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的基础知识
全身麻醉科普小知识,建议收藏

全身麻醉科普小知识,建议收藏全身麻醉是一种用药物使患者无知觉、无意识、无痛并阻断感觉神经传导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手术、无痛诊疗等医疗场合。
虽然全身麻醉已经成为现代麻醉学的一项基本麻醉技术,但它也会存在一些风险和副作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充满了神秘和陌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关于全身麻醉的一些小知识及相关问题。
一、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全身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静脉或肌肉注射进入患者体内,通过作用于大脑的神经元,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抑制,使患者表演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的一种状态,以便于医生为患者开展无痛诊疗、手术和治疗工作。
二、全身麻醉的分类1. 静脉麻醉静脉麻醉是通过将一种或多种全麻药物注入静脉实现的。
药物通过血液循环迅速传递到大脑,作用于中枢神经而达到全身麻醉的状态。
静脉麻醉可以快速安全地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剂量。
其优点为诱导快,对呼吸道无刺激,无环境污染,但静脉麻醉最大的缺点是可控性差,麻醉效应的消除依赖于患者的肝肾功能及体内环境状态,如果药物相对或绝对过量,则术后苏醒延迟等麻醉并发症难以避免。
目前常用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咪达唑仑、依托咪酯、丙泊酚、芬太尼等。
2. 吸入麻醉吸入麻醉是通过吸入具有挥发性的麻醉气体实现的。
这些药物被吸入到肺部,然后通过肺泡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交换作用于到大脑中枢神经,使患者进入全身麻醉的状态。
吸入麻醉可以通过麻醉呼吸机实现,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剂量,精确控制麻醉的深度,以确保患者的呼吸和血氧水平得到充分维护。
缺点是存在废气排放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术后可能使患者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增加。
目前常用吸入麻醉药物包括七氟烷、笑气、地氟烷等。
3. 静吸复合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是对患者同时或先后实施静脉全麻技术和吸入全麻技术的麻醉方法,称之为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技术,简称静吸复合麻醉。
两种方法结合的方式很多,如静脉麻醉诱导,吸入麻醉维持;或吸入麻醉诱导,静脉麻醉维持;或者静吸复合诱导,静吸复合维持。
全身麻醉的护理课件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摘要:要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企业,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规章制度是公司行使公司管理权限,制定涉及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管理规定,对内部组织及人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有了规章制度,各项工作才有章可循。
规章制度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堵塞管理上的各项漏洞。
文章结合石化公司规章制度管理实际,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对如何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规章制度;建设;提升;管理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意义1.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
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贯彻和落实,推进公司各方面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各方面工作。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公司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治理实践,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公司层面的落实和体现。
2.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公司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公司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充分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公司规章制度建设,实现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提高公司治理能力。
3.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论述中强调“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作为企业,推进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治理企业。
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可见,加强规章制度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二、公司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1.制度办法修订不及时,导致制度体系不健全。
麻醉基础知识讲座ppt课件

• 生理功能干扰小 • 阻断疼痛反射的传导,减低 应激反射
26
三、常用药物:
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罗哌卡因 酯类: 普鲁卡因、丁卡因
27
常用局麻药一次限量:
普鲁卡因:1克(1000毫克) 丁卡因: 表面麻醉40毫克 神经阻滞80毫克 利多卡因:400毫克 布比卡因:150毫克 罗哌卡因:200毫克
