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药物代谢
第五讲药物代谢

问题:1、“约99%药物经CYP3A催化代谢为羧酸代谢物和无 活性的去烃基物”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2、为什么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使药物 在体内蓄积而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
由于溶解差异,吸收快慢、吸收量多少。
(四)手性药物
(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
药物联用时,药物之间产生作用,通过对酶影
响体现,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 抑制作用(inhibi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抑制,
抑制代谢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inhibtor)。
• 诱导作用(induc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促进,
第五讲药物代谢
第五章 药物代谢
药剂学教研室
1概
主要内容
述
2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3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4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5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6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案例1 抗变态反应药物特非那丁说明书中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叙述:
【药动学】口服本品胃肠吸收良好,有明显首过效应,约99%药物经CYP3A
原、水解生成极性基团的反应。
•
• 2.第二相反应
药物或第一相反应生成的代谢产物 结构中极性基团与机体内源性物质 生成结合物(葡萄糖醛酸、硫酸、甘 氨酸、乙酰化、甲基化)。
一、氧化反应
•
氧化是最为常见的药物代谢反应,可由肝微粒体酶或非微粒
体酶催化。
• (一) 细胞色素P450系统
• 1. 催化原理
• 2. 氧化类型
• 代谢在酶系统参与下,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第5章药物的代谢

酶诱导作用
– 苯巴比妥能促进其本身或巴比妥类中的环己烯 巴比妥的代谢。由于苯巴比妥增加了体内代谢 酶的活性,使以后服用的药物由于加速了生成 无效代谢物的速度,而不能获得预期的疗效。 – P148 表5-43
酶抑制作用
• 某些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中酶的作用,使 其它药物代谢速率减慢,导致药理活性及 毒副作用增加,这些具有酶抑制作用的药 物称酶的抑制剂。
第六节 药物代谢研究方法
• 体外法
– 肝灌流法 – 肝切片法 – 肝微粒体法 – 肝细胞培养法
• 在体法
– 药物探针、体内指标法
侧链烷基的氧化
• 降血糖药甲苯磺丁脲
CH3 CH2OH CHO COOH
O
O
O
SO2NHCONHC4H9
SO2NHCONHC4H9
SO2NHCONHC4H9
SO2NHCONHC4H9
SCH3 N N NH N N O N NH SH N + HCHO
N-氧化
• 氯环嗪氧化为氯环嗪的N-氧化物
Cl Cl
CH
N
N
CH3
O CH N N
o CH3
S-氧化
• 氯环嗪氧化为氯环嗪的N-氧化物
o S O N CH2CH2CH2N CH3 Cl CH3 CH2CH2CH2N CH3 N Cl CH3 S
饮食
• 饮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主要来自糖、蛋白 质、脂肪、维生素和金属元素等
– 食物中缺少蛋白质时一般能使药效延长或毒性 增加。 – 许多维生素能影响药物代谢,但不像蛋白质那 样明显。仅在严重缺乏时才表现出来 。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 • • • 给药途径的影响 给药剂量和剂型的影响 酶的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 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非线性(第五章)

第五节 非线性药动学的研究进展
• 一、最近发现的一些非线性消除的药物 • 近年来又有一些非线性药物代谢的新的研究报 • 静注0.2 mg/kg, 0.4 mg/kg and 0.8 mg/kg 三种 剂量的半衰期分别为0.61, 0.72 and 1.07 h,其 AUC增大的比例超过剂量增加的比例,MRT也随 剂量增加而延长,类似的情况也在抗微生物药 voriconazole,抗老年痴呆症药rivastigmine, (fluvastatin), 抗癌药表皮生长因子抗体C225、 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NB-506等,和HIV-1逆转 录酶药Efavirnz等。
