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环境下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分析
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一、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出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一方向连续几天剧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人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外汇买卖,以试图缓解外汇行市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按受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
现在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规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为障碍很小。
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进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方便。
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价格浮动。
如果大批资本流人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价就会上升,而如果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必然下降。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们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行市变化的相对性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国比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汇价下跌时,或者当人们预计本国货币的汇价会下跌,导致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出现有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
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可分为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
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当地进行。
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如果这一部门工资的上涨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变得有利可图,出口因此也会增加,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看,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
外汇市场干预

冲销干预旳预期传导机制
▪ 在外汇市场上,信息是至关主要旳。作为外汇市场 上最大旳交易者中央银行,虽然与外汇市场总旳交 易量相比中央银行每天在外汇市场旳干预数量是微 不足道旳,但其干预行为向市场传达了其所期望旳 汇率水平和潜在旳货币政策导向,这一信号能够影 响市场参加者对将来汇率旳预期,引导参加者纷纷 进行市场行为旳调整,从而到达调整汇率旳作用。 这便是冲销性干预旳预期传导机制旳基本思想
粘性价格货币模型下旳非冲销式干预旳传导
▪ 该理论以为商品市场价风格整滞后于资本与货币市场旳调整。
▪ 由此,汇率在短期内会出现超调。在此情况下,购置力平价 在短期内不成立,但长久内仍成立;在本外币资产可完全替 代前提下,非抵补利率平价成立。 当中央银行为阻止本币过分升值进行非冲销干预时,如购入 外币资产,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增长。因为商品市场存在粘性, 所以,短期内商品市场价格不变。
冲销干预旳资产组合传递机制
▪ 理性投资者根据市场上本外币资产供给量旳变动不 断调整其资产组合使得市场均衡点移动,外币价格 相应上升,本币升值被抵消。
▪ 当本币贬值时,中央银行将采用反向冲销操作,外 汇市场上本币债券供给量降低,从而本币债券价格 趋于上升,本国利率趋于下降,则本币债券旳汇率 风险溢价得以降低,私人投资者转而持有更多旳外 币债券,外币价格下降以抵消本币贬值趋势。
非冲销性干预旳传导机制
▪ 综上所述: 当中央银行采用非冲销性干预时,中央银行买卖外 汇资产引起国外净资产旳变动,其实质是引起等量 基础货币旳变动,基础货币旳变动又经过货币乘数 将货币量旳变动数倍放大,货币供给量旳变动再引 起国内价格水平、利率、市场预期等变量旳变动, 最终到达使得一国汇率波动到达该国货币当局所期 望旳目旳范围。 由此可见,非冲销性干预旳传递机制主要是经过基 础货币旳变动来引起汇率旳变化来
各国央行如何干预外汇市场

各国央行如何干预外汇市场1973年以后,国际外汇市场中实行的浮动汇率制并不彻底,并不是完全由市场来决定汇率的价格。
各西方国家在汇价对他们不利的时候要进场干预。
这些国家为什么要干预汇率呢?使用什么手段来干预汇率呢?干预的效果如何呢?据我多年的观察,我认为各国从自己利益出发进行干预,有以下两个主要因素。
一是为了国内外贸易政策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货币在外汇市场的价格较低,必然有利于这个国家的出口,而出口过多或者汇率过低,会引起其他出口国家的反对。
同样在国内如果处理不好汇率的问题,可能变成一个政治问题,影响政府的执政。
从这两方面考虑,这个国家要调整或干预汇率。
各国为了保护出口,会在本国货币持续坚挺时直接干预外汇市场。
通过抛售本国货币,买入他国货币的方法来干预汇率,使汇率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或者使汇率对自己的利益有益。
比如在2002年下半年,日本央行和政府连续口头上声明要干预汇市,因为日元持续走强,已经严重阻碍了日本的出口,使日本经济复苏放缓,经济停滞。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出口占国民经济相当大比例的国家,出口是该国经济的生命线,这是入场干预的最好理由。
在一个国家通过货币贬值扩大出口,影响了他国的利益时,可能会招致其他国家的反对。
有时被迫让本国货币升值。
还以日本为例,我们知道现在的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日本的出口和中国息息相关。
2002年年初,日元持续贬值,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出口,这招致了中国的不满。
