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活幼口议》版本、作者考与学术思想评析

鞭: 臻 鞭 鬻 搿 瓣 鹫 埘董 薯 蛰 警
i
《 活幼 口议》 版本 、 作者考与学术思想评析
陈 玉 鹏
( 上 海 中医药大 学 , 上海 2 0 1 2 0 3 ; 福建 中医药大 学 , 福建福 州 3 5 0 1 2 2 )
指导: 严 世 芸
摘
要
《 活 幼 口议 》 为成 书 于元 时 期 重要 的一 部 儿 科 专 著 。 作 者 演 山省 翁 , 约 为 南 宋 晚年 到 元 代早 期 生活 在 江 南 一
史・ 列传 第 五 十 九》 记载 , 李实“ 景泰初 , 为 礼 科 给 事 中 … …是 年 十月 进 右 都 御 史 , 巡抚湖广 , 五 年 召还 ” , 序言时间为“ 景 泰
四年” . 则该 抄本应作于 1 4 5 3年 , 而版本源 流则应早 于 1 4 4 9 年, 比明嘉 靖 本 早 , 惜 此 本 残损 程 度 较 大 , 且卷数残缺。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俑 者 是 近 代 日本学 者 丹 波 元 胤 , 他 在 日抄 本 《 活 幼 口议 》 后
跋及《 中 国 医籍 考 》 中, 称该书为“ 元・ 曾世 荣 撰 ” , 此 后 诸 多 学
书馆 藏 有 手抄 本 1 册, 不分 卷 。
明嘉 靖 本 为 现 存 较 早 刊 本 ,缺 卷 一及 卷 二 部 分 内容 , 所 幸 缺 文 由范 行 准 抄 补 , 故 尚 称 完 整 。卷 首 有 书林 静 斋 叶 一 兰 序. 序 中 言及 作 者 称 “ 省翁” 。 日本 抄 本 与 明 本 相 较 , 有数处大段 文字脱漏 , 计 为 卷 三 “ 议明道” 一节 、 卷 七 自“ 心部所 主” 至卷末 、 卷 十 三 自“ 益 神 定 志丸” 至卷未三段 , 且抄 本全 文俗 字 、 异体字 、 别字较 多 , 阅 读
惊风学说源流学术争鸣

惊风学说源流学术争鸣【摘要在探究大量中医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将历代医家就惊风学说的学术观点和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进行探究和整理,较完整地反映了惊风学说的源流和争鸣,有利于中医儿科学术的提升和发展,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
【惊风学说;学术争鸣;源流;小儿惊风的治法和方药自惊风立名之后,宋《太平圣惠方》所列急慢惊风的治法方药多有混淆,以金石重坠及祛风之剂为主。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首倡摘要:“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同时指出“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
不过从《小儿药证直诀》所列30余首治惊风方剂来看,仍未脱世俗之见,其中金石脑麝、朱砂水银、牵牛全蝎之类重坠、窜烈、峻下之品甚多,因此后世医家怀疑是否为钱乙用药之本意。
钱乙用药以柔润著称,在对急惊阳盛之证的治疗上,主张用利惊丸,“以除其痰热,不可和巴豆及温药大下”。
闫孝忠在《闫氏小儿方论》中对钱乙的惊风之论有所补充,他说摘要:“治小儿惊风,痰热坚癖,能不用水银、轻粉则便,如不得已用之,仅去痰即止,盖肠胃易伤,亦损口齿。
”治急惊风,“当其搐势渐减时,和镇心治热药一、二服,候惊势已定,须臾以药下其痰势,心神安宁即愈”。
治慢惊风,“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
每用理中丸以温其中,以五苓散导其逆,连和数服,兼用异功散等温药调理之。
……若已虚损,宜和附子理中丸,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惟多服乃效”。
金液丹即硫黄一味,温肾回阳。
宋·刘昉《幼幼新书》首次较为具体论述了慢脾风的证治方药,认为慢脾风的治疗以醒脾、健脾、去涎熄风为原则,常用方剂如玉诀醒脾散、手彬银白散、郑愈醒脾散等。
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认为惊风不惟热极生风,“寒暑燥湿之极亦能生风”,“痰涎壅闭而作搐”,治疗提出“当去痰涎,次固元气”,先服芎竭散,并用手法去寒痰冷涎,次服没珠膏,后服益真汤,助服前朴散。
元·张从正《儒门事亲》也主张先用吐涎之药,后服清凉坠涎之品。
periodical__gszy__gszy2009__0903pdf__090304

1养胎护胎,优生优育 胎儿期保健,我国古代称之为“养胎护胎“胎养胎 教”,历来认为这是儿童保健的第一步。先天之本,是一生的 根基,胎儿保健,对于后天体质强弱、智力高下、疾病寿天, 有着深远的影响。胎儿期间,母体与胎儿息息相关,正如《格 致余论・慈幼论》所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 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所以,胎儿的强弱,禀受 于父母,胎儿期保健,必须依靠胎前及妊娠期孕妇的保健来 实现。我国汉代《大戴礼记・保傅:》关于‘‘文王胎教”的记载, 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已有做好胎养胎教能使小儿健康聪慧长
万方数据
自两 一‘盖20D9年第22卷第3期G删H如w删矿嘲2DD9
科学方面造诣很深,并有不少创新。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著作有《活幼心书》和《活幼 口议》等传世。他的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指导有深
刻的意义。
yDf.22Ⅳo?