图5-3 线性与非线性动力学的AUC与剂量X0间的关系
• 四、t1/2和AUC与C0间的关系 • 对于单室系统,按单纯饱和过程消除的药物静注后, 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可通过米氏方程的积分形式来 表征:
第二节 米氏参数的估算方法
• 一、对米数方程两端取倒数,
(5-14)
• 以dC/dt的倒数作图可得一条直线,从截距– 1/Vm,斜率–Km/Vm可求得Vm和Km。
• 多次给药后,体内药量不断增加,达稳态时,进入 和消除到达平衡,血为稳态水平Css。于是dc/dt=0, 则
上式经变换后可得到不同形式的方程稳态浓度 给药速率函数
当给药速率R很小, CSS速率呈线性,便随着R增加逐步呈非线 性药物R接近Rmax,达到酶饱和时,CSS急骤上升。
• 2、利用R和R/Css的关系式:
• 第五章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 • 临床上某些药物存在非线性的吸收或分布(如抗坏 血酸,甲氧萘丙酸等);还有一些药物以非线性的 方式从体内消除,过去发现有水杨酸、苯妥英钠和 乙醇等。这主要是由于酶促转化时药物代谢酶具有 可饱和性,其次肾小管主动转运时所需的载体也具 有可饱和性,所以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 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dose dependent), 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非一级过程,一些药动学参数 如药物半衰期、清除率等不再为常数,AUC、 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比变化。上述这些情况 在药动学上被称之为非线性动力学(nonlinear pharmacokinetics)。
生物药剂学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三)年龄:
一、生理因素
➢ 新生儿的药物代谢酶系统不完全,用药时,不仅药效强,
而且容易产生毒性;
➢ 老人代谢减慢:代谢酶活性降低或由于内源性辅助因子的
减少所致;肝脏血流量仅为年轻人的40-50%;功能性肝
细胞减少。
药物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甲氧苄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卡那霉素B 庆大霉素
儿童(0-7岁)半衰期(h) 3.2 4.0 3.3 5-6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1、酯类药物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
普鲁卡因 局麻药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2、酰胺类药物水解:生成相应的羧基和氨基
利多卡因 局麻药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3、芳烃类药物:生成相应的多酚或醌类化合物
三、水解反应
(二)水解反应类型 4、烯烃类药物:生成环氧化合物,继续水解成醇类化合物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1、CYP450参与的还原反应 (1)脱卤还原反应:卤原子脱去生成相应的卤代烃, 或由氢原子取代:
氟烷 麻醉剂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1、CYP450参与的还原反应 (2)硝基还原反应:CYP450可将结构中的硝基还 原成氨基
氯霉素
二、还原反应
(二)还原反应类型 2、醛-酮还原酶(AKRs)的还原反应:以NADP(H) 为辅助因子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1、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P450的催化下,烃基发生羟基化; 若烃基是处于羰基的α位、苄位及烯丙位,那么羟基
化产物在脱氢酶作用下,生成醛或酮,进一步在醛脱 氢酶作用下生成羧酸。
一、氧化反应
(二)氧化反应类型 1、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第五章 药物排泄

