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伺服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

合集下载

伺服系统的发展

伺服系统的发展

伺服系统的发展伺服系统在机电设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下面简单谈谈其发展历程:(1)直流伺服系统伺服系统的发展经历了由液压到电气的过程。

电气伺服系统根据所驱动的电机类型分为直流(DC)伺服系统和交流(AC)伺服系统。

50年代,无刷电机和直流电机实现了产品化,并在计算机外围设备和机械设备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70年代则是直流伺服电机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时代。

(2)交流伺服系统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随着微处理器技术、大功率高性能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和电机永磁材料制造工艺的发展及其性能价格比的日益提高,交流伺服技术—交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控制系统逐渐成为主导产品。

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已经成为工业领域实现自动化的基础技术之一,并将逐渐取代直流伺服系统。

交流伺服系统按其采用的驱动电动机的类型来分,主要有两大类:永磁同步(SM型)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和感应式异步(IM型)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

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在技术上已趋于完全成熟,具备了十分优良的低速性能,并可实现弱磁高速控制,拓宽了系统的调速范围,适应了高性能伺服驱动的要求。

并且随着永磁材料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和价格的降低,其在工业生产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目前已成为交流伺服系统的主流。

感应式异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由于感应式异步电动机结构坚固,制造容易,价格低廉,因而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代表了将来伺服技术的方向。

但由于该系统采用矢量变换控制,相对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来说控制比较复杂,而且电机低速运行时还存在着效率低,发热严重等有待克服的技术问题,目前并未得到普遍应用。

系统的执行元件一般为普通三相鼠笼型异步电动机,功率变换器件通常采用智能功率模块IPM。

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动态和静态性能,可采用位置和速度闭环控制。

三相交流电流的跟随控制能有效地提高逆变器的电流响应速度,并且能限制暂态电流,从而有利于IPM的安全工作。

速度环和位置环可使用单片机控制,以使控制策略获得更高的控制性能。

2024年伺服系统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伺服系统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伺服系统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概述伺服系统是一种利用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进行精确控制的系统。

随着工业自动化和机械领域的不断发展,伺服系统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报告将对伺服系统市场进行调研分析,以了解市场规模、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二、市场规模目前,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约为100亿美元,并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0亿美元。

亚太地区是伺服系统市场的主要增长驱动力,其中中国市场表现强劲,成为全球最大的伺服系统市场之一。

三、市场驱动因素1.工业自动化需求的增加:随着各行业对生产自动化水平要求的提高,对伺服系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伺服系统的更新换代需求推动了市场的增长,企业需要更高性能和更精确控制的伺服系统来提高生产效率。

3.电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对伺服系统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四、市场细分根据应用领域和产品类型,伺服系统市场可以进行如下细分:1. 应用领域•工业机械:包括机床、印刷设备、纺织设备等。

•电子领域:包括半导体设备、电子组装线等。

•包装行业:包括食品包装设备、药品包装设备等。

•石油化工:包括泵、压缩机等。

2. 产品类型•伺服驱动器:根据功率大小和应用需求进行分类。

•伺服电机:根据转速、扭矩和应用需求进行分类。

五、竞争格局当前伺服系统市场竞争激烈,主要厂商包括ABB、西门子、安川电机等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在产品技术、品牌影响力和售后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竞争力。

此外,一些本土企业也在不断崛起,在特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六、发展趋势未来伺服系统市场有以下发展趋势: 1. 产品高性能化:伺服系统将更加注重性能提升,实现更高精度和更稳定的运动控制。

2. 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伺服系统将与其他系统进行互联,实现智能化控制和数据分析。

3. 绿色环保要求:伺服系统将更加注重能源消耗的优化和环境友好性,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伺服技术是指利用电子控制器驱动某种机械部件运动的一种方式,广泛应用于机械领域中。

伺服技术在制造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数控机床、3D打印、激光切割等,以及飞行器和卫星等高科技领域。

本文将探讨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

一、伺服技术的发展历程伺服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需要一种更精确的控制机械运动的方法。

在20世纪初期,随着电机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伺服技术开始出现在一些特定领域。

20世纪50年代,伺服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突破,人们开始使用反馈控制方法来提高伺服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