3哺育小儿,饥饱有度 曾世荣十分重视小儿疾病预防,他强调:“与其病后求 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f电认为小儿吃得过饱或穿得过暖, 非徒无益,反而有害,足以成为致病因素。有的父母只要听 到孩子啼哭,便误以为是饥渴所致,遂遽哺之以乳食,强之 以杂味,不亦多乎!有数岁者,娇惜太过,不问生冷甘肥,听 其贪食,岂能知足!爱之实以害之,遂伤脾胃,不吐则泻,或 成疳积浮肿,传作异证,此则得于太饱之故。有的父母,唯恐 孩子受寒,有遇清朝薄暮,偶见阴晦,便加以厚衣重衾,或近 于红炉烈焰,又且拘之怀抱,唯恐受冷。及长成者,所爱亦复 如是,遂致积温成热,热极生风,面赤唇红,惊掣烦躁,变证 多出,此乃失于太暖之散。“这种饱食厚衣的方法,名日“爱 之,其实害之。” 4继承前人,论治惊风 曾氏对多种儿科疾病症候分类治法做了精炼翔实而具 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对急惊风有较详细论述。惊风是小儿时 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 风”。在古代属四大儿科要证之一,由于来势急暴,变化迅 速,因此也是一种“恶候”。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惊候的 记载,至《太平圣惠方》首见惊风之病名,并有急、慢性之分。 该书指出:“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 邪所乘,干于心络所致也。心者,神之所舍,主于血脉,若熟 盛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搏,故惊 而不安也,其候偏身壮热,痰涎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抽瘛, 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是也。”书中对急惊风的症候有详尽的 描述,对其病因病机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嗣后,钱乙《小儿药 证直诀・脉证治法》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本着五脏之论,以 “心主惊、肝主风”为惊风的发病基础,进一步指出急惊风的 病位在心肝,慢惊风的病位在脾胃,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 合温补”的治疗原则,对急慢惊风从阴阳属性、病理转归及 治疗原则诸方面,作出了创见性的论述,规范了后世对于急 慢惊风的分类辨证。曾氏在此基础上将急惊风归纳为“痰” “热“惊”风”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 “视√\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报龙丸、 镇惊丸等治疗惊风,沿用至今。 5四句七言,传诵医理 医学知识的普及需要多种途径,四句七言歌诀就有助 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曾氏将小几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四句 七言歌诀,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应 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抱龙丸,曾氏言:“抱龙星麝竺雄黄, 加入辰砂痰热尝,琥珀抱龙星草枳,苓淮参竺箔朱香,牛黄 抱龙星辰蝎,苓竺腰黄珀麝僵,明眼三方凭选择,急惊风发 保平康。”字句简练,易于传诵。 6规范职场,大医精诚 曾氏强调,热爱幼儿,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儿孙看待。曾 世荣78岁时曾为自己的画像题诗说:“涉历风波老此身,业 医惟务体诸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念融为四海春。”这是他 一生热爱幼儿的真实写照。廉公亮在《活幼心书》序文中说: “育溪曾德显,儒家者流,明小方脉,幼幼之心,不啻父母仁 人之用心也。俾后人亦能推此心以及人及物,则活幼之心为 无穷也。”另外,曾氏对患儿不分贵贱贫富,全都一视同仁:
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 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 •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用药注意点 • 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
33
明清时期痘疹专著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 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
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共论证200余种。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 伤科病证70余种,为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 了重大贡献。
26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有《育婴家秘》4 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 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
