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中郎随笔原文及翻译
《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

《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1、《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译文《终南别业》原文和翻译终南别业王维唐中岁①颇好道②,晚家③南山⑧陲④。
兴来每独往,胜事⑤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⑥林叟⑦,谈笑无还期。
解释①中年。
②这里指佛理。
③安家。
④边缘,旁边。
⑤美好的事⑥遇见。
⑦老翁⑧即终南山文体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
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
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译文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韵译】: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2、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译文王安石《读《江南录》》原文及翻译王安石原文: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但以历数①存亡论之。
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②,箕子之说③,徐氏录为得焉。
然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
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治,亦不至于亡。
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于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
”及闻其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
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
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④。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与朱元思书》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广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集校注》)【乙】游牛首山记癸卯三月,在金陵与客游牛首山。
先一日,宿山下僧舍,凌晨相与摄衣而上,逮午始至最高处。
客曰:“吾闻桂林之山名天下,其岩洞丘壑奇异,吾恨未及见,子盍为我言之?”余曰:“未暇也。
客且为吾言兹山之胜。
”客曰:“然。
兹山者,……或晴雨之殊观,朝暮之异态。
日月寒暑之不同其时,则莫不有其奇秀、明洁、峻邃之胜以应之。
……虽吾亦不能尽言之也。
”余曰:“观止乎?”客曰:“如是。
”余曰:“吾无以告子。
凡吾桂之山,其接于目者,皆如是也。
……且是山幸而生于兹,使其不幸而生于粤①,则虽欲独以名称②,岂可得哉!”(选自谢良琦③《游牛首山记》,有删减)【注释】①粤:此指桂林。
②名称:此指名声显赫。
③谢良琦:明末清初广西全州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千丈见底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B.负势竞上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C.宿山下僧舍屋舍俨然(《桃花源记》)D.皆如是也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首段描写富阳至桐庐的山水,与下文构成先分后总的结构。
B.甲文情景交融,借景物描写表达作者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志向。
C.乙文作者与金陵客相约登牛首山,清晨已到达山顶,欣赏美景。