对于工业制造而言,伺服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具机械和自动化设备上。

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伺服控制系统逐渐从模拟电路转向数字化控制,技术不断地更新迭代,达到更精准、更智能的控制效果。

二、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推进,伺服技术也朝着更广阔的领域迅速发展。

从工业制造到智能制造、从机械运动到智能控制,伺服技术所涉及到的范围愈发宽广。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示伺服技术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和数字化随着AI技术的发展,伺服技术逐渐智能化和数字化,从而实现更加高效的控制。

通过大数据模型、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伺服系统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维护,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小型化和模块化随着工艺的发展,对于伺服系统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精度、稳定性等等。

但是占用空间也是十分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因此,未来伺服系统大多数以小型化和模块化的趋势发展,这不仅可以减少消耗物品,而且可以降低机械部件的重量。

3.集成化和智能应用伺服技术的集成化和智能应用将是未来的趋势。

一个高级的伺服系统将能够对工厂的所有机器进行监控,实现智能控制和自动化管理。

同时,它们还能够自动适应新的工艺和生产流程,以满足企业的需求。

三、伺服技术的未来展望伺服技术因其高精度和理论机动性,将在未来的制造行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随着数据和AI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伺服技术将变得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

伺服技术的应用前景和解决方案

伺服技术的应用前景和解决方案

伺服技术的应用前景和解决方案伺服技术是一种用于控制和驱动运动提供精确位置和速度控制的技术。

它在许多行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讨论伺服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解决方案。

一、伺服技术的应用前景1. 工业自动化领域伺服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的高精度定位和运动控制特性,使得它们能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设备,如机床、印刷设备、包装机械等。

随着工业自动化需求的增加,伺服技术的应用前景也在逐渐扩大。

2. 机器人领域伺服技术对于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巨大的前景。

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的高速、高精度运动控制能力,可以实现机器人的灵活、精确的动作,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此外,伺服技术还可以结合传感器和视觉系统,实现机器人的感知和智能化,进一步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

3. 新能源领域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伺服技术在新能源设备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例如,风力发电机组中的角度调节系统、太阳能光伏跟踪器中的方位调节系统等,都需要伺服技术来实现精确的位置和角度控制,提高能源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二、伺服技术的解决方案1. 选型和集成在应用伺服技术时,选型和集成是关键。

首先,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其次,需要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整体的自动化控制。

选型和集成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伺服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2. 精确控制算法伺服技术的精确控制算法是实现高精度运动控制的重要因素。

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可以提高伺服系统对于位置和速度的控制精度,降低能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3. 传感器和反馈系统伺服系统的准确反馈是实现精确控制的基础。

传感器和反馈系统可以实时获取伺服电机的位置、速度和扭矩等参数,反馈给控制系统进行补偿控制。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反馈系统,能够提高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

4. 故障检测和维护为了确保伺服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需要进行故障检测和维护。

中国伺服系统前景分析

中国伺服系统前景分析

中国伺服系统前景分析一、伺服行业产业链“伺服”—词源于希腊语“奴隶”的意思。

人们想把“伺服机构”当个得心应手的驯服工具,服从控制信号的要求而动作。

在讯号来到之前,转子静止不动;讯号来到之后,转子立即转动;当讯号消失,转子能即时自行停转。

由于它的“伺服”性能,因此而得名——伺服系统。

1.工作原理伺服控制是对机器装备的精确定位、速度等运动要素进行控制的统称。

伺服控制系统主要由控制器和伺服传动单元组成,通过机械零部件传导到负载端。

伺服系统(或称伺服产品)通常包括伺服驱动器(指令装臵)、伺服电机、伺服反馈装臵(编码器)三个部分。

2.下游应用伺服系统主要应用于对定位精度和运转速度控制要求较高的制造领域,在精密制造和柔性制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机床、包装、纺织电子、塑料、医疗、印刷、橡胶、食品等行业,并逐步在风电、新能源汽车等新兴行业得到推广,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将进一步推动伺服系统市场的增长。

