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3
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正式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我将从下面七个方面来展示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教材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探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生物科学史教学的极佳材料。
地位作用:本节内容不仅与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紧密相连,还涉及到必修一所讲的实验设计的一般原则的运用,并为之后学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生理作用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了动物和人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机理,对激素调节有一定的了解,且在必修一的学习过程中零散的学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能力基础:我所任教的学生是我校二层次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努力程度不够,观察、分析实验的能力欠缺,但参与课堂活动比较积极活跃。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的抓住学生“好奇心”,利用生物史发展脉络,创设情境,层层设疑,诱发思维,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主动建构知识。
三、教学目标:(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并参考新课标要求,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向光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设计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训练学生细致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探索、合作精神及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学素养。
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由于本节课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对每个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进行下一个实验的基础,所以能够真切的分析每个探究实验并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就显得非常关键,所以我将”探究实验及对结果的分析”作为教学重点内容。
教学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容易回答出实验的结论,但是要设计实验却非常困难,且很难将实验设计的原则运用到实验设计和分析当中。
因此“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就成为了本节教学的难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3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内容。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内容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这一模块的教学需要以必修1《分子与细胞》为基础,同时也是为选修模块《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在生物科技专题》打基础。
而本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在整个模块中比较独立,故与其他内容的交叉比较少。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本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个是生长素的发现:以生长素的发现为线索,选取关键史实进行组织,以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领悟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做出判断的,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个是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是理解与生长素有关的许多植物生理现象的基础,因此,本教材改变以前教材中把这部分内容做为选学材料的做法,但力求简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说明植物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探究的精神。
3、情感目标(1)通过对植物生长素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体验科学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难点:生长素发现过程体现的科学探索的思维方式和严谨方法。
二、说学生本地区来自农村的学生比较多,而农村学生普遍存在以下缺点:1、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思维能力,但对抽象的讲解容易厌倦。
2、缺乏创新意识,对实验相关知识一知半解。
3、缺乏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针对以上缺点,讲课的时候用精美的课件与探究性实验方式有效结合,较直观的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能有效的解决学生理解能力较弱的问题,增强生物课学习的有效性;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适时地通过一些问题、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人教版生物必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人教版生物必修《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课标要求: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考纲要求:Ⅱ。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的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因子变量问题,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其中包含的实验思想、方法、探究过程等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曲折及发展历程,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及发展的科学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解释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说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同时还是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页眉内容《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1课时。
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①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初步学会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
②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目标: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4.重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5.难点及分析:①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
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常宁二中白颢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及地位本节内容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第3章第1节,本节课时为1课时。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内容在全书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多,但其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特别是“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设计实验时所要控制的“单一变量原则”,在整个必修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 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实验设计的方法(3) 情感目标:学习科学家们探索新知识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的实验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教学重点难点(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植物向光性的原因(3)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二、学生分析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过程,如“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学生对科学的探究过程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侧重于对自然科学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这有一定的难处。
三、教法与学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问题、逻辑推理、引导学生思考,增强学生的兴趣。
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教学手段,借助图片把有关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思考和讨论,从中获得知识。
引导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导入这节课的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观察前面的三幅图片,让学生思考,归纳向性运动概念,举出其他向性运动的实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植物的向光性是怎样形成的呢?19世纪末,达尔文设计了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课件-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

(三)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 经发展到较高阶段,大多数学生有了独立思考 的能力和欲望。但对于具体的实验设计、方法 和步骤的掌握还不是很熟练。因此课堂上着重 引导学生掌握设计实验的能力,探究实验结论 的能力,使学生将知识点掌握更牢固,生物学 的素养和能力都有提高。
三、教学过程
(一)本章导入
介绍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IAA), 展示吲哚乙酸的化学结构。
【知识纵览】:回顾前面的实验,学生试着 解释植物向光弯曲的现象。
光
胚芽鞘 尖端
胚芽鞘尖
较
多
较
少
端下段
︵ 生
︵ 生
长
长
较
较
快慢
︶
︶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让学生将本 节课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 知识体系。做到学以致用。 锻炼描述能力。
3.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确定理由】: 探究法一直是新教材所大力推崇和实施的
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注重生物学史的发展中实验 探究的分析,让学生领悟科学发现的过程,科学 家的思维方式,以及科学的实验方法。探究式教 学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不再是被动 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及生动活泼地进行创 造性学习。