当我们听到中国的财政部长项怀诚声称,虽然日元疲软而人民币坚决不贬值时,日本政府对这个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话也要掂量一下的。
日本央行为了缓和中国对日本令日元贬值来刺激出口的不满,只好让日元走强。
各国政府干预汇率是从经济、政治等角度考虑来使本国的货币按照自己的利益走强或走软。
二是出于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的考虑。
在浮动汇率下,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长期低于均衡价格,在一定的时期内肯定会刺激出口,导致贸易顺差,最终导致本国的物价上涨,工资上涨。
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一、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目标自从浮动汇率制推行以来,工业国家的中央银行从来没有对外汇市场采取彻底的放任自流的态度,相反,这些中央银行始终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外汇储备,其主要目的就是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的价格出现异常大的、或是朝同一一方向连续几天剧烈波动时,往往会直接介人市场,通过商业银行进行外汇买卖,以试图缓解外汇行市的剧烈波动。
对于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解释,为大多数人所按受的原因大致有三个。
第一,汇率的异常波动常常与国际资本流动有着必然联系,它会导致工业生产和宏观经济发展出现不必要的波动,因此,稳定汇率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和物价。
现在国际资本跨国界的流动不但规模很大,而且渠道很多,所受到的人为障碍很小。
工业国家从70年代末开始放宽金融方面的规章条例,进一步为国际资本流动提供了方便。
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外汇市场的价格浮动。
如果大批资本流人德国,则德国马克在外汇市场的汇价就会上升,而如果大批资本流出美国,外汇市场上的美元汇价必然下降。
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人们都期待某一国货币的汇率会上升,资本就势必会流向该国。
资本流动与外汇行市变化的相对性变化对一个国家的国比经济产业配置和物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国家的资本大量外流,导致本国货币汇价下跌时,或者当人们预计本国货币的汇价会下跌,导致资本外流时,这个国家的产业配置和物价必然出现有利于那些与对外贸易有联系的产业的变动。
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从对外贸易角度来看,可分为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和无法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两种。
前者如制造业,生产的产品可出口和进口,后者如某些服务业,生产和消费必须在当地进行。
当资本流出货币贬值时,能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部门的物价就会上升,如果这一部门工资的上涨速度不是同步的话,追加这一部门的生产就变得有利可图,出口因此也会增加,但是从国内的产业结构来看,资本就会从非贸易产业流向贸易产业。
中国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中英)

中国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一、参与目的1、储备管理,2、汇率管理。
二、发挥作用中央银行或外汇管理当局是外汇市场活动的领导者,通过在外汇批发市场上的外汇交易,影响外汇市场上本外币供求数量,从而达到干预外汇市场的政策目标。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或直接拥有,或代理财政经营本国的官方外汇储备。
中央银行这时在外汇市场的角色与一般参与者相同。
三、干预手段在外汇市场汇率急剧波动时,中央银行为稳定汇率,控制本国货币的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通过参与市场交易进行干预,在外汇过多时买入或在外汇短缺时抛出。
中央银行不仅是一般的外汇市场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外汇市场的实际操纵者。
不过,中央银行并不直接参加外汇市场上的活动,而是通过经纪人和商业银行进行交易。
Intervention of Chinese Banks o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he purpose of participation1, reserve management,2, exchange rate management.The roleThe central bank or foreign exchange administration is the leader of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ctivities, through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transactions, affecting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he amount of foreign currency supply and demand, so as to achieve the policy objectives of intervention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general, the central bank either directly or has an agent to finance the official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the country. The role of the central bank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general participant.The means of interventionWhen the exchange rate fluctuates sharply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the central bank stabilizes the exchange rate, controls the supply of the national currency, realizes the monetary policy, intervenes in the market transaction, buys when the foreign exchange is too much, or throws it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shortage. The central bank is not only a general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participants, to a certain extent, can be said that the real manipulator of the foreignexchange market. However, the central bank does not directly participate in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activities, but through brokers and commercial banks to trade.。
