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意境”的空间营造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虚实与意境
01
02
03
总结词
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要求,虚实表现对于保持作品气韵的流畅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气韵是指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律动。虚实表现通过强调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动态,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举例说明
例如,在中国书法中,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等虚实变化,都是书法家表达情感、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虚实结合,书法作品的气韵得以充分展现,观者可以感受到笔墨间的节奏和动态。
虚实与新媒体艺术
1
2
3
在环境艺术中,虚实关系的应用可以使空间更加有层次感和深度感,增强环境的艺术氛围和美感。
环境艺术中的虚实关系
景观设计中的虚实结合可以使景观更加生动和有趣,同时也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感受。
虚实与景观设计
室内设计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创造出更加舒适和温馨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实的概念
01
02
03
虚实结合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能够使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层次感和深度。
通过虚实的对比和呼应,可以突出作品的重点和主题,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感。
虚实结合能够让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增强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的意义
02
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表现形式
绘画中的虚和实
虚实与留白
05
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现代意义
现代设计中的虚实关系
在现代设计中,虚实关系的应用可以创造出层次感、空间感和动态感,使设计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
虚实与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设计中,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可以突出品牌的特点和个性,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虚实与信息传达
室内设计休闲空间陈设的意境化

室内设计休闲空间陈设的意境化室内设计休闲空间陈设的意境化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室内设计中的不同功能设计需求,设计出不同的室内意境。
具体怎么做额?下面是店铺分享的方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1意境化概述室内设计中意境营造的灵感很多都以中国传统艺术为创作灵感的,并在我们艺术实践中壮大。
设计师将意境融到室内设计中,让人们享受居住生活的愉悦,能够体会到室内设计的精髓魅力所在,这就是陈设艺术的魅力所用。
通过表达准确的意境,可以有效地实现高品质室内设计需求,给建筑一个更深刻的内涵和底蕴,进一步提升室内设计的审美水平和韵味。
1.1“意境”说的探源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诗有境”,言外之意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汇总,希望在诗歌创作中,能够把对神思心情物境景色的深刻体会的形成的“意象”与“境象”融入在一起。
这是中国早期最早的较为明确对意境词语的描绘。
一直到明清及民国初年,“境界”或“意境”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常常出现。
而国学大师王国维是首位将“境界”和“意境”作为最高的艺术标准来鉴赏文艺作品,他的作品《人间词话》主要用“境界”的评论出来的。
1.2室内设计意境的概念具体到每一个类别的艺术,意境这个概念是有不同的。
建筑形象,不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就好比是用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人的声音和面部表情是人们内心感受的再现,反映具体细致入微的人的思想和感情,单纯的声音是有限的。
同样建筑美的形象美,也有一定反映社会生活。
室内环境美观让我们感到愉悦的心情状态。
实践表明,在满足空间的目的和性质,背景的前提下,以满足空间的美学原则构成的室内环境,可设计带来美感和舒适性给用户使用。
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室内空间中应形象集中体现一些有趣的主题意向。
意境追求的设计是室内设计的最高表现精神功能。
能够升华整个空间氛围。
2室内休闲空间中的陈设设计的意境化2.1陈设与装饰元素丰富室内空间意境室内陈设品不同于墙体对于空间的彻底隔离,因此在组织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无论采取何种分隔方式也不会对空间整体感造成明显破坏。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空间意境的营造手法

