美学概念,它们在艺术作品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西方美术传统中,优美通常指的是艺术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和谐感,通过对形态、色彩、构图等方面的精妙处理,使观者产生愉悦和享受的感受。
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流畅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精致的细节和动人的表现力,让人赏心悦目,感受到美的力量。
而“崇高”则是另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主要指作品所展现出的庄严、壮观、深邃的气质,引起观者心灵深处的共鸣和震撼。
崇高的作品通常具有宏伟的气势、庄严的氛围、深邃的内涵和引人思考的意蕴,使人感受到超越凡俗的情感和审美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往往同时存在,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通过对这两种美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西方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我们情感、思想和审美情趣的潜移默化影响。
【接下来就是分别对优美和崇高进行详细分析】。
2. 正文2.1 对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的特点进行分析1. 精湛的技巧:西方美术作品的优美往往源自艺术家们高超的绘画技巧。
他们能够通过精妙的笔触和色彩运用,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细腻的画面。
2. 和谐的构图:优美的西方美术作品往往具有完美的结构和平衡的构图。
艺术家们在设计作品时注重各个元素之间的比例和关系,使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富有表现力的主题:优美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细腻的刻画和生动的表现,使观者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情感的共鸣和内在的美感。
4. 细腻的细节描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心描绘上。
艺术家们在作品中展现出对细节的关注和处理,使作品更加丰富和具有层次感。
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特点体现在技巧精湛、构图和谐、主题表现力强和细节描绘细腻等方面,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西方美术作品优美之美的独特魅力。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术作品中常被提及的两个重要概念。
它们不仅是对作品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的评价标准,更是对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的体现。
本文将就这两个概念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体现进行浅析,旨在探讨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如何通过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得以表现的。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优美”和“崇高”并非简单地指作品外在的美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更多地关注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内涵。
在西方美术史中,“优美”和“崇高”一直是两大重要审美范異,贯穿于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评价之中。
“优美”是一种对形式和审美感受的表达。
“优美”的体现主要在于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比例等方面,它是一种对视觉形式的呈现,一种对美的感知和体验。
“崇高”则是一种对内在精神性和情感的表达。
“崇高”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意义往往会引起人的思考和共鸣,它是一种对内在情感和灵魂的共鸣体验。
在西方美术作品中,“优美”和“崇高”通常是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
许多作品既具有“优美”的外在形式美感,又融入了“崇高”的情感内涵。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其富有神秘色彩的微笑既表现了“优美”的形式构图,又蕴含了一种“崇高”的内在精神性。
又如,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作品《达维德》,雕塑师兼巴洛克艺术大师伯努尼的作品,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将英雄的崇高品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19世纪后半叶的浪漫主义运动和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艺术中,“崇高”的情感内涵更是被大量探讨和表现。
浪漫主义的画家德拉克洛瓦、象征主义画家莫奈、梵高等,他们的作品常常融入了对自然、对生命、对宇宙的浓厚情感,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对形式的塑造,使得作品既具有“优美”的外观,又蕴含了“崇高”的情感内涵。
他们试图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来表现出人的内心世界的激荡和宇宙的神秘。
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感追求在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与崇高名词解释美学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们在感知和艺术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优美是指一种轻盈、优雅和精致的情感体验,通常与美丽和舒适联系在一起。
优美通常与感性和美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快乐和愉悦。
在感知和艺术中,优美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例如优美的风景、精致的艺术品和美妙的音乐。
崇高则是指一种深沉、庄严和伟大的情感体验,通常与力量和坚毅联系在一起。
崇高通常与理性和哲学方面相关联,指的是一种审美上的启示和震撼。
在感知和艺术中,崇高可以表现为巨大的建筑、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刻的艺术作品。
