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历史背景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代,当时的园林主要是皇家宫苑和贵族府邸。

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方式,并逐渐普及到民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园林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发展,不同朝代的园林风格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理解和审美追求。

二、哲学思想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的紧密联系可以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找到答案。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内心修养和人与自然的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理念与这些哲学思想相契合,强调自然景观的再现和人与自然的互动。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都是对自然景观的模拟和再现,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与自然亲近的场所。

三、艺术表达中国园林被誉为“移步换景”,它以小巧精致的空间布局和精心设计的景观元素展示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中国园林注重空间的层次感和景观的变化,通过巧妙运用建筑、植物、水景等元素,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平衡和谐的价值观。

四、文化符号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它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林中常见的建筑风格、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精髓。

例如,园林中常见的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等景观元素,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建筑的热爱和追求。

同时,园林中的传统文化符号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诗意、哲学和人文精神。

五、园林与社会中国园林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表达,也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社交交流的场所,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中国园林的建设和维护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园林的研究和保护,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凝聚了丰富而深厚的国学文化精髓。

从古至今,中国园林艺术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构图方式而备受世人推崇。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园林艺术中的国学文化精髓,分别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和“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即通过布局、建筑和植物安排等手段,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地。

这种思想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尊重,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园林中,人们能够领略到自然之美,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同时,这种哲学思想也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追求。

意境营造的文学表达中国园林艺术常常借助文学表达手法,通过诗词、对联等形式,来传达园林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这种文学表达的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情趣和内涵。

通过运用文学典故和隐喻等手法,园林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意境。

在这种意境中,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沉浸于艺术的氛围之中,从而感受到园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中国园林艺术在布局和装饰上广泛运用传统文化符号,如石雕、木雕、壁画等艺术形式。

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不仅仅是装饰,更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比如,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象征,常出现在园林的建筑和石雕中,象征着尊贵、权威和吉祥。

通过运用这些传统文化符号,园林艺术打造了独特的景观,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然与人工结合的美学追求中国园林艺术强调“山水行园”和“幽境胜境”的美学追求,通过布局和设计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之中。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选择山水之处修建园林,以追求山水结合的美。

园林中的建筑、湖泊、花草树木等元素,与自然山水交融得天衣无缝,形成了独特的美感。

这种美学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谐的追求,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独特之处。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隐逸文化是一种重视自然、人文价值观和个体精神世界的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的内心修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与中国园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园林起源于古代贵族、皇室的园林观赏活动。

早期的园林注重表现统治者的荣耀和权威,注重外在形式的繁复和华丽。

唐代后期,由于文人雅士在园林观赏中加入了自己的理念和审美,使得园林的设计逐渐加入了隐逸的元素。

宋代文人陆游在《钱塘湖春行》中写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深情还似是前缘。

”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隐逸成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重要元素之一。

隐逸园林强调自然山水,托物言志,注重内心的静谧与舒适,创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

在隐逸园林里,有的园林采取了疏朗和清静的布局,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有的园林采用了异趣和奇妙的景致,代表作品有云南石林;有的园林通过木质结构、石块和水流的合理排列创造空间,传达出朴素、深沉的语境,代表作品有安徽西递古村落。

隐逸的园林中除了传递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景观的自然流动和动态变化,良好的生态环境,都倡导着我们积极关注生态和环境保护。

同时,隐逸园林的景观设计中,并不是强制把观赏者引向某个特定的元素,而是提供了多样的环境,让每个观赏者根据自己的心情和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元素,体现了中国园林中人与自然互动的理念。

总之,中国园林中的隐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又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这种隐逸文化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艺术瑰宝,其历史渊源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自信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对大自然、人文与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融合。

中国古代园林所表达的审美与思想观念,既深刻而独特,也独具中国文化风貌。

通过对古代园林的细致研究和传承、弘扬,可以加深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实现生态文明中国古代园林注重生态规律,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以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为依托,将建园、园景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个和谐、精致和净化的生态环境。

园林艺术的核心是环境、绿化和生态的保护和恢复。

现代人类不断深化、拓展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需求,而古代园林所强调的生态价值观与现代社会利益诉求相契合,有望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营造宜居环境古代园林是一种人文化的独特体现,注重“人”的角色和地位,融服务、安全和美感于一体。

中国古代园林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注重“情景”的创设,不仅提供了欣赏和休憩的场所,更重要的是满足居民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现代城市提供了一种全面的宜居化模式。