开放经济下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分析

开放经济下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分析张亦春刘猛摘要:长期以来,各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已成为国际通例。
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政策选择包括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
本文对开放经济下我国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干预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央银行能够通过冲销干预来实现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
最后,从增强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效力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汇率和利率制度、加强国债市场建设和干预手段多样化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央银行;汇率;冲销干预;非冲销干预中图分类号:F832.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08(7)-0020-04收稿日期:2008-6一、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理论综述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下,大多数国家实行的都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各国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变化。
在外汇市场上,当外币供给增加时,本币面临着升值的压力。
中央银行为了保持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在外汇市场上购进外国资产,以阻止本币升值。
此时,本国货币供应将增加,价格水平将上升,中央银行为了稳定价格水平,又必须采取冲销措施,冲销因购入外汇而增加的货币量,以保持总的货币供应量不变。
因此,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冲销干预是维持货币供应量稳定的重要手段。
国际上关于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干预方式的论述主要涉及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集中在两种干预方式的效力和传递途径。
汇率决定的流量理论与存量理论对冲销干预和非冲销干预方式的效力进行了分析。
这些理论的分析都以本币表示的资产与以外币表示的资产之间完全可替代为前提,结论是非冲销干预有效,冲销干预不会对汇率产生影响。
但事实上,由于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具有不同的风险,加之交易成本的存在,本币资产和外币资产是不能完全替代的。
Branso n 等(1977)引入了资产不完全替代因素,建立了小国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模型,并扩展了标准的小国资产模型,分析了非冲销干预下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动态调整。
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汇市干预行为理论与案例分析

显 著 的 干 预 效 果 。或 者 ,有 些 国 家 年 代 的情 况 看 ,美 国 的干 预 往 往 伴 紧密 的联 系。例 如 ,根据利率平价
能 够 设 法 仅 仅 通 过 发 出干 预 暗 示 或 随 着 日本 央行 的 联 合 干 预 ,这 种 联 理 论 ,资 金 会 从 利 率 较 低 的 国家 流 威 胁 来 达 到 影 响 币值 变 化 的 目的 。 合 干 预 大 约 比 日本 央 行 单 独 干 预 的 向利 率 较 高 国家 ,资 金 的流 人 会 使 0倍 一 5 0倍 ( B R, 利 率 较 高 的 国 家 的 货 币 汇 率 上 升 , N E 具 体 地 讲 ,中 央 银 行 的 干 预方 威 力 要 大 2
维普资讯
金
融
洞犍缝 重 般
中共锯 转 汇 布 干预 为理论 案例 分衍
王 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 货 币 汇 率 的 变 动 会 改 变 升 值 ,将 随 时 准 备 干预 ” ;也 可 以 们 某 一 个 或 某 几 个 国家 的 经济 产 生
进 行 干 预 ,以 防 止 货 币显 著 偏 离 不 买 入 外 币 、卖 出 本 币 ,使 本 币 贬 值 行 和美 联 储 也 受 日本 央行 之 托 代 表 理 想 的水 平 。这 种 干 预 行 为在 近 两 的 行 为 。这 种 方 法 直 接 而 简 单 ,但 它 共 同 干预 汇市 。 由于 这 类 干 预 实 年 日渐 频 繁 ,不 仅 实 际 上 影 响 了 全 由于 目前 外 汇 市 场 的 日交 易量 已 经 际动 用 的 还 是 委 托 方 央行 的储 备 , 球 汇 率 的走 势 ,而 且 也 对 相 关 的 理 达 到 2万 亿美 元 ,相 当于 全 球 所 有 因此 不 能 被 称 为联 合 干 预 。 论 研 究 提 出挑 战 。
外汇市场干预及其效率分析