2020年伺服系统下游应用占比最高的电子及半导体、机床和工业机器人,总和占比为37%左右,其中占比最高的为电子及半导体行业,占比16%。

就增速情况而言,电子及半导体行业也远远高于下游其他行业,2020年市场规模增长率为36%左右,远超全行业平均增速18%。

2020年中国私服系统主要下游应用需求变动情况二、伺服系统市场容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伺服系统在工业发展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高速加工技术和以高速、高精度为基础的其他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伺服系统的快速发展。

我国伺服系统市场规模自2015年起整体表现为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伺服电机系统市场规模为164.4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18.3%。

三、伺服系统竞争格局我国国产伺服系统企业发展迅速,发展国产替代率逐年升高。

过去中国大陆伺服系统主要来源于日本等地的大量进口,占比最高的是松下、安川等。

经过十来年的发展,2020年的现在,国内从事伺服系统的供应商超过300家,国产品牌近12年持续采取定制化与低价策略馋食外资品牌份额,2020年中国伺服系统市场份额占比最高仍然主要是日本等外资企业,但是国产企业占比大幅度增高,其中代表汇川2020年市场占比10%。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研究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研究

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研究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创新,交流伺服系统作为现代主力驱动设备,在机器人、数控机床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化工业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电机控制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和多样。

本文以交流伺服电机的控制为题,简单介绍几种电机控制的方法。

关键词:交流伺服电机;矢量控制;永磁同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0 前言交流伺服电机定子的构造基本上与电容分相式单相异步电动机相似.其定子上装有两个位置互差90°的绕组,一个是励磁绕组Rf,它始终接在交流电压Uf 上;另一个是控制绕组L,联接控制信号电压Uc。

所以交流伺服电动机又称两个伺服电动机[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集成电路、电力电子技术和交流可变速驱动技术的发展,永磁交流伺服驱动技术有了突出的发展,各国著名电气厂商相继推出各自的交流伺服电动机和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并不断完善和更新。

交流伺服系统已成为当代高性能伺服系统的主要发展方向,使原来的直流伺服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9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已经商品化了的交流伺服系统是采用全数字控制的正弦波电动机伺服驱动。

交流伺服驱动装置在传动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1 交流伺服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方向1.1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的现状伺服控制系统虽然应用已久,大量应用于结构简单的直流电机,在结构复杂的交流电机应用中还无法达到人们理想的效果,使得应用受到限制。

由于直流电机控制简单,长期应用于各种领域。

直到年,德国西门子工程师提出了矢量控制方法,将交流电机解耦后再控制,使交流电机能够和直流电机的控制性能有极高的相似之处,解决了长期阻碍交流电机发展的控制问题。

交流电机冰开始广泛在伺服控制领域应用起来,未来必将取代直流电机,在伺服控制领域中占主导地位。

由于各项相关技术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应用不断深入,验证了交流伺服系统的稳定性。

发达国家的电器公司在伺服控制领域,直流电机已经由交流电机完全代替。

伺服系统报告

伺服系统报告

一、相关概念伺服系统(servomechanism)又称随动系统,是用来精确地跟随或复现某个过程的反馈控制系统。

伺服系统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它的主要任务是按控制命令的要求、对功率进行放大、变换与调控等处理,使驱动装置输出的力矩、速度和位置控制非常灵活方便。

在机器人中,伺服驱动器控制电机的运转。

驱动器采用速度环,位置环,电流环三环闭环电路,内部还设有错误检出和保护电路。

驱动器通过通信连接器,控制连接器,编码连接器跟外部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相连。

通信连接器主要用于跟电脑或控制器通信。

控制连接器用于跟伺服控制器联接,驱动器所需的输入信号、输出信号、控制信号和一些方式选择信号都通过该控制连接器传输,它是驱动器最为关键的连接器。

编码连接器跟电机编码器连接,用于接收编码器闭环反馈信号,即速度反馈和换向信号。

伺服电机主要用于驱动机器人的关节。

关节越多,机器人的柔性和精准度越高,所需要使用的伺服电机的数量就越多。

机器人对伺服电机的要求非常高,必须满足快速响应、高起动转矩、动转矩惯量比大、调速范围宽,要适应机器人的形体做到体积小、重量轻,还必须经受频繁的正反向和加减速运行等苛刻的条件,做到高可靠性和稳定性。