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经验的一种学科,它探讨了人类如何在感知和艺术中获得美感,以及美的本质和标准。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中的重要概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美和审美经验。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

浅析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西方美术作品中的“优美”和“崇高”是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这两个概念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优美”“优美”是指一种美的感受,它与美的主观感受以及艺术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密切相关。
在西方美术史中,最早提出“优美”这一概念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认为,优美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是由于它具有对称、比例、节奏等美学元素的合理组合所产生的。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家们开始追求“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主张将艺术作品的细节、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尽可能完美、和谐,这通常与人体的构造和比例有关。
例如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就被认为是一个“优美”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精致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呈现了一位高贵典雅、优美感人的女性形象。
这种追求“优美”的艺术风格在欧洲艺术史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在现代艺术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崇高”“崇高”是指在超越人类自然感官和理智能力的领域内所产生的美的感受。
德国哲学家康德是第一个将“崇高”这一概念系统地阐述出来的人。
他认为,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除了感受到“优美”的美感外,还能体验到一种“崇高”的美感。
这种美感超越了人类自身的感官和理性能力,它是来自于人们对超然、圣洁、威严等抽象概念的思考和感受。
在西方美术史中,有很多作品引起了人们的“崇高”感。
例如,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世纪》就被认为是具有“崇高”美感的经典之作。
在这幅画中,画家通过极富雕刻感的线条和场景的宏伟气势,将上帝与人类的关系呈现出来,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神圣和崇高的氛围。
三、总结“优美”和“崇高”是西方美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都与艺术作品的求美性质有关。
在很多情况下,这两个概念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幅艺术作品既体现了“优美”的线条和色彩处理,又具有“崇高”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这种作品既能让人们感受到美的享受,又能让人们在思考和反思中感受到一种超越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美与崇高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美其实是一种本原现象,它本身固然从来不出现,但它又反映在创造精神的无数不同的表现中,都是可以目睹的,它和自然一样丰富多彩”。
歌德的话很有道理,美的本质是抽象的、内在的、难以捉摸的,但是,它又通过许多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这些美的具体形态来把握美的本质。
“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素称四川的四大美景,它们各具其美,各有特色。
居于灌县西南的青城,峰峦叠嶂,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深邃幽静,故以清幽著称。
峨眉县城西南的峨眉山,山势逶迤,“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绝”。
山上风光旖旎,翠柏青藤,花木繁茂,寺庙殿阁雕镂精细,山溪流水潺潺,蛙声若琴声悦耳,猴群嬉戏于林丛之中。
站在山顶极目眺望,秀嶂平畴,清新明媚,故以秀丽闻名。
统称为长江三峡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山奇水秀,峡谷连绵,两岸群山挺拔峻峭,崔嵬摩天,江水波涛滚滚,一泻千里,滩险流激,雄伟壮观,故以险峻取胜。
瞿塘峡中的夔门,两山矗立对峙,峡滩狭窄如门,水深流急,奔腾咆哮,声如狮吼,令人惊心动魄,故以雄奇而享盛誉。
由于四大胜景各具特色,而分别属于不同的美的类型。
青城的幽和蛾眉的秀,属于优美之类,三峡的险和夔门的雄则属于崇高之列。
人们领略大自然的美,就要懂得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的审美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
优美和崇高是美学上的一对范畴,它们都是美的本质的具体展现,是美的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文论和画论中曾把美分为阴柔和阳刚两类,所谓阴柔之美就相当于优美,阳刚之美就相当于崇高。
优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的美(广义的美是泛指审美对象),它是美的比较普遍的一般表现形态。
它的形象特点是:外貌上的光滑细润,形体上的纤细小巧,音调上的轻柔和谐,色彩上的协调柔和。
它给人以轻松愉快、恬静宁逸的审美感受。
优美侧重于展示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实践中处于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快感为基础,它使人赏心悦目,沁人肺腑。
自然界中的优美处处皆是,山清水秀,柳浪莺啼,明月清风,朝霞彩虹,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等,均属于优美之列。
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美如西施的西湖风光,精巧玲珑的苏州园林,清幽绝俗、秀丽殊佳的避暑山庄,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
在社会生活中,象俊俏窈窕的容貌和形体,优雅潇洒的仪表风度,委婉动听的言辞,温文尔雅的文明行为,温柔娴静的性格,善良美好的心灵,真挚甜蜜的爱情和友谊等,这些均是社会美中的优美类型。
优美在艺术领域中更是多见,它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之中。
