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族音乐论文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范文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歌唱技巧一直备受关注。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美声演绎则是将这些歌曲以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本文将就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进行探讨,分析其特点、价值及影响。
二、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特点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其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民族特色,往往以长调为主,给人以宽广、辽阔的感觉。
其次,歌词内容丰富,多以描绘自然风光、表达情感为主,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再次,演奏形式多样,既有独唱、合唱,也有器乐伴奏,展现了蒙古族音乐的多样性。
三、美声演绎的特点美声演绎是指运用专业的歌唱技巧和表演手法,将歌曲以更高层次的艺术形式呈现给观众。
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中,歌唱者需要掌握独特的发声技巧、呼吸方法和情感表达方式。
首先,歌唱者需要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更加纯净、圆润。
其次,呼吸是歌唱的灵魂,歌唱者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以保持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此外,情感表达是美声演绎的核心,歌唱者需要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将歌曲的情感传递给观众。
四、美声演绎的价值及影响美声演绎对于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美声演绎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蒙古族音乐。
其次,美声演绎能够提高歌曲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歌唱者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
此外,美声演绎还能够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使蒙古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
五、结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美声演绎,我们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蒙古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使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艺术形式。
同时,美声演绎也提高了歌曲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使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歌唱者的表演技巧和情感表达。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范文

《蒙古族长调民歌旋律的节奏探析》篇一一、引言蒙古族长调民歌,以其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内涵、高亢激昂的旋律以及富有特色的节奏,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本文旨在通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与节奏进行深入探析,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概述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以其悠长、高亢、宽广的旋律和自由、丰富的节奏变化,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放性格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长调民歌通常以抒发情感、赞美自然和历史英雄为主要内容,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特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具有高亢激昂、悠扬宽广的特点。
其音域宽广,常常跨越多个八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同时,长调民歌的旋律线条流畅,富有变化,既有平稳的叙述性,又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
这种独特的旋律特点,使得蒙古族长调民歌在众多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
四、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探析(一)自由与规范的统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既具有自由性,又遵循一定的规范。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可以根据歌曲的情感表达和内容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节奏型和节奏变化。
同时,这些自由的节奏变化又必须在一定的规范内进行,以保持歌曲的整体和谐与统一。
(二)多层次、复合性节奏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具有多层次、复合性的特点。
在歌曲中,常常出现多种节奏型同时进行的情况,使得歌曲的节奏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多层次、复合性的节奏结构,不仅增加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歌曲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民族特色。
(三)与舞蹈的紧密结合蒙古族长调民歌常常与舞蹈紧密结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表演形式。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会根据歌曲的节奏变化,配合相应的舞蹈动作,使歌曲更加生动活泼。
这种与舞蹈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节奏表现力。
五、结论通过对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旋律与节奏进行深入探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涵。
《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范文

《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篇一一、引言全球化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象,它在改变着全球社会面貌的同时,也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努力进行传播,将本民族的独特魅力传递给世界。
本文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现状、特点及挑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蒙古民族音乐的特色与价值蒙古民族音乐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音乐体系之一,它融合了民族文化的传统精髓,表达了对生活、自然的深深感悟。
蒙古族的音乐既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又有广泛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都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同时,蒙古民族音乐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
三、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1. 传播渠道与方式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口传身授、民间演出等方式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蒙古民族音乐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迅速传播到全球各地。
此外,音乐节、文化交流活动等也为蒙古民族音乐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平台。
2. 传播效果与影响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和影响。
一方面,蒙古民族音乐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广泛的认知和接受,为蒙古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一方面,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也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
