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 17_1 勾股定理(2)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近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近年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 第2课时 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7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八年级数学下册17.1 勾股定理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应用1。

能运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解决实际问题.2.在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25页至27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探究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

2的线段是直角边为正整数1,1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3。

13的线段是直角边为正整数3,2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自学反馈1。

如何画出长2,5,7的线段.2.在数轴上画出2,5,7的线段。

活动1 小组讨论例1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3的点。

解:利用勾股定理,可以得出,长为13的线段是直角边为正整数2,3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1)画数轴,取点A,使OA=3;(2)过点A画数轴的垂线a,在a上取点B,使AB=2。

(3)以点O为圆心,OB的长为半径作弧,弧与数轴的交点为C。

点C13例2利用勾股定理在数轴上画出表示1,2,3,4…的点.活动2 跟踪训练1.在Rt△ABC中,∠C=90°.(1)已知:a=9,b=40,则c=41;(2)已知:a=6,c=10,则b=8;(3)已知:b=5,c=13,则a=12;(4)已知c=n2+1,b=2n,则a=|n2-1|.利用勾股定理,(1)是已知直角边求斜边.(2)(3)是已知斜边和一直角边求另一直角边。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2 勾股定理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2 勾股定理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学年)

八年级数学下册17.1.2 勾股定理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17.1.2勾股定理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17.1.2 勾股定理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17.1。

2勾股定理预习案一、学习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3。

培养良好的思维意识,发展数学理念,体会勾股定理的应用价值。

二、预习内容1.阅读课本第25—26页2.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c=(或c=)变形:2a=(或a=)2b=(或b=)3.对应练习:填空题:在Rt△ABC,∠C=90°,⑴如果a=7,c=25,则b=;⑵如果∠A=30°,a=4,则b= ;⑶如果∠A=45°,a=3,则c= ;(4)如果b=8,a:c=3:5,则c=.3.三、预习检测1、在Rt△ABC,∠C=90°,a=8,b=15,则c= 。

2、一个高1.5米、宽0。

8米的长方形门框,需要在其相对的顶点间用一条木条加固,则需木条长为。

3、有一个边长为50dm的正方形洞口,想用一个圆盖盖住这个洞口,圆的直径至少为__________(结果保留根号)4、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10cm,第三边长为16 cm,那么第三边上的高为( )A、12 cmB、10 cmC、8 cmD、6cm探究案一、合作探究(9分钟),要求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进行先自主学习再合作探究、讨论。

八年级数学下册17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17勾股定理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勾股定理课型: 新授课上课时间:课时: 1【学习目标】a)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b)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c)利用勾股定理,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长。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和体验勾股定理。

难点: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

【授课时数】四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相传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特性。

是什么呢?我们来研究一下吧。

阅读教材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材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请用语言描述你发现的特点。

2.等腰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满足这种特点?你能解决教材P65的探究吗?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2.我们如何证明你得出的结论呢?你看懂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了吗?动手摆一摆,想一想,画一画,证一证吧。

二、合作探究a)教材习题第1题。

b)求下图字母A,B所代表的正方形的面积。

3.在直角三角形A BC中,∠C=90°,若a=4,c=8,则b= .三、课堂展示四、感悟释疑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还存在什么困惑?与同伴交流一下。