局部麻醉
措施:
停药、吸氧、支持循环、 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必要时心肺复苏。
毒 性 反 应
33
治疗
药物 :
安定 0.1mg/kg im or iv
硫贲妥钠 1-2mg/kg iv 琥珀胆碱 1mg/kg iv 麻黄碱、阿托品等。 局部麻醉
34
预防措施
!一次用药勿超限量
!注药前回抽无血液 !酌情适当减少药量 !无禁忌加肾上腺素
椎管内麻醉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蛛网膜下腔麻醉(腰麻)
• 椎管内有脊髓和包裹脊髓的脊膜,依次 为软膜、蛛网膜和硬脊膜。
• 脊髓下端中止于第2腰椎上缘,故腰穿应 在腰2~3以下。 • 脊神经中交感神经最细,感觉神经居 中,运动神经最粗。
49
腰麻平面调节
• • • • • • 麻醉药比重 病人体位 麻醉药剂量 麻药容积 注药速度 药物性能
•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代谢分解少,大部分 以原形从肺排出。 • 吸入麻醉药兼备睡眠、镇痛、肌松、抗 应激等职
15
吸入麻醉
• • • • • • •
诱导时间延长 环境污染 气味不适 循环抑制 苏醒期躁动 恶心呕吐 特殊装置
16
静吸复合麻醉
17
全麻适应证:
关于麻醉的科普知识大全

关于麻醉的科普知识大全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其他方式使人体感觉疼痛或意识减弱,以达到手术治疗或病患舒适的目的。
下面将为您介绍有关麻醉的科普知识,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麻醉的原理和常见类型。
一、麻醉的原理麻醉的原理是通过影响神经传递系统的功能,抑制疼痛的传入和传导,从而使患者处于无痛或意识状态。
麻醉药物可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疼痛感受,或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的途径来降低疼痛感。
二、常见的麻醉类型1. 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是指通过静脉注射或吸入麻醉药物,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达到无痛手术的目的。
全身麻醉可以分为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两种方式。
2. 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局部给药,使局部神经阻滞,达到麻木的效果。
局部麻醉可以分为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3. 脊麻和硬膜外麻醉脊麻和硬膜外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脊髓和脊鞘外膜的空腔中,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实现无痛效果。
4. 局部浸润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是将麻醉药物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的组织中,以达到麻木手术区域的目的。
三、麻醉的风险和并发症1. 过敏反应麻醉药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呼吸困难和休克等。
在接受麻醉前,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过敏史询问和相关的预防措施。
2. 呼吸抑制麻醉药物会影响呼吸中枢,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呼吸抑制。
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并在需要时辅助呼吸。
3. 术后恶心和呕吐麻醉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术后恶心和呕吐的不适感。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四、麻醉中的麻醉团队麻醉团队通常由麻醉师、麻醉助手和监护员组成。
麻醉师负责制定并执行麻醉方案,麻醉助手协助操作,监护员负责监测麻醉中的生命体征和监控设备。
五、麻醉前的准备和注意事项1. 麻醉前禁食禁饮手术前一定时间内,患者需要禁食禁饮,以减少术中发生误吸的风险。
2. 麻醉前的身体检查和病史询问麻醉师会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和病史询问,包括过敏史、饮食史和药物使用史等,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麻醉。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麻醉是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应用于手术过程中,使患者处于无痛状态,保证手术的安全进行。
麻醉基础医学知识是麻醉科医师必备的知识,它包括了麻醉的原理、麻醉药物的分类以及麻醉监测等内容。
本文将对麻醉基础医学知识进行详细介绍。
一、麻醉的原理麻醉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抑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患者失去痛觉、意识和运动能力。
通常情况下,麻醉可分为全身麻醉、局部麻醉以及表面麻醉三种类型。
全身麻醉是通过通过给药使患者失去意识,使其进入无痛无意识状态;局部麻醉针对特定部位,使特定区域失去痛觉;表面麻醉则是通过局部给药使皮肤或黏膜失去痛觉。
不同的手术所需要的麻醉方法各有不同,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二、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药物根据其作用机制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麻醉药和辅助药。
麻醉药主要包括大剂量给药后能导致全身无痛无意识状态的药物,如巴比妥类药物、吗啡类药物等。
辅助药是指通过配合麻醉药使用,提供镇静、肌松、抑制分泌物以及避免术中出血等效果的药物,如苯二氮䓬类药物、肌松药物等。
麻醉药物的选择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以及手术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麻醉科医师在手术过程中进行的重要工作,它可以帮助医生实时了解患者的生理参数,并及时调整麻醉的剂量,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常见的麻醉监测包括心电图监测、呼吸参数监测、体温监测以及血压监测等。