大 众 文 艺大108摘要: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空间设计的精华并能充分体现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时代精神,是探讨、表现当代室内设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从当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并从色彩、形式、材料以及当代科技的支持四个方面对当代室内空间中传统意境的营造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对传统空间意境的传承和表现,应通过对意境的追求表达对空间使用者的人文关怀。
关键字:室内空间;传统;空间意境;营造手法一、前言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凸显已然成为一种时尚,遍及时装、建筑、以及工业产品等各个领域。
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已经从“宜居”发展到“宜情”。
独特性、美观性以及对设计的文化内涵的不断追求与功能性一样成为高品质室内设计的必备条件。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提到的“历史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
”当代中国的室内设计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以期走出一条既充满本国文化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设计之路。
当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空间越来越多得受到人们的拥趸,但更多的却是肤浅的模仿与简单的元素堆叠。
对传统意境的追求,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学习传统空间营造的精神而不囿于形式,才能突破现有得意识局限。
二、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意境”在《辞海》中得解释:“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可见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具象为基础的,通过对具象的把握与经营,触发观者的想象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
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只有充分把握住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才能唤起使用者的情感,使各感觉相通,从而使空间使用者产生情感认同。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营造

论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的营造摘要中国传统山水画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古代悠久的美学思想,突出了中国伟大的绘画精神。
而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空间的成分是绘画艺术中必不可少的本质与要素。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理念,说明了山水画的空间营造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它在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情趣,对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传统绘画艺术山水画空间营造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空间从其艺术角度来讲,简单地说就是扩大。
绘画艺术的实质就是关于空间的艺术,中国传统山水画关于其景物的设计与画面构图的营造更突出它们在空间上的追求。
即以一种非常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表达对世界观照的呈现,创造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审美空间,以诗意空间营造抒发独特的生命体验,寄寓着人们的情感。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理念1 关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内涵中国传统山水画由地与景构成。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理念与山水画家们的生产环境,成长经历、知识沉淀及其精神思想关系很大,其中山水的含义具有非常宽泛的内涵,细品中国山水画,你会发现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体现宇宙在不断流动和变化。
它通过画家描绘的佳境排序,使欣赏者的精神犹如亲临其境。
如明朝周臣画的《茅屋梦仙图》,画中内容大致是一位哲人靠在他小屋窗台上,于他飘渺的沉思中步入范围极为广阔的山水中,而我们则又在广博的山水中看到他神秘地飘浮,思考着自然的短暂,使这山水成为无限延伸的空间,表达了自然的瞬时性和节奏性。
所以说,中国人看山水如宗炳在《画山水序》所言:“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写色。
”即是徜徉往返的“游园”,无论如何游走也终归落实于人生,自己去寻找温馨恬淡、宁静空灵的空间,让生活有实有虚,并于虚的空灵中活得心安理得、惬意自在,讲究激动之后的平静收回到内心的陶冶,体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可由晦暗疏远变得澄明亲近,回返自心的空间意识。
2 中国山水画空间理念的哲学观在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与自然生态中,中国哲学从来都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中国山水画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受中国哲学思想非常深刻,中国哲学在各个方面的学说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意象思维,并以此认识了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意义,通过各种形式完全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总体构成,它根据人的情感需要以及人生价值观,利用人的意识进行舒张,从而获得人生和世界的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1、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自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2、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古典园林造景的常用艺术处理手法之一,其能从视觉上产生景深错觉,增强园林的意境美感。