第五章 药 物 排 泄Excretion of Drug该文档是极速PDF 编辑器生成,如果想去掉该提示,请访问并下载:http:///药物消除 Drug Elimination n⏹ 药物消除包括:1. 药物代谢--Metabolism predominantly in the liver and kidney.2. 药物排泄--Excretion of unchanged drug or its metabolite predominantly by kidney.2²✧ 药物排泄:体内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通过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n⏹ 药物消除过程的正常与否关系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严重影响到药物的作用。
排泄途径Ø 肾脏排泄 (Renal excretion)Ø 非肾脏排泄(Non-renal excretion)l● 胆汁(Biliary system)l● 乳汁(Milk)l● 肺(Lungs)l● 肠道(Intestine)l● 唾液(Salivary glands)l● 皮肤(汗腺)(Sweat glands)第一节 药物的肾排泄一、肾结构与基本功能 (ren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 (一) 肾结构n⏹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的20~25%n⏹ 肾单位:肾小体 (肾小球、鲍曼囊)肾小管 (近曲小管、髓绊、远曲小管、集合管)(二) 肾单位的基本功能n⏹ 滤过功能:(glomerular filtration)毛细血管压较高,微孔较大,除血细胞和蛋白外,一般物质都可滤过;单向。
n⏹ 心输出量的20~25%,每天流过肾的血液1700~1800L,肾小球滤过170~180L,即肾小球滤过率为120~130ml/min;n⏹ 人体每天的尿量1.5Ln 重吸收功能:(tubular reabsorption)近曲小管在管腔侧具有刷状缘结构,有利于吸收。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的模型(第五章)

4.负荷剂量:
同时快速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给药 为了尽快达到目标浓度,先静脉注 射一个负荷剂量,使血药浓度一开始就达到稳态浓度,继之恒速静脉滴注, 则:
Xload Css V k0 V k0
Vdk
k
c civ civgtt e X 0 Kt k 0 (1 eKt )
四、药动学参数
案例分析
假如:药物的V=9.20L,CL=4.74L/h,那么机体每小时 可将表观分布容积中的4.74L内的药物清除体外 请问:是否意味着在不到2h时间内就将药物全部清除?
五、常见房室模型特征及参数求算
一室模型
二室模型
静脉注射给药 静脉滴注给药 多剂量给药 血管外给药
Vd
Vdk
Css eKt Css Css eKt Css
2. 一室静脉滴注给药
3. 一室血管外给药
1)模型的建立与特征
1.当t=0,Xa=FX0,X=0 2.药物吸收速率与吸收部位的药量成正比 3.药物的消除速率与当时体内药量的一次方成正比
3. 一室血管外给药
2)体内药量(浓度)与时间关系
1. 基本参数K和CO:最小二乘法 回归拟合
t /h C /mg/ml LogC
0.5 3.5 0.544
1 5.8 0.753
…… …… ……
1.一室静脉注射给药
3)药动学参数的计算
2. 表观分布容积( Vd ):
注意:
Vd X X 0
C
C0
一般情况下,成人的V值多在数升到数百升之间,为什么地高辛V有700L? 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何临床意义?
三、药物转运速度过程
(一)、一级速度过程(first order processes)
第五章 药物的代谢

第二节 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
一药物代谢酶系统 1.肝微粒体代谢酶系统――氧化酶系
又称为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
参与氧化:Cytochrome P450
CYP人类由1、2、3亚酶系组成,即CYP1、 CYP2、CYP3
每个亚酶系统又可分为A、B、C、D、E五 个子酶单位――每个子酶系统又用阿拉伯数 字来标明单个的酶。
溶液剂、混悬剂、散剂、片剂、缓释片来自、胶囊三、药物的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普萘洛尔: • 蛋白结合不同:白蛋白结合时 右旋>左旋
酸性糖蛋白结合时 左旋>右旋
• 受不同的代谢酶作用: 左旋体:氧化 右旋体:偶联
四、酶诱导作用和抑制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 诱导剂:促进代谢的物质,一般使药理效应下 降,但如果代谢物质是活性成分则增加药理效 应。如苯巴比妥。 抑制剂:抑制代谢的物质,增加药理作用,增 加毒副作用,如氯霉素。
五、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性别、年龄、种族和个体、饮食。
第五节、药物代谢与制剂设计
1.前体药物制剂:酞氨苄青霉素 2.代谢饱和与制剂:左旋多巴肠溶泡腾片
3.药酶抑制剂与制剂:
胰岛素+抑肽酶 左旋多巴+脱羧酶抑制剂(甲基多巴肼或盐酸羟苄丝肼)
本章要求
