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药物代谢

合集下载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

案例演示教学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物代谢章节中的应用与探索摘要:在《生物药剂学》第五章药物代谢的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在演示结束后回顾与解读案例,并在整个案例演示教学后对教学满意度及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此次教学实践发现案例演示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巩固和深化了核心知识点,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案例演示教学;药物代谢;《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生物藥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制剂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因素、生物因素、剂型因素和药物疗效相互关系的科学;药物动力学是应用计算机和数学的方法定量描述药物的体内过程,主要应用于筛选新药、评价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和指导临床用药等方面。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尝试,如多元教学法[1]、多学科交叉法[2]、PBL方法、混合式教学法、Seminar教学法、情景剧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一、生物药剂学课程教学现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生物化学、临床药理学、数学与动力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系统性强、内容抽象、内容丰富且繁杂的特点,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均有一定难度。

目前,国内该课程大多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教师占据教学主动地位,学生普遍反映课程难度较大,内容难以理解,加之学时不足和未开设配套实验课程,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能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较为突出。

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互动的新型教学方式,常用于法学、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具有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应用性强等特点。

任课教师在课前应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准备,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规律,应用构建主义思想,围绕课程核心或衍生内容设置讨论问题,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和思考特定案例,在讲授相应知识点后,组织学生模拟或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针对案例开展互助交流、讨论演讲,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完成知识内化,巩固所学知识点,通过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达到深化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

第5章药物的代谢

第5章药物的代谢
• 是产生耐受性的主要原因
酶诱导作用
– 苯巴比妥能促进其本身或巴比妥类中的环己烯 巴比妥的代谢。由于苯巴比妥增加了体内代谢 酶的活性,使以后服用的药物由于加速了生成 无效代谢物的速度,而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 P148 表5-43
酶抑制作用
• 某些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使 其它药物代谢速率减慢,导致药理活性及 毒副作用增加,这些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 物称酶的抑制剂。
第六节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 体外法
– 肝灌流法 – 肝切片法 – 肝微粒体法 – 肝细胞培养法
• 在体法
– 药物探针、体内指标法
侧链烷基的氧化
• 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
CH3 CH2OH CHO COOH
O
O
O
SO2NHCONHC4H9
SO2NHCONHC4H9
SO2NHCONHC4H9
SO2NHCONHC4H9
SCH3 N N NH N N O N NH SH N + HCHO
N-氧化
• 氯环嗪氧化为氯环嗪的N-氧化物
Cl Cl
CH
N
N
CH3
O CH N N
o CH3
S-氧化
• 氯环嗪氧化为氯环嗪的N-氧化物
o S O N CH2CH2CH2N CH3 Cl CH3 CH2CH2CH2N CH3 N Cl CH3 S
饮食
• 饮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来自糖、蛋白 质、脂肪、维生素和金属元素等
– 食物中缺少蛋白质时一般能使药效延长或毒性 增加。 – 许多维生素能影响药物代谢,但不像蛋白质那 样明显。仅在严重缺乏时才表现出来 。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 • • • 给药途径的影响 给药剂量和剂型的影响 酶的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非线性(第五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非线性(第五章)