例如在有些园林中,有一个狭小的天井,造景者会在天井的壁墙前,种植竹子、芭蕉,再配几块假山石,构成一幅立体图画,使人忘记视线的局促。
在靠近优美景色的墙上开窗,且窗户的形状各异,使墙外景色半隐半露,扩大了空间,加强了景深。
在这里墙上的窗户是实体,而映射过来的景色就是虚体。
这样一实一虚的表现,取得了特殊的效果,增加了园林空间的整体意境感。
除上面我们提到的实景的虚实处理,中国古典园林中也重视虚景的处理。
如月影、花影、树影、风声、雨声、鸟语花香、等虚景。
3、有藏有露、有收有放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段中还常常运用曲折、断续、对比、烘托、遮挡、透漏、疏密、虚实等手法,营造一种山重水复、柳暗花明的无穷效果。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追求与表达,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园林艺术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中国园林艺术强调自然与人的融合。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师追求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在园林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文的温馨。
这种融合体现在园林的布局、建筑的选择和植被的安排上。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水池、假山、亭台楼阁等人工建筑,它们与自然的湖泊、山峦、树木相互映衬,形成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画面。
其次,中国园林艺术注重意境的营造。
中国人认为园林不仅仅是一个景观,更是一种意境的表达。
通过布局、造景和装饰等手法,园林艺术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使人们在其中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这种意境的营造常常通过隐喻、象征和比喻等手法来实现。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假山,它们被设计成山水画中的山峦,使人们在其中仿佛置身于绘画之中,感受到山水之美。
此外,中国园林艺术强调空间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布局和不同尺度的空间划分来营造一种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层次感使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有不同的视觉和心理体验,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和深度。
同时,中国园林艺术也注重空间的变化性,即通过不同的季节、天气和时间的变化,使园林呈现出不同的景象和氛围,使人们在不同的时刻体验到不同的美。
最后,中国园林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追求,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园林中常常有文人雅士的诗词、书画和雕塑等艺术作品,它们与园林的自然景观相互交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园林中的建筑、植被和水池等元素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
例如,园林中常常有亭台楼阁,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园林中常常有竹子和松树等植被,它们象征着中国人对坚韧和长寿的向往。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
中国古典园林既是艺术精品,也是历史珍贵的文化遗产。
它以其精致的设计、精美的建筑、精妙的结构和巧妙的布局,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空间美学。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体现在整个园林的构图、设计、建筑、景观上。
园林的构图以“山、水、建筑”的组合形式来构建,山表现为天然的山形,水比喻自然的江河,建筑表现为精致的殿堂,从而形成一幅宏大的图景,给人以宏伟的感受。
设计上,把建筑、景观和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形成一种和谐、美丽的视觉效果。
建筑上,以精致的建筑形式和巧妙的摆放来表现古典园林的精美,给人以舒适、宁静的感觉。
景观上,把建筑、植物、水池等景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幅美丽的图景,给人以宁静、怡人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还体现在园林内的文化活动中。
园林内的活动形式多样,有古代的饮茶礼仪、古典的舞蹈表演、古代的书法雕刻、古典的壁画、古老的棋艺等,这些文化活动都是园林营造出来的独特文化氛围,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古典园林独有的和谐、宁静、怡人的感受。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美学,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园林的构图、设计、建筑、景观以及园林内的文化活动,都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怡人的感受,让人们能够体验到古典园林的精髓。