伺服电机分为直流、交流和步进,工业机器人用的较多的是交流。

机器人用伺服电机二、伺服系统的技术现状2.1视觉伺服系统随着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机器人承担的任务更加复杂多样,传统的检测手段往往面临着检测范围的局限性和检测手段的单一性.视觉伺服控制利用视觉信息作为反馈,对环境进行非接触式的测量,具有更大的信息量,提高了机器人系统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在机器人控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视觉系统由图像获取和视觉处理两部分组成,图像的获取是利用相机模型将三维空间投影到二维图像空间的过程,而视觉处理则是利用获取的图像信息得到视觉反馈的过程。

基本的相机模型主要包括针孔模型和球面投影模型,统一化模型是对球面模型的推广,将各种相机的图像映射到归一化的球面上。

2023年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伺服系统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伺服系统是指能够控制运动过程的自动控制系统,广泛应用于机械、电气、电子、光学等各个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伺服系统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稳定和持续增长的趋势。

1. 全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据市场研究公司预测,2019年,全球伺服系统市场规模约为58.76亿美元,并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81.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

其中,亚太地区是全球最大的伺服系统市场之一,占据了市场的近50%的份额,其次是欧洲和北美市场。

2. 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伺服系统行业可划分为几大类,包括细分为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控制器和传感器等。

根据产品形式和应用领域的不同,市场规模有所不同。

2.1 伺服驱动器市场规模:由于伺服驱动器是伺服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因此占据了伺服系统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伺服驱动器市场的规模已经近年来不断增加,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30.73亿美元左右。

2.2 伺服电机市场规模:伺服电机在机械、汽车、航空航天、医疗设备、通讯设备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市场规模大约为32.47亿美元。

随着电机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市场规模将继续增长。

2.3 控制器市场规模:控制器的主要作用是将运动控制器与电动机控制器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大约为6.72亿美元左右。

2.4 传感器市场规模:伺服系统需要精准的运动控制,传感器负责感知和反馈位置、速度和力矩等参数,因此是伺服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伺服传感器市场规模大约为3.24亿美元左右。

3. 市场趋势与前景伺服系统市场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市场仍然具有增长潜力。

未来几年,伺服系统市场将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和不断增长的中等收入人群数量。

目前,亚太地区是全球伺服系统市场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未来亚太地区伺服系统市场增长仍有望继续稳定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流伺服系统发展现状及其趋势运动控制系统作为电气自动化的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运动控制系统主要研究电动机拖动及机械设备的位移控制问题。

交流伺服系统是运动控制系统所研究的重要的一部分,而纵观电力拖动的发展过程,交、直流两种拖动方式并存与各个生产领域,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竞争,相互促进。

1990年以前,由于技术成本等原因,国内伺服电机以直流永磁有刷电机和步进电机为主,而且主要集中在机床和国防军工行业。

1990年以后,进口永磁交流伺服电机系统逐步进入中国,此期间得益于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电力电子及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交流伺服电机的驱动技术也得以很快发展。

如今约占整个电力拖动容量80%的不变速拖动系统都采用交流电动机,而只占20%的高精度、宽广调速范围的拖动系统采用直流电动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电机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支撑技术的快速发展,交流伺服控制技术的发展得以极大的迈进,使得先前困扰着交流伺服系统的电机控制复杂、调速性能差等问题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日渐提高,价格趋于合理,使得交流伺服系统取代直流伺服系统尤其是在高精度、高性能要求的伺服驱动领域成了现代电伺服驱动系统的一个发展趋势。

一、交流伺服系统的概述伺服来自英文单词Servo,指系统跟随外部指令进行人们所期望的运动,运动要素包括位置、速度和力矩。

伺服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液压、气动到电气的过程,而电气伺服系统包括伺服电机、反馈装置和控制器。

