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
晚清至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医院(1904—1927)

养也取 得 了很 大 的发展 , 生 了大量 优 秀的 医学人 才。 中 国红 十 字会 医院 的发 展极 大地 促 进 了 中国红 产 十字会出了重 大的贡 献 。 也
关 键 词 : 上 海 万 国 红 十 字 会 ; 十 字 会 ; 十 字 会 医 院 红 红
第 2 2卷 第 1期
2l O 2年 3月
Vo . 2 No 1 1 2 . .
M ar 2O1 . 2
晚 清 至 北 京 国 民 政 府 时 期 的 中 国 红 十 . 会 - y. 医 院 ( 1 04— 1 7) 9 2 9
蒋 露
( 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 院 , 南 长沙 408 ) 湖 湖 1 0 1
的伤 兵 和病兵 。瑞 士 人杜 南特 目击 沙法 利诺 战争 中 伤兵 的痛 楚 , 激发 了救 护伤 兵病 兵 的意 念 , 个 意念 这 遂 于一 八 六 三 年 孕 育 成 为 红 十字 会 的 目标 o ]6 [1 可 11 知 , 十字 会 自建 立 之 初 就 和 红 十 字会 医 院密 切 相 红
收 稿 日期 :0 1 1 —2 21— 1 3 作者简介 : 蒋 露 ( 9 6 , , 南 湘 潭 人 ,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国 近 现 代 史 1 8 一) 女 湖 硕 研 中
7 8
湖南工 程 学 院学报
21 0 2年
院 , 总 医院合 力 担 负起 红 十字 会 的医 疗 重 任 。此 与 外 , 了便 于上 海 南市 的居 民就 医 , 沪南 十六铺 设 为 在 立 南市 医 院 , 而在 英 租 界 内设 立 的分 会 医 院则 定 名
尔 兰 教 会 医 院 , 分 会 总 医 院 , 而 又 设 分 会 于 辽 为 既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历史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
他说:“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消费爱国论”A.看到“过剩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C.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参考答案:B凯恩斯主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材料所讲的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倡消费,这表明表明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所以答案选B。
2. 某学者写道:“衰落是一个容易使人上当的词,因为它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的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
”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A.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竞争失利B.世界贸易中心发生改变C.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其造成冲击D.受英国殖民霸权的挑战参考答案:B3. 日俄战争时,沪商沈敦和以在华中立国代表的名义组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战争期间救济46万余人。
清政府战后接管,更名为“大清帝国红十字会”,使其变成一个官办组织。
但该组织在辛亥革命中无法适应战地救护,更不抢救革命党人。
沈敦和再次组建“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对作战双方开展战地救护。
沈敦和将红十字会和“万国”结合起来A.是为募捐而壮大自己的声势B.有利于凸显民间中立开展救护C.以便展开与清政府的抗衡斗争D.是因为渴望得到列强大力支持参考答案:B【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沈敦和组建的红十字会主要是开展救济和战地救护等活动,没有反映其进行募捐活动,故排除A项;清政府接管的红十字会在辛亥革命中不抢救革命党人,沈敦和组建的红十字会对作战双方开展战地救护,由此可以说明沈敦和将红十字会和“万国”结合起来是为了凸显民间中立开展救护,故选B项;沈敦和前后两次组建的红十字会都是从事公益活动,不是革命组织,并不是与清政府抗衡,故排除C项;题意无法体现沈敦和组建红十字会得到列强支持的内容,故排除D项。
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红十字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启蒙和起步阶段(1904-1949年)。
晚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态,人道危机不断,这为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基础。
当时西方红十字运动的人道理念已经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相结合,为创立红十字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04年,为了应对日俄战争在华引发的人道危机,上海士绅沈敦和等人发起成立了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即中国红十字会的前身,后由清政府批准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国政府建立,改名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
二是改组和发展阶段(1949-1966年),定位为全国性人民卫生救护团体。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发展红十字事业,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和推动中国红十字会的改组工作。