它让人们从中感受到一股淡淡的中国古典文化气息,令人心旷神怡。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于它所营造出来的空间美
学以及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它以其宏伟、宁静、怡人的意境,给园林的访客以莫大的视觉享受,并让人们体会到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意境”的空间营造——中国艺术之韵的空间表现形态意境,作为中国艺术的一个最普遍、最高级、又最复杂的审美特质,它一直受到美学家、艺术家们的巨大关注,对它的探索也一直在不倦地进行,也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
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
我认为,意境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特质:1.意境中必须有形象刻画,但这形象又不能太鲜明、太突出,而是必须努力使自己隐没,来突出其整体的氛围。
2.意境中必须有空间意象来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整体,意境中艺术形象的隐没主要就来自空间感。
3.意境不可能是纯粹形式的,它一定包含着丰富深邃的人生、历史内涵,它必须能够引发人对人生进行某个方面的体验。
4.形象的隐没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一种将我们吸进去然后消隐掉的力。
因而意境总是显示出一种欲居、欲游的特征,总是伴随着一种令人动心的向往,一种如同“想家”式的惆怅和心醉。
意境必须有形象刻画,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情感形象,这一点是无庸多说的。
古琴音乐当中那些有意境的作品,如《平沙落雁》、《渔樵问答》、《文王操》、《潇湘水云》、《良宵引》、《普庵咒》等,都离不开形象刻画。
但是,古琴音乐要想有意境,又必须使所刻画的形象退隐。
那些未能使形象退隐的作品,亦即形象刻画特别清晰、醒目、突出的作品,虽也可以是非常优秀之作,但不属于有意境的作品。
例如《酒狂》,通篇都是对醉酒者的狂态的模拟,且模拟相当逼真,但它不属于有意境之作;《平沙落雁》也有对雁的飞行、降落的模拟,但并未精细地去摹其形,并不怎么逼真,似象非象,是写意性的,却是一首极有意境的作品。
为什么?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前者的形象没有退隐,而后者有了退隐。
这里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形象退隐才会有意境产生?这形象又是如何退隐的?这里拟从虚、淡、静、远四个方面来对它作一尝试性的解释。
一、虚:空间感的营造形象得以退隐的第一个因素,是中国艺术的善于用“虚”。
通过用“虚”,使欣赏者将自己的审美注意从形象转移到空间上来,从而突出欣赏中的空间感受。
中国艺术的重视“虚”,同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人文化有直接的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世界被理解为物质,是实有;而中国文化则认为世界是虚和实的统一。
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里的“有”即为实,“无”即为“虚”,任何物体均为虚实的统一,没有“实”便无以为“体”,没有“虚”便无以为“用”。
西方哲学如果论及“虚”,其义亦即为“虚无”,即什么也没有,什么也不是的意思。
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观,它对中西艺术的观念和形态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方面,当代美学家宗白华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说:“埃及、希腊的建筑、雕刻是一种团块的造型。
米开朗基罗说过:一个好的雕刻作品,就是从山上滚下来也滚不坏的,因为他们的雕刻是团块。
中国就很不同。
中国古代艺术家要打破这团块,使它有虚有实,使它疏通。
”又说:“中国画很重视空白。
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
空白处更有意味。
中国书家也讲究布白,要求‘计白当黑’。
中国戏曲舞台上也利用虚空,如‘刁窗’,不用真窗,而用手势配合音乐的节奏来表演,既真实又优美。
中国园林建筑更是注重布置空间,处理空间。
”又说:“中国画是线条,线条之间就是空白。
”1宗白华的这些话,将中国艺术的重视虚实结合、尤其重视“虚”的运用这一特点,讲得十分透彻。
这种重视“虚”的传统,在古琴音乐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与诉诸视觉的绘画相比,音乐是诉诸听觉,故其“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量的幽微,一是演奏的舒缓。
它们共同的效果是表现出虚静渺远的空间感。
在中国各种乐器中,除了鼓、唢呐、管子等用于户外大场面演奏的乐器外,其他大部分乐器声音都比较柔和、微弱,而且在演奏时常常间以弱奏,形成音乐强弱节奏上的抑扬顿挫,其强处明亮饱满,其弱处幽微飘忽,造成乐曲意境中的虚静之感。
而在这些乐器中,古琴又是最为突出的一种。
有人对此作过分析,说:“从技术性的层面来看,古琴乐器的构造,弦长震动慢,加上琴身的木板厚致使音量微弱,本不适宜于弹太快速及喧闹的乐曲。
乐器这样的特质再加上传统琴人一般都用丝弦,丝弦音色温柔微弱,就更宜于弹一些舒缓雅淡的曲子。
再者,古琴并无古筝的柱,因此可在琴面上弹震音、按滑音和走手音。
这些震音及按滑音、走手音除了有部分是构成乐曲旋律的骨干音之外,另外则构成琴乐中虚静层面的韵(即虚音、余音),形成古琴音乐‘声韵兼备’,甚至是声少韵多的风格特色。
而‘韵’(即虚音)可说是琴乐追求静境的其中一种手段。
”2但是,更重要的还是,古琴的每一个音的音量不仅微弱,而且还总是呈现出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的“弱化”和“渐微”的趋势。
这是古琴音乐的虚灵之美的重要来源,“如在一乐句中,清为右手弹弦左手按弦所得之实音,故琴音清楚坚实,跟着的是拖音滑行,已属虚音的层面,因此由清实变为幽微,而再跟着的拖音滑行,已脱离物化的声音层面而进入抽象的精神境界,所以声淡而‘能使听者游思缥缈’,声远‘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也因为基本上声音已远去,因此是‘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
