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合集下载

次贷危机背后是道德危机(以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

次贷危机背后是道德危机(以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为例)

从次贷危机看美国道德危机摘要:2007年3月13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标志着次贷危机的正式爆发。

美国次贷危机实际隐藏着道德危机。

我这里讲的这不是美国金融的诚信危机,而是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外交的道德危机。

次贷危机的本质是机构误导消费者和投资者,进而误导美联储,然后是美联储再误导全球的金融市场。

美国是在将自身的金融危机风险和冲击向全球平摊,减少自身的损失!有专家说:美国在滑向经济危机深渊的过程中,为自我保护而巧施“财技”,令包括新兴国家在内的各国为其损失买单还债。

美国这种做法无疑是国际政治经济外交上的道德危机——推卸责任。

关键词:次贷危机道德危机美国霸权危机转嫁什么是次贷?实际是银行是给信用情况极差,没有收入证明或还款能力证明,或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发放住房按揭贷款。

它是一种高危险但高回报的贷款。

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道德信用简直不值一提。

美国为了自己巨额的商业利益,牺牲全球经济利益,制造了一系列的经济泡沫:房地产泡沫,互联网泡沫,消费泡沫,债务泡沫等等,却最终被一个次贷戳破,但是美国不愿看到自身因为金融危机而渐渐衰落而影响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于是利用各种手段来分摊自身的危机。

比如,利用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我们其实可以称之为美元霸权——美国世界霸权在经济货币上的延伸,在国际政治外交上对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

“中国积累了多年的顺差,以为挣到了美元。

殊不知,美元的购买力控制在美国人手中。

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接受美元,但他们都不储备美元,他们拿了美元,立即去美国兑现。

美国才是美元购买力的最终实现地。

从货币学的角度来看,美元是美国央行开出的借条,是它的债务。

理所当然,这个债务的承担者,只能是美国。

既然如此,那么美国人只要关闭出口,美元就会买不到东西。

不管中国积累多少顺差,美国人只要吭一声,把出口关闭,中国的美元立马变成废纸,顺差立马变成白干,中国的外汇储备迅速缩水!美元贬值的核心奥秘,就在这里!1”“金融霸权作为军事霸权、政治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美国凭借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随意按照自己的意志强制性地推行其政策,不断获取霸权利润,维护其“金融霸权国”地位。

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

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

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纵深化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现象。

而农村信用社作为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风险行业,其经营风险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扩散性。

因此,金融危机的发生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继而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以促进农村信用社的稳健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措施继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之后,2007年~2009年的环球金融危机是较为严重的一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又演化为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

虽然,在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遭受的创伤较为轻微,但也为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笔者客观的分析了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期农村信用社能顺应经济的发展潮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主要风险(一)道德风险。

农村信用社的道德风险具有普遍性、易发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加之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道德风险的产生,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首先,农村信用社的某些高级管理人员为了追求虚假业绩,盲目扩大规模,致使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经营管理很混乱;其次,随着同业间竞争的加剧,基层信用社的市场营销和效益意识明显增强,但防范风险的意识仍相对薄弱,“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普遍存在,甚至一些信贷人员为了稳定业务和客户,随意简化操作规程,大量发放人情贷款、关系贷款,造成资金的重大损失;最后,轻内控管理的情况比较突出,执行制度走过场、搞形式,不能发挥监督应有的功能,致使会计、出纳人员肆意篡改账目,或伪造存单、汇票等非法侵吞储户存款,致使客户资金流失。

(二)流动性风险。

金融市场成熟与否与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资产的变现能力和主动负债的筹集能力密切相关,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这一难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四次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比较分析及其引起的思考摘要:频发的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总共发生了四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本文通过对这四次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从成因背景、影响程度、各国治理措施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共性和特性分析,从而为我国经济在日后如何应付金融危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金融危机;比较研究;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共发生了四次比较大的世界性金融危机,分别是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2—1993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4—1995年)、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1998年)、美国次贷危机及衍生的金融危机(2007年至今)。

