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
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章节题库(第11章 人的毕生发展)【圣才出品】

第11章人的毕生发展一、单项选择题1.霍尔(G.S.Hall)提出的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是()。
[统考2008研]A.白板说B.复演说C.进化说D.成熟势力说【答案】B【解析】霍尔提出复演说来解释儿童的心理发展,他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对人类进化史的复演。
A项,白板说是洛克提出的,强调后天的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项,进化说是达尔文提出的,该理论强调心理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适应功能。
成熟势力说是格赛尔提出的,强调生理成熟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统考2008研] 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答案】D3.胎儿在发育过程中,细胞和组织分化非常迅速,并对环境极为敏感的时期是()。
[统考2008研]A.第1~2周B.第2~8周C.第9~15周D.第21~30周【答案】B4.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统考2008研]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照镜子法【答案】C【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
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的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5.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统考2008研]A.可逆性B.守恒性C.形象性D.互反性【答案】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包括形象性、非逻辑性和自我中心性。
可逆性、互反性和守恒性是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6.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
[统考2008研]A.自主感B.亲密感C.勤奋感D.同一感【答案】D【解析】艾里克森将个体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人格发展任务不同。
①婴儿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人生全程发展)

第14章人生全程发展14.1 复习笔记本章重点1.遗传与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有什么作用?2.婴儿动作发展有什么规律?3.儿童语言是怎样获得的?4.什么是依恋行为?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1.生命的各个时期在人的一生中,个体身心特征的发展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个体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应该表现出与个体年龄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这种社会期待性的行为标准,称为发展任务。
本章依据个体的年龄和主要的发展任务,将人的一生分成八个阶段:产前期、婴幼儿期、儿童早期、儿童后期、青年期、成年期、中年期以及老年期。
2.影响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是指那些与遗传基因联系着的生物有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生理的因素。
环境因素是指个体生存空间所有可能影响个体的因素。
皮亚杰提出了相互作用效应模型,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好的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
3.发展中的共同规律与个别差异个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发展状况和趋势,称为发展的共同规律。
发展的共同规律是从某一群体的平均水平得到的,反映了特定群体共同的发展特点。
个别差异是指发展中的个体在功能特性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多样性。
它显示了个体之间的差异。
4.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1)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几个月或几年)追踪研究相同的被试。
这种研究关注的是某些具体心理特质的变化,如:语言、智力或感知能力。
(2)横断研究。
横断研究是指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每一个年龄组叫做一个“群体”。
(3)群体—连续研究。
这种方法克服了纵向和横断研究的缺陷,具体是:首先在同一时间选定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然后再对各个群体进行纵向追踪研究。
二、身体、动作与感知觉的发展1.出生前(胎儿期)的发展(1)出生前的身体发展个体的生命始于母亲的受孕,即来自母亲的卵子和来自父亲的精子结合形成受精卵。
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

心理学第四讲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伴随着人们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不同阶段。
心理学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和建议。
本文将探讨人生全程中的身心发展,并重点讨论婴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这五个阶段。
一、婴儿期:塑造身心基础在婴儿期,婴儿的身心发展主要集中在感知、运动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上。
通过感受和触摸,他们开始了解周围世界的基本特征,并逐渐发展出对物体的辨别能力。
此外,婴儿的运动技能也在这个阶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们可以坐起来、爬行、站立并尝试行走。
同时,他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语言的声音,为日后的语言发展奠定基础。
二、儿童期:认知与社会发展儿童期是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认知方面,儿童开始发展出逻辑推理和概念形成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此外,他们也开始构建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在社会方面,儿童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与同龄人建立友谊。
这一阶段的经历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青少年期:身份和独立性的探索青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个体开始形成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和性别上的变化,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外貌产生了强烈的关注。
同时,青少年开始对自我进行审视和探索,试图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生活目标。
他们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并开始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四、成年期:责任和成熟进入成年期,人们面临着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在这一阶段,他们开始从事职业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并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
同时,成年人也经历着心理和情感上的成熟,他们学会了处理复杂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此外,成年人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如工作压力、婚姻压力等,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和应对策略变得尤为重要。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考纲)

教育基础知识考试说明教育学中学部分(考纲)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说明(中学)《教育基础知识》Ⅰ.考试性质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是为全省教育行政部门招聘教师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 其目的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录用教师提供智育方面的参考。
各地根据考生的考试成绩,结合面试情况,按已确定的招聘计划,从教师应有的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因此,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应当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
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第一部分教育学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识记1、“教育”的概念,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一)识记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4、教育功能的演变(三)运用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发展战略】第十四章 人生全程发展