1950年8月召开的中国红十字会协商改组会议,通过了协商改组事宜,明确规定中国红十字会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人民卫生救护团体”,旨在推动防疫、卫生、医药及救济福利事业工作。
1952年,第18届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大会承认中国红十字会是中国唯一合法全国红十字会。
改组后,中国红十字会积极参与国内人道救助工作,包括组织医疗服务队,为群众治病、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组织7个志愿服务大队、666人参加战场救护;协助大批日侨回国探亲,协助遣返战俘等。
截至1966年,全国有县级红十字组织400多个,会员人数也增加到50多万,基层组织5000多个。
文革期间,保留和陆续开展了一些以红十字会名义进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
三是恢复与重建阶段(1976-1993年),定位为全国性的人民卫生救护和社会福利团体。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红十字会开始恢复工作。
1978年3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外交部关于恢复红十字会国内工作的报告,“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的中国红十字会各级组织逐步恢复建立工作机构,开展相关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记

中国红十字会诞生记2014-04-01 11:10:53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110年前的3月10日,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诞生。
这一天,是每一个红十字人应该铭记的日子。
从这里,我们穿越历史,回望110年前中国红十字会建会的时光。
■池子华日俄战争“催生”中国红十字会日俄战争漫画日俄战争中的难民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
国际红十字运动诞生于战争,即众所周知的索尔弗利诺之战。
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同样源于战争,即发生在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的发生绝非偶然。
19世纪下半页,俄国曾通过逼迫中国签定《瑷珲条约》、《北京条约》、《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北方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入俄国版图;日本则通过《马关条约》攫得白银两亿两战争赔款,并获得对台湾群岛等地的殖民统治。
两国欲壑难填,沙俄制订了“黄俄罗斯计划”,日本炮制了“大陆政策”,双方均想独占中国东北进而扩张殖民统治的“势力范围”,为此不惜一战。
1904年2月8日,日军偷袭驻守旅顺俄军,对俄国不宣而战。
9日,俄国对日宣战。
10日,日本正式对俄宣战。
日俄战争爆发。
东北大地,炮声隆隆,狼烟四起。
懦弱无能的清政府不仅无力阻止在中国领土上展开的这场帝国大战,还在日、俄和西方列强的蛮横干涉下,宣布“局外中立”,并将辽河以东划为交战区,放任两军蹂躏践踏,堪称世界战争史上的“奇闻”。
日、俄两军对垒厮杀,无辜同胞惨遭荼毒,日本人所办的《盛京时报》报道,东北人民“陷于枪烟弹雨之中,死于炮林雷阵之上者数万生灵,血飞肉溅,产破家倾,父子兄弟哭于途,夫妇亲朋呼于路,痛心疾首,惨不忍闻”。
战火燎原,“生灵涂炭,其何以堪”。
清政府抱守“中立”欲救不能,传统的善会善堂,囿于一邑一地,势单力薄,有心无力。
情急之下,以沈敦和为首的上海绅商登上历史舞台,奔走联络,“拟援万国红十字会例,力筹赈救北方被难民人之策”。
创建红十字会提上日程。
“红人”沈敦和的最初尝试沈敦和肖像在中国红十字会建会史上,沈敦和无疑是一位“关键人物”。
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

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2011-09-06 14:31:13杨智芳周秋光英文标题:Origin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摘要: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红十字会之始”,但实际上,它直接脱胎于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
庚子事变时期出现的救济善会、济急善局是带有红十字色彩的救护组织,它们是一种分工合作的关系。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济急善局、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在组织结构上具有传承性,而救济善会不具此特点,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可由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再前推到济急善局。
追溯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可以印证一种“嫁接”理论:红十字会虽系“舶来品”,但中国红十字会却是中国本土的慈善组织“嫁接”红十字会逐渐成长的结果。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济急善局救济善会作者简介:杨智芳(1981-),女,湖南益阳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周秋光(1954-),男,湖南耒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当国际红十字会于1863年在瑞士始创后,各国相继成立红十字会并申请加入国际红十字会,但直至19世纪70年代中国社会才出现关于红十字会问题的讨论[1]。
1904年清政府派驻英使臣张德彝前往瑞士,于6月29日“按照1864年所订《日内瓦红十字会公约》补签画押,中国由此而加盟国际红十字会成为会员国。
”[2]1912年1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获得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正式承认,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①。