D.乙文作者认为牛首山幸好在金陵,如果在桂林,它就不会出名。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袁中郎随笔五泄二》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与朱元思书》《袁中郎随笔五泄二》含答案【例1】文言文阅读【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五泄①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濆薄②之势,为缺典耳。
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
飞瀑从岩巅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
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③”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暮归,各得一诗。
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
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
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注]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世。
泄,瀑布。
②濆(pēn)薄;濆薄,冲激,激荡。
③雁荡:山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泠.( )泠作响(2)高百余仞.(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猛浪若奔.(2)蝉则千转.不穷(3)横柯.上蔽(4)但恨.无青莲之诗(5)为缺典耳.(6)石色如水浣.净3.翻译下列句子。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4.✬两篇文章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何异同?【答案】1.(1)líng (2)rèn 2.(1)飞奔的马(2)同“啭”,鸟叫声(3)树木的枝干(4)遗憾(5)罢了(6)洗3.(1)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郎先生全集序袁中道中郎先生,少具慧业,弱冠成进士,即有集行世。
先生诗文,如《锦帆》《解脱》,意在破人之执缚,故时有游戏语;亦其才高胆大,无心于世之毁誉,聊以抒其意所欲言耳。
少年所作,或快爽之极,浮而不沉,情景大真,近而不远,而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铦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
况学以年变,笔以岁老。
故自《破砚》以后,无一字无来历,无一语不生动,无一篇不警策。
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知人始有古法。
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徒取形似,无关神骨。
至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光始出。
如名卉为寒氛所勒,索然枯槁,而杲日一照,竟皆鲜敷。
如流泉壅闭,日归腐败,而一加疏渝,波澜掀舞,淋漓秀润。
至于今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欲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
即方圆黑白相反,纯疵错出,而皆各有所长,以垂之不朽,则先生之功于斯为大矣。
诸文人学子泥旧习者,或毛举先生少年时二三游戏之语,执为定案,遂谓蔑法自先生始。
彼未全读其书,又为赝书所荧,无足怪耳。
今全集具在,请胸中先粘却“袁中郎”三字,止作前人方为费书所,不尾,宣目助力而谛观之,即未深入,亦可浅尝。
有法无法,历然自辨。
何乃成心不化,甫见标题,即摇头闭目不观,而妄肆讥弹为也!至于一二步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
先生天纵异才,与世人有仙凡之隔。
而学问自参悟中来,出其绪余为文字,实真龙一滴之雨,不得其源,而强学之,宜其不似也。
不美不能强之爱,不爱不能强之传。
今美而爱,爱而传者,已大可见矣。
先生之学,以暗然退藏为主,其所造莫可涯涘。
生平作任,冲粹夷雅,同于元气。
若得志,可使万物各得其所。