六.达标测试1.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cm,5cm,试求第三边的长度。

2.你能用下面这个图形证明勾股定理吗?【课后反思】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如图,在ABC ∆中,AB AC =,AB 的中垂线交AB 、AC 于点D 、E ,BCE ∆的周长是8,2AD =,则ABC ∆的周长是( )A .10B .11C .12D .13【答案】C 【分析】根据DE 是AB 的中垂线,可得AE=BE ,再根据BCE ∆的周长可得BC+AC 的值,最后计算ABC ∆的周长即可.【详解】解:∵DE 是AB 的中垂线,2AD =,∴AB=2AD=4,AE=BE ,又∵BCE ∆的周长是8,即BC+BE+CE=8∴BC+AE+CE=BC+AC=8,∴ABC ∆的周长= BC+AC+AB=8+4=12,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了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掌握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及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DE ,∠A=∠D ,添加一个条件不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是( )A .AC=DFB .∠B=∠EC .BC=EFD .∠C=∠F【答案】C 【分析】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等知识点进行选择判断.【详解】A 、添加AC=DF ,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判定△ABC ≌△DEF ,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 、添加∠B=∠E ,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判定△ABC ≌△DEF ,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 、添加BC=EF ,不能判定△ABC ≌△DEF ,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 、添加∠C=∠F ,可利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判定△ABC ≌△DEF ,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你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等考点的理解.3.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a 、b 满足方程组23{3a b a b -=+=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 ) A .5B .4C .3D .5或4【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解方程组23{3a b a b -=+=得:21a b =⎧⎨=⎩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1.若腰长为1,底边长为2,由1+1=2知,这样的三角形不存在.若腰长为2,底边长为1,则三角形的周长为2.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故选A.考点: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4.要使分式5x 1-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B .x 1>C .x 1<D .x 1≠-【答案】A【分析】根据分式分母不为0的条件进行求解即可.【详解】由题意得x-1≠0,解得:x ≠1,故选A.5.从边长为a 的大正方形纸板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 的小正方形纸板后,将其裁成四个相同的等腰梯形(如图甲),然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乙).那么通过计算两个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可以验证成立的公式为( ).A .222()a b a b -=-B .(a+b )2=a 2+2ab+b 2C .222()2a b a ab b -=-+D .22()()a b a b a b -=+-【答案】D【分析】分别表示出图甲和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二者相等,从而可得答案.【详解】图甲中阴影的面积等于边长为a 的正方形面积减去边长为b 的正方形面积,即22a b -, 图乙中平行四边形底边为(a b +),高为(a b -),即面积=()()a b a b +-,∵两个图中的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即:()()22a b a b a b -=+-.∴验证成立的公式为:()()22a b a b a b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运用不同方法表示阴影部分面积是解题的关键.6.已知ABC 中,A ∠比它相邻的外角小10,则B C ∠∠+为( )A .85B .95C .100D .110【答案】B【解析】设A x .∠=构建方程求出x ,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设A x ∠=.由题意:180x x 10--=,解得x 85=,A 85∠∴=,B C 1808595∠∠∴+=-=,故选:B .【点睛】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7.在以下四个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答案】A【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利用排除法求解.【详解】A 、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B 、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C 、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D 、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 8.下列因式分解正确的是( )A .22()()m n m n m n +=+-B .()222824x x -=-C .2(1)-=-a a a aD .221(2)1a a a a ++=++ 【答案】C【分析】分别利用公式法和提公因式法对各选项进行判断即可.【详解】解:A .22m n +无法分解因式,故此选项错误;B .()2228242(2)(2)x x x x -=-=+-,故此选项错误;C .2(1)-=-a a a a ,故此选项正确;D .2221(1)a a a ++=+,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公式法以及提取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一个多项式如有公因式首先提取公因式,然后再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如果剩余的是两项,考虑使用平方差公式,如果剩余的是三项,则考虑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同时,因式分解要彻底,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9.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等于50︒,则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度数为( )A .50︒B .80︒C .65︒或50︒D .50︒或80︒【答案】B【分析】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直接求出顶角即可.【详解】解:∵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且底角为50°,∴顶角=180°﹣50°×2=80°.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题目比较简单,理解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是解题关键.10.下列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B. C. D.【答案】B【解析】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据此对图中的图形进行判断.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一条直线,使它沿这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重合,即不满足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故本选项错误;B、有六条对称轴,是轴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C、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一条直线,使它沿这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重合,即不满足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故本选项错误;D、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找不到任何这样的一条直线,使它沿这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重合,即不满足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11.将长方形纸片ABCD沿EF折叠,得到如图所示的图形,若148∠=,则∠=AEF__________度.【答案】114【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得出∠BFE=∠GFE=12∠BFG,再由∠1得出∠BFE,然后即可得出∠AEF.【详解】由折叠,得∠BFE=∠GFE=12∠BFG ∵148∠=∴∠BFG=180°-∠1=180°-48°=132°∴∠BFE=132°÷2=66°∵∠A=∠B=90°∴∠AEF=360°-90°-90°-66°=114°故答案为:114.【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根据矩形和折叠的性质求角度,熟练掌握,即可解题.12.