1.掌握药物代谢的主要途径、部位与过程 2.掌握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3.熟悉主要的药物代谢酶—混合功能氧化酶的 性质和代谢条件 4.熟悉代谢反应类型 5.熟悉运用药物代谢酶性质进行制剂设计的方 法
如:酶
底物
CYP1A2 咖啡因、茶碱
CYP3A3~5 硝苯地平、环孢菌素
CYP2D6 异喹呱、美多心安
2.非微粒体酶 细胞浆可溶部分的酶系:醇脱氢酶、醛 脱氢酶等。
《药物的代谢》课件

二相代谢酶系是一类能够催化药物进行结合反应的酶,如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氨基酸转运酶等。这些酶能够将药 物与葡萄糖醛酸、氨基酸等物质结合,使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物质,从而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活性。
03
药物代谢的过程
药物的吸收
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是药物起效的第一步。
药物代谢的重要性
药物代谢有助于将药物转化为水 溶性物质,使其易于排出体外, 从而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毒
性。
通过药物代谢,可以改变药物的 性质和作用强度,使其更适合治
疗需要。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 性至关重要,不当的药物代谢可 能导致药物失效或产生不良反应
。
药物代谢的分类
01
02
03
一级代谢
一相代谢酶系
总结词
一相代谢酶系主要参与药物的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详细描述
一相代谢酶系是一类能够催化药物进行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的酶,如细胞色素 P450酶系、醇脱氢酶等。这些酶在药物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够将药物转化 为水溶性较高的代谢物,便于排泄。
二相代谢酶系
总结词
二相代谢酶系主要参与药物的结合反应,将药物转化为更易排泄的物质。
高纤维饮食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05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体内研究方法
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通过给动物或人体注射药物,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计算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参数。
体内代谢产物研究
通过分析动物或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 代谢产物的性质。
体内组织分布研究
通过测定药物在动物或人体不同组织中的浓度,了解药物在体内的 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和青年人静脉滴注120 mg庆大霉素后的平均累积尿排泄率
(四)性别与妊娠
• 药物代谢存在一定性别差异,但没年龄差异显 著;人体代谢性别差异不如动物明显。 • 大鼠体内参与药物代谢P450酶存在明显性别差异, 如CYP2A2、CYP2C11、CYP2C13和CYP3A2为雄性 大鼠所特有,而CYP2C12为雌性大鼠所特有。
• 首过效可使疗效上升(可能)、中毒(可能)
• 普萘洛尔:代谢物有效,口服疗效高于静注。
(二) 给药剂量
• 机体对药物代谢能力取决于体内各种药酶活力和数量。 注意:剂量过大时出现中毒反应。 • 代谢在酶系统参与下,可能出现饱和现象。 • 硫酸结合和甘氨酸结合代谢反应常在很小剂量可饱和。 • 水杨酰胺:葡萄糖醛酸、硫酸结合。
• 药物代谢反映了机体对外来药物的处置能力;药物 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
第一节
概
述
脂溶性降低, 水溶性增加, 更容易排泄。
变化 方向
化学 结构 变化
变化 结果
影响体内活性 成分浓度以及 持续时间
二、代谢的临床意义 • 1. 代谢使药物失去活性
• 多数药物经代谢后失活,失去治疗活性。 • 如:去甲肾上腺素、氯霉素体内代谢后失活; • 普鲁卡因水解后迅速失活;
二、还原反应 • (一) CYP参与的还原反应
• 1. 脱卤还原反应
• 2. 硝基还原反应
• (二) 醛酮还原酶参与的还原反应
• 多种内源性物质为其还原底物
三、水解反应
• (一) 酯类药物 • (二) 酰胺类药物 • (三) 芳烃类药物 • (四) 烯烃类药物 • (五) 肽类药物
类型 酯水解
反
• 肝清除率(CLh):指单位时间内有多少体积血 浆中所含药物被肝脏清除掉。 • 单位:ml/min或L/h。 • 影响因素:肝血流量、肝内在清除率、蛋白结合率
第四节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Drug Metabolism • 案例3 卡马西平单次口服给药,消除半衰期为25~65h,
药是由CYP3A4 催化代谢?