如在文学中,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维的《山居秋暝》、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茅盾的《白杨礼赞》等;音乐中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洪湖水浪打浪》、《军港之夜》以及《蓝色的多瑙河》和《田园交响曲》等;美术中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齐白石的《荷花影》、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及雕塑《维纳斯》等,这些都是优美的杰作。
在舞蹈中优美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傣族的《孔雀舞》、朝鲜族的《仙鹤舞》、
蒙古族的《盅碗舞》、维吾尔族的《新疆舞》、汉族的《荷花舞》和《采茶扑蝶》等,都是那么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尤其是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更是优美的典型。
我国清代古文家姚鼐曾对阴柔之美作过非常形象的描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渗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瞑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见《中国历代文选下册)可见。
优美是一种柔性的美,清秀的美,艳丽的美。
与优美相对应的崇高,它既是伦理学的范畴,也是美学范畴。
作为美学范畴的崇高其形象特点是外貌粗糙犷砺,形体硕大雄壮,音调激昂高亢,色彩奇特强烈。
它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震惊、崇敬、激越、豪放,它激发人的斗志和勇气,使人具有伟大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
崇高主要展示了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在现阶段相冲突和对立的状态,并在对立的冲突中,显示出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因此,它的审美心理特征是以痛感为基础。
但是,通过艰苦的斗争,主体驾驭客体,战胜客体,取得了自由,在征服的客观对象中直观到了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产生一种无比的喜悦之情,于是便获得了崇高的美感。
自然界中的崇高多种多样,如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辽阔天空、茫茫大地、暴风骤雨、闪电雷鸣、惊涛骇浪、急流瀑布、凶禽猛兽、奇峰怪石等等。
象气势磅礴的泰山、巍峨雄伟的长城、汹涌澎湃的钱塘江涌潮、蔚然壮观的云南石林,都是自然美中的崇高形象。
崇高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尤为明显,它的美学特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如移山填海的豪迈劳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刚健高大的人物形象、坚贞不屈的革命情操、高风亮节的高贵品德等。
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引起人们崇高感的事迹和人物,如斯巴达克的奴隶起义、中国历次的农民战争、巴黎公社。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等。
它们谱写了一曲曲威武雄壮的赞歌,响彻云霄,震撼大地。
在这些革命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无数英雄如方志敏、刘胡兰、江竹筠、董存瑞、黄继光等,他们那种气贯长虹、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那种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那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高尚品德,使人们感动之极,肃然起敬,他们的光辉形象在人们心中竖立起一座座崇高的丰碑。
艺术中塑造的无数崇高的形象,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崇高的美。
如文学作品中,高尔基的《海燕》、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屈原的《橘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等;音乐中如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狄盖特的《国际歌》、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绘画中如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艾伊凡佐夫斯基的《九级浪》、徐悲鸿的《奔马》、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雕塑中如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加莱义民》、四川乐山大佛等;建筑艺术中如帕提侬神庙、埃及金字塔和中国的北京故宫、人民大会堂等。
这些都具有崇高的审美特性。
姚鼐对这种阳刚之美也作过描述,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日,
如火,如金锣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引文同上)可见,崇高是一种伟岸的美,圣洁的美,悲壮的美。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趣味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活中既需要鸟语花香、轻歌漫舞、柔情蜜意的优美,也需要庄严雄伟、慷溉激昂、惊心动魄的崇高,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益。
热爱美、追求美、谈论美、创造美,已成为人们的热烈愿望和自觉要求。
在这种爱美的热潮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表现阴柔和阳刚之美的文艺作品,但是也不能不看到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另一种偏向:阳刚之美不足,阴柔之美有余。
有人沉溺于缠绵绯恻忧伤哀怨的情感之中,有人热衷于晦涩艨胧、低吟浅唱,有的甚至宣扬淫荡色情、追求低级趣味,他们歪曲了阴柔之美的正确含义。
阴柔之美不是妖艳献媚,不是娇柔造作,不是缠绵哀怨,更不是调情骂俏。
我们应该清除审美趣味中的精神污染,把它引向健康、正确的轨道。
同时,我们在追求和表现阴柔之美的同时,更要努力追求和表现阳刚之美,在文艺上要更多地创作一些富有阳剐之美的作品,塑造出具有时代气息、勇于改革、善于探索、不畏艰险、敢于拼搏的强者形象,唤起人们的壮美之情,激励人们奋发向上,为美好的未来,为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实现而贡献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