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事化的多种手段
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大众化、精细化

生活真实 ,引发人们的反思。作 念 ,也 加 深 了 观 众 对 文 化 匮乏 年
者巧妙地 对比两个阶层的生活状 代 的深思 。整个纪录片叙事风格 之间留 白需要多少秒,都有规可 态 ,揭露严重的贫富悬殊 问题 。 朴素而 又浪 漫,跌 宕而 又流畅 。 循 。对 于镜 头语 言 , 舌尖 上 的 作为一种 电视语言 ,解说在 主持人与表现对象融为一体 ,创 中国》也有精细的严格要求。比
画 面或 情 形 则 借 助 于 电 脑特 技 表 音 乐 是 那 么 舒 缓 、悠 扬 ,让 人 心
以找到 自己情感生活的影子。纪 面 , 们在 技 术 上 无 所 不 用其 极 , 他
人串联 , 并与故事情节严密吻合 。 拍 、水下摄影 、高速摄影 、红外 亲吻 自己孩子 ,还有大批独角鲸
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说词会 实 现 了叙 事 与 审 美 的 结合 。
三 、制作 追求精 细化
除了唯美的画面 ,音乐也成
纪录片能够吸引观众 ,不仅 为 纪 录 片 制 作 的 重 要 元 素 。 生 在于精彩的故事 ,通俗简洁的解 命 中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 说 ,还在于它具有令人震撼的画 用 语 言 和 画 面 无 法 表 述 的 情 感 ,
。 。…
9
…
工 。作者 用真实的镜头表现贫富 移事往 , 我今天站在这努力想象 ,
方人比较重个体 ,擅 长讲单个故
悬殊之 大 ,有些画面在 国内媒体 也没法感受三十多年前年轻情侣 事 ,中国人较 重体 系 ) ,国外纪 很难看到 ,令人震撼 。这就是纪 们内心压抑着的涌动着的激情 。 录片制作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流水 ” 录片所要达到的效果 ( 也许人们 紧扣故事 内容的主持 ( 也是解说 ) 线 。 景 色拍 成 什 么样 ,人 的 表 情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I. 概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视听媒介,其叙事手法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尝试将故事化手法融入其中,以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和传播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纪录片,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手法,使得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尺度进行研究,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A.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在当今社会,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则是纪录片创作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纪录片的观赏价值和传播力。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通过运用丰富的故事化手法,成功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呈现给全球观众,成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首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能够使纪录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观众的代入感。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讲述各地美食背后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观众对纪录片内容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和探索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枯燥性,提高其观赏性和娱乐性。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各种美食的细腻描绘和生动叙述,使得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到美食带来的愉悦。
这种手法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兼具教育意义和娱乐价值的视听盛宴。
此外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还能够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视角的呈现,使得这部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充分说明了故事化手法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影响力。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1期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前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运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中,故事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个好的人物纪录片不仅仅是对人物生平的简单叙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让他们感同身受,被人物的魅力所吸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中,如何讲述好一个人物的故事。
第一部分:人物的出身和背景介绍在人物纪录片中,第一部分通常是对人物的出身和背景做一番介绍。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讲述人物从小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一个生动饱满的形象。
假设我们要拍摄一部关于一位成功企业家的人物纪录片,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他从小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长大,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读书,如何在读书的过程中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等,从而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物。
通过展示人物的出身和背景,也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更容易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第二部分: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成就展示在人物纪录片的第二部分,通常会讲述人物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人物的亲友、同事等的采访,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等来展示人物在事业上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取得的成就。