如图,为了测量池塘两端点A B ,间的距离,小亮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点A 和点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点D ,使CD CA =,连接BC 并延长到点E ,使CE CB =,连接DE .现测得30DE =米,则AB 两点间的距离为__________米.【答案】3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可得答案.【详解】解:在△ABC 和△DEC 中,===AC CD ACB DCE BC CE ⎧⎪∠∠⎨⎪⎩,△ABC ≌△DEC (SAS ),∴AB=DE=30米,故答案为:30.【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1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3, 2P -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到的点坐标为_________.【答案】 (-1,0)【分析】根据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即可得到.【详解】解:点()3, 2P -先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 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长度后所得到的点坐标为(-3+2,2-2),即(-1,0)故答案为:(-1,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坐标与图形的变化-平移:向右平移a 个单位,坐标P (x ,y )得到P '(x+a ,y);向左平移a 个单位,坐标P (x ,y )得到P '(x-a ,y);向上平移a 个单位,坐标P (x ,y )得到P '(x ,y+a);向下平移a 个单位,坐标P (x ,y )得到P '(x ,y-a).14.若28x x m -+是完全平方公式,则m =__________.【答案】16【分析】根据乘积二倍项和已知平方项确定出这两个数为x 和4-,再利用完全平方式求解即可 .【详解】解:()824x x -=-, ()2416m ∴=-=.故答案为:16.【点睛】本题主要了完全平方式,根据乘积二倍项确定出这两个数是求解的关键.15.若a 、b 为实数,且+4,则a+b 的值为__. 【答案】1【分析】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解出a 值,然后代入b 的代数式,求出b ,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可知:a 2−1≥0且1−a 2≥0,解得a 2=1,即a =±1,又0做除数无意义,所以a-1≠0,故a =-1,将a 值代入b 的代数式得b =4,∴a +b =1,故答案为: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意义和性质.求出a ,b 的值是解题关键.16.如图,已知在1APB ∆中已知11BP AP ⊥,12AP =,30A ∠=︒,且11PQ AB ⊥,121Q P AP ⊥,22P Q AB ⊥,231Q P AP ⊥,…n n Q P AB ⊥,+⊥n 1n 1P Q AP ,则20202020P Q 的值为__________.【答案】201934⎛⎫ ⎪⎝⎭【分析】根据题意,由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11=1PQ ,223=4P Q ,339=16PQ ……,然后找出题目的规律,得到13=()4n n n Q P -,即可得到答案.【详解】解:∵11BP AP ⊥,30A ∠=︒, ∴60B ∠=︒,∵11PQ AB ⊥,∴11230PQ P ∠=︒, ∴11111=2122PQ AP =⨯=, ∴1212PP =, ∴2132=22AP =-, ∴2221133=2224P Q AP =⨯=; 同理可得:339=16PQ ; …… ∴13=()4n n n Q P -;当2020n =时,有2020120192020202033=()=()44Q P -;故答案为:20193()4.【点睛】 本题考查了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观察图形找出图形中线段之间的关系,得到13=()4n n n Q P -,从而进行解题. 17.如图,已知点B 是直线MN 外一点,A 是直线MN 上一点,且20BAM ∠=︒,点P 是直线MN 上一动点,当ABP ∆是等腰三角形时,它的顶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答案】20︒或140︒或160︒【分析】分AB 边为腰或底画出图形求解即可.【详解】①当AB 为腰时,如图,在△ABP 1中,AB=AP 1,此时顶角∠BA P 1的度数为:20°;在△ABP 2中,AB=BP 2,此时顶角∠ABP 2的度数为:180°-20°×2=140°;在△ABP 3中,AB=BP 3,此时顶角∠BAP 3的度数为:180°-20°=160°; ②当AB 为底时,如图,在△ABP 4中,AP 4=BP 4,此时顶角∠BAP 4的度数为:180°-20°×2=140°. 故答案为:20︒或140︒或160︒.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18.计算:(123(5)2227--(2)(1﹣3)(33﹣1)2【答案】(1)622)﹣3【分析】(1)根据二次根式的性质、绝对值的性质、立方根的概念解答;(2)根据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计算.【详解】(1)原式=5﹣2+3=62;(2)原式=1﹣(23)2﹣(3﹣23+1)=1﹣12﹣4+23=﹣15+23.【点睛】本题考查了实数的混合运算,掌握实数混合运算的法则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在△ABC 中,AB=AC ,D 为BC 的中点,E ,F 两点分别在AB ,AC 边上且BE=CF .求证:DE=DF .【答案】见解析【分析】由AB=AC ,D 是BC 的中点,可得∠B=∠C ,BD=CD ,又由SAS ,可判定△BED ≌△CFD ,继而证得DE=DF .【详解】证明:如图1.∵在△ABC 中,AB AC =,∴∠B=∠C ,∵D 为BC 的中点,BD CD ∴=.在△BDE 与△CDF 中,,,,BD CD B C BE CF =⎧⎪∠=∠⎨⎪=⎩∴△BDE ≌△CDF ,∴DE DF =.【点睛】此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20.如图(1)是超市的儿童玩具购物车,图(2)为其侧面简化示意图,测得支架AC=24cm ,CB=18cm ,两轮中心的距离AB=30cm ,求点C 到AB 的距离.(结果保留整数)【答案】点C 到AB 的距离约为14cm .【分析】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来判断三角形ABC 的形状,从而再利用三角形ABC 的面积反求点C 到AB 的距离即可.【详解】解:过点C 作CE ⊥AB 于点E,则CE 的长即点C 到AB 的距离.在△ABC 中,∵24AC =,CB 18=,30AB =,∴2222AC CB 2418900+=+=,2230900AB ==,∴ 222AC CB AB +=,∴△ABC 为直角三角形,即∠ACB=90°.…… ∵1122ABC S AC BC CE AB ∆=⨯=⨯, ∴AC BC CE AB ⨯=⨯,即241830CE ⨯=⨯,∴CE=14.4≈14 .答:点C 到AB 的距离约为14cm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能通过三角形面积反求对应的边长.21.已知:如图,ABC △和A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90BAC DAE ∠=∠=︒,连结AC ,BD ,且D 、E 、C 三点在一直线上,2AD =,2DE EC =.(1)求证:ADB AEC △≌△;(2)求线段BC 的长.【答案】(1)详见解析;(2)10BC =【分析】(1)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可得∠DAB=∠EAC ,然后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A=EA ,BA=CA ,再利用SAS 即可证出结论;(2)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即可求出DE ,从而求出EC 和DC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DB ,∠ADB=∠AEC ,从而求出∠BDC=90°,最后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结论.【详解】证明:(1)∵90BAC DAE ∠=∠=︒∴∠DAE -∠BAE=∠BAC -∠BAE∴∠DAB=∠EAC∵ABC ∆和ADE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A=EA ,BA=CA在△ADB 和△AEC 中DA EA DAB EAC BA CA =⎧⎪∠=∠⎨⎪=⎩∴△ADB ≌△AEC (2)∵A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AD AE ==∴222AD AE +=,∵2DE EC =∴EC=11 2DE=,∴DC=DE+EC=3∵△ADB≌△AEC∴DB=EC=3,∠ADB=∠AEC∵∠ADB=∠ADE+∠BDC,∠AEC=∠ADE+∠DAE=∠ADE+90°∴∠BDC=90°在Rt△BDC中,2210BC DB DC=+=【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和勾股定理,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和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是解决此题的关键.22.已知:△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1)如图1,∠BOC和∠A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2,过O点的直线分别交△ABC的边AB、AC于E、F(点E不与A,B重合,点F不与A、C重合),BP平分外角∠DBC,CP平分外角∠GCB,BP,CP相交于P.求证:∠P=∠BOE+∠COF;(3)如果(2)中过O点的直线与AB交于E(点E不与A、B重合),与CA的延长线交于F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P、∠BOE、∠COF三个角之间的数量关系.【答案】(1)∠BOC=90°+12∠A,理由详见解析;(2)详见解析;(3)∠BOE+∠COF﹣∠P=180°.