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影响

合集下载

浅析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水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水安全存在的问题我国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

按通常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建水库;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跨流域调水。

而这两种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水安全存在三大问题。

(1)水资源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城乡之间季节之间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水资源供求的地域矛盾、城乡矛盾十分突出。

加上水资源季节变化很大,大部分降雨集中在梅雨季节和台风期间。

另一方面,由于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与供水系统的分离,造成用水浪费现象却十分严重,节水工程严重滞后。

(2)洪涝灾害始终是心腹之患。

由于我国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使得东部平原地带的洪涝可能性增大。

加上防洪与排水分属两个系统、两个部门,步调难以一致,加剧了城市、城镇受涝程度。

(3)水环境恶化的势头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污水排放脱离水资源统一管理,造成污水排放总量失控。

2 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城市化进程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的集聚必将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的75%将向城市集聚,对城市供、排水能力的需求也必然扩大,对水环境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城市水资源供求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未来城市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生活、生产的用水,更多的要考虑城市生态的用水,如城市绿化用水,城市河道生态循环用水等等。

从长远分析,城乡供水矛盾、洪涝问题、水环境恶化等三大安全问题将是制约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改革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城乡分割管理水资源体制,实行城乡水务一体化,包括防洪、除涝、蓄水、供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和地下水回灌等环节实行统一管理。

更好地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与乡村、流域与区域、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1.建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温州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发展看,人民生活水平将显著提高,加上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用水需求迅速扩大,特别是城市环境生态用水增长迅速,相应的对水的需求量要达到28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将超过20%。

我国水资源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水资源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

我国水资源现存问题及应对策略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多种功能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包括生命支持功能,生产支持功能,环境维护功能。

虽然水是可更新的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现在关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文将探讨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剖析我国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探讨一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标签: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可持续1我国水资源现状与问题1.1水资源短缺。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

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

1.2水污染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来全国污水排放量达600亿吨,全国每年排放污水高达360亿吨,除70%的工业废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经处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致使水质严重恶化,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等都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公里河川,有1.9万公里受到污染,0.5万公里受到严重污染。

根据国家发表的数据,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6%。

2010年38.6%的河床劣于三类水,三分之二的湖泊富营养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1.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

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1000cm;而北方内陆地区降雨量少,年均少于400mm。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我国水资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政府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定,很多大型企业造成水污染,却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这就导致一些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任意排放污水,出现“一个企业污染一方水土”的局面。

在农业生产上,农村水利发展机制尚未健全,有效保护水生态水环境的社会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农业经营方式变化还不相适应,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

全民对水资源安全的认识不到位,从生活到生产存在浪费使用。

尽管我国政府针对浪费水资源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意在提高全民的节水意识,但是力度还不够,未能使广大民众自发节约用水。

除了生活用水之外,农田灌溉也出现水资源浪费。

很多农民认为,农田灌溉水越多效果越好。

“大满贯”的农作物灌溉方法,造成某些地区季度性缺水。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对河域进行超负荷开发,造成水体严重污染。

这些企业在违规的经济开发活动中,对河流的开发利用率竟然超过40%,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制约。

当前缺乏成熟的水污染治理方案,不能对污染水域及时采取治理措施,技术上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旦某个水域发生污染,只能加大人力加以控制,防止人们饮用污染水,但是不能防止污染水的下渗。

在治理期间内,这些水可能还会污染地下水源。

这样一来就会增加治理难度,进入治理污染的冗长期,后续还会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我国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为了确保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也必须采取相应保护和治理措施来解决眼前的水资源安全问题。

当前关于水资源安全保护和治理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加强法律惩戒力度,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意识。

在保护国家水资源上,首先要从法律着手,对于污染水域的产业要加强治理力度,给予警示惩戒。

同时各部门协调进行,共同合作,严厉打击水资源污染和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水文与水资源工作面临的挑战5篇

水文与水资源工作面临的挑战5篇

水文与水资源工作面临的挑战5篇篇1一、引言水文与水资源工作是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人类活动加剧,水文与水资源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挑战分析1.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可供利用的水资源却日益减少。

同时,水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大量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湖泊等水体中,导致水质恶化,严重影响水资源的使用价值。