从历史进程来看,金融危机频发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面对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普遍呼声,我国应当如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可以从方方面面来分析探讨以前各时期、各个国家和地区金融危机的特点,以期发现其中的一些共通之处,来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面提到的四次危机都是近期在国际上影响比较大的金融危机,其产生、发展都有其自身深刻的背景原因。

因此,本文分别从危机的背景和成因、危机的传递和影响以及解决危机采取的对策三个大的方面来分别对上述四次危机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和比较,从中寻找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金融风险的防范等有所启示。

一、四次金融危机简介第一次是1992年9月的欧洲货币危机,又称“9 月危机”。

是年9月,在欧洲外汇市场出现了大量抛售英镑和里拉、抢购马克的风潮,一时间,英镑和里拉对马克的汇价急剧下挫,在官方干预无效的情况下,英镑和里拉先后退出欧洲货币机制,实行自由浮动。

西班牙的比塞塔、葡萄牙的埃斯库多以及爱尔兰也受到重创。

在这场危机中,英国、意大利、法国、西班牙以及瑞士等国的中央银行向外汇市场投人了近10 0亿美元的资金,损失约60亿美元。

金融危机中的道德风险与投机风险研究*

金融危机中的道德风险与投机风险研究*

利用 自 身掌握 的信息优势而做 出对 自 身极为正确 , 但是对整个体 系却是极为错误的行为时,那么 危机的爆发只是时间的问题。 [ 关键词 ]美 国经济 ; 道德风险 ; 投机风险 ; 金融危机
[ 中图分类号 ]F 3 . 80 9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10 . 8(0 0 —050 043 9 1)5 9.7 4 2 1 0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链条可以看出从头至尾整个链条主要涉及了六大行为主体一是作为次级抵押贷款借款人的普通民众二是以商业银行为主的抵押贷款机构三是从事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投资银行四是为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信用评级机构五是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机构投资者六是金融监管机构
国 际关 系学院 学报
21 0 1年 第 5期
Junl f nvr to t ao a R ltn .0 1N . o ra o i sy f ne t nl e i s2 1 o5 U e i I r i ao n
金融危机 中的道德风险与投机风 险研究术
那 明
( 合肥 工业 大学 经济学 院,安徽 合肥 2 00 3 0 9)
还是很高 的,这说 明即使是穷人 ,当 自己的生活
行为主体都 冒着道德风 险进行利益掠夺 ,如放贷 机构 ,评级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人 。
( ) 一 放贷机构 的道德风险
放贷机构的道德风险是通过两个过程产生 的,

这种行为在理论上就称作 道德风 险。经济学上的 道德风 险并不等 同于道德 败坏,它与人 的品德无 关 ,这是理性 “ 经济人”在私利趋动下的一种 自 然选择 ,但是这种行 为最终会受到道德上 的指摘 。 道德 风险又可 以分为被动型道德风 险和 主动型道

金融危机对道德风险与道德风险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道德风险与道德风险管理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道德风险与道德风险管理的影响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给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也使道德风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道德风险指的是由于缺乏道德意识和行为导致的潜在风险。

本文将从金融危机对道德风险的影响以及道德风险管理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金融危机给道德风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在金融危机中,许多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出现了道德失范的情况。

例如,银行利用金融衍生品操纵市场,高管将企业资产侵吞为个人谋利等。

这些行为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也暴露了一些金融体系中的道德薄弱环节,例如监管机构的监管不力和监管制度的缺陷,使得一些违规行为得以存在和蔓延。

因此,金融危机无疑加剧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和扩大。

其次,金融危机对道德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传统的风险管理主要关注金融风险,忽视了道德风险的存在和重要性。

然而,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道德风险同样是金融稳定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

因此,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道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道德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员工的道德教育和监督,防范各种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

其次,监管机构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建立监管制度和法规,规范市场秩序和行业行为,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

此外,金融危机影响下的道德风险管理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考虑。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领域内的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道德、伦理和法律的方方面面。

因此,道德风险管理需要跨学科、综合性地进行,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包括经济、法律、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只有通过这种跨界合作,才能更好地识别和应对金融危机中的道德风险。

最后,道德风险管理需注重道德文化建设。

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单纯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是不够的,培养良好的道德文化是预防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