人生全程发展
主讲人: 武 萌
四、毕生发展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横断研究(cross-sectional research)
在同一时间内,研究不同年龄的被试。其中每一 个年龄组的被试叫做一个“群体”。
例:研究大学生的社会性成熟过程。
优点:
避免了纵向法时间过长、耗资较多和流失被试 的不足
缺点:
不同的群体受环境的影响可能不同,所以他们 人生之全程间发可展 能无法比较 主讲人: 武 萌
人生全程发展
主讲人: 武 萌
一、胎儿期的发展
(一)出生前的身体发展 三个时期:
胚芽期(0-2周): 从单细胞分裂形成细胞团,着床于子宫壁。
胚胎期(2到8-12周): 产生主要身体系统:心脏搏动,脑部、肾
脏和消化道结构、头颅、眼睛、耳朵、嘴及四肢, 性别已经分化。
胚胎期最容易受到环境的伤害,各种生理缺 陷(聋、哑、盲等)以及流产主要发生于这个时期。
下表是人生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人生全程发展
主讲人: 武 萌
各个时 期名称
时间段 主要发展任务和发展特点
产前期 受精-出生 生理发展
婴幼 儿期
儿童 早期
身体成长和动作发展 出生-3岁 社会性依附:亲子关系
初步的认知能力、语言发展
力量增加、粗大和精细动作发展 3-6岁 认知发展:创造力、想象力
社会性发展:自我意识
• 两种观点的分歧:
古希腊哲学家
近代(20C)
柏拉图 “天性观”
亚里士多德 “教养论”
结构主义 强调遗传
行为主义 强调环境
人生全程发展
主讲人: 武 萌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 皮亚杰——交互作用效应模型
人的一生各个发展阶段课件

儿童期的孩子开始形成自我意识,认识到自己是 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社会性增强
儿童期的孩子逐渐具备社会性,开始关注他人, 学习与他人相处和合作,形成初步的人际关系。
情绪表达丰富
儿童期的孩子情绪表达丰富多样,喜怒哀乐都表 现得淋漓尽致,需要家长和教师的理解和引导。
03
青少年期(13-18岁)
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尝试和错误,逐渐学会解决问 题,如堆叠积木、找到隐藏的玩具等。
情感和社会发展
依恋关系
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 亲)建立深厚的依恋关系, 形成安全感的基石。
情绪表达
学会通过表情、声音和动 作表达基本情绪,如喜怒 哀乐。
社交技能
逐渐学会与其他婴儿互动, 分享玩具和注意力,为日 后社交技能打下基础。
人的一生各个发展阶段课件 为标题创作一份ppt模版
汇报人: 11-13
contents
目录
• 婴儿期(0-3岁) • 儿童期(4-12岁) • 青少年期(13-18岁) • 成年期(19岁及以上)
01
婴儿期(0-3岁)
身体发展
01
02
03
生长迅速
婴儿期是生长速度最快的 时期,身长、体重均有显 著增长。
性。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提升某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和社会发展
情感成熟
成年期是情感成熟的阶段,个体更加懂得如何处理复杂情绪和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更加内 敛和稳定,具备更强的情感调节能力。
社交网络的建立
成年期是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工作、社交活动和家庭生活,个体建 立起丰富多样的人际关系,形成自己的社交网络。
人生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PPT教案课件