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 “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 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 养阴法见长。
24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 书》3卷、《活幼口议》20卷。
其学术特点:
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
17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立了异 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 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 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18
学术观点的对立
寒凉派 山东省东平县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的经验 私淑钱乙,钱乙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序
40
中医儿科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在剂型改革方面研制出了一批新剂型 儿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齐世荣先生史学思想述评

齐世荣先生史学思想述评作者:徐蓝《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2日11版)齐世荣先生是我的业师,我学术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他的心血。
如今恩师驾鹤西去,弟子悲痛万分!齐先生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世界史大家,中国世界史学界的领军人物,对中国世界史学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现整理先生的重要史学思想,作为对先生的永久怀念。
限于篇幅,仅从三个方面予以介绍。
一、世界通史与世界现代史齐先生长期从事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虽着重于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但对世界通史、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也颇有造诣。
在多年的治学实践中,他对世界史和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
先生认为,世界史是古老的历史学中的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的分支学科。
这门学科在我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建立起来的。
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历史学也是先有国别史、地区史,然后才有世界史。
人类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日益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而欧洲由于其二战后的整体衰落,“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体系也开始面临严重挑战,因此直到此时,撰写世界史才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先生还认为,尽管世界史作为历史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中外史学家对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意义等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但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世界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研究世界历史,应运用全球观点(或称世界全局观点)去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全球观点去看待某一地区、国家、民族在整个世界史中的地位;世界史的主要内容应是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和世界各地的相互关系;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将会导致灾难;撰写世界史可以有多种范式或角度。
世界现代史是齐世荣先生的专攻对象。
他认为,现代指的是大约从20世纪初到今天的这段时间。
中西医临床儿科学第一章绪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特点:崭新时期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痧、痘、惊、疳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病毒性肺炎、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秋季腹泻等。
医学教学方面:
整理500多种古医籍
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
成立中医院校,招收各层次学生
01.
02.
03.