中国红十字会作为“近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社会团体”[3],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研究其起源问题很是必要。
“1904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红十字会之始。
”②因此,考察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笔者认为应从研究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成立入手。
辛亥革命中红十字会的江苏战场救护

红十字运动在辽宁

红十字运动在辽宁作者:任婧来源:《共产党员·上》2016年第04期红十字运动始于1863年,由瑞士商人亨利·杜南发起,最初是从事战时救护,后来逐渐转变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尊老助残、助人为乐”,以人道主义为宗旨的活动。
它的组织最初就是国际红十字会。
红十字运动于清末传入中国红十字运动是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时传入中国的,最初在上海建立组织,名为“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此后逐渐铺开。
东北地区的营口、辽阳、新民屯、沟帮子和奉天省城等地先后建立了红十字分会,主要任务是对战地军民进行救护和救济。
日俄战争结束后,东北各分会即停止活动。
1907年,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改名为“大清红十字会”。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
从此,红十字会有了发展,各地纷纷建立分会。
奉天省城先后建立奉天红十字分会、中国红十字会奉天分会,有些县也建立了红十字分会。
各分会一般都设立医院、诊所,施医施药。
东北最早建立的是营口红十字分会1904年2月8日,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发动了狗咬狗的战争。
东北人民猝遭兵燹,毫无准备,一时生灵涂炭,呼救无门。
面对这种惨况,一批爱国官绅决定建立红十字会来拯救东北难民。
1904年3月3日,上海记名海关道沈敦和、前四川川东道任锡汾、直隶补用道施则敬等人,仿效国际红十字会例筹建了“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
由于当时中国并没有正式加入国际红十字会,所以普济善会的救济行动遭到战争国的阻挠而收效甚微。
于是,沈敦和等人决定借助国际的力量来实现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存在和发展。
经过筹划,同年3月10日,万国红十字会上海支会在上海成立。
同年5月,上海支会订立了暂行简明章程,并决定先在日俄战争要冲之地营口设立第一个分会。
万国红十字会营口分会建立以后,积极筹划设立医院。
1904年8月16日,营口医院建成,设床位50张,最多可同时救助伤员近百人。
同时,着手赈济难民。
截至8月上旬,营口分会共赈济难民5000余名,其中有大量的妇女和儿童。
“红十字会”――人道、博爱、中立

“红十字会”――人道、博爱、中立“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红十字会”在第一时间发出倡议,号召全国人民及国际社会积极行动起来,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许多单位和个人积极响应号召,迅速把款物送到各地“红十字会”组织。
“红十字会”为何能取得人们的信任?这个组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1859年,“国际红十字会”由瑞士人亨利?杜南倡议设立。
1859年6月,拿破仑三世指挥的法兰西和撒丁岛联军与奥地利军队在意大利北部开战,杜南亲眼目睹了尸横遍野,无数伤员呻吟、叫喊却得不到护理的惨状,富有同情心的他被这种惨状所震撼,就到镇上动员和组织居民救护这些伤兵。
1863年2月,由他发起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了一个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即“红十字国际委员会”。
同年10月,欧洲16国的代表举行国际会议,决定在各国成立“红十字”组织。
1864年8月,“红十字会”在日内瓦签署了第一个《改善战地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即“红十字会公约”。
从此,“红十字会”正式得到国际公约的承认和保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首先倡议每年举行为期3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这一倡议受到国际“红十字”界的支持,并在1921年第1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通过了这项决议。
1948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会议上,“国际红十字会”正式确定每年杜南生日这天即5月8日为“世界红十字日”。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于1904年,源自“上海万国红十字会”。
当时日俄战争爆发,中国百姓流离失所,沈敦和、吕海寰等人深感救死扶伤是当务之急,他们就积极活动,由中英美德法五国合办的“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于1904年3月正式成立,属慈善性质,旨在尽可能救治因战争而受伤的平民与官兵,此协会的所作所为受到官方和百姓的认可,光绪帝还颁发谕旨“颁发内银十万两”作为经费,以兹褒奖。
1907年,协会更名为“大清红十字会”,由颇具慈善之心的吕海寰任会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红十字会”参与救死扶伤、掩埋尸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其名称又改为“中国红十字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周秋光 曾桂林 [摘 要]清末时期,为救济东三省难民,沈敦和于1904年先后筹设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后又创办红十字总医院和医学堂,培养医护人才,救治疫病;辛亥事起,他创设中国红十字会万国董事会,主持救援行动,并修订红十字会章程。