⑵
为何与咪唑类药物合用生物利用
度提高?
• 肝脏是药物主要代谢器官,大多数药物进入体内
后主要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
• 参与药物代谢反应的酶:
• 微粒体酶系列(主存在于肝脏)
•
非微粒体酶系列(肝脏、血液和其它组织)
一、氧化酶及其组织分布
• (一)细胞色素P450酶---CYP • 混合功能氧化酶和单加氧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雌雄大鼠灌服25 mg/kg盐酸雷诺嗪后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P<0.05)
• 利多卡因在女性体内半衰期比男性长;
• 阿司匹林和利福平在女性体内血药浓度高于男性
• 普萘洛尔、利眠宁和地西泮在女性体内清除率低,
因为女性在月经周期、怀孕和哺乳期能改变药物
吸收、分布和清除,药动学行为表现出性别差异 。
非微粒体酶系
• 除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外的其他缩合以及某些氧
化、还原、水解(酰胺键除外)反应。
• 通常结构类似于体内正常物质、脂溶性较小、
水溶性较大的药物由本酶系代谢。
药物代谢的部位
• 1.主要部位:肝 脏
• 2.其他部位:胃肠道、血浆、肺、皮肤、肾、 • 鼻粘膜、脑等。
• 为何说胃肠道是药物进行肝脏外代谢主要部位?
第五章
药物代谢
药 剂 学 教 研 室
主
1
2 3 4 5 6
概
要
述
内
容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 药物代谢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案例1 抗变态反应药物特非那丁说明书中药动学及药物相互作用叙
述:
【药动学】口服本品胃肠吸收良好,有明显首过效应,约99%药物经 CYP3A催化代谢为羧酸代谢物和无活性的去烃基物。羧酸代谢物具 抗组胺活性,口服0.5h在血浆中出现,2.5h达峰值平均263ng/ml, 有效浓度可持续0.5h以上。吸收后主要分布在肺和肝脏、肾、肾上 腺、唾液腺和脾脏浓度较高,脑、血及胃肠道浓度较低。代谢物主 经胆汁随粪便排泄(60%),尚有40%随尿液排出。肝功能不全者代
第一节 一、定义 metabolism
概
述
药物被机体吸收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体液
环境作用下,导致药物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称
之为代谢/生物转化。
第一节
概
述
• 药物进入机体后主要以两种方式消除:
• 1. 药物不经代谢以原型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 2. 部分药物体内经代谢后,再以原型和代谢物形式
•
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
应
式
例
子
R-COOR′→R-COOH+R′OH
普鲁卡因,哌替啶 水杨酰胺,普鲁卡因胺
酰胺水解 R-CONH2→RCOOH+NH3
酰肼水解 R-CONHNH2→RCOOH+NH2NH2
腈水解 R-CN→RCOOH+NH3
异烟肼,苯酰肼
四、结合反应
• (一) 甲基化结合反应
• (二) 硫酸化结合反应
• (三) 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
• (3)代谢与药效
• (二)个体差异与种族差异
• 异烟肼,琥珀酰胆碱
(三)年龄
• 儿童和老年人药物代谢能力明显低于成年人 • 儿童处于机体生长发育期,肝脏尚未发育完全, 肝药酶含量和活性较低,药物在体内代谢消除受
影响,可能出现毒副作用。
• 新生儿肝脏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服用氯霉素
可导致灰婴综合症。
口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后原形药和甘氨酸结合物的血药浓度
(三) 剂型
• 剂型影响:相同给药途径下描述,由于吸收速 度、程度存在差异造成。 • 如口服给药: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片剂 等,由于溶解差异,吸收快慢、吸收量多少。
(四)手性药物