第五节 非线性药动学的研究进展
• 一、最近发现的一些非线性消除的药物 • 近年来又有一些非线性药物代谢的新的研究报 • 静注0.2 mg/kg, 0.4 mg/kg and 0.8 mg/kg 三种 剂量的半衰期分别为0.61, 0.72 and 1.07 h,其 AUC增大的比例超过剂量增加的比例,MRT也随 剂量增加而延长,类似的情况也在抗微生物药 voriconazole,抗老年痴呆症药rivastigmine, (fluvastatin), 抗癌药表皮生长因子抗体C225、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NB-506等,和HIV-1逆转 录酶药Efavirnz等。
图5-3 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的AUC与剂量X0间的关系
• 四、t1/2和AUC与C0间的关系 • 对于单室系统,按单纯饱和过程消除的药物静注后, 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可通过米氏方程的积分形式来 表征:
第二节 米氏参数的估算方法
• 一、对米数方程两端取倒数,
(5-14)
• 以dC/dt的倒数作图可得一条直线,从截距– 1/Vm,斜率–Km/Vm可求得Vm和Km。
• 多次给药后,体内药量不断增加,达稳态时,进入 和消除到达平衡,血为稳态水平Css。于是dc/dt=0, 则
上式经变换后可得到不同形式的方程稳态浓度 给药速率函数
当给药速率R很小, CSS速率呈线性,便随着R增加逐步呈非线 性药物R接近Rmax,达到酶饱和时,CSS急骤上升。
• 2、利用R和R/Css的关系式:
• 第五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临床上某些药物存在非线性的吸收或分布(如抗坏 血酸,甲氧萘丙酸等);还有一些药物以非线性的 方式从体内消除,过去发现有水杨酸、苯妥英钠和 乙醇等。这主要是由于酶促转化时药物代谢酶具有 可饱和性,其次肾小管主动转运时所需的载体也具 有可饱和性,所以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 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dose dependent), 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 如药物半衰期、清除率等不再为常数,AUC、 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上述这些情况 在药动学上被称之为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生物药剂学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三)年龄:
一、生理因素
➢ 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系统不完全,用药时,不仅药效强,
而且容易产生毒性;
➢ 老人代谢减慢:代谢酶活性降低或由于内源性辅助因子的
减少所致;肝脏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40-50%;功能性肝
细胞减少。
药物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甲氧苄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卡那霉素B 庆大霉素
儿童(0-7岁)半衰期(h) 3.2 4.0 3.3 5-6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1、酯类药物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
普鲁卡因 局麻药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2、酰胺类药物水解:生成相应的羧基和氨基
利多卡因 局麻药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3、芳烃类药物:生成相应的多酚或醌类化合物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4、烯烃类药物:生成环氧化合物,继续水解成醇类化合物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1、CYP450参与的还原反应 (1)脱卤还原反应:卤原子脱去生成相应的卤代烃, 或由氢原子取代:
氟烷 麻醉剂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1、CYP450参与的还原反应 (2)硝基还原反应:CYP450可将结构中的硝基还 原成氨基
氯霉素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2、醛-酮还原酶(AKRs)的还原反应:以NADP(H) 为辅助因子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1、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P450的催化下,烃基发生羟基化; 若烃基是处于羰基的α位、苄位及烯丙位,那么羟基
化产物在脱氢酶作用下,生成醛或酮,进一步在醛脱 氢酶作用下生成羧酸。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1、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

新药研发中的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第一章:引言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是新药研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药物代谢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途径,了解药物的药效以及不良反应,可为新药的设计和优化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因此,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在新药研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第二章:药物代谢的基本概念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中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中,也可能发生在肺、肾等器官。

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相位I和相位II代谢。

相位I代谢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使药物发生结构上的变化,而相位II代谢则主要是将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内源性物质结合形成水溶性的代谢产物,便于体内排泄。

第三章: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的重要性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命运,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药动学、药效学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途径可能产生有效的药物代谢产物,也可能产生具有毒性的代谢产物。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可以帮助科学家预测药物的潜在毒性,并作为药物设计和筛选的重要依据。

第四章: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的研究方法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的研究通常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体外实验主要包括体外酶反应、体外细胞模型等,用于评估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

体内实验则包括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用于研究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物效应。

第五章: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的应用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可以广泛应用于新药研发的各个环节。

首先,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可以为新药分子的设计和合成提供方向。

了解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出更稳定、更具活性的药物分子。

其次,药物代谢与药效关系研究可以帮助科学家评估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

通过了解药物代谢途径,科学家可以预测药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毒性代谢产物,从而避免开发具有严重毒性的药物。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第五章 药物排泄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第五章 药物排泄

第五章 药 物 排 泄Excretion of Drug该文档是极速PDF 编辑器生成,如果想去掉该提示,请访问并下载:http:///药物消除 Drug Elimination n⏹ 药物消除包括:1. 药物代谢--Metabolism predominantly in the liver and kidney.2. 药物排泄--Excretion of unchanged drug or its metabolite predominantly by kidney.2²✧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n⏹ 药物消除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Ø 肾脏排泄 (Renal excretion)Ø 非肾脏排泄(Non-renal excretion)l● 胆汁(Biliary system)l● 乳汁(Milk)l● 肺(Lungs)l● 肠道(Intestine)l● 唾液(Salivary glands)l● 皮肤(汗腺)(Sweat glands)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一、肾结构与基本功能 (re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一) 肾结构n⏹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的20~25%n⏹ 肾单位:肾小体 (肾小球、鲍曼囊)肾小管 (近曲小管、髓绊、远曲小管、集合管)(二) 肾单位的基本功能n⏹ 滤过功能:(glomerular filtration)毛细血管压较高,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外,一般物质都可滤过;单向。

n⏹ 心输出量的20~25%,每天流过肾的血液1700~1800L,肾小球滤过170~180L,即肾小球滤过率为120~130ml/min;n⏹ 人体每天的尿量1.5Ln 重吸收功能:(tubular reabsorption)近曲小管在管腔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的模型(第五章)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的模型(第五章)