重点医家:孙思邈—《千金方》60卷
“少小婴孺方”2卷列于卷首
小儿疾病分门别类:九门
《备急千金要方》列方325首,《千金翼方》载方75首,共列方400首----是我国最早的小儿杂病著作。
宋、金、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
01
特点:成立期
02
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最早痘疹专著
南宋刘肪《幼幼新书》40卷,宋代最大的儿科巨著。最早记载小儿虎口三关查看指纹的方法
03
重点医家:儿科之圣—宋•钱乙。其学术经验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系门人阎孝忠编辑撰成) 8点贡献: 1)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2)诊病6种脉; 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4)重视望诊,“面上症”、“目内症”; 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7)把“疳”列为脾胃病; 8)善于化裁古方
解剖结构的直观化
诊断技术的现代化
用药途径的直接化
危重急救的速效化
预防保健的规范化
三、西医儿科学的优势
复习思考题
简述西医儿科学的优势
第三小节
第三节 中西医儿科临床结合的切入点
01
02
03
04
05
病证结合,辨病病证
病因结合,审因求治
病机结合,阻截病势
机理互释,凭变立法
曾世荣儿科望诊经验浅析

性 的寒 热 虚实 关 系密切 ,观察 患 儿 的动静 姿 态 异常 , 可 以判 断病性 的阴 阳、寒热 、虚 实 。《 幼 口议 》卷 四 活 议 初 生牙 儿证 候 二十六 篇 中有 一 十八 证 为通 过 察看 患 儿 姿态 来 分辨 疾病 ,如 议 夜啼 ,云 :啼而 不 哭 是烦 , 哭 而 不啼 是躁 。若儿 啼哭 ,胸膛仰 突 ,首反 张 ,喜 灯 者 ,心 经 有热 。若 儿 啼哭 ,头 低 身 曲 ,眼 闭肚 紧 者 , 脏 腑 留寒 。又 如议 急惊 风 证候 ,首次 详述 惊 风 八候 概 念 ,即搐 、搦 、掣 、颤 、反 、引 、窜 、视 八种 病 理 姿 态 。对 临床惊 风 的诊 治有 重要 意 义 ,得 到后世 医家 的
徐金星
关 键词 : 曾世 荣;名 医 经验 ; 中医诊 断学 ; 中医 儿科学 ;望 诊 d i 036 /i n17-7 9 0 1 3 0 o:1.9 9 .s.622 7 . 1. . 7 js 2 20 文章 编号 : 17.79 (0 1 2 -0 80 622 7 2 1)・30 1—2
◎健 E现 哼 D MMI EOS DD代 IEC CRE IT NA N
脏双源 C T提示 :冠脉一支狭 窄 6 %,现 感胸背 闷痛 , 5 心悸气 短 ,咽 间若堵 , 口不 苦 ,夜寐 一般 ,大便溏 ,舌 淡暗苔 薄 白,脉弦细 ,间呈歇 止之象 。心气虚 为本 ,痰 瘀痹 阻心脉 ,遂 使冠脉狭 窄 ,而血行 不畅 ,则 心失所养 而搏击 失序 ,拟 益气养心 ,豁 痰化瘀 ,佐 以疏肝 解郁 以 畅通 心脉 。白参 lg O ,瓜蒌皮 lg O ,柴胡 l g 郁金 lg O, O, 九香 虫 5 , g 五灵脂 lg 三七 参 5 , O, g 琥珀 5 , g 甘松 lg O, 丹参 2 g 0 ,炙远志 6 ,桂枝 8 ,炙甘 草 lg g g O ,清半夏 lg O ,薤 白 1g 2 。3月 2 5日 2诊 :上方 从心肝论 治 ,药 后咽堵 及胸 闷痛 减轻 ,仍 有心悸气 短之感 ,但 脉弦细 , 匀齐 ,舌淡苔薄 。上方加龙 骨 3 g 0 ,黄芪 2 g 0 ,5剂 。4 月 6日 3诊 :药 后相安 ,一周 内心悸 只发一次 ,短时 即 止 ,无 胸 闷,夜寐 安,大便转 正常脉之无序 关乎五脏 ,资始 于 肾,资生 于脾 ,治节于肺 ,约束 于肝 ,统辖于 心,然 恒 以 肾为关键 。故宜作相应 更易 。再拟 原法 出入 ,白参 lg O ,瓜蒌皮 lg O ,柴 胡 lg O ,郁金 lg O ,九香 虫 5 ,茯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
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曾世荣(约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
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
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31年(1294年)撰成《活幼心书》3卷,刊行于世。
另著有《活幼口议》20卷,论述儿科医理。
曾世荣从医60余年,尤精于儿科。
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
《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
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
”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
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
(1)胎病作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
(2)胎气蕴热。
“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
”(5)胎病结热。
“儿在胎中,母失调理,恣纵饮食,不加将护,蕴热颇久,乃至降生,热气隐蔽,传入于里,遂作闭结,其结由热极得之,大便不通利,冲心腹胀,脐突撮口。
”(6)胎病卫热。
“儿在胎中,母伤和气,饥饱劳役,神疲力倦多矣,其有不劳役者,即有忧愁思虑,役乎其中,动之真气,攻之虚邪,于乱神魄,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当昏困,腹急气鹿,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痍,热发早晚,精神少具。
”(7)胎病潮热。
“儿在胎中,母曾发作子疟,或是因患瘴气,母或饮酒无厌,或是冒风伤暑,热入经络,有伤荣卫,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阴阳不解,初生嫩弱,血气不和,热作潮来。
”曾世荣对于上述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不宜、外感六淫等导致婴儿发热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2 望诊要精观形气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
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看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
他在《活幼口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