第6页/共62页
外职业生涯
n 主要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 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 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内职业生涯
n 主要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 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 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
第7页/共62页
内、外职业生涯的关系
潜能评测的主要功能
n 职业趋向评测
不同职业对人有不同的人性要求,从个性特征的 角度说明他适合的职业,帮助了解自己人格特征及这些特 征与一些职业的关系。
n 职业素质测试
评价自身优势能力品质,看看适合从事哪些职业 活动。
n 职业知识测试
自身所具备的知识的水平。
n 职业心理测评 第28页/共62页
职业心理健康体检、性格测试,职业心态指导。
23-29岁
进入成年阶段 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工作目标,面对第一次事业成功或失败 的阶段。
29岁-32岁 改变适应阶段 个人的事业逐渐成熟,许多人通过更换工作来调整生活方式,确定 和强化个人的价值及生活方向。
32岁-39岁 事业前进阶段 工作是个人生活的最主要项目,工作能力达到最高峰,但常常遇到 家庭的压力和重新适应社会变化的困难。
第21页/共62页
目标的作用
3%的人 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那些占3% 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 自己的 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 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 社会各 界的 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创 业者、 行业领 袖、
社会精英。
10%的人 有清晰的短期目标
那些占10% 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 在社 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 些短期 目
普通心理学 14人生全程发展共64页PPT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பைடு நூலகம்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普通心理学 14人生全程发展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人生全程发展一、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生平让.皮亚杰(1896-1980)生于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专家。
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
11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的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曾荣格指导下研究精神分析学说,还在比纳测验中心研究儿童智力测验。
对儿童在测验中的一些看来似乎可笑和错误的回答感兴趣,因此开始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学问题。
1969年,73岁的皮亚杰接受美国心理学会授予的卓越科学贡献奖,是第一个接受此奖的欧洲人。
认为皮亚杰的心理学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是独树一帜且经得住考验的里程碑。
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专著50多部,主要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判断与推理》、《儿童的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慧起源》、《发生认识论原理》等。
(2)认知发展阶段理论①感觉运动阶段——儿童思维的萌芽(0-2岁)在最初的几个月中,婴儿的大部分行为都是以天生的动作为基础,主要是吸吮、观看、抓握、推等动作。
这些动作逐渐扩展,逐渐开始包含认知活动,例如认知到行为的结果。
最重要的是发展起客体永存性:指儿童理解了物体可以独立于他们的行为和知觉而存在或活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最大进步是对不在眼前的物体有了更好的心理表征。
其特点是自我中心(egocentrism),即他们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例如三山问题。
还表现出中心化(centration),即注意力很容易被物体鲜明的知觉特征所吸引的倾向,典型例子是不能理解守恒。
还表现为思维不可逆。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开始心理运算,即在心灵中产生逻辑思维活动。
如果看见A比B高,B又比C高,那么他会说,A最高。
思维是可逆的。
但是,如果用语言描述,则不能分辨。
七岁已经学会守恒。
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思维变的抽象,可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脱离具体形象。
2.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是弗洛伊德女儿安娜.弗洛伊德的学生。
他提出,个体必须成功的通过一系列共八个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psychosocial stages),每个阶段都会出现一个主要的冲突和危机。
如果能够顺利解决每个阶段的冲突,通过这些阶段,就能获得很好的发展。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5岁):儿童通过与父母的交往建立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
(2)自主对自我怀疑(1.5-3岁):探索和操作能力扩大,自主性成为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的感受,过多约束和批评导致自我怀疑,要求过高导致阻碍儿童征服新任务的坚韧性。
(3)主动对内疚(3-6岁):主动产生智力和运动行为,要么产生自主自信,要么产生内疚,感到没有能力进入成人世界。
(4)勤奋对自卑(6-12岁):系统发展各项能力,使自己感到有能力,如果失败,则产生自卑。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主要任务是获得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将要去向何方,在社会中处于何处的这样一种感受。
自我认同感是在应付许多选择中形成的:我想要什么职业?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何政治价值?我是谁?我的位置在哪里?必须建立基本自我认同感,否则就对自己成年的角色感到困惑。
这一阶段是童年迈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
职业的选择是自我认同感建立的重要标志,因为它标志着对个人能力和兴趣的了解和肯定,对其它现实选择的了解,以及选择和实现选择的能力。
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可以分为四种水平:认同感混乱:个体对认同问题不做思考和无法解决,对未来的方向不能澄清。
提前结束:获得了自我认同感,但这种认同感不是自己找到的,没有经历危机。
延缓偿付:经历了认同危机,正在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并正在寻找答案。
认同感获得:找到特定目标、信念、价值,确立了个人承诺,解决了认同问题。
结果发现,在12-18岁之间的很多个体属于混乱和提前结束,到21岁之后,大部分个体才达到延缓偿付水平并获得稳定的认同感。
男女相似,但女性更在乎性、性别角色以及家庭何职业之间的平衡。
(6)亲密对孤独(20-24):亲密感是一种对他人承担性爱、情感及道德承诺的能力,可能出现在恋爱关系和朋友关系中,要求坦率、勇气、伦理感,往往要牺牲一些个人偏好。
亲密感是成年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
