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浅析现代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

浅析现代美学中的“优美”与“崇高”作者:曹健潘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2期摘要:优美和崇高是美学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也是西方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
因此,分析和把握优美与崇高,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在审美的领域中,他们建基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体现了人类存在体验的不同方面。
关键词:美学;优美;崇高优美的审美形态的审美对象,一般具有小巧、轻缓、柔和等形式特征,一般来说是给我们一种精神上舒畅,予以一种正面的,愉悦、平静、松弛的感觉。
对于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新、秀丽、柔媚、娇小、精致、幽静、淡雅、素净、轻盈等加以描述。
相对来说比较和谐、安静、秀丽。
如自然界中风高云淡,神清气爽,朝阳东升,夕阳西下。
日常生活更是多得不举胜数。
它许多方面是万事万物在人的一种心境上的体现与观照。
尤如一种浸润的感觉。
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及自然与自在、主观的合目性与客观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统一。
崇高作为审美形态,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
它体现着一种压倒性的力量,庞大之极的数目,给人的精神或意识上一种不可抗拒的强劲的气势,窒息之感。
它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巨大,对比个人个体上的渺少,令人觉得有所威胁,但是又不能真正威胁自我,因而就觉得其是崇高的。
或自己可征服其,油然地在自我胸中涌现一种自豪感。
在自然界中如巍峨群山及其长城,生活中悲剧的人生或主人公作用在我们意识。
呈现出一种无名的冲动或自豪,或悲愤等。
崇高,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在人生精神上,崇高总是给人强烈鼓舞,引人赞叹,催人奋进。
优美与崇高是对比而言,不尽相同的。
同时它们又具有共通性,并且在特定的方面又能转化。
优美中体现崇高,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的竹子林,那是很苍翠,很美的,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心醉的绿的享受。
当风掠竹林时,绿波一丛丛,竹涛汹涌,不禁展眉舒顔。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最新文档

优美与崇高的联系审美形态是审美实践活动中特定的人生样态、审美境界、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等的感性凝聚及其逻辑分析。
优美和崇高都是人们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审美形态, 把握优美与崇高的区别是美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长期以来, 人们多关注的是优美与崇高的区别而很少关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里我要讨论的就是优美与崇高的联系。
优美,也就是狭义的美, 作为美的一般形态,以和谐、协调、一致、均衡、统一为特点。
优美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与完美。
在外在形式上, 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美感上看,优美给人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感受; 从自然的角度看,优美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社会的角度看, 优美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例如“断臂美神”维纳斯,这尊古希腊艺术杰作, 自从1820年从希腊弥罗岛上一座倒塌的庙堂里发掘出来后, 它的美不知使多少人陶醉。
崇高,即广义上的美,也作为美的一种形态, 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作品中。
它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强大力量, 是一种不可阻遏的强劲的气势。
崇高的特点是美处于主体与客体、自由与必然的矛盾激化中。
在形式上, 往往表现为一种粗犷、激荡、刚健、雄伟、坚韧的特征; 在美感上看, 具有“不平凡、伟大的” 独特的审美属性。
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 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 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 遇到的冲突越激烈, 斗争的历程越险恶, 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 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
贝多芬的第三、第九交响曲是崇高的经典范例。
优美与崇高有很多区别:优美(狭义的美)和崇高(广义的美)是美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形态, 优美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概念, 崇高则是近代美学研究的产物;优美的哲学基础是朴素的辩证法, 崇高的哲学基础是机械的形而上学; 优美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是审美主体借助审美客体对自身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与实现。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

优美与崇高文学作品在文学的海洋里,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审美体验。
其中,优美和崇高是两种基本的审美形态,给读者带来无尽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以下是对优美和崇高文学作品的探讨。
一、优美文学优美文学以其平和、清新、细腻的特质吸引着读者。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田园般的宁静、爱情的甜蜜以及自然的美感。
1.1 田园诗歌田园诗歌是优美文学的代表,它以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宁静的田园风光,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王维的《山居秋暝》。
1.2 爱情小说爱情小说是优美文学的另一重要分支,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爱情的甜美与痛苦。
例如《红楼梦》和《简爱》。
1.3 自然描绘优美文学也包括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如山水画般的诗意。
例如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1.4 婉约诗词婉约诗词以其含蓄、柔美的特点展现出一种阴柔之美。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和晏殊的《浣溪沙》。
1.5 柔和音乐优美的文学作品往往配有柔和的音乐,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沉浸在宁静和谐的气氛中。
例如《月光曲》和《梦中的婚礼》。
二、崇高文学崇高文学以其阳刚、雄浑、壮丽的特质吸引着读者。
这类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英雄的气概、战争的残酷以及壮丽的景观。
2.1 英雄史诗英雄史诗是以描写英雄人物为主线,展现其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的文学作品。
例如《荷马史诗》和《罗兰之歌》。
2.2 战争小说战争小说是以战争为背景,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和对战争中人物的塑造,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
例如《战争与和平》和《西线无战事》。
2.3 壮丽景观崇高文学也包括对壮丽景观的描绘,如雄伟的山川、磅礴的大海等。
例如《白鲸》和《鲁滨逊漂流记》。
2.4 豪放诗词豪放诗词以其豪迈、奔放的特点展现出一种阳刚之美。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5 雄壮音乐崇高的文学作品往往配有雄壮的音乐,使读者在阅读时更能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
浅谈优美与崇高