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道德培养和引导,倡导诚信、公正和负责任的道德价值观。

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与兼管缺失

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与兼管缺失

次贷危机中的道德风险与兼管缺失几千年来人类所争的就是财富的分配,人性的贪婪在商业上表现得最直接、最明显、也最彻底。

人类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财富的争夺,有文争,有武夺。

武夺就是通过战争,文争就是通过制度。

不论是哪一种,贪婪是所有争夺的动力。

在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7年2月7日,英国汇丰控股表示,该行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超过预期,并宣布将为美国抵押贷款坏账拨备106亿美元,较市场预期高出20%。

这一宣布导致汇丰控股股价8日下跌2.7%。

与此同时,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专业机构新世纪金融也在7日晚间宣布将调整其2006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报告,以修正与贷款回购损失相关的会计错误,并预计由早期坏账带来的损失可能会使公司2006年第四季度业绩出现亏损。

消息发布次日,该公司股价快速下挫36%。

曾经被视作美国经济增长最大引擎的房地产业,在过去五年中不仅拉动了与建筑业相关的产业增长,更成为许多市场蓬勃兴旺的主要推动力,这其中就包括如滚雪球般逐年扩大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

伴随房地产市场降温,有关抵押贷款风险的金融危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频频见诸报端。

以英国汇丰控股突发盈利预警的形式第一次次贷危机真正浮出水面。

2007年2月,抵押贷款风险浮出水面2007年4月,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大跌2007年8月,全球金融市场震荡2007年8月,欧美股市全线暴跌2007年8月,贝尔斯登总裁辞职2008年1月,金融机构相继爆巨亏2008年3月,美联邦储备2000亿美元救市2008年6月,贝尔斯登被收购2008年7月,危机扩散至美国银行2008年9月,美国政府接管“两房”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2008年9月,十大银行设700亿基金2008年9月,美国政府接管AIG2008年9月,各央行联手注资2470亿2008年9月,美国政府7000亿救市计划2008年9月,高盛大摩变身传统银行2008年9月,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但是,虽然经过美国和世界各国的种种努力,到目前为此,还没有能够有效地阻止美国经济的下滑,美国的经济形势也没有止好的迹象。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

金融创新的道德风险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波澜,使得世界经济都受到了很大创伤,一度陷入市场低迷。

当人们把本次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确定为美国次贷危机时,其焦点自然就集中在金融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上。

金融创新在增强金融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率并给人们带来利益的同时,也造成了诸多危机和风险,其中道德风险尤其突出。

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缺乏监管,以及宏观经济失衡和信用过度膨胀所产生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从经济伦理立场出发,金融创新过度或者说过度金融化,所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是引发信任危机的深层原因。

目前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反思大多集中在经济学的领域,把危机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缺乏监管,以及宏观经济失衡和信用过度膨胀所产生的美国房地产泡沫。

经济学的这些反思虽然有助于我们了解金融危机的实际状况和具体过程,但其分析往往限于表层的原因,由此提出的对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十分有效,却也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的。

要从根本上防止金融危机,必须对金融危机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这里发表的五篇笔谈,从经济伦理的立场出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贫富悬殊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新自由主义、道德风险、美国的消费文化等,对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进行了探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深化我们对于金融危机的认识。

所谓道德风险也称道德危机,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这种风险往往具有潜在性、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以及控制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等特点。

其产生归因于真实风险的转移,即收益获得方一旦通过转移风险实现了收益内在化和风险外在化,就会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