(7)繁殖对停滞(25-65):建立亲密关系的人有能力把注意力转向再生力,也就是功成名就,进而培养子女和下一代的其他人。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会经历中年危机。
就像《卧虎藏龙》里的李慕白。
(8)自我整合对失望(65岁以后):成人后期有一个整合时期,个体将自己的生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回顾。
如果度过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生活,个体在老年时就会感到幸福快乐。
然而,老年人会遇到很多困难。
二、从婴儿到童年1.社会性发展(1)依恋:婴儿和儿童于主要看护人之间建立的亲密的情感关系叫做依恋(atachment)。
因为儿童不能养活和保护自己,因此最初的功能是保证生存。
婴儿和母亲的亲近、母亲的回应等共同促使依恋的形成。
陌生人情境实验是广泛使用的测评依恋的方法。
标准程序:母亲儿童一起进入有玩具的陌生房间。
母亲在场,儿童被鼓励探索玩具。
陌生人进入并接近儿童。
母亲离开,返回,陌生人离开。
记录儿童与母亲分离和重逢时的行为。
发现三种依恋类型:安全依恋型:母亲离开时忧伤,母亲回来后寻求亲近安慰。
不安全依恋-回避型:儿童显得冷淡,母亲返回后主动躲开母亲。
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母亲离开后极为不安,焦虑。
母亲返回后也不能安静下来,对母亲表现出生气和抵制,同时又有接触的需要。
安全和不安全依恋能够有效预测儿童以后在很多情境中的行为。
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多经历社会性焦虑更不受欢迎。
(2)接触性安慰儿童从依恋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依恋?早期认为是父母提供食物,这较碗柜理论。
但哈洛认为婴儿可能会依恋给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
把幼猴放在笼子力,里面两个假的母亲,一个是用钢丝编制,有奶瓶可以喂奶,一个是用柔软的织物编织成的,也可能有奶瓶喂奶。
结果发现,不论由哪个母亲喂奶,幼猴几乎全部时间都依偎在布母亲跟前。
说明,提供温暖而不是食物才建立了依恋。
能在假母亲处获得安全感吗?实验中,把动物放在一个奇怪的屋子里,由一个巨大的机械怪物,结果幼猴全部在恐惧中奔向布的假母亲,并紧紧依偎。
因此,布的假母亲可以带来安全感。
尽管幼猴有一个布母亲可以依靠,但还是不能正常发展,后来出现异常反应和古怪行为,包括不合作、攻击行为和性反应缺失。
因此布母亲也不能代替真正的母亲。
其它的研究发现,婴儿和儿童被剥夺了接触性安慰,出现种种问题:身体发育出现种种问题,容易得病,不能对伤心同伴做出适当反应。
可以说,即使是虐待儿童的家庭,也比没有家庭好得多。
2.性别角色的获得儿童在早期还没有任何解剖学知识之前就被告知,社会中有两类人,男性和女性,而且意识到男女是不同的。
性别角色如何获得的?一种观点认为,性别角色是由文化塑造的。
父母在描述子女时,对男孩和女孩的词就是不同的。
女孩,小的,精致,美丽,娇弱。
男孩,解释、健壮、敏捷等。
实际上没有什么区别。
穿不同的衣服。
鼓励玩不同的玩具。
但是,也有人认为,文化不能解释一切。
男孩更多的是同一个人玩的时间短,跟更多人玩,而女孩更多的更少数人玩更长的时间。
3.道德发展很多时候,我们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判断自己的行为。
道德是一个关于人类行为正确与否的信念、价值和深层判断系统。
社会要求儿童掌握成人世界的道德体系。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的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的心理学家。
它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他认为,道德是由种种规则体系构成的,道德的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对人类关系中平等、互惠的关系。
他以独创的临床研究法(谈话法)为研究方法,给儿童讲包含道德价值内容的对偶故事,然后在观察和实验过程种提出一些问题,分析儿童的回答,尤其是错误的回答,从中找出规律,揭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的阶段及其影响因素。
对偶故事举例:在研究儿童对过失行为的判断时,向儿童叙述了下面一则故事,然后要求儿童回答问题并说明理由。
A.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近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取,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只杯子全撞碎了。
B.一个叫亨利的男孩,一天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
但是果酱放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碎了。
问题:这些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这两个孩子哪一个问题更严重,为什么?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经历了从自律倒他率的过程,在此之前,还经历了一个具有自我中心的规则概念的阶段——前道德阶段。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皮亚杰认为,5岁幼儿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引起事情的结果只有朦胧的了解,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他只做规定的事情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
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不道德的。
他律阶段5-8岁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道德认知一般是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不考虑动机。
自律阶段9-11岁是自律阶段,不再无条件服从权威,但还不成熟。
(2)柯尔伯格的道德推理阶段柯尔伯格继承的皮亚杰的理论。
在研究中,给被试很多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处于两难境地,从而使不同的道德原则处于针锋相对的境地:故事:海因茨的妻子得了癌症,只有一种药能挽救她的生命,这种药是本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现的,但药剂师所要的价格是制这种药的成本的十倍。
海因茨没有办法,只好闯进药店,偷走了药。
问题:海因茨应该不应该偷药呢?为什么?他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他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吗?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否重要?为什么?他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仔细回想故事中的情境,你认为他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根据做出判断的理由,认为存在三个主要的道德推理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每一水平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①前习俗水平道德:幼儿园和小学低中年级,儿童遵守规范,但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结果与自身的厉害关系。
又分为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药避免他,因而服从规范。
对于偷药,只从偷药的后果考虑问题,认为不能去偷药,因为抓住会坐牢的。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好坏按行为后果带来的赏惩决定,得赏的就好,受罚就不好,没有主观标准。
或者对自己好就好。
认为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点就不行吗?”②习俗水平的道德:小学中年级以上,一直到青年、成年,个体把权威的标准加以内化,意识到团体的规范,并付诸实践。
分为两个阶段: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个体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