浅谈优美与崇高高乙今 苏州大学摘 要:柏克通过对从个人基本的感觉的考察,将审美情感划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
这种区分,尤其是对崇高感的分析极大启发了康德的崇高论。
可以认为,人们对美的感受主要通过感知获得,更具有社会性,而人们在感受崇高时则需要加入理解因素,主要体现在崇高具有意味性的审美特征,强调个人体验与个人理解,升华了人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柏克;康德;优美;崇高作者简介:高乙今(1997.3-),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苏州大学本科生,哲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83-02柏克关于“优美”与“崇高”的区分与论述对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作为英国经验派哲学家,他的美学思想从个人的基本感觉出发,也就是从快感和痛感出发提出了“优美”与“崇高”这两种审美情感。
其中,柏克对于“崇高”的分析后来对康德的崇高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通过对美感与崇高感的探究,认识到二者在对象与情感上的不同,从而对美感与崇高感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
一、柏的美感与崇高感柏克认为,无论是痛快还是快乐,人的基本情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我保存”的情感,一种是“社会生活”的情感。
而崇高感与美感分别涉及了两种情感,崇高感涉及了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美感涉及“社会生活”的情感。
美感是人的群居本能引发的社会情感,崇高感是人们面对痛苦和危险的时候,由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所激发的敬畏之情。
柏克首先考察了什么是美。
在他看来,美感是事物的一种或几种品质作用于感官而引起的快感。
他认为,美具有小、明亮、光滑、柔软、纤细等品质,这些品质具有“可爱性”,能够引起人们的喜爱与怜悯。
美的品质是从感性方面来讲的,只要当这些品质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们就会产生即美感。
美源于个人的快感,并且快感能够表现为美感,是由于人的快感与人的社会性交织在一起。
“人可以适应较复杂的关系,把一般性的性欲和某些社会性质的观念结合在一起,这种社会性质的观念指导并且提高人和其他动物所共有的性欲”[1],柏克认为这种复杂混合的情欲就是“爱”。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

第二节__优美与崇高优美与崇高这是最基本的两种审美形态,往往把它们并列起来比较研究。
一、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存在实践完满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是和谐化一的人生存在至境。
我们先把握四个字:和谐统一。
是最早被人类认识、最一般的审美形态。
所以在西方早期,美和优美往往混为一体。
因此,在广义上,美包括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但在狭义上,美则主要指的是优美。
随着研究的深入,优美才从美的概念中脱离出来,演化成与崇高并举的审美形态,随着对崇高形态研究的深入,对优美的研究也不断得到重视。
(一)优美的内涵与特点1.内涵真善美最大限度的和谐统一。
(1)自然不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对立面出现,而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成为物性与人性完美、和谐的统一。
在我们中国画中,“比德”的痕迹很重,那棵松象征人的意味比较明显。
真善美统一的人为痕迹更易看出来。
(2)优美也包含社会性内容它在此处与崇高的不同就在于有没有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优美就是一种令人舒适的自然而然的和谐感。
所以,儒家这样描述过君子的风范:“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个文质彬彬,就是带有社会性的优美的表现。
2.特征:(1)是超然优雅的人生境界的表现。
就是审美主体要能自我观照,使审美对象的特征能够呈现。
比方“柯达一刻”的广告,单纯从具体对象分析,不涉及优不优美的问题,但是把那些画面组接起来,就有一种和谐统一感,就令人心境放松。
这与创作者用心去捕捉生活瞬间有根本关系,他首先有过这样超然的心态,才能在需要时把它表现出来。
(2)是秀雅协调的外在形式特征。
在外在形式上,优美表现出清秀、典雅、柔和、协调的特点,具有宁静、平和、淡远的性质。
(3)内容和谐化一拉美的早期艺术,虽然外在稚拙,但就像小孩子的笑脸,整个浑然天成,内容的简单纯真直接与外形结合在一起。
(4)审美体验是心旷神怡。
愉悦是优美体验中最主要的审美感受。
(二)对优美的理论探讨1.在古希腊时期优美与节奏、和谐、对称等紧密联系。
优美与崇高的比较