4.负荷剂量:
同时快速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给药 为了尽快达到目标浓度,先静脉注 射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到稳态浓度,继之恒速静脉滴注, 则:
Xload Css V k0 V k0
Vdk
k
c civ civgtt e X 0 Kt k 0 (1 eKt )
四、药动学参数
案例分析
假如:药物的V=9.20L,CL=4.74L/h,那么机体每小时 可将表观分布容积中的4.74L内的药物清除体外 请问:是否意味着在不到2h时间内就将药物全部清除?
五、常见房室模型特征及参数求算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静脉注射给药 静脉滴注给药 多剂量给药 血管外给药
Vd
Vdk
Css eKt Css Css eKt Css
2. 一室静脉滴注给药
3. 一室血管外给药
1)模型的建立与特征
1.当t=0,Xa=FX0,X=0 2.药物吸收速率与吸收部位的药量成正比 3.药物的消除速率与当时体内药量的一次方成正比
3. 一室血管外给药
2)体内药量(浓度)与时间关系
1. 基本参数K和CO:最小二乘法 回归拟合
t /h C /mg/ml LogC
0.5 3.5 0.544
1 5.8 0.753
…… …… ……
1.一室静脉注射给药
3)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2. 表观分布容积( Vd ):
注意:
Vd X X 0
C
C0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V值多在数升到数百升之间,为什么地高辛V有700L? 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临床意义?
三、药物转运速度过程
(一)、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第二节 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
一药物代谢酶系统 1.肝微粒体代谢酶系统――氧化酶系
又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参与氧化:Cytochrome P450
CYP人类由1、2、3亚酶系组成,即CYP1、 CYP2、CYP3
每个亚酶系统又可分为A、B、C、D、E五 个子酶单位――每个子酶系统又用阿拉伯数 字来标明单个的酶。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片剂、缓释片来自、胶囊三、药物的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普萘洛尔: • 蛋白结合不同:白蛋白结合时 右旋>左旋
酸性糖蛋白结合时 左旋>右旋
• 受不同的代谢酶作用: 左旋体:氧化 右旋体:偶联
四、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诱导剂:促进代谢的物质,一般使药理效应下 降,但如果代谢物质是活性成分则增加药理效 应。如苯巴比妥。 抑制剂:抑制代谢的物质,增加药理作用,增 加毒副作用,如氯霉素。
五、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性别、年龄、种族和个体、饮食。
第五节、药物代谢与制剂设计
1.前体药物制剂:酞氨苄青霉素 2.代谢饱和与制剂:左旋多巴肠溶泡腾片
3.药酶抑制剂与制剂:
胰岛素+抑肽酶 左旋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或盐酸羟苄丝肼)
本章要求
1.掌握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部位与过程 2.掌握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3.熟悉主要的药物代谢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 性质和代谢条件 4.熟悉代谢反应类型 5.熟悉运用药物代谢酶性质进行制剂设计的方 法
如:酶
底物
CYP1A2 咖啡因、茶碱
CYP3A3~5 硝苯地平、环孢菌素
CYP2D6 异喹呱、美多心安
2.非微粒体酶 细胞浆可溶部分的酶系:醇脱氢酶、醛 脱氢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3、制成复方制剂:左旋多巴+卡比多巴或苄 丝肼 原因:多巴脱羧酶代谢药物 效果:疗效增加,不良反应减少
17
§5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一、体外法 (一)肝灌流法 离体肝脏,门静脉插管流
入,肝静脉插管流出,一定时间取灌流 液,测药物及代谢物浓度; (二)肝切片法
18
一、体外法
(三)肝微粒体法 • 肝微粒体的制备(差速离心法) • 1、实验用具、溶液、环境控制不超过4 ℃。 • 2、动物于最后一次给药后禁食24 h; • 3、脱臼处死,剖开腹腔,用生理盐水(0-4
33
四、简答题 1、试从干预药物代谢过程的角度出发,举例
说明高效药物制剂设计的原理。
34
Chapter 6
Excertion
35
本章要求
掌握药物经肾脏排泄的三种机制与影响 肾脏药物排泄的主要因素;肝肠循环概 念与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熟悉药物胆汗排泄的过程式用特点; 了解药物排泄的其他途径。
36
• 定义: • Excretion: 体内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
Chapter 5
Drug metabolism
1
本章要求:
➢掌握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部位,酶; ➢熟悉运用药物代谢酶性质进行制剂设计
的方法; ➢了解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2
§1 概述
1、定义 Drug metabolism/biotransformation:药物 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环 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导致 药物在体内化学结构上的改变
54
§2 药物的胆汁排泄
肠肝循环
血药浓度有时出现双峰。
55
§3 药物的其他排泄
一、乳汁排泄
1、药物的浓度梯度
2、药物的脂溶性
3、血浆与乳汁的pH(6.4-7.6)弱碱性药物可等于 或高于血浆。 4、 药物的分子量
乳母在哺乳期禁用或慎用一些药物:异烟肼、氯霉 素、双克、灭滴灵、四环素、萘啶酸、甲丙氨酯等;
§1 药物的肾排泄
四、肾清除率
概念: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清除含有药
物的血浆容积(ml/min 或L/h)。
计算:Clr = U V/P
菊粉
U--尿药浓度(mg/ml);V--尿量(ml/min);P--药物 的血浆浓度(mg/ml)
49
§1 药物的肾排泄
四、肾清除率 Clr正常120ml/mim
三、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药物 主动转运 分泌排泄 尿
*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肾小球过滤,
不影响分泌 游离型 结合型 *阴、阳离子转运系统
47
§1 药物的肾排泄
三、肾小管的主动分泌
(一)弱酸性药物 阴离子转运系统分泌,
(二)弱碱