四、面临的挑战与问题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蒙古民族音乐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如何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与全球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是蒙古民族音乐面临的重要问题。
其次,现代流行音乐的冲击使得传统音乐的市场份额逐渐减少,如何保护和传承蒙古民族音乐的本真性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推广,也是蒙古民族音乐需要面对的挑战。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范文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一支,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以及其浓郁的音乐魅力深深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而在这其中,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更是承载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为音乐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美声演绎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其对于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诠释与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分析其特点、价值及影响。
二、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特点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展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
其音乐旋律悠扬、宽广,节奏明快、活泼,歌词富有诗意,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爱情的热爱与向往。
这些歌曲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成为了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三、美声演绎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中的运用美声演绎作为一种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在于通过精湛的技巧和深情的表达,将歌曲的情感与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
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中,演唱者需要充分理解歌曲的背景、情感和内涵,运用自己独特的嗓音和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传达给听众。
在美声演绎中,演唱者需要掌握蒙古族音乐的特色,如宽广的音域、明快的节奏等。
同时,还需要注重歌词的韵律和语调,将歌词的情感与音乐相结合,使歌曲更加生动、感人。
此外,演唱者还需要运用自己的情感和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和意境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听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四、美声演绎的价值与影响美声演绎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传播与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美声演绎,演唱者能够将歌曲的情感和内涵完美地呈现出来,使听众能够深入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这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蒙古族文化,也使得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得以广泛传播和流传。
此外,美声演绎还为演唱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和技艺的平台。
通过精湛的技巧和深情的表达,演唱者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融入到歌曲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和魅力。
《蒙古族宫廷音乐研究》范文

《蒙古族宫廷音乐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是中国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其文化瑰宝之一的蒙古族宫廷音乐,更是引人注目。
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深邃的内涵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对蒙古族宫廷音乐的历史、特征及传承保护进行详细研究,旨在推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二、蒙古族宫廷音乐的历史背景蒙古族宫廷音乐源远流长,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汗国的兴起时期。
随着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宫廷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形式。
在蒙古帝国时期,宫廷音乐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影响力,成为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元朝时期,蒙古族宫廷音乐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三、蒙古族宫廷音乐的特征(一)音乐风格蒙古族宫廷音乐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而著称。
其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有力,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在演奏过程中,常常运用各种乐器来表现不同的情感和氛围,如马头琴、雅巴古、都特尔等。
此外,蒙古族宫廷音乐的音调特点鲜明,通过特殊的唱腔和发声技巧,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独特审美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音乐形式蒙古族宫廷音乐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
既有独唱、合唱等声乐形式,也有器乐合奏等器乐形式。
此外,还有各种舞蹈、器乐与舞蹈相结合的表演形式。
这些形式各异的表演方式为蒙古族宫廷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四、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传承与保护(一)传承方式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
这种传承方式强调的是师徒之间的默契和情感的交流,使得音乐的精髓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在蒙古族社会生活中,宫廷音乐的表演和传播也是重要的传承途径。
(二)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和传承蒙古族宫廷音乐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
如加大对蒙古族宫廷音乐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其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对相关文献和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蒙古族宫廷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工作等。
《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形成与发展研究》范文

《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形成与发展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作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乐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对中华文化的丰富与推动有着深远影响。
近年来,以蒙古族为题材的歌剧更是成为了中国文化舞台上的璀璨明珠。
本篇论文将探讨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蒙古族音乐传统与歌剧的起源蒙古族音乐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音乐形式多样,包括长调、短调、叙事歌、赞歌等,这些音乐形式为后来的歌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蒙古族的歌剧形成之前,蒙古民族的音乐文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为歌剧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蒙古族歌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当时的歌剧多以蒙古族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传奇为题材,结合西方的音乐和戏剧手法,逐渐形成了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歌剧形式。