【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BC+∠ACB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OBC+∠OCB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2)证明∠P=90°﹣12∠A,得到∠P+∠BOC=180°即可解决问题;(3)画出图形由∠P+∠BOC=180°,∠BOC+∠BOE+∠COF=360°,可得∠BOE+∠COF﹣∠P=180°.【详解】解:(1)∵∠ABC+∠ACB=180°﹣∠A,BO平分∠ABC,CO平分∠ACB,∴∠OBC=12∠ABC,∠OCB=12∠ACB,∴∠OBC+∠OCB=12(∠ABC+∠ACB)=12(180°﹣∠A)=90°﹣12∠A,在△OBC中,∠BOC=180°﹣(∠OBC+∠OCB)=90°+12∠A;(2)∵BP、CP分别平分外角∠DBC、∠GCB,∴∠PBC=12∠CBD,∠PCB=12∠BCG,∴∠P=180°﹣∠CBP﹣∠BCP)=180°﹣12(∠CBD+∠BCG)=180°﹣12(∠A+∠ACB+∠A+∠ABC)=180°﹣12(180°+∠A)=90°﹣12∠A,∴∠P+∠BOC=180°,∵∠BOC+∠BOE+∠COF=180°,∴∠P=∠BOE+∠COF;(3)如图3中,∵∠P+∠BOC=180°,∠BOC+∠BOE+∠COF=360°,∴∠BOE+∠COF﹣∠P=18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3.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B=60°,AD,CE是角平分线,AD与CE相交于点F,FM⊥AB,FN⊥BC,垂足分别为M,N.求证:FE=FD.【答案】证明见解析【分析】连结B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到FM=FN,再求得∠NEF=75°=∠MDF,即可证明△EFM≌△DFN,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FE=FD.【详解】解:连结BF.∵F是∠BAC与∠ACB的平分线的交点,∴BF是∠ABC的平分线.又∵FM⊥AB,FN⊥BC,∴FM=FN,∠EMF=∠DNF=90°.∵∠ACB=90°,∠ABC=60°,∴∠BAC=30°,∴∠DAC=12∠BAC=15°,∴∠CDA=75°.易得∠ACE=45°,∴∠CEB=∠BAC+∠ACF=75°,即∠NDF=∠MEF=75°.在△DNF和△EMF中,∵DNF EMFNDF MEFNF MF∠=∠⎧⎪∠=∠⎨⎪=⎩∴△DNF≌△EMF(AAS).∴FE=F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利用所给的条件证得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24.先化简,再求值:()()()()3232232x y x y x y x y x +--+-÷⎡⎤⎣⎦,其中2x =,1y =-【答案】64x y -;16.【分析】首先利用整式的乘法法则和平方差公式打开小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最后利用整式的除法法则计算即可求解.【详解】原式=(32)2-÷x y x x=2(32)64-=-x y x y当2x =,1y =-时,∴ 原式=12+4=16【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化简求值,解题的关键 是利用整式的混合运算法则,同时也注意利用乘法公式简化计算.25.阅读材料1:对于两个正实数,a b ,由于20≥,所以220-≥,即0a b -≥,所以得到a b +≥,并且当a b =时,a b +=阅读材料2:若0x >,则22111x x x x x x x+=+=+ ,因为0x >,10x >,所以由阅读材料1可得:12x x +≥=,即21x x+的最小值是2,只有1x x =时,即x =1时取得最小值. 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请回答以下问题:(1)比较大小21x + 2x (其中x ≥1); 1x x+ -2(其中x <-1) (2)已知代数式2331x x x +++变形为11x n x +++,求常数n 的值(3)当x = 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直接写出答案).【答案】(1)<,;(2)2n =;(1)0,1.【分析】(1)根据求差法比较大小,由材料1可知将结果用配方法变形即可得出结论.(2)根据材料(2)的方法,把代数式2331x x x +++变形为121x x +++,解答即可;(111+,由材料(21=x=0,)【详解】解:(1)()221210x x x +-=-,所以212x x +;当1x <-时,由阅读材料1可得,12x x -->=,所以12x x +<-;(2)2331x x x +++22211x x x x ++++=+2221111x x x x x x ++=+++++121x x =+++11x n x =+++,所以2n =;(1)11=++∵x≥0,()11121131x x ++++1=∴当x=01.【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式的混合运算和配方法的应用.读懂材料并加以运用是解题的关键.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正确)1.若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为3和1,则此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A.5 B.7 C.5或7 D.6【答案】B【分析】因为已知长度为3和1两边,没有明确是底边还是腰,所以有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详解】①当3为底时,其它两边都为1,∵1+1<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当3为腰时,其它两边为3和1,3、3、1可以构成三角形,周长为1.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三边关系,分类讨论是关键.2.如图,火车匀速通过隧道(隧道长等于火车长)时,火车进入隧道的时间x与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 之间的关系用图像描述大致是()A.B. C.D.【答案】B【解析】先分析题意,把各个时间段内y与x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本题是分段函数,分为二段.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火车进入隧道的时间x与火车在隧道内的长度y之间的关系具体可描述为:当火车开始进入时y逐渐变大,当火车完全进入隧道,由于隧道长等于火车长,此时y最大,当火车开始出来时y逐渐变小,故选B.A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3.将点(4,2)A.(6,2)B.(4,0)C.(2,2)D.(4,4)【答案】C【分析】让点A的横坐标减2,纵坐标不变,可得A′的坐标.【详解】解:将点A (4,2)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4−2,2), 即(2,2),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坐标的平移变化,用到的知识点为:左右平移只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4.人体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0.000052米,这个数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正确的是( )A .55.210⨯B .40.5210-⨯C .65210-⨯D .55.210-⨯【答案】D【分析】根据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解答即可.【详解】解:0.00005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55.210-⨯.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了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 ×10n 的形式,其中1≤|a|<10,n 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 的值以及n 的值.5.若一个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等于腰长的一半,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底角度数为( )A .30°B .30°或60°C .15°或30°D .15°或75° 【答案】D【分析】因为三角形的高有三种情况,而直角三角形不合题意,故舍去,所以应该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答案.【详解】(1)当等腰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内部,如图,BD 为等腰三角形ABC 腰AC 上的高,并且BD=12AB ,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用,可知顶角为30°,此时底角为75°; (2)当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时,腰上的高在三角形外部,如图,BD为等腰三角形ABC腰AC上的高,并且BD=12AB,根据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逆用,可知顶角的邻补角为30°,此时顶角是150°,底角为15°.故选:D.【点睛】此题主要考查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30°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逆用;正确的分类讨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6.下列标志中,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的是()A.B.C.D.【答案】D【解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详解】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B、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C、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D、是轴对称图形,符合题意.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了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图形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解答时要注意:判断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沿对称轴叠后可重合;判断中心对称图形是要寻找对称中心,图形旋转180度后与原图重合.7.