2. 水灾害频发水灾害是水文与水资源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由于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原因,洪涝、干旱等水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同时,城市内涝、农村饮水安全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3. 水资源管理滞后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还存在一些滞后问题。

例如,水资源管理法规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等;水资源管理体制不顺畅、部门之间协调困难等;水资源监测手段落后、信息共享不畅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4. 公众参与度低公众参与是提高水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程度还比较低。

公众对水资源问题的关注度不高、参与意识不强等;同时,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渠道和方式也比较有限。

三、应对措施1. 加强水资源保护与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治理是解决水资源短缺与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生态补水等。

2. 提高水灾害防御能力提高水灾害防御能力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水灾害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防洪标准等。

3. 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是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措施。

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水资源管理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优化水资源管理体制、理顺部门职责等。

4. 提高公众参与度提高公众参与度是推动水资源管理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

中国水资源状况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分析一、本文概述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水资源状况及其安全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直接影响到亿万人民的福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状况,深入分析水资源面临的安全问题,以期为国家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我们将首先梳理中国水资源的总量、分布及特点,阐述水资源在时空上的不均衡性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接着,我们将从水资源供需矛盾、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和水灾害频发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当前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的不足之处。

我们将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解决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和方案。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推动水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治理方式的创新,对于促进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水资源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水资源状况却呈现出复杂且严峻的局面。

尽管中国的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名第六,但由于人口众多、地理分布不均以及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使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统计,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部分地区甚至低于此。

从地理分布上看,中国的水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则相对匮乏。

特别是黄淮海流域,作为中国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和人口密集区,其水资源却严重短缺,年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总量的8%,这使得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

从时空分布来看,中国的水资源季节性差异显著,主要集中在夏季,而冬季则相对较少。

这种不均衡的时空分布导致了许多地方在旱季时水资源严重短缺,而在雨季时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水资源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和过度开发的问题。

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水资源保护工作事关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类生存,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

水的承载空间决定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在气候剧烈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大背景下,水资源供需矛盾俨然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要素。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社会对水的需求及保障能力的要求将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优质水资源的需求将更为突出。

水资源保护既是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事关民生福祉、维持生态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安全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问题;对策引言水是生命之源,离开水后任何地球生物都将无法生存。

随着人类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工业污染极大的影响了水资源的品质。

水源污染、水资源枯竭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特点,并且随着工业发展水源污染问题极为严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工作,并制定了许多保护水资源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短缺、枯竭和污染问题,但是水资源保护工作依然不容乐观。

1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1.1水质整体较差,认识水平有待提升水质较差是现阶段我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面临的问题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建设起步较晚,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有待提高,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泊,会严重污染水环境,导致水质下降。

因此,要合理运用自动监测仪器监测水质变化,另外,若对水资源缺乏正确认识,则会影响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所以,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自身认识水平,积极参与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切实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为节水型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1.2水资源配置方法缺乏科学性目前我国并未建立统一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各地政府使用的水源配置方案根据地区用水情况、水源分布特点以及水资源保护要求呈现差异性,这种方法虽然体现了地区管理和保护特点,但是管理和保护质量与理想预期之间的差异很大。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水资源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我国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文将分析我国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1.水质恶化:各地水质普遍下降,超过Ⅱ类水标准的河流和湖泊比例超过60%。

一些地区的重金属、农药、化学工业废水等污染物超标严重。

2.饮用水安全问题:近年来,一些地方频繁发生水源地污染事件,一些水源地的水质长时间处于不达标状态,饮用水安全问题成为老百姓关切的焦点。

3.水生态系统破坏:水体污染物富集,导致水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量生物死亡,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影响水资源的再生能力。

二、原因1.工业和农业废水排放:我国的工业和农业发展速度很快,大量工业废水和农药、化肥等农业废弃物排放到水体中,造成水资源污染。

2.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生活污水的排放,传统的污水处理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水污染问题逐渐严重化。

3.环境治理不力: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无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对环境规定的执行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制裁措施。

一些地方政府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导致水资源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

三、对策1.加强污水处理: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排放,采用更加先进的处理技术,确保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提高饮用水安全。

2.强化环境监管:加大对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察体系,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机制。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出高效、低成本的污水处理技术,促进环保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水资源的净化效果。