这些监测指标能够有效反映患者的生理状态,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四、麻醉的风险与安全麻醉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过度麻醉、过敏反应、意识丧失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等。
为了提高麻醉的安全性,麻醉科医师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和药物,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
同时,在手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的用药史、过敏史等重要信息,以便准确评估风险,做好麻醉准备工作。
结语麻醉基础医学知识是麻醉科医师必要的知识储备。
了解麻醉的原理、麻醉药物的分类、麻醉监测以及风险与安全等方面的内容,有助于医生提供更好的麻醉服务,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

医药麻醉知识点总结归纳一、局部麻醉局部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局部部位,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达到减轻或消除局部疼痛的目的。
局部麻醉主要用于手术、分娩、牙科手术等领域。
常用的局部麻醉药物主要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等。
二、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指的是通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体内,使神经系统全面麻醉,达到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失去意识和保持生理功能恢复的目的。
全身麻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适用于各种手术,包括心脏手术、脑部手术、器官移植手术、儿科手术等。
全身麻醉的常用药物包括地西泮、异丙酚、芬太尼等。
三、表面麻醉表面麻醉是通过将麻醉药物涂抹在皮肤表面,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以达到局部麻醉的目的。
表面麻醉适用于一些小型手术、注射、皮肤病变切除等场合。
常用的表面麻醉药物包括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四、麻醉药物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作用机制和用途,麻醉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1.局麻药物:主要用于局部麻醉,对局部组织中的神经末梢产生作用,使其处于麻醉状态。
常用的局麻药物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丙哌利多等。
2.全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麻醉,可以通过静脉、吸入等方式给药,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和意识。
常用的全麻药物包括异丙酚、芬太尼、丙泊酚等。
3.镇痛药物:主要用于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吗啡、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等。
五、麻醉的作用机制1.局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局麻药物通过阻断神经末梢的钠离子通道,阻止神经冲动的传递,从而使神经末梢处于麻醉状态。
2.全麻药物的作用机制:全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神经传导,从而使患者失去疼痛感觉和意识。
3.镇痛药物的作用机制:镇痛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从而减轻或消除疼痛感觉。
六、麻醉的效果评估1.临床麻醉深度的评估:主要通过监测生命体征、神经功能、瞳孔反射等指标,评估麻醉的深度和效果。
2.麻醉恢复的评估: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评估麻醉后的恢复情况。
科普麻醉相关知识点总结

科普麻醉相关知识点总结麻醉可以分为全麻、局麻和全身麻醉等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各自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全麻是一种让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式,可以让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无痛感。
局麻是一种通过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而令患者无痛的方式,广泛用于小手术和疾病的治疗。
全身麻醉则是一种同时影响大脑和脊髓的麻醉方式,常用于大型手术和需要持续无痛状态的患者。
麻醉的目标是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并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药物过敏等信息。
根据评估结果,麻醉医生将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能够得到适当的麻醉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麻醉医生需要使用各种药物和设备。
药物是麻醉的核心,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有麻醉气体、苯妥英钠、芬太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使用,如鼻腔、口服、注射等。
此外,麻醉医生还需要使用各种监测设备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
麻醉对患者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不同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麻醉会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同时会对呼吸、心脏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麻醉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除了手术麻醉外,麻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应激和其他疾病。