如图所示,将矩形纸片ABCD折叠,使点D与点B重合,点C落在点C'处,折痕为EF,若122EFC'∠=︒,那么ABE∠的度数为()A .24︒B .32︒C .30D .26︒【答案】D 【分析】由折叠的性质知:∠EBC ′、∠BC ′F 都是直角,∠BEF=∠DEF ,因此BE ∥C ′F ,那么∠EFC ′和∠BEF 互补,这样可得出∠BEF 的度数,进而可求得∠AEB 的度数,则∠ABE 可在Rt △ABE 中求得.【详解】解:由折叠的性质知,∠BEF=∠DEF ,∠EBC ′、∠BC ′F 都是直角,∴BE ∥C ′F ,∴∠EFC ′+∠BEF=180°,又∵∠EFC ′=122°,∴∠BEF=∠DEF=58°,∴∠AEB=180°-∠BEF-∠DEF=64°,在Rt △ABE 中,∠ABE=90°-∠AEB=26°.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如本题中折叠前后角相等.8.下列命题是假命题的是( )A .平方根等于本身的实数只有0;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 .点P (2,-5)到x 轴的距离为5;D .数轴上没有点表示π这个无理数. 【答案】D【分析】根据平方根的定义可判断A ,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判断B ,根据坐标系中,点与坐标轴的距离,可判断C ,根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可判断D .【详解】A. 平方根等于本身的实数只有0,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C. 点P (2,-5)到x 轴的距离为5,是真命题,不符合题意;D.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数轴上有点表示π这个无理数,故原命题是假命题,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真假命题的判断,熟练掌握平方根的定义,平行线的性质,坐标系中点与坐标轴的距离以及数轴上点表示的数,是解题的关键.9.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B 的度数之比为3:1,则C ∠的度数为( )A .135︒B .130︒C .50︒D .45︒【答案】A【分析】由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可知∠A +∠B =180°,∠A =∠C ,依据:A B ∠∠=3:1可求得∠A 的度数,即可求得∠C 的度数.【详解】解:∵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A +∠B =180°,∠A =∠C ,∵:A B ∠∠=3:1, ∴31801354A ∠=︒⨯=︒ ∴135C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邻角互补;(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10.如图,矩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相交于点O ,304ADB AB ∠︒=,=,则OC 等于 ( )A .5B .4C .3.5D .3【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四边形ABCD 是矩形,,,90AC BD OA OC BAD ∴==∠=,30ADB ∠=,∴AC=BD=2AB=8, 142OC AC ∴==; 故选B. 点睛: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二、填空题 11.阅读理解:对于任意正整数a ,b ,∵20a b ≥,∴0a ab b -≥,∴2a b ab +≥有当a b =时,等号成立;结论:在2a b ab +≥(a 、b 均为正实数)中,只有当a b =时,+a b 有最小值2ab 若1m 1m m -有最小值为__________. 【答案】1【分析】根据a b +≥a 、b进行化简求最小值.1=1111m m m111m=111m1211=31m m即:当1m 时,m m +有最小值为1, 故答案为:1.【点睛】 准确理解阅读内容,灵活运用题中结论,求出代数式的最小值.12.春节期间,重百超市推出了甲、乙、丙、丁四种礼品套餐组合:甲套餐每袋装有15个A 礼盒,10个B 礼盒,10个C 礼盒;乙套餐每袋装有5个A 礼盒,7个B 礼盒,6个C 礼盒;丙套餐每袋装有7个A 礼盒,8个B 礼盒,9个C 礼盒;丁套餐每袋装有3个A 礼盒,4个B 礼盒,4个C 礼盒,若一个甲套餐售价1800元,利润率为20%,一个乙和一个丙套餐一共成本和为1830元,且一个A 礼盒的利润率为25%,问一个丁套餐的利润率为______.(利润率100%)=⨯利润成本【答案】18.75%【分析】先由甲套餐售价1800元,利润率为20%,可求出甲套餐的成本之和为1500元.设每个A 礼盒的成本为x 元,每个B 礼盒的成本为y 元,每个C 礼盒的成本为z 元,则由题意得15x 10y 10z 150012x 15y 15z 1830++=⎧++=⎨⎩,可同时消去y 和z ,得到x 40=,再根据一个A 礼盒的利润率为25%,可求出一个A 礼盒的售价为50元,进而可得出一个B 礼盒与一个C 礼盒的售价之和,再由利润率公式求出一个丁套餐的利润率.【详解】设甲套餐的成本之和m 元,则由题意得1800m 20%m -=,解得m 1500(=元).设每个A 礼盒的成本为x 元,每个B 礼盒的成本为y 元,每个C 礼盒的成本为z 元,由题意得15x 10y 10z 150012x 15y 15z 1830++=⎧++=⎨⎩, 同时消去字母y 和z ,可得x 40=所以y z 90+=A 礼盒的利润率为25%,可得其利润4025%10=⨯=元,因此一个A 礼盒的售价401050=+=元. 设一个B 礼盒的售价为a 元,一个C 礼盒的售价为b 元,则可得155010a 10b 1800⨯++=,整理得a b 105(+=元)所以一个丁套餐的售价()3504a b 150420570(=⨯++=+=元)一个丁套餐的成本()3404y z 120360480(=⨯++=+=元) 因此一个丁套餐的利润率570480100%18.75%480-=⨯= 故答案为:18.75%【点睛】本题考查了方程组的应用以及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根据运算规律,找出关于x 的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 13.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和7,则其周长为 .【答案】1【解析】试题分析:因为边为3和7,没明确是底边还是腰,所以有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 当3为底时,其它两边都为7,3、7、7可以构成三角形,周长为1;当3为腰时,其它两边为3和7,3+3=6<7,所以不能构成三角形,故舍去.∴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14.有6个实数:23-,17,0.31313120,______.【分析】先根据无理数的定义,找出这些数中的无理数,再计算所有无理数的和.【详解】无理数有:,∴⎛ ⎝=. 【点睛】本题是对无理数知识的考查,熟练掌握无理数的知识和实数计算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5. 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35x x -=___________.【答案】()()55x x x +-【解析】提取公因式后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即可,即原式=2(5)(5)(5)x x x x x -=+-.故答案为()()55.x x x +-16.如图,已知在Rt △ABC 中,∠ACB =90°,AB =4,分别以AC ,BC 为直径作半圆,面积分别记为S 1,S 2,则S 1+S 2等_________.【答案】2π【解析】试题解析:2222121111ππππ228228AC BC S AC S BC ⎛⎫⎛⎫=⋅==⋅= ⎪ ⎪⎝⎭⎝⎭,, 所以()22212111πππ162π888S S AC BC AB +=+==⨯=. 故答案为2π.17.某学校八年级()1班学生准备在植树节义务植树240棵,原计划每小时植树a 棵,实际每小时植树的棵数是原计划的1.2倍,那么实际比原计划提前了__________小时完成任务. (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答案】40a【分析】等量关系为:原计划时间-实际用时=提前的时间,根据等量关系列式.【详解】由题意知,原计划需要240a小时,实际需要2401.2a 小时, 故提前的时间为240240240200401.2a a a a a-=-=, 则实际比原计划提前了40a小时完成任务. 故答案为:40a . 【点睛】本题考查了列分式,找到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题还考查了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效这个等量关系.三、解答题18.一次函数的图象过M (6,﹣1),N (﹣4,9)两点.(1)求函数的表达式.(2)当y <1时,求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答案】(1)y =﹣x+2;(2)当y <1时,x >1.。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 勾股定理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 勾股定理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数学下册17 勾股定理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数学下册17 勾股定理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数学下册17 勾股定理复习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7章勾股定理一、知识梳理1。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中的平方和等于的平方.即: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那么.2。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b、c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如果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与另一个命题的题设正好相反,那么把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 ,如果把其中叫做原命题,另一个叫做它的_________.4。