摘要:本文从探究优美与崇高的来源出发,探究西方美学家的理论。
进而对优美与崇高进行比较,在内容上和谐与冲突、平衡与矛盾的区别,在形式上,一小一大,一静一动,一柔一刚,在美感上,优美能给人和谐与愉悦的美感,而崇高给人以恐惧、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然后比较维纳斯和掷铁饼者两尊雕像,她们分别是优美和崇高的象征,是柔与刚的诠释,静与动的塑造。
接着联系中国美学中的概念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援引古代经典诗词,不同的风格展现不同的美学意识。
其实,优美与崇高在自然界,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领域里,都有广泛而生动的体现。
它们各尽其妙、异彩纷呈,举例来比较不同妙处。
最后,强调人们对崇高的追求日渐淡漠的时候,提倡人们更应重视“崇高之美”。
关键词:优美崇高阴柔之美阳刚之美西方美学精彩纷呈,浩瀚似海,在此,仅选择优美与崇高进行浅微的探讨。
一.“优美”与“崇高”的来源“优美”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美的形态,平时我们说的美,在大部分情形下就是指的优美。
“美这个概念来自希腊语“bellus”,原意是“漂亮”。
其引申涵义是指姿态、动作的轻盈、优美。
美是哲学家努力要发现的一种特质,它是可以使人的感官和理智感到快乐和愉悦的一种特性。
”①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窄到广、先易后难、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崇高之美也逐渐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与优美同样重要的审美形态。
“崇高”这一范畴是由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最早使用:“崇高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西方美学家认为,优美与崇高分别源起于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
“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希腊精神和希伯来精神的交错互动,构造了西方美学的基本概念——美与崇高。
双希精神的巨大钟摆,从理性的人和完善的人的理想,到信仰的人和超越的理想,塑造了美和崇高的基本特性。
” ②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详尽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崇高感和美感的起源。
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诸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实际上就是人在和自然、社会的对立中所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
崇高与优美