风险的外生和内生是一个重要的区别。

对于外生的风险,通过一些金融产品来管理,往往是比较有效的。

对于内生的风险,由于其本身受到风险承受者的行为的影响,它的转移和规避就会带来很多复杂的因素,尤其是其中所包含的道德风险。

这一点,刚才吴老师和张维迎教授已经提到。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课件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课件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构建和谐健康的金融企业文化,将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勇 于担当的风险责任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并逐渐内化为 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乃至主体德性。其三,进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一步强化金融监管。无论制度规范和道德准则设计得多 么完美,都离不开监管的效力。实际上,放松监管是本次国 际金融危机的内生性风险的又一关键因素。从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 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这种风险往往具有潜在性、隐 蔽性、突发性、破坏性以及控制的长期性与艰巨性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等特点。其产生归因于真实风险的转移,即收益获得方一 旦通过转移风险实现了收益内在化和风险外在化,就会最 大限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现代金融创新在不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钟:一方面,我国金融业正处于改革开放并与国际接轨的进 程中,若不加分辨地照搬、学习,势必泥沙俱下,积久成习,从 而使新的金融道德危机的风险陡增;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发展过程中业已存在着诸多道德风 险问题,如银行案件高发、不良贷款逐年增加、政府长期 隐性担保、国有金融资产大量流失、内部人操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监管上防范金融道德风险,关键是要建构以政府监管为主、 社会中介机构监管为辅、企业相互监督和民众参与监督 为补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强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
化其监管职能。在我国必须依托政府主体,制定严格的监 管法规,建立务实的道德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发挥“三会” 的积极作用,强化其监管职能,实施最严
金融道德风险及其防范Fra bibliotek德标准,使该行业成为“以知识和智慧获取公平利润,以正直 和诚信获取阳光利润,以拼搏和创新获取功德利润,以人人 为我与我为人人获取良心利润”的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否认,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政策的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冲击。

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里,我们看到政府恐慌地做出膝跳反射似的反应,并把他们的政策手册扔到一边:前所未有的救助和国有化开始出现,审慎的财政政策灰飞烟灭,毫无保留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回归。

很多人宣称,我们尝试的自由市场已经失败,现在应该进行更广泛的监管和更积极的宏观经济管理。

与此论点相关的看法是,道德风险的问题被高估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萨默斯2007在其专栏文章中劝告读者要当心“道德风险原教旨主义”,因为这比“道德风险本身还要危险”。

然而与他不同的是,我认为道德风险是被严重低估了,道德风险在危机的诱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为了更好地设计将来的改革方案,并且避免今后更多的灾难,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风险的重要作用。

理解道德风险对于理解经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即便这可能被认为是“道德风险原教旨主义”。

道德风险的性质道德风险是指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利益负有责任,但却有动机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

例如:虽然明知道你不应该买某金融产品(例如按揭),我可能还是会卖给你。

我也许会在为你管理基金时支付给自己很多的奖金;或者我也许会多冒风险,然后由你来承担后果。

类似这样的道德风险是充斥在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的不可避免的特征。

处置这些风险(指使之得到合理的控制)是制度建设中的基本任务之一。

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讲,经济中的基本制度结构(如使用什么样的合约,以及企业和市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等)已经发展到完全不能忽略道德风险的地步。

鼓励冒险:正面朝上我赢,反面朝上你输许多道德风险都涉及到冒更大的风险:如果我冒险的后果由你来承担,那么我就很可能去冒这个险;但如果我要承担自己冒险行为的后果,我就更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因此,对于道德风险控制不足会导致过度冒险行为,而过度冒险行为显然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次贷丑闻。

从前,银行发放按揭贷款时一般会持有到期。

如果借款人违约,银行通常会遭到损失。

因此,银行就有动力慎重审查贷款对象,借款申请人会被小心挑选,潜在的次贷借款者得到贷款的可能性不大。

然而,如果银行放出按揭贷款后期望将其转手(通过证券化),这种审慎贷款的动力就被严重弱化了。

实际上,如果该银行将按揭贷款转卖给第三方,它就只关心从贷款发放中能够赚多少钱,而对于该笔贷款是否会违约不感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发放行愿意借钱给任何人。

最终的恶果就是,银行很少甚至毫不考虑风险地发放按揭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最懒惰的按揭经纪人都能够给最缺乏信用的借款者弄到次贷按揭。

借款人不能偿还按揭的成本在按揭证券化定价的过程中被神奇的体现出来:这样的按揭贷款会与其他同样随意放出的贷款在一起打包,然后被卖给北德意志州立银行这种毫不怀疑地被其最初的高收益率所吸引的银行。

所有人都在交易中赚到了费用,所有人都很开心。

(哈钦森,2008)不幸的是,只要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同时,市场中不断有新的参与者,这个巨大的庞氏骗局才能够延续下去。