(二)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本节课内容特点采用探究 法和合作学习。探究要使学生掌握探究问题的思路, 通过观察、分析、小组讨论,推测结论,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 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大多能独立探究学习, 但合作学习能力往往较差。我将指导学生在自己的 独特见解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同接纳别人的观 点,相互点评交流,最后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选派 首席代表总结发言。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激疑引思。思 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只有进入积极的思维 状态,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问题,才会进 行创造性思维。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的原因。
本节内容图文并茂呈现,具有直观性的特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也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几乎年年必考,考查形式多以将试题置于实验探究的背景条件下读图分析,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新高考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2、教学目标根据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②说明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
③了解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能力目标:通过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识图、分析、推理、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物学素养。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继承、补充、创新的过程,形成积极探索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教材和学生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
(2)难点: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础:有“向光性”生活体验、一定实验设计能力学习能力: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学生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差异大、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
接下来说一下我选择的教法学法三、教法学法(1)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本节内容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以教师提供讨论素材和一系列问题,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活动,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层层深入、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增强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学法课前,预习课本,自学教材,完成学案,对向光性形成感性认识。
课上,创设情境引领探究实验过程,以问题串的形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图文变换理解应用知识。
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长素的发现》说课课件

指导学生自主思考
一步一步理解实验的设计思路
5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詹森和拜尔的实验
温特的实验
得出结论
Hale Waihona Puke LOGO“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作为本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究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
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01
02
03
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开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PROCESS AND METHOD OBJECTIVES
培养尊重他人的意识
相信科学,有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的精神
提高学生人文涵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学习精神。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EMOTIONAL ATTITUDES AND VALUES GOALS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
LOGO
说课提纲CONTENTS
教材地位
教材作用
1
教材分析
TEXTBOOK ANALYSIS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节,揭示了植物体对自身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与第一、二章内容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即在个体水平上对生命系统进行研究。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教学重点
3
教学重点
TEACHING FOCU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兰州市第三十一中学高中生物《3.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说课
稿新人教版必修3
生化组:宋志真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本节课主要完成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
植物激素调节一章是必修3植物个体水平的稳态与调节内容,揭示了植物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方式──激素调节的原理和应用知识,与第1、2章内容并列共同组成生物有机体稳态调节知识体系。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作为本章开篇一节层层深入揭示了植物向光性这一生命现象是在生长素调节作用下产生的个体适应性,随着生长素的发现学生认识到植物激素的存在,并初步了解生长素作用──促进生长,这也为继续探索第二、三节生长素的其他生理作用及激素应用奠定基础,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一节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在整个必修课本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很好的载体,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经典实验,提高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对科学家实验的分析和技能的训练,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生长素发现过程进行科学发展史教育,学生关注生活现象,体验科学发现之美,形成积极探索、勇于进取的求知精神和追求真理的良好意志品质。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及分析:生长素发现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在科学研究与发现的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着观察(包括实验观察)、根据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分析提出假说和对假说的求证活动。
课文中所介绍的生长素发现历史中的三个实验,完整地再现了一个假说的提出和求证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的极好素材。
同时也是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实验方法以及严谨的思维逻辑过程。
2.难点及分析:
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设计,及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在探索胚芽鞘向光生长的过程中,以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层层设疑、合作探究设计实验来解决。
这个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也有挑战性,运用科学方法:假说-演绎法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遵守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学会分析实验设计,得出相应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三、教法分析
通过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引导学生自学、生生交流、师生评价,获取知识。
“创设情境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合作发现→释疑→归纳→反馈→应用”为施教方法,完成目标。
四、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有“向光性”生活体验、一定实验设计能力,初步了解了“假说-演绎”的科学探究方法。
学习能力:感性思维能力强、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弱、个体间学习能力参次不齐、语言组织能力弱、学习过程易受非智力因素影响。
针对策略:创设情境引领探究或自主阅读,把学生的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训练学生科学设计实验方法、通过生生间、师生间交流评价提升学习能力,通过科学发现过程揭示向光性原因,学会活学活用,独立解决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节内容
1、【情境激趣】
图片:朵朵葵花向太阳、一枝红杏出墙来
通过图片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植物的向光性
2、【预习检查】
通过简单的填空检测学生预习情况,统揽教材内容,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或难以理解的内容整理在“问题征集卡”上。
4、【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以上两个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可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交流中点燃智慧的火花,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比单纯通过教师讲授印象更深,理解更好。
这种学习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优等生可帮助学困生,可使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5、【全班解决问题,教师提问】
请学生解决各组提出的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引导下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可穿插教师提问,从而补充优化课堂,深化重难点。
在全班解决问题过程中,关于植物向光性的原因解释出现困难。
通过动画及图示的方式,将抽象内容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预设如下问题:
①拜尔的实验为什么选择在黑暗环境中进行?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可以吗?
②思考:温特的第一组实验是否就够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呢?
③温特的实验设置对照组的意图是什么?实验的单一变量是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总结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实验设计的两个原则。
6、【总结】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 )
生长素发生作用,弯曲的部位是()
植物向光性的外因是光照(),内因是生长素()
7、【课堂检测】
通过课堂检测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8、【课堂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收获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