”同时在望诊中,认为“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并指出“观形气”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活幼口议》对小儿望诊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分别从“五脏五色本立”、“分定五位所属”、“五脏伏敌喜伤”、“面中气色忽现”、“五脏分部定位”等方面论述。
其中“五脏五色本立”叙述了五脏所主五色及五行生克、五位生本相临、五脏胜伏相交等内容。
“五脏伏敌喜伤”则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叙述了五脏伏敌喜伤及所主疾病。
此外,形体之外重视气色,曾世荣认为“小儿虚实有非系肥瘦,而系乎气色”。
他认为望诊不应只限于外部形态,而应重视气色。
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有肥而气怯,瘦而气壮,气怯则色必嫩,其为虚可知矣;气壮则色必盛,其为实可知矣”。
3 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曾世荣精研脉证并以脉统证。
对小儿脉诊很有研究,提出了“三部五脉”说。
即:“小儿三部,面看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为二部,寸口一指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
”此外,在《活幼心书》中写道:“叔和《脉经》曰:孩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乃以八至为平。
及观张氏《脉诀》云: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为平。
余尝指下审之,果一息六至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数脉,主发热作惊。
由此而论,则脉之微妙,不可不察,学者当审而切之,庶无错误。
”可见曾世荣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一息六至是平脉,八至为数脉,实为发热作惊之病脉,从而纠正了自晋·王叔和的《脉经》以来认为孩童脉搏一息八至为平脉的讹误,发展了儿科脉诊,对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曾世荣在重视小儿望诊和强调以脉统证的同时,对小儿指纹进行认真的研究。
其在前人指纹诊法的基础上,对小儿食指络脉形态进行拓展,将其归纳为13种脉形,即“流珠形”、“环珠形”、“长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里形”、“弓反外形”、“枪形”、“鱼骨形”、“水字形”、“针形”、“透关射指面”、“透关射甲”,且附有脉形图,进一步扩大了小儿食指络脉的主病范围。
4 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五软系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护导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出现头项、手足、肌肉和口痿软无力的病证。
俗称“软瘫”,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患,多见于五、六岁以内的幼儿。
肌软则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不高、抬之不久;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手软则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脚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
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软”的名称,并具体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
其病因多为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又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生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药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比如诸阴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
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足,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
治疗上强调健脾补肾复元,并以调元散治疗。
后世医家对“五迟”、“五软”的研究无不是从曾世荣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
曾世荣对小儿颅囟及脑很重视。
《颅囟经》中虽有“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的记载,但语言较晦涩。
曾世荣在《活幼口议》中进一步阐发:“颅囟者,乃精神之门户也,关窍之橐龠也,上下贯通,百会相通,七孔应透,五脏所籍,泥丸之宫,魂魄之穴……”将头、脑、神三者的关系阐述清楚。
宋向元解释“泥丸”即脑,这样曾世荣的认识要早于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近300年,并清楚地认识到肾与脑髓的关系,正如其解释解颅的原因时所谓:“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不满,故不全也。
”x【摘要】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
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曾世荣(约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
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
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31年(1294年)撰成《活幼心书》3卷,刊行于世。
另著有《活幼口议》20卷,论述儿科医理。
曾世荣从医60余年,尤精于儿科。
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
《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
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
”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
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
(1)胎病作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
(2)胎气蕴热。
“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