四、传承人文精神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技艺表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代社会这种传承精神的继承不仅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扬,而且能够为现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智慧和经验。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文化改革,不仅承载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和技艺表现,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

在现代社会,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化艺术,对于实现生态文明、营造宜居环境、推动文化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与人文精神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供人赏析的美景,更是一种表达人文情感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以及其体现的人文精神。

一、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与特点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风格具有独特的元素和特点,其中包括古典建筑、园林景观、水池湖泊、假山以及植被等。

这些元素相互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园林的面貌。

古典建筑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例子有北京颐和园和苏州拙政园。

园林景观则通过山石、假山以及建筑物的布置和组合,增加了园林的层次感和美感。

水池湖泊是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用来呼应自然景观和建筑物,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园林中的假山则是通过石材或土壤塑造而成,形状各异,给人以虚实相生的错觉。

植被的选择与布置也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重要方面,以树木、花卉和草坪为主,通过精心打理,营造出宜人的氛围。

二、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出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追求。

首先,中国传统园林强调“人合自然”,追求园林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园林的每个构造都力图与自然融为一体,并通过布局和景观的设置,使人们能够亲身感受自然的美。

园林中的水池湖泊和假山是天然山水的再现,树木和花卉的种植则进一步增强了园林的自然氛围。

其次,中国传统园林注重精神追求,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意境的表达。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园林设计应体现人的精神境界,通过园林景观的设置和摆放,营造出寓意深远的意境。

比如,庭园中的建筑物和假山的摆放往往有着特殊的含义,如以龙为主题的假山象征着帝王之气,而不同类型的桥梁则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通过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园林中的建筑物通常被设计成多功能的场所,既可以供人们赏景休憩,又可以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建筑历史知识: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的古典园林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从唐代的皇家园林开始,到清代的私家园林,都各具特色。

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再通过人工景观的设计,使整个园林呈现出和谐、自然、宁静、美丽的氛围。

这种设计理念称为“山水园林”,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

最早的“山水园林”可以追溯到唐代的汉阳陵园林。

汉阳陵坐落在陕西省咸阳市,是唐高祖李渊和其妃的陵墓。

园林的设计采用了自然山水、人工园林、宫殿建筑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一个富有艺术风格的陵墓。

唐朝在建筑和园林方面的成就被后世认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宋代的园林大多以私家园林为主,以苏州为代表。

苏州园林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常常融入了民间的诗词、绘画、雕塑等元素,形成了具有江南特色的地方文化。

苏州园林的设计灵感多取自自然山水,然后运用人工手段来修剪造景,使园林呈现出自然美的外观。

元代的园林设计大多是仿照唐宋时期的风格,但同时融合了蒙古族的文化,充满了异国情调。

元代的皇家园林多以盛况华丽而著称,如北京的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

这些园林常常把大自然完美呈现,再加以建筑、雕塑等人工艺术的融入,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宏伟、雄浑的气息。

明清时期,园林的发展达到了顶峰。

清代的园林以私家园林为主,包括苏州的留园、拙政园、温州的江南岛,杭州的花港观鱼等等。

这些园林在景观和设计上充分表现了建筑风格时代性、地域性和私家韵味,成为了古典园林中的代表之作。

同时,清代的园林也保持了“山水园林”的特点,追求自然和人文的协调,使园林呈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古典园林不仅是建筑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古典园林的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绝佳体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在布局上,古典园林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思想,如建筑的高低、轻重、虚实等。

从气质上,古典园林传达了宁静、悠然、恬淡、自然的审美观念,使人们在景色中感受到了一种纯粹和自然。

中国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中国园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中国园林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园林艺术,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古建筑的代表之一。

园林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一个时代文化的展现,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和文化角度来探讨中国园林的价值。

历史价值中国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那时的园林主要是为王公贵族和富商豪绅建造的。

汉朝开始,园林逐渐普及到了中产阶级,园林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

到了唐朝,古代园林文化达到了巅峰。

唐朝时期,园林景观的风格多以大气壮观、恢弘豪放为主,擅长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

元代园林执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主要表现在园林的功能和性质上。

元代的园林更加侧重于生活和休闲,也尝试了新的园林布局和造景手法。

明代园林以花园为代表,融合了宫廷文化和生活习惯,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清代园林逐渐趋于封闭,更强调园林的私密性和僻静,园林也被赋予了一些文化标识和象征意义。

园林文化的历史价值在于,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演化至今的深厚文化底蕴,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过程,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好体验。

园林艺术承载了古代社会的建筑、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精华,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途径。