此外,麻醉也有很多其他的应用领域,如康复、解剖、重症监护、急救、精神疾病治疗、分娩镇痛等。
总之,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技术,它可以帮助患者在手术中不感到疼痛,并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麻醉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领域,如疼痛治疗、康复、急救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帮助。
全身麻醉(医学术语)(一)2024

全身麻醉(医学术语)(一)引言概述:全身麻醉是一种医学术语,指的是通过给予药物,使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并且全身肌肉松弛,以便进行手术或疼痛性操作。
全身麻醉广泛应用于手术、康复治疗等医疗领域。
本文将深入探讨全身麻醉的定义、应用范围、药物选择、风险与注意事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一、定义1. 全身麻醉的定义及基本原理2. 全身麻醉与其他麻醉方式的区别与相互作用3. 全身麻醉的作用机制与生理效应4. 全身麻醉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二、应用范围1. 全身麻醉在不同手术类型中的应用2. 全身麻醉在心血管手术中的应用3. 全身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4. 全身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应用5. 全身麻醉在采用其他麻醉方式不适用的情况下的应用三、药物选择1. 常用于全身麻醉的药物类型及特点2. 全身麻醉中的镇痛药物选择与应用3. 全身麻醉中的肌松药物选择与应用4. 全身麻醉中的镇静药物选择与应用5. 不同患者群体中药物选择的差异与考量四、风险与注意事项1. 全身麻醉可能出现的风险与并发症2. 如何评估患者对全身麻醉的耐受性和适应性3. 全身麻醉中的监测与控制方法4. 全身麻醉中的液体管理与输血策略5. 全身麻醉中应对急诊情况的处理方法五、未来发展方向1. 全身麻醉技术的改进与创新2. 全身麻醉在个体化医疗中的应用前景3. 全身麻醉中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4. 全身麻醉中的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5. 全身麻醉在减轻术后疼痛和提高术后康复的探索总结:全身麻醉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手术和疼痛性操作的医学术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从定义、应用范围、药物选择、风险与注意事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五个大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全身麻醉的正确应用能够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并且对于术后的康复也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全身麻醉也不可忽视其带来的风险与潜在问题,需要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进行精细管理与把控。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全身麻醉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和应用拓展,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插管
• 麻醉前谈话、签字 • 麻醉前用药 苯巴比妥针剂2mg/kg,阿托品0.01mg/kg或者
东莨菪碱0.006mg/kg
• 麻醉用具与药品的准备
.
分级 第I级 第II级 第III级 第IV级 第V级
表1 ASA病情评估分级
标准 正常健康 有轻度系统性疾病 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尚未丧失工作能力 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抑制呼吸,麻醉中出现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
• 处理
✓ 加强护理,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 病因处理,去除病因 ✓ 适当拮抗:纳诺酮、多沙普仑 ✓ 用药要注意:用药速度过快,剂量过大,引起血压升高,
心率加快,手震颤,抽搐,可以出现肺水肿,所以严重 高血压,冠心病,脑部疾患慎用
.
呼吸抑制
• 原因
• 掌握麻醉深度:既要避免麻醉过深,对循环的抑制,又要防止麻醉过浅,镇痛
不全时体内应激反应对循环功能的扰乱和术中知晓对病人心理的干扰
• 加强呼吸道管理:全麻中用机控呼吸要调节呼吸参数,潮气量8-10ml/kg,呼
吸次数12-14次/分,吸呼比1:1-2,气道压力在10-30cmH2O。气腹的病 人应调节呼吸参数
• 一般外观评估
颈短粗,龅牙,张口度小于3cm插管困难
.
麻醉诱导期
• 基本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呼末二氧化碳 • 准备好吸引器,检查麻醉机,面罩给氧2min,给予麻醉诱导药物
(对于气道困难者或者饱胃病人,在表麻下行清醒气管插管较安全)
✓ 麻醉镇静药:咪唑安定,依托咪酯或者异丙酚 ✓ 麻醉镇痛药:芬太尼或者瑞米芬太尼 ✓进行伤口包扎时,应继续保持适当的 麻醉深度
✓ 颈部肿瘤手术中经常发生喉返神经损伤。若伤及一侧, 气管拔管后出现声音嘶哑,但不会立即发生呼吸困难, 术后12小时内,声带由旁正中移到正中位,可能发生 声门狭窄,出现呼吸困难,若伤及两侧,拔管后可能 立即出现喉鸣,憋气,呼吸困难,也可以术后几小时 出现,出现呼吸困难后,首先面罩给氧,如不能缓解, 重新行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拔管的时候与手术医生 密切配合,做好再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缓慢分段 拔管,拔管后观察有无发绀,声斯等问题。
• 下列情况下寒战发生率增加:(1)外界温度下降(2)男
性(3)术前未用抗胆碱药、镇静药、镇痛药等(4)长时 间手术(5)术中大量输液输血
• 对寒战的防治主要是保暖,吸氧,没有很好的药物治疗。
.
术后躁动
• 危害较大,可以引起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病人意外伤害 • 机制不太清楚,可能是全身麻醉药均作用于中枢,但是中
• 观察,拔管后不能立即送回病房,特别是使用了拮抗剂的
病人更要观察5-10分钟,意识、呼吸、肌力恢复的很好 了才能送回病房
.