谈崇高与优美内容摘要: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美学思想都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审美范畴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种类概念。
崇高与优美属于审美范畴的两种,到底是什么,有怎样的特征,值得我们去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崇高,壮美,惊心动魄,优美,和谐,心旷神怡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美的表现形态。
崇高又称为是壮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
优美,并不是与作为审美对象总称的美一样,它与崇高相对。
优美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
西方最早讨论到崇高的是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曾经从音乐家气质的角度,把音乐分为两种:一种是男子气的,尚武的,粗犷而又激动人心的;另一种则是甜蜜蜜、软绵绵的。
罗马时期的西塞罗,则进一步把美分成“秀美”和“威严”两种:“我们可以看到,美有两种。
一种美在于秀美,另一种在于威严;我们必须把秀美看作是女性美,把威严看作是男性美。
”[1]毕达哥拉斯和西塞罗的论述,比较恰当的阐释了崇高与优美。
我国战国时期的《易传》从“阴阳”出发,认为“地道之美贵在阴与柔,天道之美贵在阳与刚”,我国古典美学也对崇高与优美作了简单阐述,与西方美学家对美的划分基本一致。
在我国古代,把崇高成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
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了吴公子季札到齐国访问,乐队为他表演音乐,当演奏到“秦”风时,季札说:“此之夏声,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孔子也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
以上几例,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谈谈你对崇高与优美的认识300字
崇高与优美是两个非常有深度和广泛的概念。
对于我来说,崇高是指一种高尚的品质和思想,是一种在人们心中产生的敬畏和敬重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某些事物或行为所引发的,比如伟大的领袖、美丽的自然景观、高超的技艺等等。
这些事物或行为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尚的情感和思想,是人类文明的象征。
而优美则是指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是对于音乐、文学、艺术等等领域中所展现出来的美感的表达。
优美是一种让人舒适、愉悦和感动的美丽,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优美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能够让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放松身心,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对于我来说,崇高与优美是两种不同的美感体验,但它们都代表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
崇高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和品质,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敬畏和敬重,而优美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一份愉悦和满足。
在我们的生活中,崇高和优美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们能够激发我们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中国美学中与“崇高”和“优美”类似的 范畴: 阳刚之美 骏马西风冀北 阴柔之美 杏花春雨江南
宋词中的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豪放派) 学士词, (婉约派)柳郎中词, 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 须关西大汉,执铁板, 红牙拍板,唱“杨柳岸 唱“大江东去”。 晓风残月”。
“杏花春雨江南”与“杜丽娘”(阴柔之美)
• “优美”则缺乏崇高的这种深邃感。
四、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爱比死,比死亡所带来的恐惧还更强有力。 因为有爱,只因为有爱,生命才能支撑住, 才能进行。” 这种精神的崇高显现于审美主体所照亮的 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种精神美、灵 魂美本质上一种爱,这种爱,包含着生命的 牺牲与奉献,造就了精神的崇高,把我们内 心经验深处的那种对于宗教、神圣和艺术的 珍贵而又深挚的感情保持下去。这种奇异的 创造性的力量,把人生神圣化、理想化。
“ 大 江 东 去 ” ( 阳 刚 之 美 )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特征
阳刚之美(壮美) 惊而快之,发豪士之气。 • 壮美的景象与审美主体之 间存在一种对抗关系,使 审美主体产生惊怖的情绪, 但同时又在审美主体内心 激起一种摆脱琐细平庸的 境界而上升到更广阔境界 的豪壮之气,因而感到兴 奋。 阴柔之美(优美) 乐而忘之,几忘其有身。 • 欣赏者凝神观照,获得审 美的愉悦,刹那间忘记自 身的存在。
拉 斐 尔 : 《 西 斯 廷 圣 母 》
拉 斐 尔 : 《 美 丽 的 女 园 丁 》
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的审美特点:完整、单纯、静 穆、和谐的美,是“高贵的单纯和 静穆的伟大”。它所引起的美感, 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二、崇高的内涵
• 崇高(sublime)的审美形态起 源于希伯来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 化。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西方美学史中论述“崇高”的审美特征:
• 朗吉弩斯: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 • 伯内特:崇高具有“某种庄严肃穆的东西”。 • 爱迪生:崇高使“灵魂感受到一种兴奋的静默 和赞叹”。 • 博克:惊惧是崇高的最高效果。 • 康德:崇高是一个哲学概念。
崇高的审美特征
• “崇高”对象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 象形式无规律、无限制。崇高感是主 体由对对象的恐惧而产生的痛感转化 为由肯定主体尊严而产生的快感。
古 希 腊 雕 塑 : 雅 典 娜
古 希 腊 雕 塑 : 里 亚 切 武 士 像
古 希 腊 雕 塑 : 赫 尔 墨 斯 与 小 酒 神
古 希 腊 雕 塑 : 米 洛 的 维 纳 斯
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是理想人生境界与人生实践完满 统一的现实呈现和展示。在优美这种 审美形态中,自然感性形式往往具有 对称、均衡、圆润、柔和、比例协调 的特点,与之相适应的是生理的快感、 情感的松弛快适、心灵的共鸣,并且, 激发人们产生对于人生美好事物的丰 富联想。
崇高的审美特征
• “崇高” VS “优美”
•“崇高”中有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了崇高的深邃 境界。崇高的意象世界的核心意蕴是追求无限。宏伟深远的空间感同时 也是一种历史感,是对命运、时间和不可复返的生命的一种内在体验。 当这些与某种价值系统联系起来时,就有了崇高的道德意义:精神人格 的不断超越与实现;崇高的人类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空间的 无限成为时间的无限,成为命运、历史、生命的无限历程。
帕特农神庙的柱廊(陶立克式建筑)
米兰大教堂内景(哥特式建筑)
一、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 优美(beauty or grace)的审美形态最早来源于 古代希腊文化。 • 古希腊的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不仅表现 于建筑和雕塑,而且也表现于绘画、音乐、诗歌 等其他艺术形式。
古 希 腊 雕 塑 : 掷 铁 饼 者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vs 崇高与优美
文化背景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并不 具有西方美学的优美那种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 的伟大”的文化内涵;中 国美学中的壮美,也不具 有西方美学中的崇高那种 宗教的文化内涵。
哲学内涵
中国美学中壮 美与优美之间 互相渗透互相 融合,在西方 美学崇高与优 美的关系中是 没有的。
• 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 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 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 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夏 特 尔 大 教 堂 玫 瑰 花 窗
米兰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的 尖 顶
崇高的文化内涵:艺术风格
• 中世纪基督教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了早期的 崇高风格,这是一种对神的赞颂同时对人 的价值进行压抑的宗教艺术。 • 当崇高从宗教艺术风格演变为浪漫主义艺 术风格时,它的内容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 归为主体精神的自觉。追求超越的人对自 身的超越这一精神历程,代替宗教超越中 的彼岸(天国、上帝),成为崇高的核心。
美学
第三编 审美形态
第九章 优美与崇高
• • • • • 一、优美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二、崇高的内涵 三、崇高的审美特征 四、高尚、圣洁的灵魂美 五、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 “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 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的 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 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