在刚才提到的企业家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亲友、同事等的采访来展示他为了创业付出的努力,挫折和困难等。
并且通过相关影像资料展示他创办公司的场景,公司的发展历程等,从而呈现出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
这一部分的呈现有助于让观众更加了解人物的故事,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对人物的尊敬和敬佩之情。
第三部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生活在企业家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亲友、同事等的讲述,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来展示他的性格特点,比如他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对员工的关怀等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人物本人的讲述来展示他的情感生活,比如他是一个爱家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丈夫、父亲等等。
这一部分的呈现有助于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对人物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联系。
第四部分:人物的影响力和意义。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电影形式,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现象。
相比于传统的故事电影,纪录片在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一直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纪录片常常被认为是既没有精彩剧情,又没有明星演员的“无聊”电影形式。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尝试将人物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是以某个人物为主角,展示他们生活、经历和成长的纪录片。
在过去,人物纪录片更像是传记式的记录,主要展示某个人物的成就和荣誉。
导演们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访谈和电影剪辑,呈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故事。
这种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因为观众对于这些人物的兴趣并不高。
为了增加人物纪录片的故事性,一些导演开始运用电影技巧,将纪录片拍摄得更加有趣和吸引人。
他们不仅仅注重记录某个人物的成就,还会探索他们在现实中的困惑和挑战。
导演们通过设置冲突和转折,给人物故事带来了更强的戏剧性。
观众不再只是看到一个传记记录,而是可以在电影中体验到一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有时,为了创造更好的故事,导演们会将多个人物故事串联在一起。
通过展示这些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交互,人物纪录片的整体故事性和观赏性都得到了提高。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更深入地了解某个特定主题或社会问题。
在创作人物纪录片时,导演们也会在拍摄风格上下功夫。
他们可能会选择一种特定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有时候,他们会使用一些虚构元素,比如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做一些艺术性的夸张和变形。
这样一来,人物纪录片就能借助电影语言来展现故事,使整个电影更富有创意和表现力。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不仅给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影体验,也有助于纪录片在市场上的推广和传播。
当观众对一个人物的故事感到被吸引时,他们会更加愿意去了解这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现象。
通过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不再是普通观众的“无聊”选择,而成为了一种值得期待和追寻的电影形式。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有趣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 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方式探析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方式探析作者:来源:《电影中国》2013年第03期一个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兹)在底特律,于上世纪70年代发行了两张唱片,其中一张只卖出了6张;两位南非的音乐发烧友,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寻找这位没有在自己故乡、却在南非家喻户晓、唱片发行量超过50万张的罗德里格兹;一位瑞典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花费6年时间跟踪拍摄了南非音乐人寻找美国民谣歌手的纪录片;2013年2月,这位瑞典导演制作的纪录片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片名是《寻找小糖人》。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音乐发烧友,辗转寻找民谣歌手罗德里格兹的故事。
罗德里格兹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默默无闻,但他的唱片在南非却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罗德里格兹毫不知情。
《寻找小糖人》以其叙事结构的跌宕起伏,画面表现的生动细腻,题材选择的独具慧眼,故事本身的历史厚重,成为多重影像元素纪实的经典之作。
但是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成为这部纪录片最为耀眼之处。
一、绝对态势:纪录片故事化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观念中,真实性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原则,也被认为是制作出一部成功纪录片的法宝。
而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创作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真实性和故事化叙述不可兼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创作手法不断进步,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影片创作的主流方式。
用故事化叙述方式讲述真实的故事,把人或者物放在故事中表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影像艺术表现手法。
美国著名电视制作人唐·休伊特曾说:影像世界就应该给观众讲一个故事。
也正是这种影像制作理念极大地影响了纪录片的创作和生产。
“讲故事”本是口语化传播的一种表达方式,以其生动、亲切、人际交流零距离而备受人们喜爱。
怎样将影像制作中,尤其是注重真实的纪录片中注入“故事”的元素,成为近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目前纪录片拍摄的实践过程中,故事化叙事方式也不断得到体现,当代部分纪录片导演已经很注重运用这种影像表达方法。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是一种将真实事实与戏剧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通过为真