(五) 药物的相互作用
• 药物联用时,药物之间产生作用,通过对酶 影响体现,是药物相互作用的一个组成部分。 • 抑制作用(inhibi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
•
磺胺类药物经乙酰化之后无活性。
• 2. 代谢使药物降低活性
• 多数药物代谢后活性降低,药理作用减弱。
• 如: 维拉帕米代谢物活性仅为母药20%;
•
特非那定在体内代谢后毒性降低。
• 3. 代谢使药物活性增强
• 活性与母药比有以下情况: • ⑴ 代谢物活性小于母药
维拉帕米>去甲维拉帕米;
• ⑵ 代谢物活性与母药相当:
• 有些药物体内经代谢后形成毒性代谢物。
• 如:对乙酰氨基酚、磺胺噻唑、
•
乙醇、非那西丁等。
第二节
案例2
药物代谢酶及其组织分布
某药属于生物药剂学分类的Ⅱ类药,在体内主 由CYP3A4催化代谢,胃肠道给药首过效 应大。
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合用生物利用度显著提 问题:⑴ CYP3A4 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该 高。
谢受阻。老年人的清除率可降低25%。
【药物相互作用】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使药物在体内 蓄积而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律失常。甲硝唑、红霉素、甲红霉素、
竹桃霉素及其他康唑类药物也有类似作用,严重时可致死亡。 问题:1、“约99%药物经CYP3A催化代谢为羧酸代谢物和无
活性的去烃基物”是通过什么样的研究得出的 结论? 2、为什么酮康唑和依他康唑可抑制本品代谢, 使药物
•
普鲁卡因胺≈乙酰普鲁卡因胺;
• ⑶ 代谢物活性大于母药
•
非那西丁< 对乙酰氨基酚
• 4. 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
• 某些药物本身无药理活性,体内经代谢后产 生有活性的代谢产物,称前体药物(prodrug) 。 • 生率。 前体药物是药物结构转化规律的成功应 用,可提高药物作用选择性,降低不良反应发
• 5. 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肠道上皮细胞存在大量药酶 肠内微生物也能产生酶代谢药物 结 合
分解、还原
• 为何有些药物经胆汁排泄后出现血药浓度的
双峰现象?
某些药物经过胆汁排泄后,在小肠内重新吸收进入肝脏, 形成肝肠循环,引起药-时曲线的双峰现象。
第三节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药物代谢反应类型 • 1.第一相反应 通常脂溶性药物经过氧化、还
• 2. 氧化类型
• ⑴ 侧链烷基氧化反应; • ⑶ 氮原子的氧化反应; • ⑸ 链接在杂原子上烷基的氧化反应 ⑵ 醛(酮)基氧化反应; ⑷ 硫原子的氧化反应;
• (二) 黄素单加氧酶系统 • 1. 催化原理 • 2. 氧化类型
• ⑴ 氮原子上的氧化反应;
• ⑵ 硫原子上的氧化反应; • (三) 单胺氧化酶系统 • 单胺类物质被氧化
二、还原酶及其组织分布
• 还原酶系较多,主要针对结构中含有羰基、羟基、硝 基、偶氮基等药物
• 机制:FADH2、CYP酶
• 主要酶:乙醇脱氢酶ADH、醛-酮还原酶AKRs、羰基还
原酶CBRs、醌还原酶、CYP还原酶等。
三、水解酶及其组织分布
• 主要针对酯键、酰胺、酰肼等结构 • (一)环氧水解酶 • 具有不同的底物特异性及生物化学特征 • (二)酯键水解酶 • 可以水解多肽类、酰胺、卤化物、羧酸酯、硫酸酯、磷酸酯等。
抑制,抑制代谢的药物称为酶抑制剂(inhibtor)。 • 诱导作用(induction) 药物代谢被其它药物所
• 老年人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等衰退,肝 肾血流量下降,尤其肝中药物代谢酶数量和活 性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对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 降低,可使血药浓度过高或作用持续时间持久, 出现不良反应甚至毒性。
• 针对老年人药动学特点制订相应给药方案,以
确保老年人用药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