利率水平对外汇汇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利率是影响汇率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知道,汇率是 两个国家的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和其他商品的定 价机制一样,它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外汇是一种金融资产,人们持有它,是因为它能带 来资本的收益。人们在选择是持有本国货币,还是 持有某一种外国借币时,首先也是考虑持有哪一种 货币能够给他带来较大的收益.而各国货币的收益率 首先是由其金融市场的利率来衡量的。某种货币的 利率上升,则持有该种货币的利息收益增加,吸引 投资者买入该种货币,因此,对该货币有利好(行情 看好)支持;如果利率下降,持有该种货币的收益便 会减少,该种货币的吸引力也就减弱了。因此,可 以说"利率升,货币强;利率跌,货币弱"。
积极干预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为使外汇市场 的汇率水平接近本国所设定的水平目标而主动 在外汇市场进行操作。 消极干预是指外汇市场已发生剧烈波动, 偏离本国设定的汇率水平,货币当局采取补救 性干预措施。
按是否引起供应量变化分,又可分为冲销 干预和非冲销干预 冲销干预又叫“中和干预”是指中央银行 在进行外汇买卖的同时,又通过公开市场 操作对国内市场进行反向操作,达到本币 供应量不变目的。它是政府管理汇率的重 要政策之一,也称冲销政策。它是指中央 银行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国外和国 内资产交易,以抵消外汇干预对国内货币 供给的影响。
政府采用冲销式干预,表明政府在外汇市场卖出外币资产的同 时,在本国债券市场上买入等量本国债券,卖出等量本国货币, 这使得本国货币供应量不变,MM曲线不变,本国债券供给降低, BB曲线左移到BB’,BB ’曲线与FF ’曲线交于点C。根据资产自合 模型的条件,本国债券市场和外币资产市场处于平衡时,本国 货币市场必然也处于平衡之中,即点C一定位于MM曲线上,点 C是新的均衡位置。点C相对于点A而言,汇率下降,利率升高, 这说明冲销式干预也能够实现本币升值。但对于图中的点B和点 C可以看到,与非冲销式干预的效率相比,冲销式干预对汇率影 响较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环境下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分析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汇率波动加剧,各国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相比不断发生变化。
在日益开放的环境下,无论选择何种汇率制度,各国央行都会或多或少地运用外汇市场干预手段,力图稳定名义汇率或使汇率变化符合政府的意图。
目前,我国的外汇市场干预以直接干预方式为主,具有长期、高频的特点,以维护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基本稳定为目标,保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保护就业,推动经济增长。
我国的外汇市场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如何趋利避害,改善开放环境下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已成为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内涵的研究课题。
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国央行外汇市场的干预行为,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外汇市场干预行为不当的问题。
本文在论证中进一步明确外汇市场干预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丰富外汇市场干预的手段,通过各项宏观改革措施为外汇市场干预行为改进提供更优的环境,完善外汇市场机制,构建指导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信息响应机制,提高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我国的情况出发,论文形成了对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分析框架,再结合国际外汇干预的具体案例对分析框架进行了验证。
本文共分为十二章,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一、二章,首先说明了研究对象是我国外汇市场干预行为,提出了影响外汇干预行为的主要因素,论文对研究对象的分析是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和展开的;其次,介绍了后续分析所需的相关理论。
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影响干预行为的主要因素,简述各章节内容,并说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是对相关研究和理论的介绍,包括:开放环境下外汇干预的相关文献综述;对央行冲销和非冲销的直接干预方式进行比较;说明“米德冲突”、“三元悖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理论,以及它们如何用于解读央行外汇市场干预;通过“托宾税”理论强调央行实施间接干预的正当性;借鉴国际收支风险预警理论的相关思路,以此为基础建立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信息响应机制。
第二部分为三、四、五章,主要介绍我国外汇市场干预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市场环境,说明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现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由于干预行为不当已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第三章介绍我国逐步开放的外汇市场环境,包括银行
间外汇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海外人民币离岸市场出现和发展现状。
外汇市场机制和开放程度的变化影响了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行为。
第四章介绍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进程以及银行结售汇制度,说明我国央行实行外汇市场干预具有历史和经济两方面的必然性,而后论述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演进历程。
第五章着重论述开放环境下,我国现有的央行干预方式带来的一系列经济问题。
央行为了保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减轻内部就业压力,采用高频、直接的干预汇率方式。
干预的结果是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
干预已经开始阻碍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了经济增长的质量,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初衷相悖。