民国以后,沈敦和召集、主持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及全国统一大会,并出任副会长执掌会务,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初期总会、上海总办事处二元领导机制缔造者;并发展各项会务、组织兵燹救济历尽艰辛。
从1904年至1919年,沈敦和主持红十字会实际工作达16年之久,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是红十字会运动在中国推展的开拓者。
[关键词]沈敦和;中国红十字会;清末民初;慈善事业;慈善组织[中图分类号]K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73(2008)06—0050—12[作者简介]周秋光,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410081;曾桂林,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215123前 言近十年来,中国红十字会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颇有学术价值的论著相继问世,尤以Reeves、周秋光、池子华、张建俅等人的研究成果最为引人注目。
①尽管这些相关论著在论述中国红十字会的创立及发展情形时,对于其创始人沈敦和、施则敬、盛宣怀和吕海寰等人的活动都有所揭示,然而又多语焉不详,缺乏深入细致的、系统全面的专门研究。
或许,这与研究资料零散、收集不易有关。
目前,可资利用的仅有清末出版的一本介绍性小册子,然也只能略知沈氏的身世,对其创建中国红十字会亦未详载。
②另外,沈敦和主持中国红十字会会务十余年也没有留下相关文集。
这就给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因此,本文研究主要以《申报》及红十字会档案为主要史料,勾沉耙梳,试对沈敦和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关系作一全面勾勒。
本文除前言、结论外,主体部分共有两节,分别探讨沈敦和在清末时期参与创建中国红十字会的前后历程、民国初年执掌会务后推动中国红十字①②目前有关红十字会研究的论著已经比较丰富,专著有Reeves,Car oline Beth.The po w er of m ercy:the Chinese Red C rossSociety,1900—1937(Ph.D),Harvard University.Ann A rbor,M ich.:UM I,1998;池子华等:《百年红十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池子华:《红十字与近代中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张玉法主编、周秋光、张建俅等撰《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会史(1904—2003)》,台北:红十字会总会2004年刊印;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初期发展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版;周秋光:《20世纪初期的中国红十字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重要论文有周秋光:《晚清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述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救护与赈济活动》,分别刊于《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6期。
杨智芳、周秋光:《论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张建俅:《中国红十字会的起源(1904—1912)》,(台北)《政大史粹》第2期,2000年6月;《中国红十字会经费问题浅析(1912—1937)》,《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3期;《近代中国政府与社团关系的探讨: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1912—1949)》,(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5年3月。
池子华:《抗战初期中国红十字会的战事救护》,《江海学刊》2003年第4期;《从中国救济善会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史林》2005年第2期。
朱浒、杨念群:《现代国家理念与地方性实践交互影响下的医疗行为———中国红十字会起源的双重历史渊源》,《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等等。
苕水外史:《沈敦和》,集成图书公司1911年版,其中第六章“慈善家之沈敦和”对其慈善活动仅有简略介绍。
会发展的举措,进而揭示出沈氏对中国红十字会创立和发展所作的贡献。
在讨论之前,先略微介绍一下沈敦和的身世、生平,甚有必要。
沈敦和(1866—1920),字仲礼,浙江宁波人,“世业茶商”。
其父沈雄曾充崇厚文案,随之办理五口通商事宜而始迁居上海。
沈父十分重视敦和的早期教育,曾“延英人至家,课英国文语”,及长又送之游学英、美等国。
沈敦和曾肄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后因办理美国传教士江宁租地案得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赏识,由此进入仕途。
而后,在维新运动期间,沈敦和任江南水师学堂提督、吴淞口自强军营务处总办,协助刘坤一、张之洞在宁、沪两地办理交涉、练兵各项洋务。
20世纪初,任上海记名海关道。
由于沈氏曾留学英美,又办理洋务多年,具有与外人交涉的丰富经验,在官场亦颇有名望,清末时人视之为“江南第一红道台”。
①由于沈敦和的籍贯、家世背景及其个人资历、能力,他在上海与江浙商人、外籍人士和官府均有相当熟络的人脉,易与后三方取得联系,获得他们的支持。
这就为清末民初沈敦和登上慈善界舞台创设中国红十字会并执掌、发展其会务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活动空间。