(选自《三袁诗文选译》,有删改)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弱冠成进士弱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B.吐于慧舌,写于铦颖颖:纸张C.又为赝书所荧荧:蒙蔽、迷惑D.出其绪余为文字绪余:剩余,残余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况学以.年变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B.甫乃.以意役法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则.先生之功于斯为大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D.其.究为俚俗吾其.还也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赞扬了中郎先生后期创作健而含秀的特点,又没有回避其前期创作中浅白不深刻的缺点,立场客观公正。
阅草堂笔记文言文翻译

原文:阅草堂笔记·卷之五·记游黄山袁中郎曰:黄山者,天下之奇山也。
予游其地,心旷神怡,不觉自得。
既登山顶,望群峰环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夜宿山间,月明星稀,风清露冷,听松涛之声,如龙吟虎啸,令人心旷神怡。
译文:《阅草堂笔记》卷之五·记游黄山袁中郎曰:黄山,天下奇山也。
余游其地,心旷神怡,不觉自得。
既登山顶,望群峰环拱,云雾缭绕,若仙境然。
夜宿山间,月明星稀,风清露冷,听松涛之声,如龙吟虎啸,令人心旷神怡。
夫黄山之胜,何止于斯!山间之泉,清冽甘美,饮之令人心舒体健。
松柏之姿,苍翠欲滴,观之令人心生敬仰。
更有飞瀑流泉,挂壁垂帘,如银河倒泻,绚烂夺目。
行于山间,宛如置身于仙境,不知人间烟火。
予游黄山,适逢春末,山花烂漫,蜂蝶纷飞,鸟语花香,好不快活。
游者众多,皆叹为观止。
或有吟诗者,或有挥毫者,各抒己怀,以抒胸臆。
余亦随众游赏,心有所感,遂作诗一首以记之:黄山奇景不胜收,群峰环拱白云浮。
夜宿山间听松涛,心旷神怡乐悠悠。
诗成之后,予又与友人共论黄山之美。
友人曰:“黄山之胜,不仅在于其自然景观,更在于其文化底蕴。
自古黄山多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岂不令人向往?”余深以为然,遂决定留宿数日,细细品味黄山之美。
黄山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文。
余游黄山,虽未能遍览其胜,然已心满意足。
盖因黄山之美,非一日之功,非一地之奇,乃天地造化,人文荟萃之所也。
余愿后世游者,亦能得见黄山之胜,共赏天地之美。
游黄山归来,余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黄山之胜,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愿此笔记,能令后人共知黄山之美,激发游者之心,探寻天地之奇。
袁黄节俭文言文翻译

袁黄,字中郎,吴郡人也。
性简朴,不事奢华,虽居高位,仍以节俭自守。
人皆称其清白,以为世之楷模。
袁黄幼时,家道中落,父母教之以勤俭持家。
黄虽年幼,心知其义,常以俭约为己任。
及长,家道渐振,而黄益以节俭为本。
尝曰:“吾虽富贵,犹当如贫贱时,勤俭为本,奢侈为末。
”袁黄为官,廉洁自持,不贪不占。
每有赏赐,必分与同僚,不以私情而废公义。
其居官廉洁,人皆称之。
时人有诗赞曰:“袁公清如水,不受尘埃染;廉洁奉公道,千古留英名。
”袁黄虽居高位,然生活简朴,不事奢华。
其居宅虽宽敞,然陈设简陋,不尚华丽。
尝谓人曰:“吾虽贵为大夫,然心常怀贫贱之念,不欲以富贵而忘本。
”一日,袁黄之友顾宪成来访,见其居处简陋,不禁叹曰:“袁公,君何其俭也?”袁黄答曰:“吾之俭,非吝啬也,乃所以养心也。
人若过于奢侈,则心易生骄惰,不思进取。
故吾常以俭约为己戒,以自勉也。
”顾宪成闻言,心有所悟,遂亦以节俭自守。
时人闻之,皆叹袁黄之德,以为世间之贤也。
袁黄在任期间,政绩斐然。
其所到之处,百姓安居乐业,皆以袁公为父母。
然袁黄不以此为荣,仍以节俭为本。
尝有使者至,欲以金银珠宝馈赠,袁黄坚辞不受。
使者曰:“袁公,君何其廉也?”袁黄答曰:“吾之廉,非矫情也,乃所以报国也。
吾受国恩,当以廉洁自守,不负君之厚望。
”袁黄之节俭,不仅表现在生活上,更体现在治政之中。
其任官期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贪污腐败,决不姑息。
有贪官污吏,皆被袁黄严惩。
其廉洁奉公,深得民心。
袁黄晚年,退居林下,仍以节俭自守。
其居处虽简陋,然心胸开阔,精神愉悦。
时有好友来访,见其如此,皆感叹不已。
袁黄曰:“吾虽退居林下,然心犹未忘国事。
吾之节俭,非为名,乃为心也。
”袁黄之节俭,可谓后世之楷模。
其一生勤俭持家,廉洁奉公,深得百姓爱戴。
其德行高尚,流传千古。
后世之人,皆以袁黄为榜样,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袁黄,一代贤臣,节俭之楷模。