4.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加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教育,提高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水资源保护行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水资源的合力。

结语: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水资源的污染问题。

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原因

中国水资源安全的现状、问题、原因

上游:湖泊萎缩 草场退化
黄河 中游:水土流失 暴雨灾害 下游: 泥沙淤积 河道断流

由于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超采非常严重, 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过量开采地 下水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有:地下水 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面 塌陷、地裂缝、土地沙化等。北京市是一 个缺水的城市,近几年社会经济的发展是 以地下水的严重开采为代价的,出现了严 重的地下水空库,值得关注。

发源于河南的淮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 流经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5省, 全长约1000公里。宋代以前,淮河流域因 富庶繁华而闻名,而公元十二世纪发生的 “黄河夺淮”留下淮河中游梗阻、洪泽湖 阻水、入海通道不畅三大恶果,淮河因此 成为中国灾害最频繁及最难治理的河流。 最近200年里,淮河流域共发生100多次较 大水灾,受灾人口数千万。近年来,随着 沿淮经济的发展,污染问题也上升为淮河 治理的重要内容。
水质下降和水环境恶化
酸雨危害
强酸雨区占国土30%以上,世界 第三大,土壤严重酸化和污染, 危及水质及森林植被稳定性。木 材损失44亿元/年
旱涝灾害频繁
98‘特大洪灾
直接经济损 失2642亿元
水土流失严重
频繁的沙尘暴
荒漠化面积 27.3%年 增2460Km2 直接损失540亿元/年
事实一
根据1993~1995年水利部组织 的中国水资源质量评价,在评价的 700余条河流中,水质良好的只占评 价河长的32.2% ;受污染的河已占 评价河长的46.5%。在全部评价河 长中,有2. 5万km的河段水质不符 合渔业水质标准,90%以上城市水 域污染严重。 1993年全国污水 排放总量达356亿m3,其中80%以 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是我 国目前主要的水污染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影响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而我们在利用水资源时往往会对水资源造成破坏,带来诸多的水资源安全问题。

本文则阐述了中国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及影响,以引起中国人们对水资源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

关键字:水资源水资源安全水危机影响减少水土流失
近年来,水危机渐渐向我们走来,水资源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重点。

而水资源安全问题之所以会被社会如此关注,是因为中国的水利事业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决定了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中国治国安邦的大事。

近50年来,中国的水利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利减灾和保障体系。

到2004年底,已累计建成江河堤防长达27.7万公里;建成水库8.5万座,形成了约6000亿立方米的年供水能力,灌溉面积5625万公顷,除涝面积2120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万平方公里,为国家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和环境改善提供了基本保障。

与此同时,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实现了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在人均耕地面积约占世界人均的1/3、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3的条件下,保障了粮食安全和经济高速发展,水利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在水资源安全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

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

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

1950年~2000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

尽管我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是,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

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

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

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四是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

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

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

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

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最近,我国的水污染事故频发,由此导致的水危机令社会不安,给民众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

2005年底以来,中国平均每两天发生一起环境突发事故,而这些事故中70%是水污染事故,最为典型案例有松花江污染事件、太湖蓝藻事件、江苏省沭阳县水污染事件。

2005年12月,松花江受化工厂污染,苯含量严重超标,导致哈尔滨全市停水四天,几百万市民陷入缺水恐慌。

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威胁无锡上百万人用水安全,出现靠水没有水吃的“太湖现象”。

2007年7月,江苏省沭阳县地面水厂取水口遭受新沂河上游不明污染源污染,城区供水系统被迫关闭,城区20万人断水约40小时。

这是最为直接感受而且影响巨大的水危机事件,实际上,我国的水危机还在不同程度地起发酵作用。

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目前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立方米。

我国北方尤其缺水。

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所代表的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据推算,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250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产值200亿元;因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400多亿元,其中人体健康损失为192.8亿元,工业损失为137.8亿元,农业损失96.2亿元。

因此我国要高度重视水资源安全问题,注意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中国水资源现状评价和供需发展趋势分析》刘昌明, 陈志恺主编;
《环境学》左玉辉主编;
《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付宝荣,惠秀娟主编;
《环境水文学》陈俊合,江涛,陈建耀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