•互不干扰,互不影响 •载体,能量, •逆浓度, •竞争性,饱和性
48
3、记录药物自粪、尿、胆汁排出的速度 及总排出量(占总给药量的百分比), 提供物质平衡的数据。
72
例:汉黄芩素大鼠体内排泄研究
1、测定大鼠粪、尿、胆汁中汉黄芩素浓度 的HPLC方法的建立与考证
0.08
0.08
0.06
0.06
0.04
0.04
0.02
0.02
0.00
0.00
0.0
2.5
5.0
7.5
10.0
5
3、代谢结果 1)活性改变: 失活:多数药物 活性降低:氯丙嗪---去甲氯丙嗪 活性增强:非那西丁---对乙酰氨基酚 活性激活:左旋多巴---多巴胺 毒性增加:异烟肼---乙酰肼 2)极性改变: 增加---易于排泄 减小---排泄时间延长
6
§2 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
一、药物代谢酶系统 (一)微粒体酶系:
3
§1 概述
2、代谢反应
第一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通常是脂溶性药物 通过反应生成极性基团; 氧化:侧链烷基→醇或酸
羟化反应 脱氨和脱硫作用 醇和醛→酸 还原:羧基、羟基、硝基和偶氮基等 水解:酯、酰胺和酰肼→羧酸,或杂环化合物水解开环
4
§1 概述
2、代谢反应
第二相反应:即结合反应,通常是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 成的代谢产物结构中的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反应 生成络合物 葡萄糖醛酸结合 硫酸结合 甘氨酸结合 乙酰化 甲基结合
26
用于体外实验的首选和可接受的CYP探 针底物及其Km值
27
用于体内测定的五药和六药“Cocktail”探针
28
§5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二、在体法 (二)体内指标法
利用内源性物质及其代谢物的水平 变化,反映某些药物代谢酶或途径的变 化。
29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药物代谢
二、是非题 1、药物2B, 2C, 2D, 2E, 3
外来物代谢
CYP 2G1, 7, 8B1, 11, 17, 19, 21, 27A1, 46, 51 内源性类固醇
激素的代谢
CYP 2J2, 4, 5, 8A1
脂肪酸代谢
CYP 24 (维生素 D), 26 (类维生素A), 27B1 (维生素 D), ...
5)样品处理:按时间间隔分段收
集尿或粪的全部样品。粪样品凉干 后称重,按一定比例制成匀浆,记 录总体积,取部分样品进行药物含 量测定。
71
排泄试验的要求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3
2、胆汁排泄:一般用大鼠在乙醚麻醉下 作胆管插管引流,待动物清醒后给药, 并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胆汁,进 行药物测定。
11
二、肝提取率及肝消除率 肝清除率(CLh): 单位时间肝脏清除药物的总量与当时 血浆浓度的比值。 CLh =(dX/dt)/C 单位:ml/min, L/h 影响因素:肝血流量、蛋白结合率等。
12
§4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P144
一、给药途径:首过效应 二、剂量与剂型:代谢饱和现象 三、酶的抑制和诱导作用
服比较安全的药:婴儿哺乳后或下次哺乳前3~4小 时用药。
56
§3 药物的其他排泄