然而一旦利率上涨伴随着房价下跌,傻瓜参与者的供给必然会枯竭,整个体系的崩溃也就不可避免。

第二个例子就是BBC的罗伯特·佩斯特所命名的“贪婪游戏”,即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的管理人用出资人的钱,把20%的利润(再加上2%的资产年度管理费)支付给自己做奖金,然而一切损失却由出资人独自承担。

通过大量借款,这些投资的杠杆率都很高。

就罗伯特·像佩斯特介绍的:如果私募公司或对冲基金赚到了10亿英镑的资本收益,相应基金的管理人就能卷走20%,也就是2亿英镑。

但如果是损失了10亿英镑,则出资人将会独自承担这笔损失。

出资人愿意提供这些优厚的条件,因为这些基金在很多年中都获得了良好的收益。

这种薪酬计划导致了人才由银行向基金(真实的或人们想像的)流动,为此银行自身也开始在薪酬制度上向基金靠拢。

与拿自己的金钱冒险相比,基金经理和银行家愿意用出资人的钱冒更大的风险。

“但由于不用投入自己的资金就有赚取巨额奖金的可能”,罗伯特·佩斯特继续解释道,许多人看起来被自己的宣传所诱惑了。

很显然,他们相信:结构化金融是具有革命意义的金融技术,可以把劣质贷款变成优质投资。

不论是在华尔街还是伦敦,人们都对这种现象熟视无睹。

然而至少有一些银行家、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管理人承认,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人类贪婪的天性被这种不用承担个人风险就能保证发财的火爆薪酬体系激发了。

(罗伯特·佩斯特,2008)值得注意的是,奖金一旦付出就一般不会被收回。

递延奖金制度的缺失诱使基金管理者只关注发放下次奖金前的时间段。

如果该基金在此后遭受损失,那就不是他们本人的烦恼和错误了。

递延薪酬制度的缺失使短期行为制度化,使管理者没有动力对长期经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

然而,次贷丑闻和贪婪游戏仅仅是其他更广泛、更深入层次问题的缩影——金融部门的道德风险已经失控了。

就像马丁·沃尔夫在其2008年文章中所指出的,在所有的行业中,金融业“最有个人从社会损失中获益的天赋”,金融工程的使用(包括结构化融资和另类风险转移)、过度的财务杠杆、激进的会计处理和虚假的信用评级不仅没有“创造价值”,而且帮助金融业从业者大量攫取价值(不客气的说就是携款潜逃)却丝毫没有受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财务监管方面的约束。

为此,我们需要质疑为何各种“控制体系”失败得如此惨痛。

失败的金融风险管理首要问题是,金融风险管理哪里出了纰漏。

答案是复杂而且多层面的。

从最表面上看,现代量化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做出的假设总是不够充分:他们假设金融风险服从高斯分布(因此忽略掉真正关键的“肥尾”的部分);他们假设相关系数是常量(而忽略在危机中相关性会急剧放大,导致建立在组合分散投资基础上的风险管理策略失效);他们还对市场流动性做不合实际的美好假设,因为其经常在最被需要的时候枯竭。

许多风险模型和风险管理策略忽略了策略和系统的互动性:这就像是看电影的人总以为自己可以在着火时轻易抵达出口,却忽略了那时所有人都会朝着那个方向跑。

这样或那样的建模错误导致模型过于关注无用的“正常”市场条件,却因此忽略了至关重要的异常市场条件。

结论令人忧心,通过风险管理来进行检验也许实际上弊大于利,因为这会让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危机的影响。

接下来就是估值模型及其如何使用的问题。

“盯市”在缺乏市场流动性的情况下不可行,在这种情况下,估值会转而采取“盯住模型”的方法。

“盯住模型”方法的使用取决于很多假设,这些假设可能会受到质疑和滥用。

以模型为基础的估值方法不反映真实市场价格。

就像我们近期一次又一次看到的,“盯住模型”头寸的市场价值经常会被发现仅是所估价值的一小部分。

CDO(债务抵押凭证)和CDS(信用违约互换)这两个金融危机中最出名的“恶棍”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恰当的例子。