第三部分包括六、七、八、九、十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建立了提升外汇市场干预行为合理性的分析框架。
首先,界定了央行干预行为的合理性标准,而后,从该标准出发,明确了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通过完善我国的干预手段和相关经济改革,提升央行外汇干预行为的合理性。
在第三部分,论文还通过预警理论探索建立外汇干预的信息响应机制,通过该机制规范央行的干预行为。
第六章是从宏微观审慎监管的需求和外汇市场无效论出发,界定了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合理性。
从理论方面论证,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手段。
推动经济均衡发展和化解金融体系风险形成了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合理性的边界。
第七章为央行外汇干预目标体系建设,指出从央行干预合理性出发,为了解决央行干预行为不当所产生的经济问题,我国央行干预目标要作出调整。
我国央行实施各项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使人民币成为独立的国际货币,摆脱美元等“名义锚”的束缚。
因此,央行的干预目标需要从关注经济增长向缓和通货膨胀压力、防范金融和经济风险、推动市场化改革等方向转变。
该章论证央行干预的短期目标是保持实际有效汇率相对稳定,熨平市场波动,防范风险;长期目标是为了实现经济内外均衡,达到均衡汇率水平,推动货币独立。
第八章完善了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直接和间接手段。
外汇市场干预从类型看,可以分为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
这两种干预方式各有用途和特点。
目前,我国对两种干预方式都有运用。
文中强调我国直接干预的冲销手段需要完善。
我国央行使用的间接干预手段主要是
对跨境资金流动进行管理。
本章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和“三元悖论”理论说明,跨境资金管理作为重要的间接手段对于央行直接干预具有关键的辅助作用。
现行的跨境资金管理手段需要改进,但对跨境资金流动不能完全放任不管。
为了保留跨境资金管理的有效性,央行需要渐进、有序地开放资本项目。
第九章介绍了提高央行干预行为合理性的配套改革措施。
本章主要说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外汇市场建设等因素有助于提升央行外汇干预行为的合理性,有助于实现央行的干预目标。
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可以缓解央行实施直接干预所面临的外汇供求不平衡的压力。
而国内外汇市场的发展,应以我为主,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向国际市场规范靠拢,以便于央行干预弥补市场失灵。
本章还提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确定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这同央行干预的长期目标是一致的。
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第十章提出了外汇市场干预的信息响应机制。
它是受到国际收支风险预警思路启发而进行的大胆尝试。
央行通过信息响应机制,提升开放环境下外汇干预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首先,央行构建与外汇市场最贴近的同步指数和指标,并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将月度银行结售汇差额变化作为央行改变行为的重要依据,央行干预力度随结售汇差额变化而变化;其次,观察是否存在先导性指标可以提高央行干预的前瞻性;而后,按照简单、易得、重要等原则建立市场主体调查统计体系作为信息响应机制的补充部分,将其作为央行调整干预行为的重要参考。
第四部分包括第十一、十二两章,通过对美国、日本、泰国和香港在不同时期干预行为的比较,验证第三部分形成的央行干预行为分析框架,并根据分析框架推断这些经济体干预行为的合理性。
文章的最后一章对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说明。
第十一章描述开放环境下国际外汇市场干预的行为,并通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框架评价其得失。
本章选择了美国、日本、泰国和香港的干预案例。
从干预目标、手段、配套政策、市场环境等角度观察四个经济体的干预情况。
美、日是大国经济的代表,他们的对外开放过程代表了世界经济开放的进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两国央行的干预行为不断变化。
从目标看,美、日的干预目标接近,但行为却不完全一致。
在开放环境下,美国的干预关注内部均衡和美元的国际地位,一直在调整其干预行为,并实现了美元独立的目标。
日本以贸易立国,其干预中带有“重商主义”色彩,往往以汇率贬值为杠杆推动出口发展,但央行的政策目标又致力于推动日元的国际化,存在目标和行为上的矛盾。
选取泰国和香港的案例,主要是观察两个经济体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的干预行为。
他们的干预是为了应对投机资本的冲击,维护汇率制度。
在开放环境下,两者都实行对美元钉住的汇率制度。
在金融危机期间,香港的干预手段完备,市场体系运行良好,行为相对合理,达到了稳定汇率的目的,而泰国的情形则相反,外汇市场干预没能实现央行的目的。
第十二章是对前面分析的梳理和对研究的总结,论述了文章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本文分析一直围绕着影响央行干预行为的三个主要因素层层展开,形成了改进央行外汇市场干预行为的步骤。
三个影响因素包括:央行干预的目标,干预的市场环境和所采用的汇率制度。
从这三个因素出发,文章首先根据行为合理性标准的界定,调整我国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目标,从原先推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向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市场合理秩序、促进经济内外均衡方向改进。
其次,稳步推进外汇市场建设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全面改革中发挥央行外汇市场干预的作用,并根据干预的目标适时调整干预行为。
第三,减少央行的高频直接干预,完善间接干预手段,形成全方位跨境资金管理监测体系和信息响应体系,合理引导外汇市场预期,充分发挥央行外汇干预对推进经济均衡,实现货币独立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