实人物增加个人经历、情感冲突和故事情节,以生动、具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人物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这些人物。
故事化创作的核心是将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到一个故事框架中。
选取一个真实的人
物作为主角,了解他们的背景、经历和个性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人物的生活以及所处的背
景环境,找到一个适合的故事线索,让人物的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人物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开始,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困境和
挑战,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事化创作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戏剧性的元素,如冲突、反转、悬疑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让故事更有张力。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需要注意平衡真实性和艺术性。
一方面,故事应该尽可能忠
实于真实事件的经过,不能夸大或歪曲事实。
为了增加戏剧性和观赏性,可以适当地添加
一些戏剧元素,但不能违背真实的事实。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不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故事
传递一种情感和信息。
通过创造一个有趣和感人的故事,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背景、挣扎和成长,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还可以通过剪辑和音乐的运用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剪辑可
以用来调整故事的节奏和张力,通过切换不同场景和角度来引起观众的兴趣。
音乐则可以
通过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氛围来加强故事的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故事化的多种手段记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然而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而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
“故事”对于故事片来说是虚构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会满足于对“故事”或者“真实”单一的索取了,他们内心呼唤两者的兼得。
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
故事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备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只是手段,纪实才是目的。
《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使纪录片的内容由无情节的“事”变为被采访者“说的故事”,再由“说的故事”变为“看到的故事”。
许多人物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女特警雷敏》、《舟舟的世界》、《四姐》、《英与白》,人文纪录片《沙与海》、《龙脊》,以及事件纪录片《潜伏行动》、《村民的选择》等都充溢着表现人物命运和事件历程的故事。
我们相信缺少了故事性的纪录片一定空洞无味,难称佳作。
故事化的纪录片具备许多影视剧的元素,使观众爱看,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着,我们不妨从创作的角度入手,一起探讨将纪录片故事化的多种手段。
选故事即在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把“有故事”的人物事物放在首位。
大千世界,无可不拍。
我们面对今天丰富多彩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表现。
纪录片的制作周期之长是其他影视作品无可匹敌的,一旦我们对拍摄的题材、对象做出了选择,就只能义无返顾地前进。
《龙脊》、《女特警雷敏》、《平衡》等都有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前期摄制,这些都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说创作者为他们付出的时间和代价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但同样有许多编导跟了几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作品出不来“东西”,常听到许多人说“跟错人了,不出活”说白了就是自己选择的人物事物没有故事。
制作一部纪录片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宝贵的时间,如果在开始阶段就出现选材失误,怎么能对得起这些钱和时间呢?其实,拍纪录片跟文学创作一样,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有故事”的人或事会使一部作品事半功倍。
冷冶夫老师在创作女特警系列纪录片时就遵循了选材至上的原则。
女特警题材前无所有,当冷冶夫得知武警四川总队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时,便萌发了创作的意念,但是并不急于下手,而是先在观察与了解中摸清这支队伍的情况。
女子特警队有40多人,每个人都是巾帼英雄,可重点纪录的人物却只能有一个,冷老师在部队住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有个叫雷敏的女兵不但训练刻苦,而且“活泼好动,潇洒大方、不躇镜头”,于是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的雷敏便成了主要纪录的对象。
在拍摄中雷敏没有因为摄象机的存在而受任何束缚,相反却情感丰富、畅所欲言。
由于雷敏是连队里的“活跃分子”,因此所有发生的故事都和她有关,这使前期拍摄的素材内容丰富、充满故事,后期自然得心应手,出精品也就容易得多了。
拍故事即在纪录片前期的拍摄中去寻找和挖掘故事。
这里有一个“抓故事”的前提,就是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自然发展。
具备了这一原则的纪录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因为纪录片编导是作为创作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被摄事物的参与者。
即使是《望长城》那样具有强烈“我在场”意识的纪录片,编导也决不会去无中生有地指使被摄群体去“演”故事。
有时候摄象机的客观存在会使被摄事物产生某种变化(如有些人会变得非常礼貌,不说实话等等),这种情况是非主观的,但也要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那些即将出现的故事。
有了好的题材,抓故事就全靠编导的睿智和耐心了。
《平衡》是一部长达100多分钟的纪录作品,该片以三年的时间伴随着这支保护野生动物的“西部牦牛队”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千难万险,终于赢得了关于生命与捍卫生命之间的历史实证,让我们仿佛亲历了一个生命(奇卡.扎巴多杰)在生死面前的音容气息,甚至于可贵的人格魅力。