一 清末:创设红会,筹谋发展11酝酿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与上海万国红十字会,赈济东三省难民中国红十字会组织酝酿于19世纪末甲午战争期间,通过舆论宣传与实践尝试并重,有着悠久慈善传统的中国社会对红十字会已开始由陌生转向认同。
日俄战争爆发后,创办中国红十字会的呼声在沉寂数年之后再次响彻于朝野上下。
1904年2月,日、俄两国在中国东三省开仗,战火迅速蔓延。
交战双方伤兵悉由两国的红十字会救护,唯有我同胞在枪林弹雨之中迁徙流离,饱受摧残。
有鉴于此,上海记名海关道沈敦和、前四川川东道任锡汾、直隶候补道施则敬等人义愤满怀,“拟援万国红十字会例,力筹赈救北方被难民人之策”②,决定联络同志,发起成立救济善会。
1904年3月3日,沈敦和、施则敬、任锡汾、曾铸等22人聚集于上海英租界仁济善堂集会开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成立大会。
会上,沈敦和首先简要介绍国际红十字会的基本情况,随后众人讨论筹设该会事宜,最终议决“特先筹垫十万金,……延请中西大善董就近开办。
在沪设立总局,专为筹款之所,另设分局于京津,招留救援出难之人,以期一气贯注救之之法。
凡在北方之南人,既必一一救回,而本地居民,亦必扶同出险,赈抚兼施,医药互治,用符西国红十字会之本旨。
”③同日,创会同人在上海《申报》刊出《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章程并启》,以便让外界对它有所了解。
该《章程并启》共39款,对于该会成立的缘由、宗旨、运作办法和思路、组织构架和其它各有关方面作了详细的阐明。
④3月5日,《申报》刊发一篇论说,希望东三省红十字会能成为中国红十字会的先声,尽早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在日俄战事结束后能够继续办理下去,成为常设组织,并获得国际红十字会的承认;主张“仿效日本章程,变通尽善,首设医学校,教以泰西疗疾医伤诸技术……,次筹常年捐款,积之于平日,庶免取办于临时”。
⑤舆论的鼓吹与战局形势的演变,也迫使东三省普济善会改弦更张。
因为,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仍冠“善会”二字,即表明它尚未脱离传统善堂善会模式,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十字会。
然既以“红十字”相号召进行战地救护,就须求得国际红十字总会同意使用其徽帜,而当时中国政府并没签署日内瓦公约,自然还不属其中一员,刚成立的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的难民救济行动也就遭到交战国的阻挠,“徒以事权不属,办理为难”⑥,“即假其名,难得实际”⑦。
在此情形之下,沈敦和等人只好寄希望于国际协助,①②③⑤⑦苕水外史:《沈敦和》,第4—5页。
⑥《普济群生》,《申报》1904年3月11日。
④《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章程并启》,《申报》1904年3月3日。
《中国宜入红十字会说》,《申报》1904年3月5日。
《电牍照登・杨士琦致商部电》,《申报》1904年3月20日。
以中外合办的形式创设红十字会。
此时,恰好原在东三省的外国传教士因避兵灾群集牛庄,沈敦和遂想借助教会力量来开展救护,于是前往广方言馆同李提摩太商议。
李十分赞同,即“电询牛庄教士可否助救难民,旋得复电,允向前施救且愿效力者甚众”。
①同时,在获得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与会办电政大臣吴重熹等人的赞同、支持后,沈敦和还进一步通过李提摩太与英、德、美、法等四国驻沪领事、官员取得联系,“各国官商及总董以战祸方殷,慨允在上海设立万国红十字分会”②。
这样,沈敦和等上海绅商决定舍东三省红十字普济善会而另“设一万国红十字会,牵合日、俄两国及局外中立各国,共同组织,以收战地救护之权”③,也就是说,欲借助国际公法迫使日俄交战双方同意中方以红十字会的名义进入战地实施救护。
④1904年3月10日,中、英、法、德、美五国人士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召开会议,商讨成立“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
一开始李提摩太即申述成立此会的缘由,接着由沈敦和报告东北难民遭遇惨状,亟需救援,希望各国人士能合力举办,最后讨论通过董事及办事董事名单。
成立大会上,众推选西董35人,华董10人,沈敦和与施则敬、朱佩珍等即名列其中;又推举办事董事7人,其中华董沈敦和、施则敬2人和李提摩太等西董5人。
⑤这次会议宣示了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红十字会的诞生,“慈善事业遂开亘古未有之局”⑥,开始从传统走向近代。
次日,沈敦和、施则敬诸华董在上海盆汤弄丝业会馆开会,商议会务及救护事宜。
与会华董商定先行筹垫白银五万两作为启动经费,然后电请各省拨助捐款,并着手“刊印捐册,分寄各省”,而“英、法、德、美各官商亦当另设会所,筹募洋款”。
⑦3月17日,上海万国红十字支会召开中西各办事董事会议,巴伦、李提摩太、沈敦和、施则敬等7人出席。
此次会议,将组织名称正式确立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决定由李提摩太、沈敦和主持日常会务,商请汇丰银行经办往来帐目结算,并公举工部局学堂李杰为书记官,专司文牍。
会上,还增补任锡汾为办事华董。
为了尽快募集捐款,3月29日,由吕海寰领衔,沈敦和、任锡汾、施则敬等人联署,向全国各省发出《劝募筹款救护东北难民通电》(即元电)。
该通电宣称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已获政府承认,希望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开展赈济救护工作。
元电发出后,各省督抚大员纷纷来电来函响应,愿意捐款或先行垫款。
函电还对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善举大为赞赏,或云“创立红十字会,救护被难华人,鼎力宏愿,为德为民,裨益大局,佩服无量”⑧;或云“倡办善举实为救急良法,钦佩殊”。
⑨上海《申报》馆还专门组织“协赈所”,频刊《劝捐万国红十字会经费启》,动员“寰中义士,海内仁人,各解囊金,拯民水火”。
λυ沪上各善会及报刊也纷纷发布文告公启,倡导社会民众从各方面援助红会工作。
这些助赈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在短期内就募集到相当的救济款项,并加深了国人对红十字会事业的了解并踊跃投身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