在20世纪60年代,最早是直流电机作为主要执行部件,在70年代以后,交流伺服电机的性价比不断提高,逐渐取代直流电机成为伺服系统的主导执行电机。

控制器的功能是完成伺服系统的闭环控制,包括力矩、速度和位置等。

我们通常说的伺服驱动器已经包括了控制器的基本功能和功率放大部分。

虽然采用功率步进电机直接驱动的开环伺服系统曾经在90年代的所谓经济型数控领域获得广泛使用,但是迅速被交流伺服所取代。

进入21世纪,交流伺服系统越来越成熟,市场呈现快速多元化发展,国内外众多品牌进入市场竞争。

目前交流伺服技术已成为工业自动化的支撑性技术之一。

在交流伺服系统中,电动机的类型有永磁同步交流伺服电机(PMSM)和感应异步交流伺服电机(IM),其中,永磁同步电机具备十分优良的低速性能、可以实现弱磁高速控制,调速范围宽广、动态特性和效率都很高,已经成为伺服系统的主流之选。

而异步伺服电机虽然结构坚固、制造简单、价格低廉,但是在特性上和效率上存在差距,只在大功率场合得到重视。

二、交流伺服系统的分类交流伺服系统根据其处理信号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模拟式伺服、数字模拟混合式伺服和全数字式伺服;如果按照使用的伺服电动机的种类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用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构成的伺服系统,包括方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无刷直流机)伺服系统和正弦波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另一种是用鼠笼型异步电动机构成的伺服系统。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需要采用磁极位置传感器而感应电动机伺服系统中含有滑差频率计算部分。

若采用微处理器软件实现伺服控制,可以使永磁同步伺服电动机和鼠笼型异步伺服电动机使用同一套伺服放大器。

所谓数字控制是指系统的主要部分由数字运算元件构成,数字控制可分二类:一类为硬件方式,即数字元件的工作不用软件而仅用硬件。

它包括数字电路硬件控制、专用集成电路(asic)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硬件控制;另一类为软件方式,即数字元件通过软件进行工作。

三、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交流伺服系统的性能指标可以从调速范围、定位精度、稳速精度、动态响应和运行稳定性等方面来衡量。

低档的伺服系统调速范围在1:1000以上,一般的在1:5000~1:10000,高性能的可以达到1:100000以上;定位精度一般都要达到±1个脉冲,稳速精度,尤其是低速下的稳速精度比如给定1rpm时,一般的在±0.1rpm以内,高性能的可以达到±0.01rpm以内;动态响应方面,通常衡量的指标是系统最高响应频率,即给定最高频率的正弦速度指令,系统输出速度波形的相位滞后不超过90°或者幅值不小于50%。

进口三菱伺服电机MR -J3系列的响应频率高达900Hz,而国内主流产品的频率在200~500Hz。

运行稳定性方面,主要是指系统在电压波动、负载波动、电机参数变化、上位控制器输出特性变化、电磁干扰、以及其他特殊运行条件下,维持稳定运行并保证一定的性能指标的能力。

这方面国产产品、包括部分台湾产品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

伺服控制技术是决定交流伺服系统性能好坏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国外交流伺服技术封锁的主要部分。

随着国内交流伺服用电机等硬件技术逐步成熟,以软形式存在于控制芯片中的伺服控制技术成为制约我国高性能交流伺服技术及产品发展的瓶颈。

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交流伺服控制技术,尤其是最具应用前景的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控制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四、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方法在控制策略上,基于电机稳态数学模型的电压频率控制方法和开环磁通轨迹控制方法都难以达到良好的伺服特性,目前普遍应用的是基于永磁电机动态解耦数学模型的矢量控制方法,这是现代伺服系统的核心控制方法。

虽然人们为了进一步提高控制特性和稳定性,提出了反馈线性化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自适应控制等理论,还有不依赖数学模型的模糊控制和神经元网络控制方法,但是大多在矢量控制的基础上附加应用这些控制方法。

还有,高性能伺服控制必须依赖高精度的转子位置反馈,人们一直希望取消这个环节,发展了无位置传感器技术。

至今,在商品化的产品中,采用无位置传感器技术只能达到大约1:100的调速比,可以用在一些低档的对位置和速度精度要求不高的伺服控制场合中,比如单纯追求快速起停和制动的缝纫机伺服控制,这个技术的高性能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交流伺服系统的控制单元是整个交流伺服系统的核心, 实现系统位置控制、速度控制、转矩和电流控制器。

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被广泛应用于交流伺服系统, 各大公司推出的面向电机控制的专用DSP芯片, 除具有快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外,还集成了丰富的用于电机控制的专用集成电路,如A/D转换器、PWM发生器、定时计数器电路、异步通讯电路、CAN总线收发器以及高速的可编程静态RAM和大容量的程序存储器等。