文化价值园林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代文化的象征,二是宗教文化的载体,三是城市文化的展现。

园林和时代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每个时代的园林都代表着当时文化的特征。

古代的园林总是以皇帝、官员、商人和文人士大夫为代表,这些人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园林在他们的手中成为了古代文化的象征,是一种时代背景下的文化标志。

明清时期,一些园林的主人为了承担气节和表达主人的美学思想,在园林的设置和造景上注入了现代人所理解的文化元素,如壁画、浮雕、雕刻等。

这些园林所表达的文化元素,集中了时代的精神内核,反映出了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传承。

园林和宗教文化的关系,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古代庙宇、道观、寺院和园林的关系很紧密,园林是这些场所的一部分。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
中国园林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融合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园艺技巧和艺术流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表现形式之一。

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其中蕴
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视为一种避难所、
文化场所和精神空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中国园林的设计和建造涉及到很多方面,包括生态学、建筑学、
园林艺术、诗词歌赋等。

中国园林中常常运用诗词、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以增色园林景色和文化内涵。

此外,中国园林中还常常运用材料,如竹子、树木、矿物、的色彩和纹理等,来营造自然、清新的氛围。

中国园林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
谐共存。

中国园林中常常通过布局、道具、建筑等方面来表现这一思想,如通过建筑和植物的布局,营造出一幅山水自然、生态文明的画卷。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和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0805180079商丘科技职业学院2011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学生姓名:母智芳属系部所:建筑工程系专业班级:园林工程技术二班指导老师:宿茜倩定稿时间:2011年4月前言 1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 2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 32 园林艺术的发展 4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 5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62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73 佛家思想与中国园林8三浅析中国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园林的关系91 非物质文化对中国园林的影响91.1对园林选址的影响91.2对园林布局的影响91. 3对设计创作的影响 102 古典园林的文化特点102.1古典园林的传统空间观念102.2古典园林的文化意境112.3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12四现代园林发展趋势121 趋势一:园林设计可居可游122 趋势二:园林设计生态化、艺术化12结束语14参考文献15摘要园林艺术是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这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即人的哲学世界观。

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内容,在中国传统民族艺术形式中均有充分体现。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

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再现,这与中国传统宗教思想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确认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宗教思想, 对于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具有深刻意义。

中国园林的形成是世界园林史上十分独特的艺术形式。

追根溯源,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始终贯穿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

以中国传统宗教文化思想为出发点,从道教、儒家、佛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它们对中国园林审美意识和造园手法上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传统宗教道教儒家佛教在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大自然的原始风景给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创作以极大的启迪和灵感。

但中国古典园林是源之于自然,却又超于自然的。

因为,任何设计行为所依据的思想都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对于设计来说,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而人对自然所持的态度是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与古典园林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面貌和它对自然界的观念进行了解。

在中国古典园林悠久的发展史上,各种非物质文化从造园思想,手法及意境的表达等方面影响着中国古典园林,漫步于古典园林,处处都寻非物质文化的影子。

中国文人在造园中提升技艺水平,在游园中培养审美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蓬勃发展与为非物质文化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古典园林的发展从一个侧面促进非物质文化更加绚烂多彩。

通过各类非物质文化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的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是具有互动性的,非物质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着中国古典园林,而古典园林也以“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胸滋养着非物质文化,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相成,共同成就了灿烂耀眼的中华文明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在造园手法上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统一,并且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意境是中国园林的内涵,赋予园林艺术以灵魂,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

我们只有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才能体会到,并运用到现在的园林设计之中,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只有提高自己才能提升当今园林设计的品位。

读了《园说》和《园冶》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也有很多是自己看不懂的,陈从周先生的园林言虚实,为学亦若是。

一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

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

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园冶》是讲艺术的,它凝结着中国美学、文艺学、诗品、画论的精华,强调的是虚无微妙,灵感顿悟,曲折委婉,传神写意。

率性之谓道,高明的作者能创作千古绝唱,完全是纵情任性的自然结果。

这里体现出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元,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世界景观设计艺术中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塑、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她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传统的审美意识理论已经得到了高度评价,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也已广为人知,但这些设计理论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它的哲学根源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

本文试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中国人文园林发展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

由文化凝聚积淀的园林景观,清幽中见画意,细腻中见诗情,平淡中见蕴藉,变化中见新奇,可谓异彩纷呈,琳琅满目。

中国园林(主要指中国古典园林)有别于世界其他园林,主要可概括为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三、诗画的情趣。

四、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形成,一方面是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合力。

