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及历史沿革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及历史沿革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及历史沿革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及历史沿革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

中国红十字会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目标;协助政府独立自主地开展与其自己职责有关的工作。

1904年2月(清光绪三十年),在我国旅顺口爆发了日俄战争,数十万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当时,宣布中立的清政府派船接运中国同胞,遭到俄国的拒绝。

为了救护中国难民,上海海关道沈敦和等人出于义愤,发起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这是中国最早的和红十字有关联的组织。

为得到国际上的承认,1904年3月10日,清朝商约大臣吕海寰等人在上海邀请中立的英、美、法、德代表,共同协商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1907年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1911年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1912年1月得到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正式承认。

1919年7月加入红十字会协会。

1933年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

1950年8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会议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

周恩来总理亲自审阅了改组报告,并亲笔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在国际上,1952年8月,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的全国性红十字会。

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

在国内,改组后的中国红十字会积极整顿、发展组织,协助卫生部发动民间力量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协助救济总会开展救济工作。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以63号文件批准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国内工作,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相继恢复。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国家主席令公布施行。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红十字会工作做了规范,从此,中国红十字会走上依法建会的轨道。

中国红十字会概况

中国红十字会概况

• 1994年,中国红十字会第六次全国会员 代表大会依法修改了会章,改卫生救护、 社会福利团体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 社会救助团体”。聘请了国家主席江泽 民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选举全国 政协副主席钱正英为会长,通过了1995 年――1999年五年工作规划提要
1999年,中国红十字会第七届全国 会员代表大会聘请了国家主席江泽 民为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选举 彭珮云为会长
• 第五届 1990年 中国红十字会 会长:陈敏章 名誉会长: 朱学范 赵朴初 钱信忠 崔月犁
• 第六届 1994年 中国红十字会 会长:钱正英 名誉会长:江泽民 • 第七届 1999年 中国红十字会 会长:彭珮云 名誉会长:江泽民
二、中国红十字会的任务
• 1993年10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 定:
• 中国红十字会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发扬人 道主义精神,促进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中国 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 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中华人 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 宗教信仰、教育程度,承认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并缴纳会费的,可以自愿参加红十字会。中国 红十字会使用金黄色的橄榄枝环绕白底红十字 标志作为会徽。作为国际性人道主义组织,中 国红十字会主要从事的工作有:
• 1、宣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红十字会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 字标志使用办法》,传播日内瓦公约及 其附加议定书,宣传红十字会的宗旨、 任务。 2、开展备灾和救灾工作;
• 3、进行初级卫生救护培训和卫生知识的宣传; • 4、组织群众参加意外伤害和自然灾害的现场 救护工作; • 5、战时参与救护活动; • 6、输血献血工作,推动无偿献血;中国非血 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动员、宣传、组织和数据 检索工作;

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中国近代红十字会的诞生与发展

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中国近代红十字会的诞生与发展

从舶来品到本土化:中国近代红十字会的诞生与发展红十字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它不仅仅是国际社会上知名的医疗救助和慈善组织,也是许多影视剧中常见的公益团体,更是许多爱心人士捐助善款、物资的主要渠道之一。

不过,尽管许多人都曾与红十字会有过交集,却并不一定熟悉它的诞生与发展历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近代慈善团体的早期历史。

从疑惑到呼吁——近代红十字会的在华活动及国人心态之转变早在1863年,国际红十字会就在瑞士诞生了。

这一组织选择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会议,并以瑞士国旗为蓝本,将红地白十字改为白地红十字,作为红十字会的标志。

这既有向主办方表示敬意与谢意的含义,也有取意瑞士的永久中立国立场的深意。

可以说,国际红十字会自一诞生起,就是个充满人性关怀的慈善组织。

红十字会之父让·亨利·杜南雕塑19世纪60年代以后,西学日益得到国人的重视。

但是迫于列强欺侮的危亡形势,学习西方的角度更多的还是军事技术、器物等,后来才转到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上。

向红十字会这种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确实关注的人比较少。

这也不难理解,民族危亡之际救亡图存才是当务之急,知识分子以挽救国家民族为己任,一时间还无暇顾及国际红十字会运动。

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长期的闭关锁国已经导致中西方的文化隔阂与思想观念产生了绝大差异。

十九世纪末,战火时常笼罩着古老的东方。

期间,一些传教士和红十字会组织开始致力于救扶难民和抢救伤员。

起初,国人面对这些无私的行为显得十分费解,多半怀着朴素的感激之情来看待。

红十字会工作者在牛庄(1985年)真正使我们发生转变的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红十字会组织的救援活动。