三、蒙古族题材歌剧的音乐形成蒙古族题材歌剧的音乐形成,既保留了本民族音乐的传统特色,又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
在旋律上,蒙古族歌剧继承了长调的悠扬、短调的明快;在节奏上,结合了蒙古舞蹈的节奏感;在和声上,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复调手法,使得音乐更加丰富和立体。
此外,蒙古族特有的乐器如马头琴、四胡等也在歌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蒙古族题材歌剧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古族题材歌剧在音乐和戏剧形式上都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其主题内容日益丰富,不仅涵盖了蒙古族的历史和传说,还涉及到现实生活、爱情、亲情等多个方面。
在表现形式上,从单纯的歌唱到结合舞蹈、舞台布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运用,使得蒙古族歌剧的艺术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结论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是蒙古族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戏剧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它不仅保留了蒙古族音乐的传统特色,还吸收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
通过研究蒙古族题材歌剧及其音乐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特色,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这一艺术形式的价值。
《2024年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范文

《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篇一一、引言蒙古族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音乐风格闻名于世。
蒙古族音乐,融合了歌唱、说唱和乐器演奏,展现了一种宽广而深沉的魅力。
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优美的旋律、激昂的节奏和深沉的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美声演绎则更是将这些歌曲的精髓和韵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文将深入探讨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美声演绎及其魅力。
二、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特色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艺术特色,展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音乐元素包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音色独特等。
在歌曲创作中,蒙古族音乐常常运用长调、短调等技巧,展现出一种宽广而深沉的韵味。
此外,蒙古族歌曲还善于运用自然界的音响,如风声、雨声等,为歌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三、美声演绎的特点与技巧美声演绎是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重要表现形式。
它要求歌手在歌唱过程中,充分发挥嗓音的潜力,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和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声演绎的特点包括音色纯净、音域宽广、情感丰富等。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发声技巧和演唱节奏等,以表现出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四、美声演绎与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融合美声演绎与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融合,使得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美声演绎能够充分展现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韵味和情感,使歌曲更加生动、鲜明。
同时,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独特魅力也为美声演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空间。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需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运用美声技巧将歌曲的情感和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美声演绎的魅力与价值美声演绎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充分展现出蒙古族风格创作歌曲的韵味和情感。
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歌手能够将歌曲的情感和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听众感受到歌曲的深刻内涵和美妙之处。
同时,美声演绎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能够传承和弘扬蒙古族音乐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蒙古民族音乐论文

蒙古民族音乐论文第一篇:蒙古民族音乐论文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民族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其中特有的音乐风俗文化。
关键词:蒙古节日长调短调舞蹈乐器“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
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尤其表现在本民族的宴会,庆祝节日上,那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
他们唱古老的民歌,聊聊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那达慕、白节、马奶节、燃灯节等等。
当然在这些节日上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以下为蒙古族主要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介绍。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蒙古民族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介绍了解其中特有的音乐风俗文化。
关键词:蒙古节日长调短调舞蹈乐器“蒙古”是蒙古族的自称。
原为蒙古诸部落中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演变逐渐成为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
蒙古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称。
蒙古人自古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蒙古人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蒙古民歌具有民族声乐的独有风格,不论高吭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深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很多艺术家在草原的歌海里采风,使蒙古族民歌得到进一步的整理、保护、传播。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
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
尤其表现在本民族的宴会,庆祝节日上,那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
他们唱古老的民歌,聊聊民间传说的故事,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蒙古族比较重要的节日有那达慕、白节、马奶节、燃灯节等等。
当然在这些节日上也充分体现出蒙古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艺术天才创造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财富。
以下为蒙古族主要几个传统节日的风俗文化介绍。
那达慕:“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
大会召开前,男女老少乘车骑马,穿着节日的盛装,不顾路途遥远,都来参加比赛和参观。
大会第一项一般是摔跤比赛,摔跤手脚登高筒马靴,下身穿宽大的绸缎摔跤裤,上身穿“昭得格”(一种皮革制的坎肩),在脖颈上围有五彩缤纷的饰物“江戈”,仿古代骑士跨着大步,绕场一周。
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
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
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