中国的纪录片能像《平衡》这样沉得住气的还不是很多,这需要编导有一颗持久的恒心。
除了长时间的完整纪录,纪录片还有两个为“抓故事”服务的地方,那就是环境和细节。
环境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和存在环境。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人物命运。
环境又是故事滋生的温床、是故事发展的摇篮、是故事结局的必然。
从环境中构建故事的框架,可以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给发生着的事物以合理的背景,使人加深对片子含义的理解。
在《龙脊》中,那美不胜收的山光水色,那幽雅齐整的碧绿梯田,那氤氲的山岚雾霭,那天空中漂浮的云团,小寨的古朴优雅,绿油油的禾苗,亮晶晶的蜘蛛,嗷嗷待哺的燕子,这些一再出现的空镜头,它们除了交代自然环境和在全片中起到抒情、间隔的作用以外,把它们放在《龙脊》的生命主题中,它们就不仅仅是风光是美,更是作者对龙脊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审美关照。
美丽的环境造就了龙脊人乐观向上、顽强执着的人生态度。
发生在这样环境中的故事,即使是“大雨滂沱、石梅珍得病、四十几户人家断炊、井妹没钱上学”也丝毫不见悲情色彩。
应该说,是《龙脊》的环境造就了编导对龙脊人生命意志隐喻。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
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
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剪故事纪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反映事物的“纯真面貌”,是许多纪录片作者遵循的创作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但任何理论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带来偏见,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纪录片如果一味排斥创作主体的作用和其他表现手段的介入,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使故事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作品必然成为生活事件的堆砌或流水帐,节奏拖沓,气氛沉闷,缺乏审美价值,最终也必然会违背作者的初衷。
现在许多编导把“长镜头、同期声、跟踪拍摄”奉为至尊,笔者曾看过一部纪录下岗职工生活的纪录片,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来到老朋友的家,问讯工作着落。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编导将“主人公进入小区、拐弯、上楼、直到见面打招呼”这个毫无意义的过程,处理成了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而整个片子的长度却仅有二十分钟。
纪实手法确实为纪录片带来了一些生机,但是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会使纪录片节奏拖沓;长镜头中信息量的多少并不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同期声受采访对象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在信息传达的数量和质量上效果还远不及解说,于是出现口齿不清、节奏混乱等情形。
纪录片要想更多地体现出故事性,必须在编辑上下工夫,这主要对片子宏观结构脉络的把握和展现细部的一些蒙太奇处理。
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这一集,编导创造性地将主席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游泳画面编在一起,在说到主席游泳姿势时解说词写道:“毛泽东游泳一贯随心所欲,想怎么游就怎么游,这大概是因为他太熟悉水的特性,驾轻就熟地掌握了水的规律,所以他显得那样的自由自在。
”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是如此之完美,没有一句激昂的言语,完全依据真实平静的纪录素材编辑出的情节,然而观众已经能够理解和领会到编导者深谙的道理。
蒙太奇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镜头或片段的恰当次序,并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获亚广联大奖的《沙与海》就采用了格里菲斯首创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把生活在沙漠和海岛上的两户人家剪辑在一起,来表现一个“人与自然”的主题。
刘泽远女儿从沙丘上奔跑和趴着玩鞋的场景,本是偶然拍到的——当时的摄像师本来正在拍沙暴过后死去的骆驼,当编导突然发现小女孩走来时,凭着职业的第六感,果断地让摄像师掉转镜头跟拍小女孩。
后来,这一组镜头成了全片中最具意境、最打动人心的一幕,就是因为编导发现了它的“恰当次序”,即安排在就要外嫁的姐姐接受记者采访而陷入沉思的镜头之后。
这两段本来互不关联的画面通过蒙太奇对接,形成了巨大的感情冲击,昭示着小姑娘和她姐姐之间命运的相似和沿袭,产生了戏剧性效果。
这种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纳入了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的同一条道路。
纪录片故事化还有其它一些方法。
搬演重现: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做法,但其实在国外早以屡见不鲜。
纪录片有许多流派,对于搬演重现有人赞同,也有很多人强烈反对。
依我的观点,对于种种手段和形式,不妨采用“拿来主义”的作法,只要能将纪录片故事化,使得观众爱看,不妨大胆尝试。
美国纪录片《蓝色警戒》就是一部由真人讲述,画面由演员扮演重现当时情景的案件纪录片,扣人心弦的情节画面令人目不转睛。
现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刑侦类纪录片倍受中国观众欢迎,原因就是大量搬演重现的使用,在收视率颇高的《酒吧纵火案》一期中,搬演和重现的画面占到了90%以上。
在这类作品中,“故事性”已经取代“纪实性”的地位成为了纪录片的首要特性,而喜欢这类片子的观众似乎也并不在乎画面是真实的还是扮演导拍的,他们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好看。
这类纪录片与影视剧结合得最好,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先锋。
补拍摆拍: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种曾一度被学术界痛骂、在纪录片创作中“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今天也该抬抬头了。
如果说影视剧中导演意图的实现得靠分镜本,那么今天的纪录片编导是不是脑中也该有一个“分镜本”呢?许多人在拍片子时都只忙于过程的纪录,而忽略了后期剪辑的需要,至使素材的许多地方场面少,画面单一,使剪完的成片缺乏一种故事性逻辑,影响了观赏价值。
记得我在拍摄一部案件纪录片时,当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刑侦队得到线人报告后,立即组织干警上车出发,进行抓捕。
由于时间紧迫,我和另一位摄像没有分工好,都只拍了一个“干警们一拥而出,汽车前进”的长镜头。
事后,我找来当天行动的人和车,尝试着补拍了这样几个镜头:干警们持枪装弹的全景和手装弹的特写,一名干警手开车门的中近景,四个不同干警的关车门的镜头(砰),司机扭动汽车钥匙的特写,车尾部排气的特写,将这些镜头与前面拍的长镜头交*剪辑到一起,节奏明快、场面紧张刺激,十分好看。
其实在不影响纪录片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一些情节性不强的地方不妨使用这种类似电视剧的拍摄和剪辑方法,有助于提高片子的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