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
《道德经》原版全文及译文及注释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著作,全称为《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道德经》原版全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不尚贫,故能广大;不尚功,故能成器;不欲独,故能有德;不为大,故能成名。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此为《道德经》的前三章,全文共有81章。
)注释:- 第一章注释:此章主要讨论道的概念,指出言语无法准确表达道的真谛,道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 第二章注释:引导人们理解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比,我们才能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圣人无为而治者,不为功利而行事。
- 第三章注释:提出不攀附于财富、权力,不过分追求功名,不独善其身而忽视他人的思想,主张守中的道德观念。
《道德经》译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因此常常无欲望,以观察其奇妙;时常有欲望,以观察其界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源头而有不同的名称,都可称之为玄妙。
玄妙之中再玄妙,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是美的,于是丑恶就产生了。
人们都知道善良的是善良的,于是恶劣就产生了。
因此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声音的和谐,前后的跟随,都是相互关联的。
因此,圣人在处理事务时,不事而治,行动中不言教;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做事自然而然地完成,功绩完成而不自居。
唯独不自居,所以永不离去。
第三章不崇尚贫穷,所以能够广大;不崇尚功劳,所以能够成就器物;不追求个人的独立,所以能够具备德行;不追求伟大,所以能够有名声。
多言多语是有限度的,不如守中而安静。
道德经全集文白对照老子道德经大全集

道德经全集文白对照老子道德经大全集一、引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认为是老子所著。
它以简练的语言阐述了哲学思想,并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道德经全集进行文白对照,以加深对其中思想的理解与诠释。
二、道德经全集文白对照1. 道经(1)道生一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德经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无,是以不可离。
2. 然心经(1)然心禅趋聚心意于寂静禅心中,息心定念于禅林深处。
隐于虚心,无为而不欲,不思而自思,万缘毕空,一念常清。
(2)怡然心态心怡然充满安详,过程平和无羁。
求一无争,在心神内驻,心态安住,内外悉和。
常悟常觉,贞精不乱,无倦无早,从容自在。
(3)静心宁神静心处定在神魂之中,内治情意,外摄声色。
犹如太阳中天,风静水平,物极必反,福至心理,内外无碍,宁静专念。
3. 思考与实践(1)反思自我通过思考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反思自身的行为与价值观。
我们是否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是否能做到无欲无求,是否能取舍自如?(2)道德经的应用道德经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著作,它也是一本实践的指南。
我们可以运用其中的智慧来处理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例如,可以将其应用于领导与管理、环境保护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3)实践与感悟通过将道德经中的思想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并进行实践与思考,我们可以深化对其理论的理解,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自身的行为和心态,以适应不同环境和境遇。
4. 结语道德经全集文白对照老子道德经大全集的编写,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其中的思想与智慧。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四十二章:冲和

【原文】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
【原文注音】dào shēng yīyī shēngèr èr shēng sān sān shēng wàn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wù物。
wàn wùfùyīn ér bào yáng chōng qìyǐwéi h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rén zhī suǒwù wéi gūguǎ bùgǔ ér wáng gōng yǐ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wéi chēng gùwù huò sǔn zhī ér yì huò yìzhī ér sǔn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rén zhī suǒ jiào wǒyìjiào zhī qiáng liáng zhěbùdé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qísǐ wújiāng yǐwéi jiào fù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
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
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
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知其雄,守其雌-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与注译及评价

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与注译及评价一、介绍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道德经》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陈鼓应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对老子的《道德经》进行了今译今注和注译的工作。
本文将探讨陈鼓应的译注版本,包括其译文、注释以及评价。
二、陈鼓应译注版本概述陈鼓应的《道德经今译今注》是对老子《道德经》的现代汉语翻译,同时附有详细的注释。
该版本在1987年首次出版,成为了研究老子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力图用现代汉语对古代经典进行译注,使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
三、陈鼓应的译文陈鼓应的译文以现代汉语为基础,力求简洁明了。
他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或难以理解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他注重传达老子在《道德经》中表达的含义,追求最忠实地传递原文意思。
以下是陈鼓应针对《道德经》中几个重要章节的译文示例: -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注:道是无法准确描述的,名字也无法完全定义。
)-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注:道是无为的,但却能影响万物的演化和变化。
)陈鼓应的译文力求简练明了,使读者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老子的思想。
四、陈鼓应的注释陈鼓应的《道德经今译今注》还附有详细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思想。
他注释了《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词语和句子结构,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解读线索。
以下是陈鼓应对《道德经》几个关键概念的注释示例: 1. 道:陈鼓应将道解释为“宇宙的本源和根本法则”,并解释了在不同章节中道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2. 德:陈鼓应将德解释为“符合道的基本品质和美德”。
3. 无为:陈鼓应将无为解释为“无自私的行为,为了实现大道而努力”。
陈鼓应的注释全面、详细,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老子的思想。
五、评价陈鼓应的《道德经今译今注》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贡献,为读者提供了一份易于理解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
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一章道可道.无故常无此两者今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无始,所以常从无中无和有这两者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有无相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不自我夸耀。
正因他不自我夸耀三章不尚贤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四章就有了它。
五章虚静。
六章七章所八章接近于道。
所以没有怨咎。
九章富贵而十章洗清杂念而十一章揉合陶土做成器具十二章行妨。
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十三章可托天下。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十四章此三把握着早十五章飂兮若无止。
飘逸十六章曰复命。
万物纷十七章悠兮其贵言。
十八章见出忠臣。
十九章二十章今精神众人都兴高采烈登台眺望景色。
别的样子。
活。
二十一章二十二章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迷惑。
够达到的。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不言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德也乐于得到他自然不相信他。
二十四章从道的观二十五章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
之一。
二十六章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因此君子整天行走不离开载重的车辆。
虽然有华轻率就失去了二十七章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谓袭明。
没有被废弃的物。
这就叫做保持明境。
二十八章儿的状态。
深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割裂的。
二十九章。
不能加以把因此圣人要去除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措施。
三十章合于道很快就会消逝。
三十一章夫乐言以丧礼处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下得到成功。
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
不须指使它而自然均匀。
万物兴作一样。
三十三章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
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
身死而不被遗忘的是真正的长寿。
三十四章大道三十五章不完。
三十六章是谓微名。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