一般的,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正确的,它也是一个__________,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为 .5、应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定理时,应注意:(1)没有图的要按题意画好图并标上字母;(2)不要用错定理(3)求有关线段长问题,通常要引入未知数,根据有关的定理建立方程,从而解决问题;(4)空间问题要通过它的展开图转化为平面图形来解决二、题型、技巧归纳考点一勾股定理及逆定理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 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B.若 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C。

若 a、b、c是Rt△ABC的三边,∠A=90°,则a2+b2=c2D。

若 a、b、c是Rt△ABC的三边,∠C=90° ,则a2+b2=c2例2、(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 9 ,12 ,15 ,则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角是__度;(2)△ABC的三边长为 9 ,40 ,41 ,则△ABC的面积为____.考点二互逆命题【例3】下列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A.若a=b,则|a|=|b| B.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C.若a=0,则ab=0 D.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考点三勾股定理的应用【例3】如图,在△ABC中,AB=AC,P为BC上任意一点,请用学过的知识说明:AB2-AP2=PB·PC。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二)》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二)》导学案

1 / 4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二)》导学案备课时间 主备教师参与教师审核人学习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例1分析:(1)注意勾股定理的使用条件,即门框为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图中标字母的线段哪条最长? (3)指出薄木板在数学问题中忽略厚度,只记长度,探讨以何种方式通过? (4)转化为勾股定理的计算,采用多种方法。

在Rt △ABC 中,根据勾股定理 AC 2= 2+ 2因为 AC=5≈2.236因此 AC 木板宽,所以木板 从门框内通过课堂练习1、在平静的湖面上,有一支红莲,高出水面1米,阵风吹来,红莲被吹到一边, 花朵齐及水面,已知红莲移动的水平距离为2米,问这里水深是________m 。

2.小明和爸爸妈妈十一登香山,他们沿着45度的坡路走了500米,看到了一棵红叶树,这棵红叶树的离地面的高度是 米。

2.如图,欲测量松花江的宽度,沿江岸取B 、C 两点,在江对岸取一点A ,使AC 垂直江岸,测得BC=50米,∠B=60°,则江面的宽度为 。

3.有一个边长为1米正方形的洞口,想用一个圆形盖去盖住这个洞口,则圆形盖半径至少为 米。

4.一根32厘米的绳子被折成如图所示的形状钉在P 、Q 两点,PQ=16厘米,且RP ⊥PQ ,则RQ= 厘米。

当堂检测1.一架25分米长的梯子,斜立在一竖直的墙上,这时梯足距离墙底端7分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4分米,那么梯足将滑动2.山坡上两株树木之间的坡面距离是 4 米,则这两株树之间的垂直距离是 米,水平距离是 米。

A CB RP Q30ABC CAB第4题第3题2 / 42题图 3题图 5题图3、如图12米高的电线杆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之间的距离是 。

4、小明想知道学校旗杆的高,他发现旗杆顶端的绳子垂到地面还多1米,当他把绳子的下端拉开5米后,发现下端刚好接触地面,求旗杆的高度5、如图,原计划从A 地经C 地到B 地修建一条高速公路,后因技术攻关,可以打隧道由A 地到B 地直接修建,已知高速公路一公里造价为300万元,隧道总长为2公里,隧道造价为500万元,AC=80公里,BC=60公里,则改建后可省工程费用是多少?6、如图,在海上观察所A,我边防海警发现正北6km 的B 处有一可疑船只正在向东方向8km 的C 处行驶.我边防海警即刻派船前往C 处拦截.若可疑船只的行驶速度为40km/h ,则我边防海警船的速度为多少时,才能恰好在C 处将可疑船只截住?课后作业1、△ABC 中,AB =15,AC =13,高AD =12,则△ABC 的周长为2、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草.3、如图,已知一根长8m 的竹杆在离地3m 处断裂,竹杆顶部抵着地面, 此时,顶部距底部有 m ;4、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4m 的小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 ,高20m 的一棵大树的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4m/s 的速度飞向大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大树和伙伴在一起?“路”4m 3m8kmCAB 6km第2题 第3题 第4题3 / 45、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 中,AD ∥BC ,AD ⊥DC ,AB ⊥AC ,∠B=60°,CD=1cm ,求BC 的长。

17_1_2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优质学案)

17_1_2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优质学案)