当时中日交战,由于对日本的轻视而缺乏准备,清军伤亡惨重,战火燃及辽东本土,平民百姓也难逃幸免。

在此期间,一些在华传教士也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传教士魏伯斯德。

魏伯斯德通过租用客栈来救治伤兵,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红十字医院。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沿革-傅穗文20101026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沿革-傅穗文20101026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的七项原则(续)
• 独立: 独立: • 本运动是独立的。虽然各国红会是本国政府的人道工作助 手并受本国法律的制约,但必须经常保持独立,以便任何 时候都能按本运动的原则行事。 • 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 • 本运动是个志愿救济运动,绝不期望以任何方式得到利益 。 • 统一: 统一: • 任何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它必须向 所有的人开放,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人道主义工作。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 的七项原则(续)
• 普遍: 普遍: • 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是世界性的。在 运动中,所有红会享有同等地位,负有同 样责任和义务,相互支援。国际红十字与 红新月运动再次提出:本运动所信奉的箴 言“战时行善”和“通过人道获得和平” ,共同表达了运动的理想。
广东省红十字会 企业家会员服务总队
• 2010年9月16日,广东省红十字会正式发文 成立。 • 通过服务,以便更好地传播“人道,博爱 ,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会员价值
• 广东省红十字会企业家会员服务总队的会 员都是志愿者 • 志愿者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 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 不为任何物质报酬 而提供服务 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 提供服务 。志愿者是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 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不受法 不受私人利益的驱使 律或政府的强制 强制,是基于道义、信念、良 强制 知、同情心和责任感而从事公益事业的人 或人群
历史悠久,功在人间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及历史沿革
傅穗文 广东省红十字会企业家会员服务总队
两个历史阶段:
• 1904-1949年 • 1950年迄今
1904-1949
• 19世纪80年代传到我国台湾 •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海战后,开始在中国 大陆传播 • 孙实甫——“中国倡导红十字会第一人” • 1904年2月,成立“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 ”(我国最早的与红十字会有关联的组织 ) • 1904年3月10日,成立“万国红十字会上海 支会” (这是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

中国红十字会史料选编

中国红十字会史料选编

中国红十字会史料选编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经历了风雨洗礼,见证了国家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作为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红十字会秉持“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和普遍”的基本原则,致力于推动人道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当时在天津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中国红十字会筹备处”。

这一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急需组织起来进行人道救助和灾后重建。

经过多年的努力,1908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标志着这一人道组织的正式诞生。

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各类人道救助活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红十字会为大规模的难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和生活保障,成立了多个救护队和医疗站,救助了无数受灾民众。

战后,中国红十字会不仅参与了灾后重建,还积极推动卫生、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红十字会顺应时代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

组织结构的现代化、服务项目的多样化使其能够更加有效地应对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紧急情况。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红十字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协调医疗资源,组织志愿者,积极向前线支援,展现了其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职能。

中国红十字会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一员,中国红十字会参与了多个国际人道救助行动,尤其是在自然灾害和人道危机的响应中,积极提供支持与援助。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红十字组织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中国红十字会展现了其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

中国红十字会还重视志愿者的培养与发展,建立了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人道活动。

通过组织志愿者培训、开展社区服务等活动,中国红十字会不仅提升了公众的参与意识,也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红十字会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和透明度。

通过建立信息平台和数字化管理系统,红十字会能够及时发布救助信息、组织募捐活动,增强了与公众的互动与信任。

中国红十字会简介

中国红十字会简介

中国红十字会简介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以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促进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为宗旨。

中国红十字会是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

中国红十字会1904年成立,建会以后从事救助难民、救护伤兵和赈济灾民活动,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积极工作,并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1950年进行了协商改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并修改了《中国红十字会章程》。

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恢复了在国际红十字运动中的合法席位。

建国初期,中国红十字会在协助政府履行《日内瓦公约》、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开展民间外交、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保护人民生命与健康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实效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使中国红十字事业有了法律保障。

2004年中国红十字会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是中国红十字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会聘请国家主席胡锦涛担任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选举彭珮云继续担任中国红十字会会长,通过了《中国红十字事业2005-2009年发展规划》。

目前,中国红十字会有31个省级分会、333个地级分会、2860个县级分会和新疆建设兵团分会,铁路和商业系统红十字会,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红十字会,有7万个基层组织,团体会员单位12万个,志愿者113.2万人,会员总数2398万人,其中青少年会员1549万人。

中国红十字会主要职责备灾救灾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开展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除紧急阶段实施救援工作外,还进行灾后重建。

建立了沈阳、杭州、孝感、西安、广州和成都等6个区域性备灾中心,北京、上海、云南、湖南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省级备灾中心,部分地(市)也建立了备灾中心或仓库,储备救灾物资,培训救灾人员,备灾救灾网络已初步形成。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沿革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沿革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沿革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境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群众团体,是中国境内唯一的国家红十字会组织。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