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
麻醉后寒战
• 指病人于麻醉后苏醒期间出现不能自主的肌肉收缩抽动,
机制不清楚,可能是与苏醒过程中麻醉药的残余作用使大 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与麻醉终止后各级 神经中枢的恢复先后不同有关,脊髓反射中枢比大脑反射 中枢更早从麻醉状态恢复,从而导致阵发性肌肉颤抖,这 是一种不自主的神经反射
全身麻醉的基础知识
.
麻醉的目的
• 消除病人手术疼痛 • 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 为手术创造良好条件
.
全身麻醉过程
• 起飞前准备
术前访视和评估
• 飞机起飞
麻醉诱导期
• 飞机在天空飞行
麻醉维持期
• 飞机降落
麻醉恢复期
.
术前访视和评估
• 复习病史包括既往史,治疗用药史,手术麻醉史,过敏史
等,进行重要的体格检查,查看病人的辅助检查,进行 ASA评估和气道评估
ASAI-II级的病人麻醉耐受性均良好,ASAIII级病人对接受麻醉存在一定危 险,麻醉前需尽可能做好准备,对麻醉中和麻醉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要采 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ASAIV级和V级病人的麻醉危险性极大,充分细致 的麻醉前准备更显重要
.
气道评估
• 咽部结构的评估(Mallampntis试验 )
• 合理使用心血管药物
.
麻醉恢复期
• 培养呼吸:辅助病人呼吸,必要时用肌松拮抗药新斯的明 • 拔管指征:
✓呼吸恢复,潮气量和呼吸次数恢复正常,脱氧 情况下SpO2>95%
✓呛咳反射、吞咽反射恢复 ✓意识恢复,唤之能睁眼 ✓肌力恢复
.
• 吸痰拔管:拔管前必须将存留在口鼻,咽喉及气管内的分
泌物吸引干净,一般是手术做完后赶紧吸痰,这时病人还 没完全清醒,应激反应不重,不会引起剧烈的血流动力学 波动。气管内吸引时间每次不宜超过10s,否则可以导致 缺氧和气道损伤,可以采用间歇吸引,轮换吸氧的方式进 行
病人端坐,头位于正中,口尽量张大,让舌尽量外伸,观察咽部结构,分为四级 第一级 可见悬雍垂,咽腭弓,软腭 第二级 悬雍垂被舌面遮盖,只见咽腭弓和软腭 第三级 只见软腭 第四级 只见硬腭
• 甲颏距离
甲颏距离大于6cm或者下颌骨水平长度大于9cm容易插管,否则困难
• 关节活动度的评估
床旁估计可以以病人门窗垂直框作为参照物,目测病人头后仰时头部矢状面与 之所成的角度,角度低于15度为困难插管
✓ 头面部和颈部手术后包扎过紧,出血、舌后坠引起的 呼吸道梗阻
✓ 手术损伤喉返神经,颈部和甲状腺肿瘤使气管移位、 软化、塌陷,由此出现气管梗阻所致的呼吸困难
• 临床表现
✓ 拔出气管后出现气促、紫绀、吸气性呼吸困难、烦躁、 SpO2迅速下降等,若发现不及时,可迅速出现缺氧等 严重后果
.
• 预防
✓ 麻醉结束,根据病情,正确估计拔管后能否保持呼吸 道通畅
枢抑制程度不一,因此恢复时间不一,在某些情况下,患 者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仍未全面恢复,从而影响病人 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
• 防治非常棘手,如果有明确病因,如没拔管,可以拔出气
管导管,如果没有明确病因,要对病人加强护理,给予充 分的术后镇痛,避免不良的刺激
.
苏醒延迟
• 麻醉药过量,麻醉药使用不当,肌松药蓄积或麻醉性镇痛药
• 病人呼吸消失后,托起下颌,扣紧面罩,给氧去氮,大约2-3min后
进行气管插管,一定要确认是否在气道里,听诊双肺,看看双肺呼吸 音的有无及是否对称
.
麻醉维持期
• 维持循环血容量:根据病人周围静脉情况,血压,脉搏,尿量,中心静脉压来
估计病人循环血容量。遇到出血多的病人,要经常进行出血量的测定,包括吸 引器中的出血量,纱布中的含血量和术野中的出血量