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17.1.2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会运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利用勾股定理建立已知边与未知边长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求出未知边长. 重点:熟练运用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熟练运用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二、学习过程: 课前热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AB =3,BD =2,DC =1,求AC的长.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解析例1 一个门框尺寸如图所示,一块长3m ,宽2.2m 的长方形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穿过?为什么?【针对练习】有一根长125cm的木棒,要放入长、宽、高分别是40cm、30cm、120cm的木箱中(如图),能放进去吗?试通过计算说明理由.例2 如图,一架2.6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AO 为2.4m ,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0.5m ,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0.5m 吗?【针对练习】如图,在两面墙之间有一个底端在A 点的梯子,当它靠在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B 点;当它靠在另一侧墙上时,梯子的顶端在D 点,已知∠BAC =60°,∠DAE =45°.点D 到地面的垂直距离DE =4米,求点A到墙壁BC 的距离.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提升】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3,5),B(1,2)求A,B 两点间的距离.【针对练习】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5,0)和B(0,4).求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例4.如图,有两棵树,一棵树高AC 是10米,另一棵树高BD 是4米,两树相距8米(即CD=8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树梢A点处飞到另一棵树的树梢B 点处,则小鸟至少要飞行多少米?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5.如图,甲乙两船同时从A 港出发,甲船沿北偏东35°的方向,航速是12海里/时,2小时后,两船同时到达了目的地.若C 、B 两岛的距离为30海里,问乙船的航速是多少?例6.有一个圆柱形油罐,要以A 点环绕油罐建梯子,正好建在A 点的正上方点B 处,问梯子最短需多少米(已知油罐的底面半径是2m,高AB 是5m,π取3)?【针对练习】如图,是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体硬纸盒,现在A 处有一只蚂蚁,想沿着正方体的外表面到达B 处吃食物,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达标检测1.如图,书架上放了四个文件夹,已知∠ACB =90°,AC=24cm , BC=7cm , 则AB 的长为( )A.20cmB.23cmC. 25cmD.√47cm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一根12米高的电线杆CD 垂直于地面,在其两侧各用15米的铁丝固定,两个固定点A, B(点A 、D 、B 在同一直线上)之间的距离是( ) A.13米 B.9米 C.10米 D.18米3.如图,小巷左右两侧是竖直的墙,一架梯子斜靠在左墙时,梯子底端到左墙角的距离为0.7米,顶端距离地面2.4米.如果保持梯子底端位置不动,将梯子斜靠在右墙时,顶端距离地面2米,那么小巷的宽度为( ) A.0.7米 B.1.5米 C.2.2米 D.2.4米4.如图,长方体的长为3,宽为2,高为4,则从点A 1到C 点(沿着长方体表面)的最短距离是( )A.√41B.√53C.9D.3√55.如图是一个育苗棚,棚宽a=6m,棚高h=2.5m,棚长d=10m ,则覆盖在棚斜面上的塑料薄膜的面积为______m 2.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如果将一根细长木棒放进长为3cm 、宽为2cm 、 高为6cm 的长方体有盖盒子中,那么细木棒最长可以是_____cm.7.暑假中,小明和同学们到某海岛去探宝旅游,按照如图所示的路线探宝.他们登陆后先往东走8km ,又往北走2km ,遇到障碍后又往西走3km ,再折向北走6km 处往东拐,仅走1km 就找到了宝藏,则登陆点到埋宝藏点的直线距离为______km.8.如图,池塘边有两点A 、B ,点C 是与BA 方向成直角的AC 方向上一点,测得CB=60m ,AC=20m.求A 、B 两点间的距离(结果取整数).9.如图,铁路上A 、B 两点相距25km ,C 、D 为两村庄,DA ⊥AB 于A ,CB ⊥AB 于B ,已知DA =15km,CB =10km,现在要在铁路AB 上建一个土特产品收购站E ,使得C 、D 两村到E 站的距离相等,则E 站应建在距A站多少千米处?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如图,在离水面高度为8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靠岸,开始时绳子BC 的长为17米,此人以1米每秒的速度收绳,7秒后船移动到点D 的位置,问船向岸边移动了多少米?(假设绳子是直的,结果保留根号)11.如图,有一个圆柱体,它的高为12厘米,底面半径为3厘米,在圆柱下底面的A 点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上底面与A 点相对的B 处的食物,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12.如图,铁路MN 和公路PQ 在点O 处交汇.公路PQ 上距离O 点240m的A 处与铁路MN 的距离是120m.如果火车行驶时,周围200m以内会受到噪音的影响,那么火车在铁路MN 上沿ON 方向以72km/h的速度行驶时,A处受噪音影响的时间是多少?学习笔记记录区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下数学17.1 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学案

人教版八下数学17.1 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3.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掌握勾股定理,并运用它解决简单的计算题.【教学难点】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的图形像一棵枝叶茂盛、姿态优美的树,这就是著名的毕达哥拉斯树,它由若干个图形组成,而每个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三个正方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各组图形大小不一,但形状一致,结构奇巧.你能说说其中的奥秘吗?二、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例1如图,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CD⊥AB于D,求:(1)AC的长;(2)S△ABC;(3)CD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ABC;(3)根据面积公式得到CD·AB=BC·AC即可求出CD.解:(1)∵在△ABC中,∠ACB=90°,AB=13cm,BC=5cm,∴AC=AB2-BC2=12cm;(2)S△ABC=12CB·AC=12×5×12=30(cm2);(3)∵S△ABC=12AC·BC=12CD·AB,∴CD=AC·BCAB=6013cm.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然后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例2在△ABC中,AB=15,AC=13,BC边上的高AD=12,试求△ABC 的周长.解析:本题应分△ABC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说明:(1)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如图①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5+9=14,∴△ABC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②所示.在Rt△ABD中,BD=AB2-AD2=152-122=9.在Rt△ACD中,CD=AC2-AD2=132-122=5,∴BC=9-5=4,∴△ABC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为钝角三角形时,△ABC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解题时要考虑全面,对于存在的可能情况,可作出相应的图形,判断是否符合题意.【类型三】勾股定理的证明例3探索与研究:方法1:如图:对任意的符合条件的直角三角形ABC 绕其顶点A 旋转90°得直角三角形AED ,所以∠BAE =90°,且四边形ACFD 是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和四边形ABFE的面积相等,而四边形ABFE 的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根据图示写出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方法2:如图:该图形是由任意的符合条件的两个全等的Rt △BEA 和Rt △ACD 拼成的,你能根据图示再写出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解析:方法1:根据四边形ABFE 面积等于Rt △BAE 和Rt △BFE 的面积之和进行解答;方法2:根据△ABC 和Rt △ACD 的面积之和等于Rt △ABD 和△BCD的面积之和解答.解:方法1:S 正方形ACFD =S 四边形ABFE =S △BAE +S △BFE ,即b 2=12c 2+12(b +a )(b -a ),整理得2b 2=c 2+b 2-a 2,∴a 2+b 2=c 2;方法2:此图也可以看成Rt △BEA 绕其直角顶点E 顺时针旋转90°,再向下平移得到.∵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 ,S 四边形ABCD =S △ABD +S △BCD ,∴S △ABC +S △ACD=S △ABD +S △BCD ,即12b 2+12ab =12c 2+12a (b -a ),整理得b 2+ab =c 2+a (b -a ),b 2+ab =c 2+ab -a 2,∴a 2+b 2=c 2.方法总结: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几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规则的图形,然后利用大图形的面积等于几个小图形的面积和化简整理证明勾股定理.知识点二:勾股定理与图形的面积例4 如图是一株美丽的勾股树,其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若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分别为2,5,1,2.则最大的正方形E 的面积是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的几何意义,可得正方形A、B的面积和为S1,正方形C、D的面积和为S2,S1+S2=S3,即S3=2+5+1+2=10.故答案为10.方法总结:能够发现正方形A、B、C、D的边长正好是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四条直角边,根据勾股定理最终能够证明正方形A、B、C、D的面积和即是最大正方形的面积.【板书设计】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2.勾股定理的证明“赵爽弦图”、“刘徽青朱出入图”、“詹姆斯·加菲尔德拼图”、“毕达哥拉斯图”.【教学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勾股定理的验证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设计一些拼图活动,并自制精巧的课件让学生从形上感知,再层层设问,从面积(数)入手,师生共同探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17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课时1 勾股定理学案【学习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会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2.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习重点】掌握用面积法来证明勾股定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学习难点】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有关的运算.【自主学习】一、知识回顾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你能数出图中的正方形A、B 的面积吗?你又能想到什么方法算出正方形C的面积呢?AB CCBA方法1:补形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补成各边都在网格线上的正方形):左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2:分割法(把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分割成易求出面积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左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S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合作探究考点1:勾股定理的认识及验证想一想 1.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去老朋友家做客,看到他朋友家用等腰三角形砖铺成的地面,联想到了正方形A,B和C面积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是什么关系吗?2.右图中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3.在网格中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B、C 是否也有类似的面积关系?(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4.正方形A、B、C 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思考你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什么规律?你能结合字母表示出来吗?猜测: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________.活动2 接下来让我们跟着以前的数学家们用拼图法来证明活动1的猜想.证法利用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的“赵爽弦图”=________,证明:∵S大正方形S小正方形=________,S大正方形=___·S三角形+S小正方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归纳: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公式变形:222222, ,=+--.a cb bc a c a b知识点2: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典例探究】例1如图,在Rt△ABC中,∠C=90°.(1)若a=b=5,求c;(2)若a=1,c=2,求b.变式题1 在Rt△ABC中,∠C=90°.(1)若a:b=1:2 ,c=5,求a;(2)若b=15,∠A=30°,求a,c.方法总结: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关系和第三边的长求未知两边时,要运用方程思想设未知数,根据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变式题2在Rt△ABC中,AB=4,AC=3,求BC的长.方法总结:当直角三角形中所给的两条边没有指明是斜边或直角边时,其中一较长边可能是直角边,也可能是斜边,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进行分类讨论,否则容易丢解.例2已知∠ACB=90°,CD⊥AB,AC=3,BC=4.求CD的长.方法总结: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可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积等于斜边与斜边上高的积,它常与勾股定理联合使用.【跟踪训练】求下列图中未知数x、y的值:三、知识梳理内容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注意1.在直角三角形中2.看清哪个角是直角3.已知两边没有指明是直角边还是斜边时一定要分类讨论四、学习中我产生的疑惑【学习检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a2+b2=c2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C.在Rt△ABC中,∠C=90°,所以a2+b2=c2D.在Rt△ABC中,∠B=90°,所以a2+b2=c22. 如图,Rt△ABC(∠C=90°)的主要性质:(用几何语言表示)(1)两锐角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2)若∠B=30°,则∠B的对边和斜边:_________.3.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4. 右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正方形,则此正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______.5.在△ABC中,∠C=90°.(1)若a=15,b=8,则c=_______.(2)若c=13,b=12,则a=_______.6.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是5和7,则第三边长的平方为_________.7.如图所示,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6,则正方形A,B的面积的和为_______.8.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9.如图,在△ABC中,AD⊥BC,∠B=45°,∠C=30°,AD=1,求△ABC的周长.10.如图,将长为10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BC长为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 17.1 勾股定理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1、了解多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感受解决同一个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勾股定理,应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过程:活动一动手做一做1、画出Rt△A B C令∠C =90,直角边A C =3cm,B C=4cm,(1)用刻度尺量出斜边A B = ________(2)计算:2、探究: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二毕达哥拉斯的发现1、图中两个小正方形分别为A、B,大正方形为C,则三个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设三个正方形围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a,斜边为c,则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探索与猜想观察下面两幅图:(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单位1)A的面积B的面积C的面积左图右图(1(1)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一下。