一、创立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1898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战争频发的时期,人道主义精神的呼唤促使了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

1898年,清朝政府成立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正式创立。

总会的成立旨在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提倡人道精神,协助战时救护工作,帮助受伤的士兵和难民。

二、发展与壮大中国红十字会在创立初期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关注,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1904年至1912年间,中国红十字会陆续成立了各地分会和支会,覆盖了全国范围。

同时,红十字会在医疗救护、社会福利、灾害救助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活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

三、国际互助与合作中国红十字会自成立以来就积极参与国际红十字会运动,与各国红十字会保持密切联系和合作。

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为其正式会员。

此后,中国红十字会与国际红十字会开展了广泛的互助与合作,参与了多个国际救灾行动和人道主义项目,为推动全球人道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改革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建设和组织改革。

中国红十字会通过制定和完善法规制度,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推动国内红十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中国红十字会还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救援行动和社会福利项目,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人道救助与社会服务中国红十字会作为全国最大的人道主义组织,一直致力于人道救助和社会服务工作。

在灾害发生时,中国红十字会积极组织救援队伍,投入救灾物资和人员,参与灾后重建工作。

同时,中国红十字会还开展了一系列社会福利项目,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和健康,提供医疗救助、扶贫帮困等服务,为社会稳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

往昔中国红十字会名称及驻地变迁

往昔中国红十字会名称及驻地变迁

往昔中国红十字会名称及驻地变迁
1904年3月10日,“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正式成立,后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

1910年6月,清政府将“中国红十字会”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会长驻留北京,会址仍在上海。

辛亥革命后,1912年2月,中华民国政府批准红十字会立案,定名“中国红十字会”。

当年9月底,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章程》;10月底,在上海又召开中国红十字会“统一大会”,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分会章程》,分设北京总会和上海总办事处。

民国政府成立后,1928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迁往南京,总办事处仍留在上海。

1930年8月,召开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临时大会,更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现址(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8号)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南京危急,11月,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由南京迁往重庆。

1938年春,总办事处由上海迁往香港。

1940年4月,设于香港的总办事处被撤销。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中华民国红十字会迁回南京,并于次年在上海、汉口、北平、广州、重庆等设办事处。

1949年4月,南京解放。

次月,中华民国红十字会总会迁往上海,与上海办事处合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红十字会申请改组,并于1950年7月迁往北京,8月召开改组会议。

如今,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地点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新桥三条8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启蒙和起步阶段(1904-1949年)。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人道危机不断,这为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当时西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相结合,为创立红十字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04年,为了应对日俄战争在华引发的人道危机,上海士绅沈敦和等人发起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后由清政府批准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政府建立,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二是改组和发展阶段(1949-1966年),定位为全国性人民卫生救护团体。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

1950年8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通过了协商改组事宜,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旨在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工作。

1952年,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

改组后,中国红十
字会积极参与国内人道救助工作,包括组织医疗服务队,为群众治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7个志愿服务大队、666人参加战场救护;协助大批日侨回国探亲,协助遣返战俘等。

截至1966年,全国有县级红十字组织400多个,会员人数也增加到50多万,基层组织5000多个。

文革期间,保留和陆续开展了一些以红十字会名义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三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93年),定位为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开始恢复工作。

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1985年5月,中国红十字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提出:中国红十字会是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强调以改革的精神,努力发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开创红十字会工作的新局面,首次提出要把中国红十字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红十字会。

截至1989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恢复和建会,基层组织达到8.7万个,会员850万。

四是规范与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定位为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

1996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标志使用办法》。

1994年起,国家主席担任名誉会长,出席历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南丁格尔奖章颁奖大会。

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红十字会先后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分会。

1999年,总会管理体制得以理顺,由卫生部代管改由国务院领导联系。

中国红十字会进入了依法治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红十字会的定位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大局,有了新的拓展,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在人道工作领域的得力助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

目前,在各方面支持和各级红十字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红十字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备灾救灾储备网络,并逐步建立起一些专业化的紧
急救援队;形成了包括应急救护培训、知识普及、群众性参与为重点的应急救护体系;形成了以“博爱家园”为主体的城乡红十字服务体系,大病救助等重点民生项目开展已成常态;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工作走在世界前列;积极探索可持续筹资机制,款物管理、信息公开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红十字青少年和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展开,红十字精神传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国际救援、非紧急援助等工作深入开展,民间外交重要渠道作用日益加强。

同时,红十字会组织不断发展,全国共有31个省级分会,在地县级和很多学校、社区也都建立起了红十字组织,会员和志愿者规模逐步扩大并成为红十字工作的生力军。

这些都为红十字事业在新时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