另一方面,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重渐悟、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而其中,推动园林兴盛、园林艺术普及和提高的,乃是一大批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规划的结果。

他们借鉴文学、绘画的表现形式,将自身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融入到造园艺术中,赋予园林以深刻的内涵。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是中国园林风格和特色形成的主体人物。

中国园林自唐代出现了诗人和画家自成一派的“文人园林”以来,经过漫长的、不间断的发展,乃至现代园林景观的布局、构景,仍与文学、绘画紧密结合,蕴涵着被誉为“无声的诗”和“立体的画”的美学基础。

“文人园林”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

在园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园林都有其代表作。

在历史的变迁中,一些手法得到延续,一些则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园林艺术的融合与发展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在园林的发展道路上,民族的融合也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经典作品必然是各个民族优秀精华集于一身。

由于战乱和社会的动荡,我们的园林艺术曾停滞,这个断层是无法弥补的,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园林,究竟如何发展,是值得探讨的,也是我们这代人以至于几代设计师应该不断努力的。

2 园林艺术的发展“园林”一词在古籍及诗词中屡见不鲜,宋代周密撰写的娱兴园郴以园林为书名。

明代计成著的《园治》一书中多次运用园林一词,如“园林巧于因借’。

诗中更常见,如唐代岑参有“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自居易有“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诗句,建国后“园林”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我国古典园林是诗情画意的艺术杰作,其和谐完美的艺术形象,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玲珑别致的布局,含蓄深遂的意境,让人们从中受到祖国古老历史文化陶冶与启迪,从中可以欣赏到那些秀丽的山水,奇花异卉,获得自然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的景观之美的艺术享受。

古人把观察天地自然的过程,作为主体道德观念寻求客体再现的过程,也是基于人的性格心理与自然相和谐的这一哲学基础。

这种性格心理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已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精神本性。

西方文化与之相比相比,显然把自然看成与人相对立的力量。

因此,他们着重于对自然的征服,而对造园来说,西方强调人工的因素,强化人造的力量。

以植物景观而言,西方喜欢以人的意志塑树形,而中国IUZE“天人和谐”的传统文化思想支配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让自然山水掺人生活的周围,并想象成人格的象征,以此作为最高的审美情趣。

所以造园配景,便是天地造化,处处倚借原本的自然景色,古典园林的人造景观也以力求真实仿效r自然为最高追求。

同时又认为人只有忘却私我,保持本心,便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观念直接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也间接促使造园、造景,植物配置重视文化内涵,构成了极富文化意趣的古典审美意识。

二传统宗教文化对园林的艺术影响中国的园林艺术,以其严谨而巧妙的布局,精湛而高超的技术,山明水秀的风景,鸟语花香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精髓,形成了自然写意主义风景式——具有中华民族艺术特色的园林艺术风格。

中国园林的山水艺术风格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此时期道家思想盛行,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

此时,奴隶制衰败,封建制兴起,正是新旧社会制度更替时期。

社会形势动荡,政治斗争矛盾突出,原来的士大夫阶层政治理想破灭后,寻求新的人生哲学和社会价值观。

他们躲避政治斗争,远离社会,遨游名川大山以寄情于山水,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朴质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并试图在大自然中寻求在现实社会中不能满足的社会审美情感。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道家哲学思想应运而生。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杰出代表,“道”的中心含义就是“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正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在《园冶》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即是中国园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师法自然”在造园中的精妙体现。

道家的这种自然观对我国的古典文学的发展,对我国古代艺术民族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

由此,人们从欣赏大自然,进而喜爱、摹仿大自然。

在这种隐逸思潮的影响下,自然山水式园林的审美意识也渐渐形成,社会上掀起了构筑庭园的热潮。

在这种艺术氛围里,中国园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艺术格局。

但这时的山水园林并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而是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等艺术处理手段,以“有若自然”的基调,以山水为园林的基本构架,对山水的欣赏提高到审美的高度,也初步确立了我国古典园林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艺术原则。

1道家思想与中国园林“无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态度,它要求人们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状况,顺应万物的本性及其内在规律。

山水园林和山水画遵循的基本原则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审美意识升华。

例如在造园的技术工艺上,南北朝的园林中已经出现了比较精致而结构复杂的假山,北魏司农张伦在洛阳的宅园内“造景阳山有若自然,其中重岩复岭,嵌鉴相属;深溪涧壑迤逦连接——崎岖石路似崎而通,峥嵘间道盘行复直”(《洛阳伽蓝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