其生平事迹,虽已远去,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吾辈当以袁黄为鉴,勤俭节约,廉洁奉公,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宏道《湘湖》原文及翻译袁宏道原文:①萧山樱桃、鸷鸟、莼菜皆知名,而莼尤美。
莼采自西湖,浸湘湖一宿然后佳。
若浸他湖便无味。
浸处亦无多地,方圆仅得数十丈许。
其根如荇,其叶微类初出水荷钱,其枝丫如珊瑚,而细又如鹿角菜。
其冻如冰,如白胶,附枝叶间,清液泠泠欲滴。
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鱼髓蟹脂,而清轻远胜。
半日而味变,一日而味尽,比之荔枝,尤觉娇脆矣。
其品可以宠莲嬖藕,无得当者,惟花中之兰,果中之杨梅,可异类作配耳。
惜乎此物东不逾绍,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去,以故世无知者。
余往仕吴,问吴人:“张翰莼作何状?”吴人无以对。
果若尔,季鹰弃官,不为折本矣。
然莼以春暮生,入夏数日而尽,秋风鲈鱼将无非是,抑千里湖中别有一种莼耶?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匝皆山。
余游时,正值湖水为渔者所盗,湖面甚狭,行数里,即返舟。
同行陶公望、王静虚,旧向余夸湘湖者,皆大惭失望。
译文:①萧山的樱桃、鸷鸟、莼菜都远近闻名,尤以莼菜为美。
莼菜采自西湖,在湘湖浸泡一宿之后才为佳品。
湘湖能浸泡的地方也不多,方圆也就仅几十丈上下。
莼菜的根如荇菜,叶子有点像刚出水面的小荷叶,它的枝丫就像珊瑚,细细的样子又像鹿角菜。
它的嫩茎和叶背部有胶状透明物质,像冰,像白胶,附着在枝叶之间,汁液透明清凉欲滴。
它入口香脆滑柔,有点像鱼髓蟹脂,可是那种清香的味道又绝非鱼髓蟹脂可比。
出水经半天味道就变了,经一天味道全无,与荔枝相比,感觉更要娇嫩脆弱。
莼菜品性即使推崇莲藕与之媲美也不够得当,只有百花中的兰花,水果中杨梅,从异类的角度权且能与之相配。
可惜莼菜生长范围向东不过绍兴,向西不过钱塘江,不能远离这个生长区域,所以世人很少了解这种植物。
我去吴地任职,问吴人:“张翰钟情的莼菜是什么样子的?”吴人回答不上来。
果然这样的话,张季鹰为莼菜弃官归乡,不是太赔本了。
莼菜在暮春时节生长,入夏几天就不再有了。
张翰与秋风鲈鱼并提的,难道不是这种莼菜,或者千里湘湖还存有另外一种莼菜?②湘湖在萧山城外,四周有山围绕。
《与朱元思书》《袁中郎随笔·五泄二》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题)

四、文言文阅读(共15分)【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乙】五泄①水石俱奇绝,别后三日,梦中犹作飞涛声,但恨无青莲之诗、子瞻之文,描写其高古濆薄②之势,为缺典耳。
石壁青削,似绿芙蕖,高百余仞,周回若城,石色如水浣净,插地而生,不容寸土。
飞瀑从岩巅挂下,雷奔海立,声闻数里,大若十围之玉,宇宙间一大奇观也。
因忆《会稽赋》有所谓“五泄争奇于雁荡③”者,果尔,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 暮归,各得一诗。
余诗先成,石篑次之,静虚、公望、子公又次之。
所目既奇,诗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是何等语。
时夜已午,魈呼虎号之声,如在床几间。
彼此谛观,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
(袁宏道《袁中郎随笔·五泄二》[注]①五泄:位于浙江省诸暨市西北世。
泄,瀑布。
②濆(pēn)薄;濆薄,冲激,激荡。
③雁荡:山名。
1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分)(1)泠()泠作响 (2)高百余仞()1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6分)(1)猛浪若奔___________ (2)蝉则千转不穷 ___________(3)横柯上蔽 ___________ (4)但恨无青莲之诗 ___________(5)为缺典耳___________ (6)石色如水浣净 ___________17.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雁荡之奇,当复如何哉?18.两篇文章同为山水小品文,它们在主旨上有何异同?(3分)答案:15.(1)líng (2)rèn16.(1)飞奔的马(2)同“啭”,鸟叫声(3)树木的枝干(4)遗憾(5)罢了(6)洗17.(1)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袁中郎随笔原文及翻译
原文:
少时,偕中弟读书长安之杜庄,伯修出王安道《华山记》相示,三人起舞松影下,念何日当作三峰客?无何,家君同侍御龚公惟长从蒲坂回,云登华至青柯坪,险不可止,逾此则昌黎投书处。
余私语中弟,近日于鳞诸公,皆造其幽,彼独非趾臂乎?然心知望崖者十九矣。
余既登天目,与陶周望商略山水胜处。
周望曰:“闻三峰最胜,此生那得至?”后余从家君游嵾上,有数衲自华来,道其险甚具。
指余体曰:“如公决不可登。
”余愤其言,然不能夺。
今年以典试入秦,见人辄问三峰险处。
而登者绝少,唯汪右辖以虚、曹司理远生、杨长安修龄,曾一至其颠。
然面矜而口呿,似未尝以造极见许也。
余至华阴,与朱武选非二约,索犯死一往。
既宿青柯坪,导者引至千尺㠉,见细枝柴其上,顶如覆铛,天际一隙,不觉心怖。
因思少年学骑马,有教余攀鬣蹙镫者,心益怯,后有善驰者谓余曰:“子意在马先,常恨霜蹄之不速,则驰聚如意矣。
”余大悟,试之良验。
今之教余拾级勿下视者,皆助余怯者也。
余手有繘,足有衔,何虞?吾三十年置而不去怀者,慕其崄耳。
若平莫如地上矣,安所用之?扪级而登,唯恐崄之不至,或坐或立,与非二道山中旧事,若都不经意者。
顷之越绝崖,逾沟,度苍龙岭,岭尽至峰足,地稍平衍。
余意倦,百步一休,从者相谓:“何前捷而后涩也?”余曰:“蹈危者以气,善一而怖十,绝在险也;怖一而喜十,绝在奇也。
吾忘吾足矣,去危即夷,以力相角,此舆卒之长,何有于我哉?”下舂乃跻南峰之颠,与非二席峰头待月。
是日也,天无纤翳,青崖红树,夕阳佳月,各毕其能,以娱游客。
夜深就枕,月光荡隙如雪,余彷徨不能寐,呼同游樗道人复与至颠。
松影扫石,余意忽动,念吾伯修下世已十年,而惟长亦逝,前日苏潜夫书来,道周望亦物故。
山侣几何人,何见夺之速也?樗道人识余意,乃朗诵《金刚》六如偈,余亦倚松和之。
(选自《袁中郎随笔》)
译文:
我年轻的时候,和弟弟袁中道一道在长安读书,到杜庄去,哥哥袁伯修(袁宗道)拿出王安道的《华山记》给我们看,兄弟三人在松影下激动得手舞足蹈,想着哪一天能成为登上华山三山峰的人。
没过多久,父亲和同僚龚惟长从蒲坂回来,说起登华山到青柯坪,(那里)险峻异常,过了青柯坪就是韩愈写遗书的地方。
我私底下对弟弟说,近日于鳞诸位人士,都能到华山的幽深之处,他们难道不是靠自己的脚和手吗?但我心里也知道望着陡立的山边(不敢攀登)的人十人中有九人。
我登上天目山后,和陶周望谈论(天下)山水优美之处。
周望说:“听说华山的三峰山风景最为优美,这辈子哪里能够到达那个地方?”后来我跟着父亲游览武当山,有几个从华山来的和尚,非常详细地说到华山的险峻。
他们指着我的身体说:“像你这样的人一定不能登上华山。
”我对他们的话不满,但(他们的话)却不能改变我(登华山)的心意。
今年因为主持考试之事到陕西去,遇见人就询问三山峰险峻之处(的情况)。
攀登三山峰的人很少,只有汪以虚、曹远生、杨修龄曾有一次到达峰顶。
然而(他们)脸色拘谨、口唇张开(神情紧张),好像未曾因到顶点而被称许。
我到了华
阴县,与朱非二事先说定,得冒死前去一趟。
在青柯坪过夜后,向导带领我们到了千尺,(抬头)看见细细的枝条覆盖在千尺天井上,天井犹如覆盖的锅,天只剩下一条缝,不觉心中恐怖。
于是(我)想到年轻时学骑马,有人教我抓住马颈上的毛,收紧马镫,我心里就更加害怕。
有擅长骑马的人告诉我:“你意念要在马之前,总是嫌马蹄跑得不够快,那你就可以疾驰如意了。
”后来我恍然大悟,试着这样做,非常灵验。
现在教我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上攀登不要朝下看的话,都是在助长我的胆怯。
我手里握着绳索,脚上踩着台阶,有什么好忧虑的?我三十年放在心里而无法忘怀的,就是仰慕华山的险峻。
如果平坦宽阔就如在大地上一样,哪里用得着如此?(这样想之后)我就摸着台阶往上登,唯恐险峻的地方到不了,有时坐着,有时站着,和朱非二聊着华山中的旧闻,好像都很随意似的。
不一会儿(我们)就越过绝崖,越过沟壑,翻苍龙岭,翻过苍龙岭后就到了三山峰峰脚,地稍稍平坦。
我精神有些疲倦,走百步就歇一下,跟随的人就对我说道:“为什么之前走得很快而后来就慢下来了?”我说:“我登上高陡的地方凭借的是勇气,喜欢一鼓作气而惧怕多次停留,只是在于它很险;担心一下子走过而喜欢多次停留,只在于它景色奇特。
我已经忘记了我的脚了,离开了高处到平地,还用力较量的,这是驾车的役夫所擅长的,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日落时才(我们)登上南峰之巅,与朱非二在峰头等待月亮升起。
这一天,天空没有一丝云,青色的山崖和红色的树木,夕阳和佳月,各自都使出他们的能耐,来使游客快乐。
夜深躺到床上,(看到)月光在缝隙中晃动犹如白雪,我(起身)走来走去无法入眠,叫上同游的樗道人又到华山之颠。
松树的影子(随风)扫着石头,我心里忽有所动,想到哥哥袁伯修已经去世十年,而惟长也已经故去,前些日子苏潜夫来信,说周望也去世了,那些喜爱华山的朋友与亲人,为什么这么快就被夺走生命呢?樗道人明白我的想法,就朗诵《金刚》六如偈,我也靠着松树与他唱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