二、唾液排泄(pH=6.5) 脂溶性药物;以唾液浓度作为血药浓度的指标 三、肺排泄 四、汗腺排泄
57
排泄试验的要求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3
1 尿和粪的药物排泄: 1)动物及数量:一般采用小鼠或大鼠,每个时
气泡); ✓ 分别往对照池及样品池加入连二亚硫酸钠数毫
克,立即颠倒混匀,稳定2 min; ✓ 紫外分光光度计从400 nm向500 nm扫描,读取
450nm及490nm的吸光度,计算差值,依下式 求算P450酶含量。
22
双光束分光光度法测定肝微粒体P450酶含 量
✓ P450含量(nmol·mgPro-1)=△OD(吸光度差 值)×103/91×蛋白终浓度(mg·mL-1)
8
CYPs在人肝中的含量及在药物代谢中的作用
CYP1A2,CYP2A6,CYP2C9,CYP2C19,CYP2D6, CYP2E1,CYP3A4参与了近90%药物的代谢
9
(二)非微粒体酶系
10
二、肝提取率及肝消除率 肝提取率(ER): 自消化道吸收的药物经肝至体循环后, 药量减少的比例。 ER=(CA-CV)/CA CA、CV分别代表进出肝脏的血中药物浓度 介于0-1之间
溶性,以利从体内排出。 2、肝清除率ER=0.7表示仅有30%的药物
经肝脏清除,70%的药物经肝脏进入体 循环。
30
三、多项选择题 1、体内常见的结合剂主要包括
A、葡萄糖醛酸; B、乙酰辅酶A; C、S-腺苷甲硫氨酸; D、硫酸。
31
三、多项选择题 2、药物代谢第一相反应包括
A、氧化; B、还原; C、水解; D、结合。
✓ 含量可依据450~490nm间的克分子消光系数 91 mmol·ml-1计算。
23
例:汉黄芩素对大鼠肝P450酶含量的影响
24
一、体外法 (四)肝细胞培养法
不足之处:培养过程中,部分CYP450难 以表达;其活性可能因此丢失。
25
§5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二、在体法 (一)药物探针法
如某些药物选择性地经某一同工酶 代谢,其清除率可作为该同工酶的活性 指标。
12.5
15.0
17.5
20.0
Minutes
图1 大鼠粪空白HPLC图
0.08
0.08
32
三、多项选择题
3、下列关于药物代谢与剂型设计的论述正确 的是
A、药酶有一定的数量,因此可利用给予大剂量药 物使酶饱和,从而达到提高生物利用度的目的;
B、药物代谢的目的是使原型药物灭活,并从体内 排出;
C、老人药物代谢速度缓慢,因此服用与正常人相 同的剂量,易引起不良反应和毒性;
D、盐酸羟苄肼为脱羧酶抑制剂,与左旋多巴组成 复方,可抑制外周的左旋多巴的代谢,增加入脑 量。
药物的清除:血药浓度,肾功能, •血药浓度 肾排出的药量 。 •肾功能 肾清除率 。
50
52
§2 药物的胆汁排泄
药物 血液 肝 胆汁 十二指肠 排泄
主动排泌:有机酸 有机碱 中性化合物 胆酸及胆汁酸盐 重金属
53
§2 药物的胆汁排泄
肠肝循环
胆汁中排泄的药物在小肠中重新被吸收的现象。 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
间点至少5只; 2)设备:代谢笼;
69
排泄试验的要求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3
3)剂量:一个有效剂量; 4)样品采集时间点的设定:参考
预试验,时间点:包括给药前、药 物从尿或粪中开始排泄、排泄高峰 及排泄基本结束的全过程。
70
排泄试验的要求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2003
过率相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