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题型及复习思考题

合集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题库正式版

中国人民共和国试题库一、名词解释1、《共同纲领》(P7~8):(1)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2)内容:首先,它规定了新中国建国初的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民主阶级的联合专政,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它的任务是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次,纲领规定了国家政权机关、军事制度及经济、文化教育、民族、外交等政策的总原则。

第三,规定人民的权利和国民的义务。

(3)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第一年部大宪章,它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过渡时期总路线(P48):1952~1953年毛泽东在新中国建设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的必然,但也有追求速度过快的历史局限性。

3、统购统销(P57~58):1953~1957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对1953年起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实行粮食征购,在城市实行粮食定量配售的方法,叫做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

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粮食统购统销的决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12月初全国开始实行。

意义:这一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另一方面实际上是对私营粮食行业的改造,并带动对其他工商业的改造,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中重要的一步。

4、国家资本主义:“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史学史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答案:A2. “史”字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的文献中?A. 商朝B. 西周C. 春秋D. 战国答案:B3. 《春秋》是哪位史学家的作品?A. 孔子B. 左丘明C. 司马迁D. 班固答案:A4.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什么体裁的史书?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答案:B5.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A. 司马光B. 班固C. 司马迁D. 左丘明答案:A6.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前四史”之一?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答案:D7. “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是?A. 《明史》B. 《清史稿》C. 《新元史》D. 《清史》答案:A8. “史学三家”指的是哪三位史学家?A. 司马迁、班固、范晔B. 司马迁、班固、司马光C. 司马迁、班固、左丘明D. 司马迁、班固、刘知几答案:A9. 中国古代史学的“三长”指的是?A. 才、学、识B. 史、志、传C. 纪、表、志D. 书、记、志答案:A10.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纪传体史书?A. 《史记》B. 《汉书》C. 《资治通鉴》D. 《三国志》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前四史”?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三国志》E. 《资治通鉴》答案:ABCD12. 中国古代史学的“四体”包括哪些?A. 编年体B. 纪传体C. 纪事本末体D. 通史E. 纪表志答案:ABCD13. 下列哪些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A. 司马迁B. 班固C. 司马光D. 范晔E. 刘知几答案:ABCDE14.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二十四史”?A. 《史记》B. 《汉书》C. 《三国志》D. 《资治通鉴》E. 《明史》答案:ABCE15. 下列哪些作品是纪传体史书?A. 《史记》B. 《汉书》C. 《后汉书》D. 《资治通鉴》E. 《三国志》答案:ABCE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 中国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考题1.【单选题】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伟大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A.民主主义革命B.社会主义革命C.社会主义建设D.新民主主义革命【正确答案】D2.【填空题】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创造性地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两个历史性转变,建立起基本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正确答案】社会主义3.【填空题】人民解放军以磅礴之势,连续组织了、、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解放了东北、华东、华北广大地区,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确答案】辽沈、淮海、平津4.【单选题】《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

”“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务院民主集中制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人民政府民主集中制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政务院民主集中制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民主集中制【正确答案】B5.【单选题】经过二十多天的谈判和协商,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A.十五条协议B.十七条协议C.十九条协议D.二十一条协议【正确答案】B6.【单选题】从1950年秋季开始的土地改革运动所贯彻执行的革命路线和政策是“依靠,团结,中立,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A.贫农雇农中农B.贫农、雇农中农富农C.贫农、中农富农地主D.贫农、雇农中农、富农地主【正确答案】B7.【多选题】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根据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提出,确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指导原则。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思考题(再版)

中国历史文选复习思考题(再版)
④书:记述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或重大事项;
⑤表:用简明的表格,概括排列错综复杂的史实。
3、简述《史记》的史学成就。
①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②内容极其丰富多彩;
③对许多人物评价公允;
④反映了广阔的历史时代和历史内容;
⑤包含着司马迁一些进步的历史观。
三、材料阅读
1、《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五章
√2、《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李焘撰,今本定为五百二十卷,是继《资治通鉴》而写作的一部著名编年史,从宋太祖建隆元年开始至宋钦宗靖康元年止,记载了北宋王朝长达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李焘自谦不敢续《资治通鉴》,故命名为《续资治通鉴长编》。
√3、《续资治通鉴》
清毕沅主持编撰,共二百二十卷,以宋、辽、金、元四朝正史为经,以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参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叶隆礼《契丹国志》及各家说部、文集约百数十种,记述详明,文字简要,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一十一年,展示了宋、辽、金、元四朝兴衰治乱的历史,其中北宋部分较为精确,元代部分较为简略。其书上接《资治通鉴》,下迄元代。
二、简答
1、简述《世说新语》的主要内容。
所记内容,主要是当时封建士大夫的轶事琐语,辑录成三十六门,开了后代专事搜访旧闻近事而写述的笔记、野史的风气。
2、简述《水经注》的学术价值。
①保存了珍贵的历史、地理资料;
②文字优美、生动;
三、材料阅读
1、《世说新语•汰侈》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通典》
《通典》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典制体通史,唐代史学家、政治家杜佑撰。《通典》确立了中国史籍中与纪传体、编年体并列的典制体,开辟了史学著述的新途径。在《通典》的影响下,《通志》、《文献通考》等书相继问世,为研究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提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提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提纲一、考试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是对考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和理解程度的考察。