射箭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技艺高超者可百发百中,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那达慕”大会又是农牧物资交易会。
除了工业和农副产品外,还有具有民族特色的饮食,如牛羊肉及其熏干制品、奶酪、奶干、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
白节: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
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
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
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
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
“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
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
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
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
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
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赛马,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马奶节:蒙古族传统节日,以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
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
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手扒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活动、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等。
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燃灯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
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娱乐形式。
娱乐活动蒙古族传统的娱乐活动有赛马、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
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每当这些节日的到来,蒙古人民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本民族的歌曲,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而激昂。
蒙古音乐按照音乐形式可分为长调,短调,呼麦,潮尔,民歌,说唱形式的乌力格尔、叙事歌、好来宝等等。
按照音乐内容可分为猎歌、牧歌、赞歌、思乡曲、礼俗歌等等。
长调民歌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蒙古国境内,除联合“申遗”外,中蒙两国已经承诺将尽快作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十年行动计划采取保护措施。
用蒙古语歌唱,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
长调民歌由马头琴伴奏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演唱者根据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发挥,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
长调歌词绝大多数内容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在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
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
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
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
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
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
以上是长调《盗马姑娘》的谱例。
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
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
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短调民歌短调是最早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歌体裁。
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
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区其他农业和半农半牧区的民歌,都是短调民歌。
短调民歌也叫爬山调,山曲儿,多用汉语演唱。
所以,不仅内蒙古西部地区的蒙古人喜欢唱,汉族和其他民族的人也喜欢唱这种山曲儿。
与长调民歌明显不同的是,短调一般是两行,有韵的两句式或四句式,节拍比较固定。
歌词简单,但不呆板,其特点在音韵上广泛运用叠字。
往往是即兴歌唱,灵活性很强。
爱情歌曲在短调民歌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如《森吉德玛》、《达古拉》、《小情人》等,深刻地反映了蒙古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
其次,反映蒙古族人民反抗侵略,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行径,以及在革命斗争中产生的革命民歌,如《独贵龙》、《引狼入室的李鸿章》、《反日歌》等,都是这类短歌的代表作。
下面是短调《达古拉》的谱例:好来宝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
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
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
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呼麦呼麦也是蒙古人民在节日中最常出现的歌曲形式,它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
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
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
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杰出的创造。
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可见蒙古民歌是一种"曲调性强、风格性强、节奏性弱"的音乐。
另外蒙古人民歌唱时更多的都运用本民族的乐器加以伴奏。
常用的乐器是马头琴、火不思、四胡、三弦、蒙古筝、蒙古琵琶、胡笳、兴隆笙以及笛子等。
蒙古器乐的特点是柔和、安静。
上述乐器中马头琴是最有代表性的乐器,音色低沉柔美,音量不大,表现力丰富。
除了为民歌与说唱伴奏外,还常用于独奏与合奏;不仅演奏旋律,而且适宜于表现马匹的奔跑与嘶叫。
蒙古的器乐曲多半是民歌旋律的器乐化。
下图分别是火不思、雅托克、马头琴。
喜迎节日时除了高歌自然少不了舞蹈了。
蒙古民族在欢度节日时更多是边歌边舞。
传统的舞蹈有“安代舞”、“顶碗舞”、“筷子舞”、“马刀舞”、“鄂尔多斯舞”、“萨吾尔登”等。
顶碗舞鄂尔多斯蒙古族从元代承传下来的传统民间舞蹈。
能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人在婚宴和喜庆佳节的聚会上1人或2人头顶茶杯或碗状小油灯或碗,碗里盛满清水或奶酒;双手各拿两个酒盅或一束竹筷在歌声和乐声中翩翩起舞。
顶灯、顶碗舞的动作没有固定的套数、掌握好基本动作和击盅、打筷子的规律之后,舞者现场即兴发挥,情绪越激昂,动作、舞姿的变化越丰富多彩,充分展现出舞者的技艺、智慧和民间舞蹈丰富、灵活、多变的特性。
安代舞流行于内蒙古哲里木盟地区以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黑龙江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区。
由古代“踏歌顿足”、“连臂而舞”、“绕树而舞”等集体舞形式演变而来。
每人手持一条手巾或彩带,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节奏多为□拍,无乐器伴奏。
最初舞蹈动作简单,主要以歌为主,所以也称“唱安代”。
现已发展到曲调有三十多种,舞蹈动作也达二十几个。
筷子舞筷子舞多为男子独舞。
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打手、肩、腰、腿等部位,有时旋转,有时跪下,敲击地面,节奏由慢渐快。
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
现也有男女共同表演的集体舞。
此时我似乎看到了草原上放任不羁的脱缰野马,热情奔放的姑娘小伙,和那驰骋在草原上豪放热情的蒙古人。
广大牧民和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民间歌手在在对于中不知蒙古族音乐倾注了多少的感情,发挥了多少创造力。
其价值和魅力是永恒的。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我一直信仰这句话,让我们继续传承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探索其特有的音乐风格元素。
作为同是蒙古人的我,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