繁体《老子道德经》及注释---陈鼓应版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恒也。
是以聖人處「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不居,是以不去。
三章不尚賢,使民不争;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盗;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虚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爲也。
爲無爲,則無不治。
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虚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緜緜若存,用之不勤。
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时。
夫唯不争,故無尤。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婴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疪乎?愛民治國,能無爲乎?天門開闔,能爲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十一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户牖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
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道德经》原文及译文-第二十八章:常德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原文注音】zhī qíxióng shǒu qící wéi tiān xià xī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wéi tiān xiàxī cháng débùlí fù guīyúyīng ér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zhī qíbái shǒu qíhēi wéi tiān xià shì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wéi tiān xià shì cháng débùtè fùguī yúwújí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zhīqíróng shǒu qírǔ wéi tiān xià gǔ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wéi tiān xiàgǔ cháng dé nǎi zú fùguī yúpǔ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pǔsàn zéwéi qì shèng rén yòng zhī zéwéi guān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zhǎng gùdà zhìbùgē长。
故大制不割。
【译文】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陈鼓应《道德经》文白对照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今译可以用言词表达的道就不是常道可以说得出来的名就不是常名。
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都可说是很幽深的。
幽深又幽深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形成高和下互相包含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
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正因他不自我夸耀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
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译不标榜贤才异能使人民不争功名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被惑乱。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
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就没有不上轨道的。
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今译道体是虚空的然而作用却不穷竭。
渊深啊它好象是万物的宗主幽隐啊似亡而又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的似乎有天帝以前就有了它。
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今译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己发展。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吗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不如持空虚静。
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今译虚空的变化是永不停竭的这就是微妙的母性。
微妙的母性之门是天地的根源。
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
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今译天地长久。
天地所以能够长久乃是因为它们的一切运作都不为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成就自己。
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今译上善的人好象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居处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
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
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译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保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富贵而骄自取祸患。
功业完成含藏收敛是合于自然的道理。
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今译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今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今译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纷杂的音调使人听觉不敏饮食餍饫会使人舌不知味纵情狩猎使人心放荡稀有货品使人行为不轨。
因此圣人但求安饱而不逐声色之娱所以摒弃物欲的诱惑而保持安足的生活。
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今译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重视身体好象重视大患一样。
什么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得宠乃是下等的得到恩惠感到心惊不安失去恩惠也觉惊恐慌乱这就叫做得宠和受辱都感到惊慌失措。
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我所以有大患乃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会有什么大患呢所以能够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他以爱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今译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
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混沦一体的。
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
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
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叫做道的规律。
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今译古时善于行道的人精妙通达深刻而难以认识。
正因为难以认识所以勉强来形容他小心审慎啊像冬天涉足江河警觉戒惕啊像提防四周的围攻拘谨严肃啊像作宾客融和可亲啊像冰柱消融淳厚朴质啊像未经雕琢的素材空豁开广啊像深山的幽谷浑朴纯厚啊像浊水的样子沉静恬淡啊好象湛深的大海飘逸无系啊好象无有止境。
谁能在动荡中安静下来而慢慢的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而慢慢的趋进保持这些道理的人不肯自满。
只因他不自满所以能去故更新。
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今译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
返回本根叫做静静叫做复命。
复命叫做常了解常叫做明。
不了解常轻举妄动就会出乱子。
了解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长久终身可免于危殆。
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今译最好的世代人民根本不感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人民亲近他而赞美他再其次的人民畏惧他更其次的人民轻侮他。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最好的统治者却是悠然而不轻于发号施令。
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是这样的。
”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今译大道废弃才提倡仁义智巧出现才产生伪诈家庭纠纷才显出孝慈国家混乱才见出忠臣。
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今译抛弃聪明和巧智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和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就自然会消失。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不足以治理天下。
所以要使人有所归属保持朴质减少私欲抛弃圣智礼法的学问没有忧虑。
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今译相差好多所谓美好和丑恶相差好多人民所畏惧的也不必去触犯。
应诺和呵声精神领域开阔啊好象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兴高采烈好象参加丰盛的筵席又像春天登台眺望景色。
而我独个儿淡泊宁静啊不炫耀自己浑浑沌沌啊好象不知嘻笑的婴闲闲散散啊好象无家可归。
众人都有多余唯独我好象不足的样子。
我真是愚人儿的心肠啊世人都光耀自炫唯独我昏昏昧昧的样子。
世人都精明灵巧唯独我无所识别的样子。
众人都好象很有作为唯独我愚昧而笨拙。
我和世人不同而重视进道的生活。
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今译大德的样态随着道为转移。
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
那样地惚惚恍恍其中却有形象那样地恍恍惚惚其中却有实物。
那样地深远暗昧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非常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消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
我怎么知道万物本始的情形呢从道认识的。
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今译委曲反能保全屈就反能伸展低洼反能充盈敝旧反能生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
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
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和他争。
古人所说的“委曲可以保全”等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实实在在能够达到的。
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今译不言教令是合于自然的。
所以狂风刮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谁使它这样的是天地。
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况人呢所以从事于道的就同于道从事于德的就同于德表现失道失德的行为就是暴戾恣肆。
同于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德的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道失德的就会得到失道失德的后果。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自然不相信他。
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