CDO是对于债券或抵押贷款所构成的标的物资产池的一种层级债权,而CDS是指偿付取决于违约事件的一种掉期合约。

这些工具的市场规模实在是非常巨大:2007年,CDO的市场规模大概有5000亿美元;截至2007年底,CDS市场的名义本金额约在60万亿美元左右。

由于这些衍生工具需要使用复杂的金融模型,尤其是其价值对于决定违约概率参数的估计十分敏感,它们的估值非常值得怀疑。

这些衍生工具同样也对涉及到的相关系数的估算非常敏感,然而即使在最理想的时候,相关系数的估计值都是有名的不稳定和不可靠。

除了这些衍生工具的市场规模大以外,由于其存在着与隐含期权相关的复杂性,以及评估对手方信用风险暴露的难度(例如在CDO中难以评估层级的影响),观察家们愁眉苦脸地将其称为“经济暗物质”和“大规模金融杀伤武器”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数量风险管理策略的现实应用中,还有其他问题存在。

让我以三个非常不一样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一种情况是模型是好的,使用有问题。

几年前,在CDO市场中有一个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子。

在CDO领域中,最大的技术难题就是如何估算在公司债券池中N 只违约的概率。

一个名叫李祥林的华尔街统计学家在2000年提出了名为“高斯相依”的统计模型。

李祥林的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热烈欢迎,CDO市场也开始迅猛发展。

这个模型事实上是如此成功,以至于市场把CDO中的债券池替换为掉期池,开发出了新的杠杆率更高的工具(合成CDO)。

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直到2005年5月,几家大型汽车企业的评级被调降给一些对冲基金带来了较大损失。

交易员们开始将其归罪于李祥林的模型,但人们发现他们使用该模型去决定对冲比率,而该模型的设计用途中没有这一项。

另一个常见的例子是,定价模型或风险管理策略被建立在动态交易和连续流动性假设的基础之上。

由于模型是建立在连续流动性假设的基础之上,在危机中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当流动性突然枯竭的时候,出现的大量损失无法被模型预测到,这时定价或风险管理策略完全不起作用。

这样的策略就像是用巧克力做的茶壶一样,你只有在用它装热水的时候才会发现问题。

然而这并不能作为从业者此次中招的借口,因为这样的问题已经在1987年10月股市崩盘时组合保险策略中揭示出来过,并应该已经被业界很好地理解了。

交易员和资产管理人总是有动机与风险管理系统进行博弈。

他们巧妙地应对这些系统,通过发现和利用系统漏洞来为自己谋利(例如,利用相对定价错误和低估风险的漏洞)。

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是,机构真正承担的风险可能会比风险衡量体系所给出的要大。

由于没有任何系统是完美的,任何系统能够考虑到的交易员博弈的程度都是有限度的。

这些问题揭示出现代金融风险管理中奇妙的核心矛盾:越精密的系统可能越不可靠。

增强的精密性意味着更大的复杂性(也就有更大的犯错空间)、更差的透明度(使错误更难被发现)和对假设更大的依赖性(任何假设都可能出错)。

我们可以同时从系统和风险管理策略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包含着日常交易的动态策略在理论上经常优于静态策略,然而动态策略经常会失败,而静态策略却很有效。

从理论上讲,理论和实践没有分别;但是从实践上讲,两者是有分别的,“精密的”风险管理被高估了。

也许在金融风险管理中,没有成功抑制所承担风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基本的经济因素。

简单地讲,如果承担风险的动力足够强,我们应该能预料到风险会被过度承担。

从这个角度讲,风险管理和“打击毒品”很相似:打击毒品的行为也许能够减少毒品的流入量,但是永远都不能够彻底胜利。

金融风险管理的失败还有一个更强有力的原因:不管风险管理者有多么优秀,也不管采取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多么好,他们总要听命于高级管理人员。

这些高级管理人员经常要求风险管理者走捷径、睁一眼闭一眼以及编造低风险数字来降低资本要求,也就是禁止制造不和谐因素。

因此,风险管理的最终职责必须落在高级管理人员身上。

最后需要指出,如果避免承担过度风险不符合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那么不管多么严格的风险管理都没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