五、伺服系统在行业中的应用现代交流伺服系统最早被应用到宇航和军事领域,比如火炮、雷达控制。

逐渐进入到工业领域和民用领域。

工业应用主要包括高精度数控机床、机器人和其他广义的数控机械,比如纺织机械、印刷机械、包装机械、医疗设备、半导体设备、邮政机械、冶金机械、自动化流水线、各种专用设备等。

在数控机床中使用永磁无刷伺服电机代替步进电机做进给已经成为标准,部分高端产品开始采用永磁交流直线伺服系统。

在主轴传动中采用高速永磁交流伺服取代异步变频驱动来提高效率和速度也成为热点。

90年代以来,欧、美、日各国争相开发应用新一代高速数控机床,高速电主轴单元转数在30000rpm~100000rpm,工作台的进给速度在分辨率为1μm时达到100m/min,甚至200m/min以上, 在分辨率为0.1μs时,在24m/min以上。

当今数控机床突出高速、高精、高动态、高刚性的特点,对位置系统的要求包括:定位速度和轮廓切削进给速度;定位精度和轮廓切削精度;精加工的表面粗糙度;在外界干扰下的稳定性。

这些要求的满足主要取决于伺服系统的静态、动态特性。

我们已经看到国产伺服系统比如广数的产品在经济型数控机床上的广泛应用,但是在中高档数控机床上采用国产伺服系统仍然面临困难,性能是一个重要方面,还有就是稳定性和可靠性,或许品牌效应也是难以短时间逾越的障碍。

六、交流伺服系统的发展方向现代交流伺服系统,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化的转变,数字控制环已经无处不在,比如换相、电流、速度和位置控制;采用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高性能DSP加FPGA、以及伺服专用模块(比如IR推出的伺服控制专用引擎)也不足为奇。

国际厂商伺服产品每5年就会换代,新的功率器件或模块每2~2.5年就会更新一次,新的软件算法则日新月异,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总结国内外伺服厂家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路线,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看到以下一些最新发展趋势。

其一,服电机自身是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强耦合性及时变性的“系统”,同时伺服对象也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加之系统运行时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因此按常规控制策略很难满足高性能伺服系统的控制要求。

为此,如何结合控制理论新的发展,引进一些先进的“复合型控制策略”以改进“控制器”性能是当前发展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一个主要“突破口”。

其二,电动机、反馈、控制、驱动、通讯的纵向一体化成为当前小功率伺服系统的一个发展方向。

有时我们称这种集成了驱动和通讯的电机叫智能化电机(Smart Motor),有时我们把集成了运动控制和通讯的驱动器叫智能化伺服驱动器。

电机、驱动和控制的集成使三者从设计、制造到运行、维护都更紧密地融为一体。

但是这种方式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如可靠性)和工程师使用习惯的挑战,因此很难成为主流,在整个伺服市场中是一个很小的有特色的部分。

其三,实现其通用化通用型驱动器配置有大量的参数和丰富的菜单功能,便于用户在不改变硬件配置的条件下,方便地设置成V/F控制、无速度传感器开环矢量控制、闭环磁通矢量控制、永磁无刷交流伺服电动机控制及再生单元等五种工作方式,适用于各种场合,可以驱动不同类型的电机,比如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无刷直流电机、步进电机,也可以适应不同的传感器类型甚至无位置传感器。

可以使用电机本身配置的反馈构成半闭环控制系统,也可以通过接口与外部的位置或速度或力矩传感器构成高精度全闭环控制系统。

其四,实现其网络化和模块化,随着机器安全标准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障诊断和保护技术(问题发生的时候判断原因并采取措施避免故障扩大化)已经落伍,最新的产品嵌入了预测性维护技术,使得人们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了解重要技术参数的动态趋势,并采取预防性措施。

比如:关注电流的升高,负载变化时评估尖峰电流,外壳或铁芯温度升高时监视温度传感器,以及对电流波形发生的任何畸变保持警惕。

综上所述,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电力半导体和电机制造技术取得巨大技术进步,永磁交流伺服系统也将具有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