客观来说声音已消失,所留有的听觉上的空间正好俾主观精神有所休游。
将清微淡远之理解为按滑音的音色特质和变化,因为两者构成琴乐中虚实相间的特色(按音为实,滑音为虚),而又以长滑音(如右手不加弹弦)更能形成琴曲中的空间感。
”3再从演奏方面说,古琴特别强调以运指弹弦的舒缓从容,来表现出音乐幽深、渺远的空间意境。
这主要是通过演奏时发音的疏而有空,断而复续,响而渐希造成的。
徐上瀛说:“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气也,故名其声曰‘希声’。
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为寥廓,窅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
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源,而心志悠然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
复探其迟之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沸,石涧流寒,而日不知晡,夕不觉曙者,此希62声之寓境也。
严天池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
’其于迟意大有得也。
”(《溪山琴况》)演奏上的舒缓(即“迟”),能够造成古琴音乐缥缈微忽、若有若无的效果。
乍听古琴音乐的人,往往对这种若有若无、似断似续的旋律感到不解,似乎若有所失,不明白为什么要在旋律的进行之中常常要化虚、化无。
但当你走进古琴艺术的奥堂之后,你就会发现这种无声的、虚忽的地方,往往是古琴音乐的妙处所在。
有了这种音量的幽微和演奏的舒缓,便会产生出虚灵的空间感,正是这空间感散化了音乐中本来所有的形象刻画,使形象退隐,这样,我们在聆听古琴音乐时,其注意力便不会始终集中在形象本身,而是扩大到音乐所表现的整个意境。
二、淡:使感官沉息如果说,“虚”是通过扩大和填补空白来实现形象的退隐,那么,这里的“淡”则是通过减轻色彩的视觉刺激使形象退隐的。
在西方艺术中,无论是诗歌、戏剧,还是绘画、音乐,都很注重色彩的华美和情感的激扬,大开大阖,波澜壮阔。
他们很少追求平淡之美。
而中国的艺术自古以来多以平淡为上,无论是在物体的色彩上,还是感情的色彩上,均如此。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注重朴素,在“文”与“质”的关系中,更加注重“质”的方面。
虽然孔子也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之类的话,但后来的儒家实际上抓住的是“质”,而不是“文”。
道家在哲学上推崇自然,反对人为,当然也就反对一切形式的雕饰。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老子》12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81章),干脆否定了“色”、“音”、“味”、“乐”等人为的文明产物。
庄子则进一步提出“平易”、“恬淡”作为人生的理想标本:“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焉。
休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
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
”(《庄子·刻意篇》)把“平易恬淡”作为达“道”,作为解除忧患的一个手段了。
正是在这种哲学意识的支配下,中国艺术走上了崇尚平淡的道路。
中国的诗歌只有在南朝几十年间追求浓丽,崇尚绮靡,但到初唐时便很快受到批评。
唐初诗人重举“建安风骨”使诗风顿然一转,走上自然平淡之途。
李白所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即指这一变化。
有许多诗人在回顾自己创作道路时,均对自己年轻时重“浓”、求“艳”的倾向作了否定。
柳宗元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
及长,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而以为能也。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陆游也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示子》)然“平淡”之作为中国美学重要范畴是从宋苏轼起,是从苏轼发现了陶渊明诗的平淡之美并予以阐释时起。
自后,平淡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崇。
与文学相似,中国绘画也以平淡为上,不求工藻瑰丽。
中国绘画在唐前以线为主,唐后以水墨为主。
西洋画家旨在用光与色表现事物形体,中国画家则倾向于用线与墨来渲示其内在的精神气韵。
所以,中国画家如要表现光与色的韵律,通常也不是直接用颜色和光影表现,而是将光与色糅进墨的浓淡深浅之中,以平淡、朴素的方式表现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调韵味。
清人沈宗骞说:“天下之物不外形色而已,既以笔取形,自当以墨取色。
故画之色非丹铅青绛之谓,乃在浓淡明晦之间。
能得其道,则情态于此见,远近于此分,精神于此发越,景物于63此鲜妍。
所谓‘气韵生动’者,实赖用墨得法,令光彩晔然也。
”(《芥舟学画编》)中国画即使需要着色,也总是讲究轻、淡、透明,讲究色调的雅致、和谐、素净,从未有过象西洋画中那样将颜色堆砌垒积,使色调浓烈艳丽。
唯一有点例外的是唐初李思训父子的金碧山水,讲究富丽堂皇,追求铺金叠彩。
但也只有这一刹那,而且这一刹那又与南朝的享乐风尚和唐代的都市风采不无联系。
尽管如此,唐代后来占有主导地位的还是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写意山水。
宋以后则更讲求清淡、素雅和水墨趣味,色彩的位置降得更低。
与此相似,中国音乐特别是古琴音乐也是以“清幽”、“平淡”为上,不以繁声热闹为趋。
中国乐器,无论是筝瑟,箫笛,还是钟磬、胡琴,其音色均柔和、恬淡而又音韵绵长,为中国音乐的清、淡风格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古琴,则又是这一方面的最为突出者。
对此,古代琴家曾作过很多深入的论述。
徐上瀛在论“清”时说:“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
……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
手不下徽,弹不柔懦,则清音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