(2)猜想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活动四认识赵爽弦图活动五证明猜想已知:如图,在边长为c的正方形中,有四个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求证:证明:根据同一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得:所以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_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_______的平方和等于_____的平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_________________活动六证法积累利用下图,模仿上述推导,能否得到相同的结果?(美国第20任总统茄菲尔德的证法)已知,如图,Rt△A D E和Rt△B C E是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其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围成了直角边为c的Rt△A B E,求证:证明:135y活动七活学活用x861、如右图,在直角三角形中,X=______,y=______2、在Rt△A B C中,∠C =90,(1)若a =2,b =3,则c = _________(2)若c =5,b =4 ,则a =3、在Rt△A B C中,∠A =90,a =7,b =5,则 c =___________4、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 两边长分别为3、4,则第三边的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八学习反馈说说你的收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 勾股定理(2)
学习目标:1.会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

学习重点: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勾股定理的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直角三角形性质有:如图,直角△ABC的主要性质是:∠C=90°,(用几何语言表示)
(1)三边之间的关系:。

(2)已知在Rt△ABC中,∠B=90°,a、b、c是△ABC的三边,则
c= 。

(已知a、b,求c) A
a= 。

(已知b、c,求a) c
b= 。

(已知a、c,求b). b
2(1)在Rt△ABC,∠C=90°,a=3,b=4,则c= 。

C B
(2)在Rt△ABC,∠C=90°,a=6,c=8,则b= 。

a (3)在Rt△ABC,∠C=90°,b=12,c=13,则a= 。

二、合作交流探究与展示:
例1:一个门框的尺寸如图所示.
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
例2、如图,一个2.6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4米.如果梯B C
1m 2m
A
实际问题数学模型
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 0.5米,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0.5米吗?(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三、当堂检测:
必做
1、一个高1.5米、宽0.8米的长方形门框,需要在其相对的顶点间用一条木条加固,则需木条长为 。

2、从电杆离地面5m 处向地面拉一条长为7m 的钢缆,则地面 钢缆A 到电线杆底部B 的距离为 。

3、有一个边长为50dm 的正方形洞口,想用一个圆盖盖住这个洞口, 圆的直径至少为 (结果保留根号)
第2题
4、一旗杆离地面6m 处折断,其顶部落在离旗杆底部8m 处,则旗杆折断前高 。

5 如下图,池塘边有两点A ,B ,点C 是与BA 方
C A C
A
O
B
O
B
A C
向成直角的AC 方向上一点.测得CB =60m ,AC=20m , 你能求出A 、B 两点间的距离吗?
选做
6、如图,滑杆在机械槽内运动,∠ACB 为直角,已知滑杆AB 长100cm ,顶端A 在AC 上运动,量得滑杆下端B 距C 点的距离为60cm ,当端点B 向右移动20cm 时,滑杆顶端A 下滑多长?
7、若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边长为10cm ,第三边长为16 cm ,那么第三边上的高为 ( ) A 、12 cm B 、10 cm C 、8 cm D 、6 cm
A
E B
D
C
感谢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