考试内容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

二、考试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采用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3小时。

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三、考试内容1.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事件考生需要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

2.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考生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如三大改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3.重要人物考生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以及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4.政治制度考生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民主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5.经济发展考生需要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如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历程。

四、考试要求1.掌握基本知识考生需要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基本知识,如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2.理解历史发展考生需要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以及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贡献。

3.分析问题考生需要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4.运用知识考生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政治制度进行论述和分析。

五、考试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的评分主要考虑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考试成绩将作为考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六、考试建议1.认真复习考生需要认真复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相关知识,掌握基本知识和历史发展规律。

国史考试试题

国史考试试题

国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哪一年?A. 1948年B. 1949年C. 1950年D. 1951年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宗法制度3. 唐朝时期,著名的“贞观之治”是由哪位皇帝开创的?A. 唐太宗B. 唐高宗C. 武则天D. 唐玄宗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传播文化C. 宣扬国威D. 军事征服5. 清朝末期,哪一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包括造纸术、__________、火药和印刷术。

7.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__________。

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__________。

9.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__________。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描述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

13. 阐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现象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5. 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五、材料分析题(共10分)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材料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材料:《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

然而,中国人民并未屈服,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如义和团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习题第一编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9月)一、基本知识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份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部分组成,其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国营经济。

2、为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湘粤、广西、西南“三大战役”。

3、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4、1951 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10月26日,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5、1951年10月,1952年4月和1953年4月,人民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卷。

6、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7、解放东南沿海的一江三岛是新中国第一次海陆空军联合军事行动。

8、1950年6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书面讲话。

9、建国初期,投机资本家在市场上囤积居奇,兴风作浪,引起4 次物价大规模上涨风潮。

10、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拉开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序幕。

11、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代表美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12、建国初期的五大政治运动是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

13、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29国政府首脑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4、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民生资本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复习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复习

二、名词解释1、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外交方针。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分裂为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

毛泽东根据国情和世界形势提出“一边倒”。

即新中国在国际斗争中,将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其实质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严正立场。

但它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2三反、五反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以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即“三反”)和反行贿、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即“五反”)为内容的群众运动。

1952年10月,三反五反运动结束。

运动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毛泽东主持编辑。

书中透露了他关于农业合作化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

该书提高了人们对办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为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指明了方向,在人民中间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但是它人为促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使之提前凶猛来临;并波及其它领域,使1956年的经济建设出现急躁冒进的偏向,成为孕育“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思想渊源之一。

4《论十大关系》毛泽东同志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概括并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等十大关系。

以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科学地总结了我国的经验,精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

5一大二公1958年我国农村实行政社合一体制时的口号。

1958年农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

人民公社既是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又是一级政权。

它的辖区很大,人口相对很多;集体化程高,往往平调农民财产物资,称“一大二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级历史学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概念
1、西藏的和平解放
2、“三反”、“五反”运动
3、土地改革运动
4、镇压反革命运动
5、抗美援朝战争
6、《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7、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运动8、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9、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10、日内瓦会议
11、万隆会议12、《论十大关系》
1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4、反右派斗争
15、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6、“大跃进”运动
17、人民公社化运动18、1958年台海危机
19、1959年庐山会议20、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21、《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22、《五·一六通知》
23、武汉“七·二0事件”24、“红卫兵”运动
25、上海“一月风暴”26、“二月抗争”
27、“九·一三”事件28、“斗、批、改”运动
29、“批林批孔”运动30、“四·五”运动
二、简述题
1、试简要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与中共党史的联系与区别。

2、试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3、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中共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4、试简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5、为什么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试加以简要说明。

6、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7、试简述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主要表现。

8、为什么说中共“九大”是应当予以否定的?请简要加以分析。

9、试简述邓小平主持的1975年我国全面整顿的主要成效。

10、试简要分析“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

三、论述题
1、试评价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试分析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3、试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4、试分析“大跃进”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5、试分析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及其严重后果。

6、试分析七千人大会所取得的成就和历史局限性。

7、试论述“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8、为什么说《五·一六通知》和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9、试评价“红卫兵”运动。

10、试分析“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生、发展的动机和原因,并就这一运动进行简单的评价。

四、导读检查题
试回答学术界对下列问题的研究概况(主要研究观点)、主要研究成果(写
出三篇以上学术论文或专著的作者、题目、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发表或出版时间),并摘录其中一篇(部)学术论文(或专著)的主要观点。

(二选一题目,即给出两个问题,由同学从两个问题中自由选择一个问题回答)
1、关于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2、关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问题
3、关于中共“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问题
4、关于“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问题
5、关于1959年的庐山会议由纠“左”到反右的原因问题
6、关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问题
7、关于对“红卫兵”运动的评价问题
8、关于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问题
2006级历史学专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试题型
一、名词概念
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二、简述题
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三、论述题
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四、导读检查题
给出2小题,自由选取1小题作答,2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